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高考命题的职业倾向&基于现象成因分析的复习教学建议_高考论文

论历史科高考命题的专业化倾向——基于现象成因分析的复习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命题论文,倾向论文,现象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变中学课程过分专业化的倾向,本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但仔细分析近年来全国各地历史科的高考试题,无论是旧课程省区还是新课程省区,其命题思路所呈现出来的专业化倾向却日益明显,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做法不但有违课程改革的初衷,也使中学师生无所适从。

历史科高考命题的专业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打着“新材料、新情境”的旗号,把大量历史专业研究才可能接触到的素材往题目里塞;二是打着考查思维能力的旗号,把专业研究的角度和技能转变为高考的命题思路。于是,研究生入学考试难度的高考化甚至中考化,而高考难度的研究生化成为当前中国见怪不怪的奇特现象。

什么叫专业化?为什么我们反对中学课程过分专业化?专业源于职业,而职业源自社会分工。专业与职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性在于两者都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差异性在于专业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远比职业要高。所谓专业化,是指某一职业群体努力提高本行业的技术含量和服务质量,并使本行业的社会地位得到相应提升的过程。由此可见,高中任何一个学科的教育都既不是职业教育,更不是专业教育!因为,它不是以培养学生成为某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为目标的。就历史学科而言,每年几百万考生,最终能够进入大学历史专业学习的又能有几人?尽管中学学科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大学学科研究的滋养,但如果把两者等同起来,势必重走课程改革前的老路,把中学课程看做大学课程的简写版或缩写版,中学教育由此演变为——学生为成为中、英、数等九大学科的从业人员的提前热身。

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七年,从高考命题来看,题目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与课程改革前相比,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究其原因,大体有三:一是高等院校里从事中学历史课程研究的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研究成果十分单薄,没能在高校的层面代表中学教师发出足够的声音;二是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学教师已经广泛接受,但对许多高校教师来说仍属天方夜谭,而当高校教师依然抱着强烈的职业优越感而不愿意屈尊降贵地深入中学一线了解师生们的困惑和诉求时,高校研究与中学教学之间的脱节就会不断加大;三是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题目必须具有一定难度,而难度究竟如何确定至今仍是一个谜,可以看得见的是,我们目前不是从中学生应有的学科能力中去寻求突破,而是从高校专业研究的技能和内容中去寻找出路,因此,所谓的难度,很大程度就是拿大学的历史专业内容来为难考生。要解决这三个问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可能要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水平的问题,还涉及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

在当前的条件下,高考命题如何向中学课程改革的理念靠拢,我想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是形式年轻化,思想成人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体现的完全是成年人的思想和趣味,这是一个显然的事实,也有其合理性,但现在年轻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不能够无视这种变化,反而要深入地研究它、顺应它,新瓶装旧酒有时候是必需的。正如今天我们不会用龟甲来记录历史一样,今天的年轻人也不仅仅从教科书中认识历史。我们之所以还能够我行我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拥有考核别人的权力。

二是素材生活化,结论理性化。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和日后工作中容易接触到的历史素材,避免过多地把连高校教师都不容易看到的专业档案资料放到试题中。事实上,只要思维方式正确,无论你使用什么素材,都能够达到殊途同归、得出相应结论的效果。既然如此,试题为什么非得以拒人千里之外的面孔出现呢?此外,还需要反对的一种做法,就是在中学历史教学和命题中过多地从抽象概念出发去研究问题,而应该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去研究问题,尤其是经济史的内容更应如此。一方面,当前对中学历史教学影响至深的许多概念的科学性都受到怀疑,在高校研究的层面争论不休;另一方面,许多抽象概念,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等,确实对学生理解历史、分析现实问题没有多大的帮助。起码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正确的结论不应该是从抽象的概念中推导出来的,而应该是从日常生活常识中推导出来的。

三是主题领域化,技能终身化。主题命题已经成为当前文科综合命题的主要模式,领域化是指我们应该从学习领域(即多个学科的综合)的角度,而不是从单一的历史学科(尤其是传统的把历史学主要看作是政治史的观点和做法)的角度来分析各个历史主题。技能终身化是指加强对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历史学科技能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从历史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待学科能力问题,更不能把历史学科能力降低到历史解题能力的水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当前历史科高考所强调的许多“能力”其实都是“屠龙技”,除了应付纸笔考试,在现实中几无可用武之地。

四是解释多样化,评价多元化。评价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不在于他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而在于他能否提供多种解答问题的思路。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立足于公民培养的中学教育,还是立足于攀登学术高峰的高校研究,我想其目标都是一样的。过去我们太过看重结论,今天我们更看重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与方法。许多结论,今天看是对的,明天看可能就是错的,某些人看是明智的,另外一些人看则是愚蠢的。只有得出结论的方法本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空的限制,接受大众的检验。因此,当今天的历史教学被大量层出不穷的“新观点”弄到是非难辨的时候,我们倒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方法论中去。无论是历史教育还是历史学术研究,这都是必需的。

