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考总评中的选题策略_高考论文

化学高考总复习中的选题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复习论文,策略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三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离不开作习题。《考试说明》一书中明确指出:高考试题旨在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而这些又都是通过考生的解题来反映。这样就决定每位考生在复习阶段中都需做一定数量的习题,而现实是高三化学总复习中往往搞“题海”战术,这样既增加学生负担,同时也增加教师负担。不少学生大量盲目的做题,用老经验、老套路去解复习阶段中灵活性较大的题目,做了一题,只会一题,并出现做过题目不会做,越考越差的怪现象。教师由于题量大整天忙于做题,造成备课不充分,课堂上不能精讲,失去“导”的作用,也出现越教心中越“无底”的怪现象。造成以上情况原因很多,没有精心的选题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恰当地编选好题目和科学地使用这些题目,使学生能够脱离“题海”,又能在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这是摆在我们高中化学教师面前一个重要课题和应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那么在高考总复习阶段怎样选题呢?结合自己近年来连续教高三化学,在教学过程中得出一些体会,谈一点高考总复习中的选题策略。

总策略:选《考试说明》范围内的题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因此,在复习选题前都应认真钻研《考试说明》,将考试说明的各个项目化解、组编、具体化。深刻领会高考化学学科考试内容是以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测试考生的能力和能力品质。准确理解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范围的内涵和外延,不应该将其涵盖范围不适当地随意延伸。

策略一:选近几年高考题

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高考化学试题保持了试题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这些试题都是经过命题专家精心“制作”而成的,经得起评价并起导向作用的好题、妙题。在平时教学中,以近几年高考题为范例,通过认真比较、分析各届试题并预测来年高考试题趋向。如:离子共存题从1987~1997年都考,通过总结发现重点都集中在阴离子:等,阳离子:AL[,3+],Fe[,3+],H[,+],Ca[,2+],Ba[,2+],,但每年考试角度、前提条件都有所不同。如显露性前提条件:“无色”、“在强酸性”等。潜隐性前提条件:“跟甲基橙作用显红色”、"pH=1"、“在加入铝粉能放出H[,2]的溶液中”等。

在此基础上预测今后如果考这类题目,可能在前提条件上更趋于隐蔽、更趋于复杂。如“由水电离出的[H[,+]]=1×10[-13]mol/L的溶液中……”“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时既有沉淀析出又有气体逸出的”等。也可能变换题型,以填充题和推断题的形式出现。

策略二:选热点知识题

教师在指导考生备考中,要特别注意高考试题编制原则:考查知识点,遵循《考试说明》要求,但《考试说明》中要求的知识点比《教学大纲》要求要少一些,要领会命题专家“坚守大纲而不紧扣教材”的命题思路,在命题中有其侧重点。可以发现近十年高考试题中有二十几个知识点是反复考查。如: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盐类水解、溶液的pH值计算、同分异构体、阿伏加德罗常数、有机物燃烧规律、电化学知识、阴阳离子的鉴别、酯化、水解、有机物的合成等,这些知识点在近十年高考中重现率都在70%以上,这些知识点就是“热点’,是我们选题的“重点”。加大这些知识点习题在训练中的比重,用不同题型多次出现这些知识点,达到强化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策略三:选激励性的题

当前化学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各种高考复习资料、试题、例题偏难,严重挫伤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这部分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受到影响,选题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原则,通过作题应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从试题中找到相当数量的能发挥自己才智的所在。高考命题原则是“既有利于为高等学校选拔学生,又有利于中学化学教学。”前者体现高考选拔功能,后者就包含对学生的激励功能。同时又规定化学学科考试知识层次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综合应用。试题难易比例为:容易题20%,中难题60%,较难题20%,这说明即使高考题也包括相当数量的一般学生都能解答的简单题,其目的很显然在于激励。所以,选题应难易适度,有层次性、梯度性,由易到难排列,让下、中、上各层次学生都有所得,引导他们都“跳起来摘桃子”。在每个阶段、每个知识点复习中,尽量控制难题数量,以中难题作为高考复习的“当家题”,练题“重点区域”为选择题。在高考复习最后冲刺阶段综合测试中,有意适当降低试题难度,让学生有一种越考越好的感觉,以达到激励之目的。

