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克林顿政府对非洲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克林顿论文,非洲论文,政策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的历史条件和克林顿政府对非洲政策的演变
克林顿政府已经进入第二届任期。它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任美国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制定和实施的对非洲的政策,具有新时期的特点。同时,随着形势的变化,它的对非洲的政策又在不断进行调整。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化,民族、宗教等因素所引发的地区冲突增长;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强,经济因素日益重要;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地区集团化的趋势都在发展,各国间的经济斗争更为激烈。从非洲地区来看,美、苏争霸非洲的局面不复存在,非洲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边缘化”的危险增加,同时,外来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干扰并未终止。在这种情况下,原被美、苏对抗所掩盖和抑制的非洲自身的矛盾开始暴露和突出起来。党派冲突、部族矛盾、领土纠纷、宗教斗争等等此起彼伏,加上“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使整个非洲大陆战乱不已,政局动荡不定。在经济上,摆脱困难处境,实现恢复与发展,以及加速一体化进程来对付世界经济的地区集团化的挑战,越来越成为广大非洲人民的愿望和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政策把开拓国际市场、发展美国经济放在首要地位;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以保卫美国的安全;继续用“民主”和“人权”的旗号作为传播西方意识形态和维系人心的工具;在维护和平方面奉行提倡集体行动的“多边主义”和有选择的卷入。对非洲政策作为对外政策的组成部分,当然离不开这些总的方针和原则的指导,同时又结合非洲的具体情况来加以制定。近两三年来,非洲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开始趋于好转,正在进入一个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克林顿政府对非洲的政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概括地说,克林顿政府对非洲政策的制定与发展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比较淡漠到逐渐重视。非洲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历来不居于主要地位,美国对外政策把非洲纳入比较次要的地区,这是不争的事实。克林顿政府上台之初,在非洲战略地位下降的新形势下,更是沿袭了前任政府的态度。虽然在表面上,克林顿政府口头也说要重视非洲,并在1994年首次举行了专门讨论非洲问题的会议,副总统戈尔、国家安全顾问莱克等美国政要都访问过非洲,但在其第一届的大部分任期里,对非洲的态度不能说是积极的,援助不断减少;尤其在美军干预索马里内战失败撤出后,对非洲更趋冷落。但是,随着近年来非洲的形势开始出现好转迹象,克林顿政府的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1996年2月和10 月美国商业部长布朗和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先后访问非洲,明确提出了对非洲的关注。1997年6月克林顿政府宣布促进非洲发展的计划, 进一步表明在新一届任期内对非洲的兴趣和重视。
第二,从支持“反苏”力量到强调“民主”。冷战时期,美国前几届共和党政府把非洲国家或政治力量是否“反苏”作为支持与否的标准,奉行所谓“里根主义”,因而同扎伊尔的蒙博托政权、利比里亚的多伊政权、安哥拉的安盟等保持密切关系。冷战结束后,这一政策失去了根据。1993年5月,克林顿政府宣布美国正式承认安哥拉政府。 舆论认为,这一决定不仅表明美国对安哥拉政策的重大转变,也标志着美国对整个非洲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因为安哥拉政府得到前苏联和古巴的支持,美国过去对它一直不予承认而支持安盟。克林顿政府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现实和要求。对蒙博托政权克林顿政府也放弃支持,直至它在1997年5月垮台。 蒙博托曾经哀叹:“我是冷战最后的牺牲品,美国已不再需要我。”〔1〕在结束“里根主义”的同时, 克林顿政府又打出“民主”的旗号,指出促进民主将是其对非洲政策的指导原则之一。克里斯托弗说,非洲的未来“不由扎伊尔总统蒙博托之类的腐败独裁者来决定,而由非洲大陆每个地方的勇敢的民主人士来决定。我们的新政策的中心是对民主与人权作出持久的承诺”〔2〕。