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需要了解我们对当前历史科高考命题专业化的现象、成因和建议的分析,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需要知道现在该怎么做。我对高考命题趋势的判断是——当前这种专业化味道越来越强的命题思路十年内是改变不了。既然改变不了,就只能适应它。起码在教师的层面,我们需要及时、广泛地了解高校的学术研究思路和成果。

在信息化时代,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要了解高校的学术研究成果还是有更多的便利条件的。具体建议有三:

一是每所中学的历史教研组都应该订阅国内最核心的几份历史专业杂志,如《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等,以此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不断地把握高校学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热点。

二是利用网络了解高校的学术研究动态,如“史学研究网”“中国学术论坛”“中国经济史论坛”“近代中国研究”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老师们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三是阅读研究综述类的论文。高校的研究成果太多,同时也良莠不齐,没有专家开列书单的话很容易迷航,通过阅读综述类的文章可以迅速地掌握整个学术研究概貌。综述类的文章可以通过阅读《中国史研究动态》等杂志了解,也可以通过网络的搜索了解。

对高校学术成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不是终极目的,最终目标还是把它转化为高考的备考思路。下面以中国近代史为例,谈谈高校的学术研究新进展对高考命题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进展大致有六个方面,而这六个方面都直接对广东省的高考命题产生了影响。全国各地的试题虽然也有体现,但从近几年高考看,体现得没有广东省试题那么充分,相信在以后的高考命题中,这些思路都必将先后呈现。

第一,研究主题的转变。

中国近代史研究从一个主题发展到一主一次两个主题,或者叫做两个基本问题、两个任务、两个走向。第一个主题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第二个主题是争取近代化(或早期现代化)。

[例1]2007年高考广东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第二,研究结构的转变。

从单一的事件结构向阶段结构和年代结构转变。所谓事件结构,是指通过学习具体的历史事件来把握整体的历史内容;所谓阶段结构,是指通过理解某一历史阶段的主要阶段特征来把握整体的历史内容;所谓年代结构,是指通过理解若干年间(如每十年)的历史特征来把握整体的历史内容。

过去,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完全是基于事件结构的,具体说来就是运用三大高潮(第一次高潮时期是1851-1864年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高潮时期是1894-1900年,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由1905年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和八大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来构建整个中国近代史体系。现在,我们更倾向于用阶段结构(见例2)和年代结构(见例3)来理解历史的变迁。

[例2]2007年高考广东试题

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例3]2011年高考广东试题

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第三,比较史学研究方法的繁荣。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还是比较封闭的,20世纪80年代后比较史学极其兴盛,学者们热衷于通过中外比较来研究近代中国的各种问题。

[例4]2008年高考广东试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对时期(1949-)。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第四,学科交叉的方法广泛应用。

近代史研究改变了以政治史为主的局面,更多地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心理学、宗教学、人口学、军事学、制度经济学等结合起来。下面这个例子明显就是运用了社会学的方法。

[例5]2005年高考广东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3)概述材料三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第五,由单一的文猷史研究方法扩展到文献史与田野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所谓田野史是指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来收集史料,如收集口述史料和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献资料等。下面题目中的歌谣和日记都属于田野史学的范畴。

[例6]2009年高考广东试题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例7]2011年高考广东试题

图中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六,研究视角的转变,即逐步抛弃单一的“西方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强调对近代以来中国问题的分析要基于内外因结合论。

西方中心论最典型的是美国学者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反应论”,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处于被动反应的地位;“中国中心论”则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过分轻视外部世界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当前内外因结合论已经成为共识,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所有变化其根本动力还是来源于中国内部,但同时承认外来因素的巨大影响。例如,如果中国本身没有走向工业化的诉求,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冲击,中国还是不会走向工业化;同样,如果中国本身没有实行计划经济的土壤,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影响,计划经济也不会在中国大行其道。

[例8]2011年广东高考

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由此可见,高校学术研究的变动极大地影响着高考命题的思路。这些影响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但都十分清晰地告诉我们,要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走向,离不开对高校学术动态的及时掌握。

本文无意否认全国各地高校教师为高考命题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仅仅是指出高考命题日趋专业化的这种趋向。这种趋向到底好不好?当然也不能够简单地判定,它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国的高考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二是有利于中学的教学改革。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高校的确有理由按照他们的思路来考核高中学生,因此,试题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无可厚非;但从有利于中学教学改革的角度看,近年全国各地的某些高考试题又确实令许多曾经满腔热血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不知所措、心灰意冷乃至偃旗息鼓。

我向来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中学的学科教育是比大学的学科研究更为艰难,因为它需要同时考虑三方面的问题——学科的内容与方法、社会的变迁和需要、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而作为高校的学术研究,它只需要考虑本学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足够了。离开了高校的学术支持,中学的学科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难以成为参天大树;但如果单纯考虑学科的因素,中学的学科教育就如同种树而不考虑阳光、雨露、空气、土壤,再好的树种也无法茁壮成长。基于学科而不被学科所束缚,立足专业而不被专业所制约,在人的培养和专业研究中谋求平衡,这既是中学教育的追求,也应该是高考命题的追求。

标签:;  ;  ;  

论历史高考命题的职业倾向&基于现象成因分析的复习教学建议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