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绵城市
1.1 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2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学者不断提出许多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包括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基于城市内涝问题严重、旱涝急转明显等问题,又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比较具体地从城市雨洪管理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关系发展,其低影响开发和雨水资源循环利用不同于传统高碳型排放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体现了低碳理念。
2 校园建设
2.1 海绵意识
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影响人的行为,绿色的、生态的校园是学生可持续教育的直接载体,对人产生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作用。建设绿色校园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让学生从小树立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养成良好的节能环保的生活习惯。
海绵校园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针对海绵校园建设,首先是转变理念和增强意识,要有意识地将海绵城市纳入校本课程中,从孩子抓起,改变他们的理念和想法。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包括广播通知、海报宣传、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让校园海绵城市建设深入人心。让校园真正像海绵一样“呼吸”顺畅,实现生产生活空间中点、线、面“海绵体”的全覆盖。
2.2 海绵校园
建设海绵校园将极大的整体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同时提升绿色校园、生态校园的内涵。优良的学校环境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推进总数庞大的中小学绿色校园建设,将有力推进整个社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建立自身特点和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
2.3 校园“海绵体”
校园建设前后水文特征应保持不变,并建设相应的“海绵体”。校园“海绵体”主要包括建筑物的屋顶、植物草沟、园林绿化、透水铺装等设施,部分学校可能有河道、水塘等水系。利用绿化面积进行雨水收集利用,简便易操作。若绿化面积分布不均,可利用饮水沟、生态沟进行雨水的收集引流等进行分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学校校园传统雨洪应对策略存在的问题
学校校园传统雨洪应对策略就是希望雨水迅速集中外排,解决校园内洪涝、马路积水等问题,但在实际情况中,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
增大排洪压力和加剧内涝
学校校园高密度的建筑群建设使土壤的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了地表对雨水的吸水能力,以往通常让雨水形成地表径流排入下水道入河道等水域中;这样不仅对校园排水系统造成负担,且易形成路面积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们出行的安全。
浪费雨水资源
一般而言,学校校园环境优美,雨水中污染物质较少,雨水回收循环利用价值高,将雨水资源作为废水排放,是对水资源巨大的浪费。研究表明,学校校园内师生多、需水量大、建筑楼群密集,一旦雨水回用设施建设到位,形成规模,足够日常的冲厕和绿化的杂用水,可以在缓解校园供水压力和雨水工程投资负担的同时,节约水资源,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5 学校校园海绵化改造设想
在海绵校园建设过程中可采用湿塘、雨水花园、生态树池、雨水湿地及蓄水罐相结合的方式作为雨水的存蓄方案,采用引水沟和生态沟结合的方式作为雨水的调蓄方案,同时利用景观湿地建设水文循环系统,依托无动力一体化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等海绵化改造项目,将雨水变为学校绿化浇灌、室外清洁、道路冲洗、卫生间清洗用水等的新用水来源。
地面排水
校园地面除建筑物、绿化、水体景观占地以外的广场、人行道、车行道、运动场、球场都铺装成特殊透水沥青或透水砖石地面,将极大地改善校园暴雨天时的内涝问题;同时,利用原有地势,加以引水沟槽,将地面的雨水引向生态树池;当原有树池面积不能满足蓄水需求时,扩大树池的面积或在周边建造雨水花园,以满足局部雨水排蓄需求。此举在不影响景观的前提下完成雨水利用。
3 道路雨水利用
道路采用透水铺装,可减少下雨天气的地表径流,使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在路边石上开口,将道路雨水引入近处绿地,在避免使用昂贵透水路面材料的前提下,利用道路雨。
4 屋顶雨水利用
屋顶雨水可统一收集,收集后可考虑雨能联合利用,雨水蓄集后用于冲厕所和园林绿化等用途;也可对校园建筑的屋面进行改造,如在屋顶进行绿化栽植等,充分利用绿色屋顶建设工程进行雨水收集利用。
5 水系开发
可根据学校校园的实际情况,在校园内形成诸如增设景观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具有施工复杂程度低、建设成本低的新景观,并利用水泵和管网使所有水系形成一体。从而减少了雨水径流形成和净化雨水,削减污染物的输出等,增加了入渗量,涵养了地下水源,保护了区域水循环系统。
6 结束语
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用于学校校园建设,提出海绵校园建设的必要性:它即可保护校园水循环,又保护了雨水资源;既减少了对排水系统的冲击,又减少了校园内涝等问题,还保证了教学和师生出行安全。同时,通过海绵校园工程建设,可对在校学生进行雨水回收、海绵城市、环保知识等教育,丰富了上课的素材,推广了海绵城市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戚海军.低影响开发雨水后管理措施的设计及效能模拟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论文作者:李文坤
论文发表刊物:《红地产》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3
标签:雨水论文; 海绵论文; 校园论文; 城市论文; 学校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透水论文; 《红地产》2017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