“快乐语文”: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光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光彩论文,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论文,生命论文,快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本应是最有灵性、最具活力、最具趣味的学科,但事实恰恰相反,学生把学习语文看作是最痛苦的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这种悲哀,我陷入了苦苦的思考。我认为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原因有二:一是语文与生活脱节,失去了源头活水;二是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让语文失去了血肉。
怎样从高耗低效、机械训练的语文教学中走出来?怎样让学生喜欢语文,快乐地学习语文,让语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我进行了“快乐语文”的尝试。
什么是“快乐”?我认为快乐不仅仅是课堂表面上的那种“活跃”,“快乐”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激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需求。“快乐语文”追求的是一种语言的诗意,思维的灵动,情感的交融,个性的张扬。其内涵是引领学生亲身体验语文的内在美,让语文进入内心世界,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丰厚的人格内涵的滋养,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品位。
具体而言,我认为“快乐语文”应包含三个层面:第一,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愉悦;第二,让学生喜欢阅读和写作,能够感受到读写的快乐,能够欣赏语言文字中内涵的哲理美、诗意美;第三,能够积极参与创造性的语文活动,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快乐课堂——让课堂充满诗情和激情
把课堂教学看作一门艺术,我追求着一种境界:让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涵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
为了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上的死教死学,让语文课堂不再沉闷,结合新课程理念,我总结出了“听读、问读、品读、背读、延读”——“以读为主快乐课堂”教学法。
听读,即教师的示范诵读。动情的诵读能感染课堂上的每一个人,能带给学生愉悦和享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的目标中明确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大部分文章的整体感知,我采取学生不带问题地听老师诵读,听读后谈自己感受的方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往往会产生一种震撼学生心灵的力量,往往能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对文本的思索和感悟之中。
问读,即在读中质疑。教材是一座宝藏,就看你怎么挖掘。课堂上,我将着力点放在调动学生把长文读精,把薄文读厚,把死教材教活,激活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更多、更精彩的思维火花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引导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质疑——说出自己对文章的困惑,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通过问读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初步理解,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如教学《驿路梨花》时——
生: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感受最深的就是当地淳朴的民风。文章既然是歌颂助人为乐的好风尚,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梨花而不是集中笔墨去写人?
师:这个同学的发言很有层次性,先谈了自己的感受,又说了自己的困惑。老师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意见?
生:是景美人更美吧?
师:是的。老师在这里画一轮月亮,孤零零的,不好看。怎么样就好看了呢?哪位同学替老师补上几笔?(一女生在黑板上补画。)
师:美在她的心里装着呢!她在月亮旁边点缀几朵白云,配以婀娜的柳枝,效果就不一样了,这就是烘云托月,我们称之为烘托。烘托是写文章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想想看,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运用了这种手法?
学生的问题恰巧引入了教学重点——烘托,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简笔画,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究、理解。“没有静静思索的课堂是不正常的”(李希贵语),这时的课堂既有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又涌动着学生揣摩、品味文本的思维潜流。
品读,即以师生互动为主的品析讨论,揣摩妙点。字、词、句、段、选材、结构、写法等都可作为品味、研读的重点。品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是对文章情感的深层次体验。教学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有如下品读片段——
师:通过刚才的读,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发现?要求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我发现……好,好在……
生1:我发现“冲破”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写出了一粒小小的种子所包含的巨大的力量。
师:在这段中还有一个词也表现了种子的力量,你能找出这个词吗?
生2:应该是“擎天撼地”吧!
师:对,擎天撼地,力量之大,让作者震撼!
生3:我发现“茁壮生长,昂然挺立”用得好,好在写出了小瓜苗健康生长的情态。
师:尽管只是几天的生命,也要活得乐观,活得灿烂。
生4:我发现“肃然起敬”这个成语用得好,好在写出了作者的感动,作者的敬佩。
师:刚才同学们从词语的角度进行了品味,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说。
生:我发现第三段中“可以……也可以……可以……也可以……”这个句子写得好,好在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角度换了,从句式的角度进行品味。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很有特色,先写了三件小事,然后从三个故事中引出思考。
师:这个思路也是现在很多文章经常用到的,我们今后作文时也可以借鉴,先写一个或几个小事例,然后从事例中引发思考。
背读,即积累背诵。我认为好的文章不熟背实在可惜,于是就常常与学生一起寻找背诵方法,采取激励措施,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美文美段,以增加文学积淀。如教学《有的人》,在引导学生总结出对比的写法及前后对应的关系后,学生快速背诵就不难了。再如背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暴风雨来临前”“暴风雨逼近时”“暴风雨来临时”的“时间推移法”;还有学生用“词语连缀背诵法”,先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把这些词语连成一条线,再来背诵。无论是段还是篇的背诵,都有学生发现并冠名的背诵方法,这使学生背得饶有兴趣。长期积累,必定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延读,即对文本内容的延伸、提升。如教学《有的人》,有如下延读片段——
师: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他们一心为民,不想让人民记住他,可是人民却把他们记在心里,他们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谁是这样的人呢?