第三,从干预施压到比较灵活务实。冷战结束初期,由于非洲战略地位下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非洲国家的态度变得强硬粗暴,动辄直接干预和施加压力,以援助为手段,强迫非洲国家实行“多党民主”。美国对肯尼亚的态度就很典型。它公开指责肯尼亚总统莫伊搞“独裁”,遭到莫伊反击后,又以停止经济援助相威胁。美国的蛮横做法激起了许多非洲国家的强烈不满,同一些非洲国家关系紧张。西方“多党民主”的推行也造成了非洲政局和社会的动荡。克林顿政府逐渐认识到这对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都是不利的。于是态度转为比较缓和,采取较为灵活务实的做法。虽然仍坚持“民主化”,但同援助挂钩有所松动,对那些“民主化”进程较慢或采取带有非洲特色政治制度的政权较能容忍或等待。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莱克说过,对非洲不采取“悲观主义”,要采取“现实主义”,即努力加强美非之间的伙伴关系。
第四,从侧重政治到日益关注经济。冷战时期,美国在非洲主要是从政治上和军事上同苏联对抗。冷战结束后,美国在非洲首先抓的也是“多党民主”问题。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美国开拓国际市场需要的增加和非洲经济开始复苏,美国对非洲的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了经济方面,并且从单纯的经济援助转向贸易和投资。这在下面还要详谈。
二、克林顿政府对非洲政策的基本点
(一)奉行“多边主义”和强调“预防性外交”,以保持非洲的和平与安定。非洲的和平与安定符合美国的利益,是克林顿政府对非洲政策的重要目标。但是,鉴于美国对索马里直接军事干预失败的教训,克林顿政府主张采取所谓“多边主义”和“预防性外交”的做法,努力推动联合国、非统组织等国际组织出面组建维持和平的力量,并且强调非洲问题应该由非洲人自己来解决,以防止和处理非洲的冲突,尽量避免自己直接和过多地卷入。1992年竞选期间,克林顿就提出美国应该做更多的事情来支持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并且探索“预防性外交”的新概念,包括建立一支联合国快速部署力量。1993年5月, 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美国非美研究所发表演说,阐述克林顿政府对非洲的政策,指出美国将协助非洲建立自己解决冲突和维持和平的力量。1994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莱克访问埃塞俄比亚等非洲8国, 表示美国将对非统组织解决非洲冲突增加合作和支持。他说:“我们要帮助你们加强努力,以防止冲突和提高维持和平的行动。”〔3〕1995年2月,他在美国华盛顿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发表演说时又指出,非洲许多国家正在经受内部冲突带来的国家分裂和人民遭难的严重后果,现在是它们解决自己问题的最后机会。同年8月, 美国国防部发表《美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安全战略》的报告,指出美国在非洲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解决非洲冲突和经济问题主要靠非洲自己。1996年10月,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访问马里、埃塞俄比亚、南非等5国, 提出了得到克林顿批准的建立“非洲危机反应部队”的具体建议,即由博茨瓦纳、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莫桑比克、塞内加尔、南非、坦桑尼亚、乌干达和津巴布韦等国出人组成一支7000到1万人的“非洲危机反应部队”, 其使命是对非洲的各类冲突进行人道主义的干预,不是参预战争,而是为平民建立安全区并实行保护。这支部队受联合国的委托和管辖。美国负责部队的训练和提供武器装备。建立这支部队所需的2500万美元至4500万美元,美国准备提供一半,另一半希望由其他西方国家支付。这项建议已于1996年9 月先由负责非洲事务的美国副国务卿莫斯到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进行游说。一些美国官员也访问了包括巴黎和伦敦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首都争取支持。但是,非洲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反应却比较冷淡。非洲国家中只有马里、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等国表示愿意参加,许多国家心存疑虑。南非则不予支持,认为这样的部队应该通过联合国来组建。欧盟大国认为这项计划不够明确。1996年11月,美国又提出派遣美国教官对一些非洲国家的军队进行以营为单位的培训,重点是实施维和行动的通讯能力。所有非洲国家都可以提出申请。此外,美国还将继续实施另外两类培训计划。