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反思论文_何燕 刘国联

“破窗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反思论文_何燕 刘国联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摘要:课堂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破窗”这一现象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常见的,本文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破窗”为突破口,剖析了“破窗理论”的诱发因素,并提出了应对“破窗”的措施。

关键词:破窗理论;教学管理;学生

1“破窗理论”的含义

谈起破窗理论,必须提及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项“偷车实验”。他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社区,并摘掉车牌,打开顶棚。结果停在杂乱社区顶棚打开的那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他将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几个小时车就被偷走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认为:如果对不良现象放任不管、置之不理,久而久之,会有更多的人被同化,甚至变本加厉。

2“破窗理论”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体现

高职院校的在读学生普遍学科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有许许多多积累起来的不良学习习惯。“破窗效应”在高职院校课堂中普遍存在。

课前:上课铃响后,如果有一个学生迟到(旷课)且老师视而不见,则以后这位老师的课堂上迟到(旷课)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只要有学生上课不带课本,“裸课”(不带书、不带笔记本、不带笔)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打破更多的“窗户”。

课中:每个班总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刚开始这种“破窗”只是少数,但如果老师对这种行为置若罔闻,不加以干预或惩戒,学生就会认为这种行为是正常的,是被允许的,从而导致更多学生效仿。

课后:每当布置作业后,交上来的作业一旦出现抄袭现象,如果老师没有立刻指出问题,并予以纠正,那么渐渐地,上交上来的作业就可能只有那么几个版本,也就是说,全班可能只有寥寥几个学生在认真地做,而其余绝大部分学生则是在抄袭。

3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破窗理论”的原因分析

3.1学生原因

近年来,随着各个高职院校的扩招,导致高职院校门槛低,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令人堪忧。“破窗理论”有了它滋生的土壤环境。这种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小到一个宿舍,一个同学的懒惰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宿舍的风气。一个宿舍是这样,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更是这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就很难在全校范围内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2教师原因

虽然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完成既定的教学授课任务,但是教学毕竟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双向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也要承担一定的学生管理、课堂管理的职能。在课堂上,一些学生看似无关轻重的问题,如第一次迟到、第一次没带课本、第一次请假没有写请假条、第一次上课没有上交手机(或者上交模型机),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产生“破窗效应”。如果不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地教育,例如在公共场合对学生大吼大叫,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给处分,动不动就让家长到学校来,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容易诱发“破窗效应”。

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是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敢不敢管是另一方面。首先,学校组织的关于教师课程教学的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反馈等活动或多或少对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教师会担心因为严格管理学生而遭到某些学生的打击报复,影响评教结果的客观性。再者,部分教师认为管理课堂秩序有时候会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矛盾,不如不管。

这样,形成“课堂环境不理想-教师授课质量受影响-授课质量不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学生不愿意上课-课堂环境更加恶劣”的恶性循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学校原因

第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尚不完善。教务处和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不到位。在教学管理运行中,未足够重视日常常规教学检查,忽视了课堂各教学环节的巡查和督导工作,没有及时到课堂听课或者查课;忽视了教师课堂授课质量、学生课堂学习信息反馈、学生课堂听课质量、课堂纪律等方面管理;学生课堂信息反馈不及时,问题反馈过后并未在限定时间内将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处理整改。从根源上为“破窗理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环境。

第二,学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教师课堂教学投入明显不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辅导学生学习的机会很少。

第三,部分学校为提高学生毕业率和就业率,人为抬高课程及格率。甚至个别院系为保证课程及格率,对课程评分结构做出不符合教学规律的调整,或者采取其他违规措施,提高学生课程考试的通过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平时的课堂学习投入。

扩招以后部分院校“招生难”,都是好不容易招进来的学生,院校不愿意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经常出现即使有学生违反了纪律,真正受惩罚的却很少,甚至有些院校不愿意开除学生,犯错成本低很容易助长学生的“破窗效应”。

4高职院校应对课堂教学管理中“破窗理论”的措施

4.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投入

课堂上只有当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时,他们才会自觉听课、积极参与学习,并且想方设法地学好这门课程。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专业教学有着明显的特征差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多练习或在实训场所动手做。虽然高职学生文化基础不是很扎实,但动手实践能力却不差,作为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高职学生这一特点,多采取基于工作过程、基于项目的课程学习,多动手,多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课程的自信心。通过课堂互动、课堂练习、作业评价等手段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获得感,体会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该门课程的持续兴趣,积极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听课效果。一旦一个班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那么就整个班级而言,就能树立起满满正能量的班风,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即使有学生想去打破那“第一扇窗户”,也会觉得无从下手。

4.2运用“护花原理”预防“破窗效应”

威尔逊有一个著名的“护花原理”:你欣赏了他人品格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就会以付之以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这给高职院校学生教学管理给予了启示:用正面教育预防“破窗效应”。经常在课堂上表扬学生、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让“破窗效应”无处容身。“破窗理论”是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是解决事物发展的外在问题或者缺陷;“护花原理”是从根本上预防问题产生,是解决事物发展的内部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者要从外部和内部入手,灵活运用“破窗理论”和“护花原理”,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预防“破窗效应”的发生。

4.3校方制定相关措施,杜绝“破窗”产生的土壤

学校作为教学单位的管理机构,应该制定一系列有章可循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学生的上课行为。以“旷课现象”为例,学校可以制定相关规定,旷课数达一定数量就取消该门课程的考试资格,并要求重修;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手机已经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学生“低头族”随处可见,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制定相关规定,要求进入教室后“手机入袋”,学生回归课堂。以一些严格的管理措施来杜绝“破窗”产生的土壤,是值得学校作为管理机构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闫琼.浅析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J].戏剧之家.2018(13):175~176.

[2]卢军锋,杨海峰.“破窗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 (22) :15~16.

[3]李雪,滕达.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运行管理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8(17):190~191.

论文作者:何燕 刘国联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破窗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反思论文_何燕 刘国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