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审计期望差距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差距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期望差距(the Audit Expectation Gap)概念是Liggio在1974年提出的,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是指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对审计业务的期望与实际审计业务之间的差距,Poter在1993年将审计期望差距定义为社会对审计师的期望和审计师实际执业水平之间的差距,由合理差距(the reasonableness gap)和执行差距(the performance gap)两部分构成,执行差距又分为标准不足差距(deficient standards)和执行不足差距(deficient performance)。审计期望差距在19世纪审计公司产生之初便存在了,并一直影响着审计职业的发展。到了本世纪初,全球范围内的财务造假案的不断涌现将审计师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审计师执业能力、独立性以及作用等问题的争论使得审计期望差距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对我国的审计期望差距进行研究。
一、文献回顾
(一)国内文献 国外对于审计期望差距的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的方法(如问卷调查)来具体研究某一国家(地区)是否存在审计期望差距,以及这些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程度如何。如Baron et al(1977)发现美国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和审计师在审计师是否要揭露企业非法的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的审计期望差距;Lower’s(1994)发现美国的审计师和司法人员之间存在审计期望差距;Epstein和Geiger(1994)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美国的投资者对审计师有过高的期望,并指出可以通过对公众的教育部分地缩小这种差距,持这种观点的还有McEnroe和Martens(2001)。除此之外,Humphrey等(1993)发现英国在审计师是否需要揭露舞弊以及审计师对第三方的责任问题上确实存在审计期望差距;Low(1980)在澳大利亚发现了在揭露舞弊方面的审计期望差距;同样,Porter(1993)在新西兰、Best等(2001)在新加坡、Fadzly和Ahmad(2004)在马来西亚、McInnes(1994)和Gloeck & Jager(1993)发现在南非、Leung和Chau(2001)发现在香港以及Yusuf Munir Sidani(2007)发现在黎巴嫩都存在审计期望差距。在国外,普遍的观点认为对公众的教育(如Epstein和Geiger(1994)、McEnroe和Martens(2001)、Yusuf Munir Sidani(2007)等)和完善审计准则、提高审计师执业水平(Porter(1993))可以缩小审计期望差距。
(二)国外文献 我国对审计期望差距的研究起步较晚,较早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是李若山教授,他对审计期望差距的定义重新进行了梳理,认为注册会计师与公众对于审计作用的认识差距就是所谓的审计期望差距,分为合理期望差和不合理期望差。目前,在国内通过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审计期望差距是否存在的文献较少,王泽霞、周赟(2005)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发现我国存在较大的管理舞弊审计差异,但他们调查的对象只涉及企业财务人员和审计师两个人群,显得研究面有些单薄;另外还有一些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研究审计期望差距的,如张晓梅等(2003)通过内蒙宏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的审计意见这个案例来研究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期望差距,这种案例研究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对于如何缩小审计期望差距,国内有学者(赵芳丽,2007)认为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关键在于将审计目标进行还原或重塑,也有学者认为(卢相君,2003)弥合审计偏差的关键是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众所周知,独立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及其发展是独立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审计活动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活动,其提供的最终产品是一种审计信息。投资者、债权人等审计信息使用者会从各自对审计信息的价值取向对审计工作质量做出不同的评价。审计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对审计信息的需求是审计赖以生存的基石,不断提高的对审计质量的需求促使审计行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审计理论不断完善,审计技术也不断改进。从前文可知,许多国家(地区)都有证据表明社会需求和现实的审计服务之间存在差距,也就是审计期望差距普遍存在,有些甚至程度非常严重。
(二)研究假设 作者认为,一定程度内的期望差距的存在并不可怕,会形成一种动力,促使审计行业的从业人员不断地努力,来满足社会审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促进审计的发展。但这种期望差距如果过大,会使社会公众丧失对审计行业的信心,行业发展的基石将不存在,这对整个审计行业来说都将是灭顶之灾。因此,审计期望差距在我国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表现在哪方面以及严重程度如何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审计人员与非审计人员之间存在审计期望差距
这个假设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子假设,即:
假设1.1:审计人员与债权人之间存在审计期望差距
假设1.2:审计人员与投资者之间存在审计期望差距
另外,在国外的诸多研究中,认为通过对公众的教育能缩小审计期望差距,也就是说,接受过会计(或审计)方面专业教育的人员对审计工作的局限性有更多的了解,更不会产生不合理的审计期望。在我国的情况如何呢?对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有会计(或审计)知识背景的人员和没有会计(或审计)知识背景的人员之间存在审计期望差距
三、问卷设计、研究样本及结果分析
(一)问卷设计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的审计期望差距问题进行研究,问卷设计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工作性质、工作年限、学历、有无会计(或审计)的知识背景,通过这一部分的调查,作者可以将被调查者分成审计人员和非审计人员两类,了解被调查者的受教育情况等基本内容。第二部分共十四题,这十四道题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对审计职责方面期望差距的调查,从第1题到第8题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对审计信息可靠性方面期望差距的调查,从第9题到第11题属于这一类;第三类是对审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方面期望差距的调查,第12题到14题属于这一类。通过这三个方面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在我国是否存在审计期望差距以及在哪些方面(如审计职责、审计信息的可靠性还是审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存在审计期望差距。题目答案采用五分制,给出相反的两句话,如果被调查者完全同意左边这句话就给1分,如果完全同意右边这句话就给5分,如:答案()