一个是“国际军事教育与训练”计划,主要是为包括非洲在内的外国军人提供在美国实习的机会;再一个是“J7”计划,主要是在非洲军队和美国特种部队的行动小组之间进行联合训练。〔4 〕对待非洲的冲突,克林顿政府自索马里事件后,一直谨慎从事,避免直接介入,特别是派兵。利比里亚是同美国关系最密切的非洲国家之一,美国对它的影响也最大,但是克林顿政府并没有过多过问利比里亚自1989年以来发生的武装冲突。1996年4月利比里亚局势再度紧张, 克林顿政府不过派去一个三人代表团试图了解情况和在可能条件下进行调解,而派遣飞机和军舰主要是从事撤侨工作和协助保护美国使馆。另一方面,却允诺特别拨款3000万美元支持在利比里亚的西非维和部队。1994年卢旺达发生震惊世界的种族大屠杀,克林顿政府观望了三个多月才组织了一次简短的人道主义空运援助。1996年7月布隆迪发生军事政变, 克林顿政府的介入方式基本上限于呼吁对立的部族派别达成分享权力的协议,还许诺如果联合国决定干预,美国可以提供装备,但不派兵。对于1997年上半年先后发生的前扎伊尔和刚果(布)的内战,克林顿政府除了公开主张蒙博托下台和呼吁有关交战双方进行和谈外,也没有采取重大行动。当然,这并不表明美国从此放弃了对非洲的军事干预。西方舆论认为,当美国和西方的重大安全利益受到威胁时,美国还会在非洲使用军事力量。事实上,美国对非洲的军事渗透并没有停止。外电报道,美国对卢旺达军队实施军事训练已有三年。美国把太多军事援助集中在卢旺达,是作为在东非建立其“势力范围”的一部分。美国同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乌干达也有密切的军事关系。〔5〕
(二)继续宣扬“民主”和“人权”。这是美国历届政府在对外政策中抓住不放的旗号。1993年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阐述美国对安哥拉的政策转变时,除称赞非洲国家为建立强有力的民主制度而作出的努力外,进一步指出,美国对非洲人权标准的要求将不会比世界其他地方低,美国在如何分配其有限的对外援助资源时将把人权考虑进去。 〔6〕1994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莱克访问非洲时,强调协助非洲国家巩固新民主制度和美国支持的重要性。1996年克里斯托弗访问非洲,大谈“促进非洲国家民主”,并公开宣扬所以选择马里作为访问的第一站,是因为马里“从军人统治过渡到民主制,从受控制的经济过渡到自由市场”〔7〕。 克林顿政府也没有完全放弃以“民主”和“人权”为借口干涉非洲国家内政的基本做法。例如,尼日利亚取消大选和将争取部族权利活动分子处死,美国和欧盟国家除进行强烈谴责外,还采取禁售军用物资在内的“惩罚性措施”。最近,美国又以苏丹支持恐怖活动、侵犯人权为由,宣布对苏丹实行新的经济制裁,包括冻结苏丹在华盛顿的资产、禁止美方与苏丹进行贸易往来、向苏丹投资和提供贷款等。
(三)积极发展经济关系。自美国已故商业部长布朗1996年2 月访问非洲公开声言美国不能拱手让出具有强大潜力的非洲市场以后,美国国内对非洲的兴趣日益增加。1997年4月, 一些保守的共和党人和左翼民主党人联合提出一项名为《非洲增长和机会法案》。该法案要求美国就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自由贸易协定问题与非洲进行谈判,并规定一些马上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美非自由贸易区,取消纺织品方面的贸易壁垒,建立一项数额为1.5亿美元的投资基金和一项数额为5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基金以及仿效亚洲—太平洋论坛的样子建立一个美非经济论坛。这一法案的提出受到国会两党的广泛支持, 并由两党议员迅速组成有33名成员的非洲贸易和投资核心小组。1997年6月,美国宣布1783 种产品——其中多半来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可以免税进入美国。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说:“政府决心同经济迅速发展和实行经济改革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建立牢固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对美国人和非洲人都有利”〔8〕。稍后, 在八国首脑会议(西方七国和俄罗斯)于1997年6月20日开幕之前, 克林顿总统宣布一项促进非洲国家对美国出口和促进在非洲的私人投资的计划——《非洲经济增长和机会的伙伴关系》计划。该计划包括了国会的《非洲增长和机会法案》的主要部分。其要点是:“增加非洲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最致力于改革的非洲国家将获得更多的机会;增加技术援助以便使非洲国家能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通过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努力增加在非洲的私人投资;继续努力对从事经济改革的非洲最贫困国家取消双边和多边债务;每年同所有从事改革的非洲国家举行部长级经济会议。