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洮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一病区 甘肃临洮 730500
【摘 要】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行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肠粘连发生情况比较。方法 将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胆囊疾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父亲节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粘连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有2例发生肠粘连,发生率为5.26%,对照组有9例发生肠粘连,发生率为23.6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患者术后肠粘连发生的效果更为理想,同时治疗效果更为确切,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腹腔镜;开腹手术;肠粘连
胆囊切除术是胆道外科常见的手术,其中顺行性胆囊切除手术简单、患者出血较少,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但是对于存在严重炎症,胆囊与周围器官发生粘连不易显露出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时则采用逆行性切除手术;胆囊切除术主要适用于胆石症、单管阻塞、胆囊炎、胆汁阻塞等疾病[1]。肠粘连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表现出腹痛、排气受阻等症状,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胆囊手术都使用腹腔镜外科技术机械能治疗,但是对于术后患者肠粘连发生情况缺乏报道,特展开本次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胆囊疾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36~78岁,平均56.18±6.24岁,病程0.5~4年,平均病程2.08±0.63年;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7.11±6.48岁,病程0.8~4年,平均2.11±0.5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麻醉方式为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患者取仰卧位,在右肋缘下取4cm的斜切口,暴露胆囊后剥离胆囊动脉和胆管,确定胆总管和胆囊管的位置结构,结扎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后并切断,再切除胆囊,清洗创口后埋置引流管,逐层缝合皮肤,给予抗菌消炎处理。
研究组:本组患者行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麻醉后取头高脚低仰卧位,在腹腔镜下观察胆囊的解剖位置、炎症程度,分离胆囊周围发生的粘连组织,游离胆囊管,使用钛夹夹闭并切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切除胆囊后从剑突下取出,其余操作同对照组。
1.4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天数等手术及临床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粘连发生情况,肠粘连判定依据:患者在饮水、进食后出现呕吐的症状,在伸展躯体时出现剧烈疼痛,腹腔中存在肠鸣音亢进、局部隆起,X线检查肠腔中存在积液、积气并且肠段局部扩张。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百分率和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x2或t检验,P<0.05为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及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临床指标比较
2.3两组患者肠粘连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有2例发生肠粘连,发生率为5.26%,对照组有9例发生肠粘连,发生率为23.6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上行腹部外科手术治疗后患者极易出现肠粘连的不良并发症,一般情况下肠管和腹膜之间的部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肠管和肠管之间的部位液可能出现,发生肠粘连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嗳气、排便困难等多种不适症,排出的大便湿度较低[2]。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胆囊疾病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后往往采用手术治疗的手段,但是在手术过程中粗暴的动作行为、手术环境污染、创面较大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术后肠粘连的发生几率,而术后如果腹部有炎症,则会出现炎性水肿,脓肿液体流出后进一步加剧肠粘连的发生[3]。由此可见,选择一种合适的手术入路行胆囊切除术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术后肠粘连并发症的发生。行开腹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然都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从总体方面看,开腹手术切口大,在手术过程中会将组织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再加上需要用纱布擦拭腹膜和浆膜,会增加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相较而言,腹腔镜手术切口小,手术利用腹腔镜直视的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生的视野和清晰度,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腹腔内脏器、组织部会过度的暴露,同时也避免了纱布擦拭浆膜和腹膜,有效的避免了空气污染,而且术后患者也可尽早的下床活动,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4,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且患者术后肠粘连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有效的预防肠粘连。
综上所述,和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患者术后肠粘连发生的效果更为理想,同时治疗效果更为确切,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赵琴果. 为患者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诱发术后肠粘连几率的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14):282-283.
[2] 卢石昌. 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肠粘连对比分析[J]. 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1):121-121.
[3] 杨红军. 开腹胆囊手术与腹腔镜胆囊手术术后肠粘连发生率的比较分析[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 v.24(9):106-107.
[4] 沈建伟, 邵志江, 珊巴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肠粘连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J]. 山东医药, 2018(2):46-48.
[5] 蔡灵乐, 康喜梅, 钱黄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术后肠粘连发生率的对比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6):29-30.
论文作者:孙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下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胆囊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发生论文; 肠粘连论文; 腹腔镜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下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