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教学模式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一种教学模式,总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在时空的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在长沙县一中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年多时间里,一线教师热情高涨,领悟新课程理念,学习新课程体系,创设新课程环境,开发新课程资源,运用新课程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评价,为推进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新课程实施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教师们为之感到困惑。新课程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教材结构变化较大,多数教师不甚习惯。(2)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夹生饭”现象普遍存在。(3)教学方式单调陈旧,课堂缺乏活力。(4)教学评价简单滞后,“三维目标”无法同步。(5)教学观念新旧交错,课程实施“走老路”。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新课程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教学体会。
一、“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而如何让学生会学是值得探讨的。要让学生会学,除了要有好的指导思想,还应辅以较为合理的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只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辅导,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弹性。
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尝试了“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实验班”的教学效果较之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班要好。一方面学生增长了见识,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高,动手实验能力有所增强,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得到发展,并学会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另一面教师也从学生身上得到教育,学会教学反思,为今后更好教学打下了基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践中对该模式采取的操作程序是:课前自学——课中点拨——课后延伸。
1.课前自学
为了使学生能理解、支持自己的教学,笔者先在采用“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班级做动员工作。这样,就可打消学生的顾虑,并信心百倍地投入进去。当然,光有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必须教会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具体地说主要在两个方面花工夫:
(1)让学生会阅读。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就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和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往往只满足于了解教材内容大意,缺乏钻研精神。因此,对不同内容的思考方法,应进行具体地指导。例如,对化学概念,让学生着重考虑引出概念时通过哪些事实和现象,是怎样分析、综合、概括的,特别应抓住概念的本质和特点,关键词语是什么?比如,燃烧这一概念,其本质是剧烈的化学反应,而其特点就是“发光、发热”。所以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2)让学生敢做、愿做、会做实验。我国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实验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态较为复杂,与实验效果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时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及时排除各种不利于实验的心理障碍,使实验教学能获得最佳效果。
在具体操作时,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课前教师可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如教参、教案、学习提纲、课件等。总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基本弄懂教学内容。
2.课中点拔
传统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理智,使其不能进行创造性学习,也就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创造精神欠佳。为此,教师的一些观念应改变,改变所谓的“严师”形象,改变自我权威中心意识,谨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使学习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共同讨论,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课中点拨”的主要操作方法是在课堂上请一名或几名学生充当“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该节课的内容。由于“老师”的指定有随意性(多数时间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有充分准备的学生的表现欲能及时得到满足),学生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但并不压抑。
3.课后延伸
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学的仅仅是化学知识体系中的主干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要“留味”:或提出问题,由学生课后去探索;或提供线索,由学生课后去自学;或设下悬念,由学生课后去讨论等。比如在进行“盐溶液与金属反应”教学时,按教材内容学完反应规律后,笔者提出:“将钠投入硫酸铜溶液里,会如何反应?”的问题,多数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就认为是“”,但也有同学表示怀疑。于是笔者因势利导,在一烧杯里倒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再投入一小粒钠。实验结果大出学生所料:反应很剧烈,同时产生蓝色(夹有少量黑色)沉淀,并没有出现学生所期待的红色铜。笔者趁机提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是如何进行的,怎样才能证明”的课外作业。这样,使学生原有认知与事实现象产生冲突,处于“心求迫而未得”的状态,从而进入学习佳境。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适合教学要求不高,知识点不多的教学章节中。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与氮的氧化物》的“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学中,教师只须提出问题——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自主地在教材中找寻答案。高中化学必修2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整章教学以及高中化学选修5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的整章教学,这些章节的教学要求不高,知识点也比较少,均可采取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教材中自主地找寻出答案。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自学辅导”过程中,切实地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节约了教学时间。
二、“活动”教学模式
活动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活动教学结合课堂上的书本知识,让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在学生充满创意和激情的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出学习和探索科学智慧的火花。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网络,针对合金和铝制饮料罐的两个话题,让学生以“合金的成分、性质和用途”为主题并针对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制饮料罐的主题,自行写一篇论文或者开展演讲赛的形式进行非常规模式的教学。
活动教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化学学习兴趣,有很强的自主分析和解决生活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急待激发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探究—发现—合作”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合作”教学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相当,教学民主,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意义建构、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期达到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该模式适合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化学基础、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教学章节中,同时还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学环境量力而行。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有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知识,预测出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提供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
本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在“探究—发现—合作”中,积极地学习化学学科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化学学科知识的能力。
四、“问题·探究·创新”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知识的过程。具体地说,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师生共同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产生和获得的全过程。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认识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这些成果与结论的获取途径与过程,让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大胆推测和假设,在思考、实验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结论,在探究问题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获得自我学习的学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授—注入”教学模式
“教授—注入”教学,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信息的来源,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教授—注入”教学模式就再不符合时代潮流,再不适应时代要求了。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教材对于Na的化学性质叙述,只提供了Na与氧气、水的反应,而对于Na和可与之发生反应酸溶液、盐溶液等重要知识点,却只字未题。这对于学生学习和认识Na的化学性质,很容易导致学生认为Na只与氧气、水反应,从而错误理解为不与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由于学生缺乏Na与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的知识经验,很难自己建构此方面的知识结果和系统。所以在此类章节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要的“注入—教授”,将在有限的教学时空中,提高教学时效发挥着其不可低估的作用。
实践教学活动表明,“教授—注入”教学模式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课堂教学模式中其他教学模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大主角”。特别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后,高中化学实际教学已呈现出新教材的知识点在连贯性、系统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中,建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弄明重点和难点,是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教授—注入”教学是不可替代的。
综上所述,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并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课堂往往是多种教学模式的杂糅和交叉应用。也可以说,教学并无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关系、相互作用应因时、因地制宜地服务于教学,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种教学模式,而应追求有效的教学,务实教学,让教学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