克林顿估计,该计划将使非洲对美国出口商品从4000类增至5800类,价值增加50%;并使用通过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的政府保证来鼓励1.5 亿美元的新的美国对非洲私人投资和5亿美元的美国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投资。 克林顿还“要求其他主要工业化民主国家的伙伴同我们一起进行这一努力”〔9〕。 在美国的推动下,八国首脑会议第一次集中讨论了非洲发展问题。会议公报指出:“我们的目的不仅促进非洲国家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同时也培育(非洲)贫苦人民进入他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公报宣称:“进入我们的市场是促进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的关键手段。我们每个国家将继续通过各种方法改善非洲出口产品对我们市场的进入。”〔10〕1997年7月,第四次非洲与非裔美国人最高级会议在津巴布韦召开。 会议的发起人美国著名民权活动家利昂·沙利文长期致力于促进美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主张增加美国对非洲的投资。这次会议突出反映了美国积极参预非洲经济发展的兴趣。会议发表的宣言保证将加强大西洋两岸间的经济一体化与贸易往来及促成减轻贫穷非洲国家的债务负担等。与会的美国大公司纷纷表示要增加在非洲的投资和其他经济活动。总起来说,克林顿政府在经济方面对非洲的政策是,积极开拓同非洲的经济关系,把重点从援助转向贸易和投资,发展私营部门,同时首先考虑那些在实行经济改革和民主方面具有成效的国家。
(四)关注非洲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克林顿政府对非洲的政策,不仅考虑到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还考虑到它所说的“全球性问题”。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于1996年访问非洲时说:“非洲体现出全球和国际上存在的许多争议问题,我想这些问题将摆在下个世纪美国政策的重要地位。在我担任国务卿的第四年中,我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跨国问题在下个世纪将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11〕他举出环境恶化、人口增长、毒品和传染病等问题,强调这样一些问题是未来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美国国际开发署署长布赖恩·阿特伍德也在一篇文章中说:“有三种长期的趋势威胁着非洲未来的繁荣:快速的人口增长、环境退化和像艾滋病与疟疾这样的疾病对健康造成的威胁。非洲国家的政府需要得到财政援助来保护越来越缺乏的资源、放慢人口增长速度和同环境退化及贫穷作斗争。”〔12〕此外,美国副总统戈尔也致力于将非洲的环境问题纳入政府对非洲政策的议事日程,强调环境恶化给非洲带来的灾难。
三、美非关系展望
(一)发展经济关系前景看好,但仍需克服障碍。美非发展经济关系的潜力很大。据统计,1996年美国同非洲的贸易额只占美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左右,而美国货物在非洲的进口中也不过占了7.7%,在发达国家中排名第五,居于法、德、英、日四国之后,比欧盟所占的41%差得很远。就纺织品而言,现在美国每年进口430亿美元的货物, 而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仅为3.5亿美元。〔13〕而且, 在非洲的投资收益率很高。据美国商业部统计,在非洲投资的美国公司的平均收益率为33%,而在亚洲只有14%,在拉丁美洲只有12%。〔14〕应该指出,美国与非洲的贸易正以每年大约20%的速度增加;美国与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12个国家的双向贸易额比美国与所有前苏联15个国家的贸易额大,其中,美国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美国总出口的增长速度,单是对南非销售的货物数额就相当于对俄罗斯的出口。在投资方面,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已在加纳签定一项1.328亿美元的合同,以建造两座涡轮内燃机; 美国恩朗公司同莫桑比克政府签定发展油气田的协议,数额达7亿美元;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壳牌公司、微软公司等都提出了在非洲开展业务的计划。因此,美国与非洲发展经济关系,其前景应该是看好的。特别是美国同南部非洲贸易关系的发展,希望更大。但是,在实践中也还存在有待克服的障碍。首先,是非洲的形势仍然存在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地区冲突和政治动乱还时有发生。这不能不影响到进行贸易和投资者的信心。正如美国国务院一位官员所说:“是的,回报率很高,但是风险也极高。”〔15〕而且,在非洲从事经济活动的高收益率目前还主要来自采矿和石油钻探方面。 事实上, 许多投资者已经作出反应。 