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商业产业布局结构的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产业布局论文,结构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商业产业布局结构优化的原则与机制
目的性、均衡性和效率性是商业产业布局结构优化应该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其中目的性原则既是结构优化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其它两原则的统率和前提,而均衡性则是实现目的的基础和条件,效率则是目的的具体实现,同时也是对均衡的最终检验。
目的性原则,要求人们在商业产业布局结构合理化的过程中,要认识并运用商业产业布局结构的演化规律,客观分析商业产业布局的现状,科学地预见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未来,进行总体规划,并制定具体的政策,以指导和约束具体的商业经济活动,通过商业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调整商业生产力的空间结构,理顺商品流通渠道,优化商业运行环境,以实现流通效益极大化的根本目的。均衡性原则,就其纵向时序来说,因商业产业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有机的,实践中则要根据商业产业布局结构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政策的要求,进行具体的结构设计,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促进商业产业布局结构的平稳过渡和逐步优化,并将商业产业布局结构优化的目的性和优化过程的阶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其横向剖面来说,商业产业是整个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宏观经济系统的内在结构的演进是有条件的、有规律的,是各产业结构的有机耦合。因此商业产业布局结构应与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要求相适应,以保持各经济系统的均衡有序和宏观经济的协调运转。而至於效率性原则,则始终贯穿于上述各项经济活动之中,是一柄“高悬之剑”和“隐含前提”。
结构优化原则明确之后,机制和手段的选择运用则成为关系问题全局的核心。实践中,应综合运用价格、税收、金融等有关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等机制和手段,促使商业产业布局结构与其目标模式的一致,实现商业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商业产业的高效运行。
——市场机制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商业产业布局结构合理化的基本机制。商业产业布局结构的合理化最终是通过商业产业资源的空间流动来实现的,而这种资源的流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有目的地进行的,并具体地表现为资源趋优配置规律和经济效益极大化原则。
——商业产业政策是商业产业布局结构合理化的制导机制。商业产业布局结构政策是商业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根据产业布局规律和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客观分析商业产业布局现状,科学预见商业产业布局未来的基础上制定的关于商业产业布局的纲领性文件。其统率着价格、财政、税收、金融等具体调节布局结构手段的运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手段,是调节商业产业布局的基本利益机制,其具有非强制性,运行机制是通过有目的价格政策的制定和价格调整,影响商业产业资源空间配置的收益性,进而影响不同商业产业主体的经济利益,并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各产业主体的自主选择的行为汇流达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财政和税收是影响商业产业布局的有效手段。其对商业产业布局结构的调整具有直接性。国家可以通过差别财税政策的施行,直接调整商业资源的空间结构投向,进行商业资源的配置或再配置,以达到其布局结构的优化。
——法律手段是优化商业产业布局结构的规范机制。商业产业布局是整个生产力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和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复杂的经济系统工程。为了能够较好地协调多方面的经济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系统的协调运行,减少系统内部的结构性摩擦、降低社会经济营运成本。有必要对那些关于商业产业布局的管理方法、报批内容,审批权限划分、审批程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及时地将处理商业产业布局活动的各项准则,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商业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我国商业产业布局结构的现状
随着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逐步认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认识到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业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商业产业内部结构包括其布局结构,在理论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没能得到有效的调整,还恶化了其原来畸型的布局结构。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并以流通领域的混乱和低效运作表现出来。实践再次使人们警醒:商业产业的结构问题已经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商业产业布局结构还存在以下诸多不合理的方面:
——宏观商业产业布局缺乏统一规划,网络体系残缺不全,影响产业系统功能。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功能,因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市场要素的不完备,市场环境的不协调等原因还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商业产业资源的配置结构(包括空间布局结构)难以调整和完善,现实表现为商业产业网络体系的残缺不全,商流、物流、信息流等体系布局不协调。
——由于一些政策的负效应,市场分割、地区封锁趋于严重。各地区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以行政手段操纵商业资源的空间配置,人为地阻断经济区域内的商品流通和经济交往,使各地区的商业网点布局具有浓厚的封闭性,制约着区域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布局中的随意性和被动性。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商业布局的有关政策,但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突出地表现为老城区,随意取消或减少商业网点,新建区不能同步建设。
——商业产业布局结构疏密无度,影响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1.区域之间接合部的网点布局与区域内部布局结构不协调;2.城市与农村布局结构不协调,城乡接合部的网点布局与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商品流通不协调;3.在城市,布局结构不健全,有多有少,布局少的地方商业网点甚至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农村,也有类似情况。
——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布局结构优化困难。突出地表现在计划机制不健全,计划体系不完善,“首长工程”、“条子项目”等等,不能有效地调节商业产业资源的配置。
三、以城市为中心配置商业产业资源、组织商品流通
1.以城市中心配置商业资源、组织商品流通的客观依据
首先,就城市与商业经济活动的一般关系来说。城市,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经济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经济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城市形成的直接导因是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具有集中进行的内在要求,而正是集中进行的商品交换,导致了商品生产的集中和人口的聚集,也正是在此时,城市才迈上了其成长发展的道路。生产消费的集中和人口的聚集又为商业经济活动的进行和商业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供给和需求条件。可见,商业与城市具有天然的相依关系,不仅其历史渊源是这样,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也是如此。
其次,以城市为中心组织商品流通,配置商业产业资源是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实践提出的要求。在传统体制下,商业产业管理体制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一样,呈现出明显的纵向性,在商品流通领域则表现为商业产业资源配置注重于纵向对应以适应分配式的“商品流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很脆弱,商品流通渠道不畅,商业产业资源的空间配置亦难以形成畅达、高效的网络体系,并现实地表现为商业产业资源配置的非系统性,各地区互相封锁,划地为牢,资源配置不足与配置过剩相并存。
2.以城市为中心配置商业产业资源、组织商品流通的实现
首先,深化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其流通中心功能。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是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混合物,其共同特点在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用纵向式的配给取代交换。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这一管理体制下,行政手段是推动经济运行的主导机制,行政配给制人为地割裂以致否认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能动的经济交往和横向经济联系,自然,作为商品交换关系中枢的城市的流通中心的功能则受到抑制和损害。随着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新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强化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发挥其流通中心作用。
其次,完善并依托城镇体系,合理配置商业产业资源,优化商业生产力的布局结构,谋求商业产业功能的极大化和商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践中需要我们以商品经济思想为指针,在弄清商业与城镇、城镇与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能动地培育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增长点,并通过其集散功能的发挥,带动一定区域内经济的全面发展。
再次,从“三流”内在要求出发,依托城镇体系,优化“三流”布局结构,增强商业产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