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737200
在大人眼里毫无价值的“破烂”,在小孩子眼里可能都是晶莹的“钻石”。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平等首席下动物王国中的每一样东西,包括丑陋的虫子,都有可能是美丽的、精彩的、摇曳生姿的,每一样东西后面也许都会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孩子是那样的鲜活、多样、复杂,和成人是那样的不一样,以至于有的成人就是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也“异常陌生”,也手足无措,并以此成为心中永远的“痛”。
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和家长首先要研究孩子,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孩子真正的心理。“心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门,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地踹,不如里面自己轻轻一拨”(庞永力语)。很多情况下,那“轻轻一拨”,就是基于儿童,扎根于儿童,以一颗“同理心”看待和解决孩子的问题。“轻轻一拨”,灿烂阳光就能倾泻进来,而风也能带着自然和宇宙的信息倾泻进来。
如何“轻轻一拨”?窃以为,从“互联网+”背景下的“儿童视角”出发,教育应该是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从“互联网+”背景下的“儿童视角”出发,教育需要家长的共同分享、共同参与、共同探究,“分享彼此智慧,共享智慧迸发所带来的快乐”。当然,从“儿童视角”出发,更应避免一些阻滞生命健康成长的负面因素。
加拿大学者大卫·杰弗里说:“我们在寻找好的讲话方式时,其实也是在寻找好的生活。”比如,当家长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错时,教师不要当面指责,而应该换一种方式,比如通过短信、QQ群、微信群、校讯通等交流平台,委婉地告知家长:“请家长们不要忘记,老师负责的不是一个孩子。”换一种口气、换一种方式有时能让家长吃下“定心丸”:老师是诚恳且负责的。这样的方式比之教师一味地直白孩子的优缺点要好得多:有理有据,有情有义,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宜的张力。而这,离不开“互联网+”的保驾护航,离不开“互联网+”高效、便捷、快速的强大功能全覆盖。
在这样的交流中,班主任应该特别注重“点对点、一对一”的沟通,因为这样的沟通顾及了家长的脸面,避免了在大众场合“出丑”的尴尬;至于孩子们好的方面,比如诚实守信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不乱扔废纸爱护花草的习惯等等,则可以在群公告和共享中大力宣传,实现信息同步和资源共享,并且在群相册和论坛留驻精彩瞬间和焦点话题。哪怕是孩子小小的进步,包括学会敬礼、学会向大人或他人问好,都可以在“群”中给予发布,给予好评,给予登台亮相的机会。“QQ群、微信群不但使家长有话能及时说、自由说,化矛盾于萌芽之中,而且促使家校沟通质量趋于有效、高效、便捷,使家校共育工作迈向新台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彼得·德鲁克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沟通的关键是听到没有说的内容。”而“互联网+”给予了我们一个“听到没有说的内容”的机会。比如,孩子的私密话怎么能当面说出来呢?既然不好意思说出来,那么请写出来,请通过不见面的方式“见面”,请在不“面对面”的同时“心对心”,请在当面不适合于说某个词的同时在网络平台中说出来。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属于自己的一些“沟沟壑壑”,而这偏偏为家长所不知,也不为老师所知道。家长的责任就在从一些特殊的渠道(包括互联网+)发现孩子们的“沟沟壑壑”,从“儿童视角”出发,发现孩子的“冰山一角”,并以此找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假如你是一个成功的家长,一定不要让“教子有方经验交流”这样的机会“溜之大吉”。“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交换之后互相就有了两个想法。”(萧伯纳语)以前这种“苹果互换”当面进行,或者可以通过家长会进行,而现在则可以随时在网络中进行。可以说,这样的“互换”和分享不必等,不必“脸红”,因而是迷人的、自由的、轻松的。这样的分享是迷人的,而教师与家长在网络中共同相见、相遇和相处的青葱岁月更是迷人的。
毋庸置疑,“互联网+”能够让家长主动参与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能够以一个更自由的身份进入到家校共育之中。当家长主动参与时,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也会犯错,这是对“我的孩子是好的,犯错误是偶然所为”之观点的有力回应。或者家长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如此优秀,只不过不是“我”认为的那种成绩上的优秀或者显而易见的“优秀”。事实上,当家长通过网络或者微信群等平台主动参与时,“成人视角”有时会转换为“儿童视角”,“个体视角”会转换为“集体视角”。相应的,家长的原有认知、印象、经验也在发生“静悄悄的变化”,家长不再是“站在教师对面的那个人”,不是站在“偏见、固执和意气之争”那一边的人,而且肩并肩和教师、孩子共同体验和成长的人。
有些孩子问题的解决不在于一朝一夕,关键是在日后的追踪、观察和坚持。而这种“追踪”离不开“互联网+”。这种“互联网+”背景下“深耕细作”式的沟通方式,既是“春风细雨”,也是“春雨绵绵”,是最接地气的成长,使孩子们长久地浸泡在勃勃朝气之中,而不至于长得歪歪斜斜。
参考文献
[1]宋君 在爱与智慧中感悟教育真谛[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8),21。
[2]陈艳华 小小QQ群,家校沟通大舞台[J].中小学德育,2015,(2),47。
论文作者:喻学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2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5
标签:互联网论文; 孩子论文; 家长论文; 自己的论文; 视角论文; 儿童论文; 方式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29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