据报道,1996年投资到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只吸引了不到3%。显然,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时间和努力。其次, 要把美国对非洲的新的经济计划变成现实,美国国内也需要协调。现在美国实际上存在两个方案,一个是国会的,另一个是政府的。两者虽然基本类似,但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政府并不同意国会方案中给予肯尼亚、毛里求斯的纺织品与服装以免税和无份额限制进口的规定。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也反对这项规定。尽管美国从非洲进口纺织品和服装只占美国这方面进口的不到1%,对美国的就业和工业不会带来什么危害。〔16 〕美国毕竟不同于那些与非洲有着传统和相对稳定经济关系的欧洲原殖民国家,美国同非洲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开拓新的领域,双方都需要进行探索。
(二)政治上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将会继续下去。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冷战结束初期对非洲国家粗暴施压和直接干预的做法,采取比较灵活务实的态度,对改善同非洲国家的关系是有利的。但是,美国从它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总方针出发,企图在非洲发挥主导作用,将非洲纳入西方体系和它所要求的轨道的根本目的并没有改变;利用“民主”、“人权”对非洲国家施压的基本做法也不可能完全放弃。这些,同非洲国家独立自主的愿望和政策都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在非洲将会继续下去。几年来,尼日利亚顶住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它实施的制裁,并斥之为干涉内政,坚持自己在国内的既定方针。苏丹则指责美国对它的做法旨在破坏国际和平与稳定,并宣布对美国实行反制裁。还有一些非洲国家对美国的态度提出公开的批评。许多事实都说明了这一情况。
(三)美、法在非洲进一步展开争夺。冷战结束后,美国在非洲失去了争霸的对手,同法、英、德、日等大国的利害关系开始凸显出来。其中主要是美国同法国的关系。法国一向重视非洲,把加强同非洲国家特别是法语非洲国家的关系,作为维护其世界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它与美国不同,在结束对非洲的殖民统治时并没有完全撤出,而是改变了方式,继续维持同前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军事和文化联系。美国势力对非洲的渗入,使法国感觉受到威胁,于是极力加以抵制。克林顿政府推行对非洲的政策,首先遇到的是法国的挑战,双方不断进行明争暗斗。1993年,美国公司向前法属西非等地进军,其活动领域不仅是咖啡和可可,还包括石油。美国石油公司遍布安哥拉、喀麦隆、刚果、几内亚湾和尼日利亚,受到打击的都是法国埃勒夫—阿基坦石油公司。接着就是电讯,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夺走了该领域的所有合同。在政治上,法国支持喀麦隆的保罗·比亚政权,美国就支持它的反对派。〔16〕在1994年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法国派出军队为难民建立安全区,美国就在法国撤军后乘虚而入,借救援难民而扩大其影响。1996年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访问非洲期间,双方的摩擦更加公开化。克里斯托弗访问的第一个国家是马里,这被认为表明美国向法国的势力范围进行挑战。克里斯托弗明确地说:“非洲可以被划分为一些势力范围,外部大国可以把那里所有的国家视为其私有领地的时代已经结束”,“克林顿总统决心要加强美国对非洲的介入”〔17〕。法国对这些讲话感到恼怒。法国外交部负责合作事务的部长级代表雅克·戈德弗兰立刻反唇相讥,把克里斯托弗访非说成不过是克林顿为争取黑人选票而玩弄的一个花招。美国对此提出了抗议,指责是“诽谤性的”。在1997年的前扎伊尔内战中,美国实际上支持卡比拉,法国支持蒙博托,但未能组建一支多国部队,蒙博托最终垮台。人们认为,这是法国影响减弱的表现。在接着发生的刚果(布)内战中,美、法又在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问题上争夺主导地位,结果由于前总统萨苏战胜现总统利苏巴而作罢。此外,美、法在组建非洲危机反应部队和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竞选连任等问题上也存在意见分歧。但是,法国并不甘于在非洲屈居下风。法国总理若斯潘呼吁同非洲国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声言法国常驻非洲的军事力量将减少,“但是不会放弃我们的伙伴”〔18〕。1997年10月,法国外交部长于贝尔·韦德里纳访问了南非、埃塞俄比亚和科特迪瓦三国,声称法国实行新的非洲政策是向新伙伴“开放”和对老朋友“忠诚”,实际上就是要巩固法国在法语非洲地区的地位,同时向英语非洲地区扩展。