生1:鲁迅先生是这样的人。先生尽管没有在战场上拼杀,但他用笔作刀枪,与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斗争,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先生是“中国骨头最硬的一个人”。虽然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快70年了,但他的文章,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生2:周总理也是这样的人。周总理身为国家总理,他没有遗产,没有子女,一心为民,一心为国,他逝世后,联合国为他降半旗,十里长街站满了为总理挥泪送行的人。
师:是的,古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今有周总理在病榻上还心忧国事,“一次输液六拔针”啊!总理逝世后,为他送行的人们,泪水把地毯都打湿了。
还有臧克家先生,他用如椽之笔为正义而呼,为人民请命:有一次,为了救助一位身患尿毒症的女诗人,他捐款3000元,就在此前,他为了给女儿治病刚卖掉一部心爱的藏书,他做这些事,不是为了让人记住他,但是,在他的追悼会上,却有许许多多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臧克家先生送行的人。一位从西安站了一个晚上赶来送别的中年人哭着说:“臧老在我的心中是一座丰碑,他的人品、诗品是那么高尚!”臧老虽然离去了,但我们坚信他还活着,活在我们的诗歌里,活在人们的思念中,活在人民的心里!年年元宵节,灯火阑珊处,明月清辉里,我们都会谛听到他的声音!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为鲁迅,为周总理,为臧克家,为千千万万个像他们这样的人献上一曲颂歌……
此外,根据不同的文章还可以有悟读、扩读、比读、说读、演读、忆读和文言文的译读等。不论是哪种方式的读,都应该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光彩,读出意蕴,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语言文字的优美,读出对人生的感悟。
作为语文教师,更深的工夫还应在于对教材的把握和深层次的挖掘,在于用以情夺心的课堂语言将学生引入诗意的境界,在于课堂上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在于能为学生营造诗意思维空间,让情思在语文的天空中翩翩飞舞。
快乐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阅读是解决语文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灵丹妙药”。当一个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尤其是读了大量的经典以后,自然也就开始喜欢语文了。我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入手,一步步把孩子们引入书籍的海洋。
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才能带出一批喜欢读书的学生。我常用师者的行为来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可以看到专心致志、兴味盎然读书的潘老师,有时我还会把书中精彩的段落大段大段地读给学生听。久而久之,教室里弥漫着的是浓郁的读书氛围,孩子们被中外名著所吸引,师生共同徜徉在书的海洋里。
初中语文教材80%以上的篇目我都能熟练地背诵出来,在我的带动下,学生们也加入了背诵的队伍,渐渐地孩子们把背诵课文、背涌经典诗词、背诵名著名段当成了学习中的乐事。和学生们在经典的海洋中遨游,不啻是最赏心悦目也是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精神观光旅行,既净化了心灵,又得到了审美的精神愉悦。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中,我压缩讲读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留出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让更多的学生把读书当作人生的乐趣。除了带领学生到图书馆进行大阅读之外,我们还在教室里建起“图书阅览超市”,这个“超市”里的所有图书都是师生共同捐赠的自己最喜欢的书,“超市”内的图书每三个月换一次。
我和学生还一起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我们开展了“读书感动接力”,每个人捐出自己读过的最受感动的一本书,把感动写到书的扉页上,然后传给其他同学读,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在封底签名,并写上自己的感动。记得我捐出余华的《活着》时,在扉页上写下了“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一个多月后扉页甚至封二封三都写满了签名和留言。“这是一本最让我感动的书,它让我知道人活着太不容易!”“活着虽不容易,但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后面都有一个希望。”“人生不易,我们应学会品味和珍惜”……书在读者手中接力,感动在读者心中接力,师生的感动接力成了我们校园里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我们还组织了“读书沙龙”,创造出一个读书交流、观点碰撞的空间;开展了“读书笔记展评”,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评选“读书小明星”“书香家庭”“读书好文”的活动,也让学生们享受到认真读书、用心读书带来的喜悦。可以断言,经常的读书活动,会促使学生把读书当成一种内心需要。
快乐写作——让语文用起来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文素养,是让学生应用于生活。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勤于练笔。
我常年坚持写教育教学随笔,还常常挑选一些内容读给学生听。当学生们在课堂上听到老师为他们写的文章后,都自觉地拿起笔写下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在每个学生的每一篇文章后面,我都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写下一段文字,或引导,或鼓励,或触机而发,孩子们称之为“心灵对话”。这种“心灵对话”变成了师生间的一种默契,一种约定俗成。因此孩子们渴望写,渴望看潘老师的“写”。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文采的平台,我和学生创设了班级刊物——《43人的天空》。每周一期,由学生轮流担任主编,负责选稿、设计、排版。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文章在自己主办的刊物上发表,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劳动带给了大家喜悦,那份收获的愉悦使他们有了继续写下去的欲望。
快乐实践——让语文生活化
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是把社会生活还原、扩展、提升、体验的过程,因此我把一切的生活都当作语文。我认为语文从生活中来,语文还要到生活中去。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着力开拓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
于是,利用季节的变化,我引领学生去感受自然的美:冬天我让孩子们放下课本去雪地里感受冬日的晶莹;春天我和他们一起去田野里倾听花开的声音……
利用地方资源,我带领学生去感受社会风情:胡萝卜第一镇——寿光裴岭的绿色原野,蔬菜大棚发源地——孙家集镇三元朱村的银色海洋,清河油田采油机下的滚滚原油,蔬菜博览会上的奇花异果,这些都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丰富的素材。
让丰富的语文活动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在“社会风情摄影展”上,孩子们把自己眼中的菜都定格在照相机的镜头里;在“欢乐年华”诗歌朗诵会上,孩子们把对学校、对老师的爱流淌在声情并茂的朗诵里;在孩子们自己组建的“嘟嘟文学社”里,他们把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在优美的语言里……
丰富快乐的生活实践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领悟着语文的内涵、感受着生命的真谛,快乐地放飞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