审计人员应当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真实性负责1 2 3 4 5 管理人员应当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真实性负责,如果选1,则表示您完全同意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真实性应该由审计人员负责,如果选5,表示您完全同意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真实性应该由管理人员负责。
(二)研究样本 作者通过纸质和电子问卷两种方式对宁波、杭州、宜兴、广州、阳江、马鞍山等城市从事审计、投资分析、股民以及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共收回131份问卷,去掉11份不合格问卷,剩余120份。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下(表2):其中审计人员47人,占39.2%;银行工作人员和投资者共73人,分别占30%和30.8%。另外,被调查者中本科以上学历为62人,占52%,这说明被调查者能较充分地理解问卷,调查结果可靠性较高;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为65人,占54%,从事本行业时间越久,越能代表这一个人群的基本情况,也说明本次抽样调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三)结果分析 作者将收集回来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根据被调查者的身份不同,将所有被调查者分成审计人员和非审计人员,这里的非审计人员包括银行工作人员和投资者两类,然后又进一步分成银行工作人员和投资者两类,分别计算他们每一题答案的均值,然后将后三者的答案均值分别与审计人员的答案均值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以判别它们之间均值的差异,结果见(表3)。
(1)审计人员与非审计人员审计期望差距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考察审计人员与非审计人员在审计职责方面是否存在期望差距的第一类问题(即第1题至第8题)中,除了第6题和第8题的均值差异不大以外,其他各题的均值都存在差异,而且大多数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超过0.01。可见,在我国审计人员和非审计人员在揭露舞弊、防止造假、是否对公司内部控制负责、企业会计记录的完整性保持、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审计人员是否需要抽样调查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审计期望差距;在考察审计人员与非审计人员在审计信息可靠性方面是否存在审计期望差距的第二类问题(即第9题至第11题)中,仍然存在审计期望差距,不过不如第一类问题严重,在看待被审计过的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误方面,存在较大的期望差距,审计人员一般认为被审计过的报表不会存在重大的错误,而非审计人员并不这么认为。在考察审计人员与非审计人员在审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第三类问题中,期望差距存在于第12和第14个问题上,也就是说审计信息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和债权人的决策是否有用,二者之间的看法是存在差距的,不过在对投资者是否有用的问题上,并不存在差距,也就是两者之间均认为被审计过的信息对投资有较大用处(均值都小于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我国是存在审计期望差距的,在审计的职责、审计的信息可靠性以及审计信息的有用性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审计期望差距,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以及假设1的两个子假设。令人欣慰的是,在审计人员的公正性、客观性以及独立性方面,不存在审计期望差距,可见,审计人员的形象在大多数人心中还是公正客观独立的,这就不会影响到独立审计在我国继续存在的根基。其次,作者将被调查者按是否有会计(或审计)的知识背景进行分类,分别计算他们每一题答案的均值,然后将两类人员的答案均值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以判别它们之间均值的差异,结果见(表4)。
(2)具有会计(审计)知识与非具有知识人员审计期望差距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是否有会计(或审计)知识背景的两类人群中是存在审计期望差距的,而且主要存在于第一类问题中,仔细分析又可知他们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审计人员是否应对公司内控的合理性负责、审计人员是否有责任保持企业会计记录的完整性以及审计人员是否有义务帮助企业编制财务报表三个方面,而在审计人员是否有义务揭露舞弊、防止企业造假方面基本上不存在审计期望差距。因此可以认为,通过对社会公众进行教育(主要是会计审计方面的教育)只能减少前三个方面问题上的审计期望差距,而不能减少他们在揭露舞弊和防止企业造假方面的审计期望差距。进一步可以将类似这些可以通过教育来减少的审计期望差距定义为知识性的审计期望差距,这是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来减少的;而揭露舞弊和防止企业造假方面的审计期望差距是不能通过教育来减少的,而跟被调查者所从事的行业有关系,因此可以定义为非知识性的审计期望差距,这一类的审计期望差距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不断提高审计准则的质量来缩小。
四、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国审计人员与非审计人员之间在审计职责、审计信息可靠性以及审计信息的有用性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审计期望差距,而在审计职责方面的审计期望差距最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审计人员是否应对公司内控的合理性负责、审计人员是否有责任保持企业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审计人员是否有义务帮助企业编制财务报表、审计人员是否有义务揭露舞弊以及审计人员是否有义务防止企业造假。而进一步得出,前三类的审计期望差距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消除,而后两类不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消除,因此本文将前三类审计期望定义为知识性的审计期望差距,后两类定义为非知识性的审计期望差距,知识性的期望差距可以通过对公众进行会计或审计方面的教育来消除,而非知识性的审计期望差距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逐步缩小,比如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不断提高审计准则的质量来缩小。让人庆幸的是,在审计人员的公正性、客观性以及独立性方面,不存在审计期望差距,审计人员的形象在大多数人心中还是公正客观独立的,审计行业在我国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根基。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只是证明了在我国存在审计期望差距,至于如何来缩小审计期望差距探讨的不够,这也是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标签:审计师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