今后,美、法在非洲经济方面的竞争也将进一步展开。当然,需要看到,美、法关系毕竟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它们在非洲既有争夺的一面,也有协调与合作的一面。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尼古拉斯·伯恩斯说过:“美国同法国不时会在一些问题上出现分歧,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重要的是要记住,法国是我们最老的盟友。”〔19〕美、法对在非洲推行西方的“多党民主”和实行西方要求的经济改革等方面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法国外交部长在1997年访问非洲时还说,法国将在科特迪瓦建立一个中心,同美国、英国一起来传授有关维和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它们之间“不会出现狭隘的竞争”〔20〕。
(四)维持和加强同非洲重点国家的关系。美国对非洲奉行抓住南北两头和重点发展同一些非洲国家关系的方针。美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将会得到维持和加强。美国认为南部非洲发展前景美好,市场潜力巨大,因此非常关注。特别对在该地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南非,更是一贯予以重视。新南非诞生后,克林顿政府积极加强同南非的关系,并希望通过南非来影响南部非洲地区。1994年,美国国务院的一位高级官员就说过:“一个稳定的民主南非能在该地区扮演一个有责任感的角色”〔21〕。该年克林顿政府第一次举行关于非洲问题的专门会议,也着重研究了推动南非成为美国在非洲的盟友的问题。从南非来说,重建南非和提高国际地位需要美国的资金和技术及外交上的支持。美国同南非的贸易一直居于南非对外贸易的前列,1994年美国成为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达47亿美元。克林顿政府允诺向南非提供援助,1994年为6 亿美元,1997年是1.2亿美元。1995年, 美国与南非签订了开发能源的协议,并同意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进行合作。美国还与南非建立了双边委员会,定期讨论两国有关问题。由于美国惯于对别国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而南非为非洲大国,独立自主意识和尊严感强烈,几年来双方关系中也不时发生龃龉。如南非邀请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和古巴总统卡斯特罗来访、同伊朗达成石油储存协议以及向叙利亚出售军备等,遭到美国的反对和指责,南非一一予以反驳,表示将捍卫国家主权,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1997年,南非总统曼德拉又访问了利比亚。但是美国和南非都表示愿意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1997年2 月美国副总统戈尔赴南非参加第三次双边委员会。南非副总统姆贝基表示,南非和美国在某些问题上的分歧将不会影响两国目前的良好关系和共同利益。戈尔则说,美国热切希望与南非合作,共同促进整个非洲大陆的发展。在北部非洲,美国重点发展同埃及、摩洛哥等国的关系,长期以来,美国一直给予埃及每年高达20多亿美元的援助。美国还重视同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乌干达等国的关系,通过它们来遏制苏丹。
注释:
〔1〕美国《时代》周刊,1993年2月22日一期。
〔2〕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3年5月26日。
〔3〕《中国日报》(英文版),1994年12月19日。
〔4〕法国《费加罗报》,1997年10月22日。
〔5〕美国《华盛顿邮报》,1997年8月16日。
〔6〕《西非》,1993年5月31日~6月6日,第903页。
〔7〕美国《华盛顿邮报》,1996年10月8日。
〔8〕法新社华盛顿1997年6月5日电。
〔9〕法新社华盛顿1997年6月17日电。
〔10〕《非洲复苏》,1997年7月,第7页。
〔11〕美国《华盛顿邮报》,1996年10月8日。
〔12〕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7年8月4日。
〔13〕《西非》,1997年2月10~16日,第234页。
〔14〕美国《商业日报》,1997年6月23日。
〔15〕《西非》,1997年5月19~25日,第801页;1997年7月7~13日,第1100页。
〔16〕法国《费加罗报》,1993年9月3日。
〔17〕法新社约翰内斯堡1996年10月12日电。
〔18〕法新社巴黎1997年8月29日电。
〔19〕美国《华盛顿邮报》,1996年10月27日。
〔20〕法新社阿比让1997年10月12日电。
〔21〕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4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