策略四:选适应不同阶段的题

学生的学习是有阶段性的,不超越学生学习阶段应该是选题的基本原则。选题应与学生的学习阶段学业水平相适应,提前“渗透”、“一步到位”,这就会违背学生可接受性、循序渐进教学的基本原则。高三年级总复习开始阶段用题不应过难,学生刚从会考复习中来。会考是水平考试,而高考是选拔考试,仅仅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他们学科学习能力。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学习目的,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一般要经过领会-巩固-运用的过程。这就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阶段选题应以基础题为主,掺入少量能力题。逐步过渡到以能力题为主的第二阶段,最后达到综合题为主的第三阶段。三个阶段相互照应,环环紧扣,都应以学生“适应”为前提科学选题。

以知识点的计算为例,三个阶段选题示例如下:

第一阶段:在标准状况下,将硫化氢气体与二氧化硫气体混合后正好完全反应,得0.3mol硫固体,问混合前硫化氢和二氧化硫各几升?反应过程中有几摩电子转移?

第二阶段:在常温常压下,100MlH[,2]S和O[,2]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恢复到原状况还剩余25mL气体,试求剩余气体为什么气体?原混合气体中H[,2]S和O[,2]各为多少?

第三阶段:以1992年和1996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中最后一题为例。

策略五:选一题多变的题

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同时能对某些化学问题形成正确、系统的思维路线。常见变化方法有:①多方位变换设问角度;②旧题变新题;③对原题的条件和所求等进行拓宽、改变。选题示例如下:

题1.在0.1mol/L的醋酸水溶液中,下列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此题全部是离子浓度且是等式关系,故利用电荷守恒法马上就能判断出答案为A,若在原题中增加NaOH溶液,选项等式部分变为不等式,题目的复杂程度、思维含量增加。

变式1.等浓度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乙酸溶液混合后,混合液中有关离子浓度间一定存在的关系是()。

通过考虑,两溶液发生完全中和反应再考虑CH[,3]COO[-]离子水解,因而得出A正确,选择D为等式关系,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知D也正确。若将上题进一步变化:①改变已知条件;②在选项中出现分子浓度,使思维含量进一步增大,难度也相应增加。

此题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能用电荷守恒解答,但如果把电荷守恒、物料守恒与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等理论结合起来推导,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正确答案为A,D。

策略六:选一题多解的题

一题多解,可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不单纯用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灵活多变,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找出其中的最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及解题技巧。选题示例如下:

题1.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的全部产物溶解在50mL1.8mol/L盐酸中,以20mL0.9mol/L的烧碱中和多余的酸,然后向此溶液中加入过量烧碱,将氨全部蒸出,用足量盐酸吸收知NH[,3]有0.102g[已知],则镁条质量为()。

A.1.2gB.0.792g

C.2.4gD.0.892g

此题一种解法是应用逐步反应,根据方程式求解,此法太繁。另一种思路是采用整体分析法,搞清Cl[-]的来龙去脉,根据Cl[-]守恒,很快可以得出B为答案。

题2.常温下为气态的烷烃A和炔烃B的混合气体,其密度是氢气的27.5倍,A,B分子中碳原子数相同。求:①A,B的化学式;②A与B的体积比;③若在120℃和1.01×10[5]Pa下,将1L该混合气体与9LO[,2]混合后充入密闭容器中,点燃充分燃烧后又恢复到原来状况下,问此时气体总体积为多少?

此题具有多种解法,如综合应用讨论法、平均值法、十字交叉法、差量法等。

策略七:选学生易错的题

高考试题选拔性决定一些试题必须知识面广、原理理解透彻、灵活新颖、思维多向的特点。命题者常常有意将学生知识“盲点”巧妙地嵌设到试题中,考生由于知识、思维、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现一些漏解、错解、不会解的情况。选题示例如下: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同位素特性之一,即对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各种同位素的原子含量一般是不变的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而学生往往误解为质量分数,而引起错解。

题2.(1995年上海高考27题),G,Q,X,Y,Z均为氯的含氧化合物,但知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转化关系(未配平):

①G→Q+NaCl

②Q+H[,2]O→X+H[,2]

③Y+NaOH→G+Q+H[,2]O

④Z+NaOH→Q+X+H[,2]O

这五种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顺序为()。

A.QGZYX B.GYQZX

C.GYZQX D.ZXGYQ

此题难倒很多考生,究其原因在于思维定势,按常规思维:选确定物质,再比较化合价。但这种思维不适用此题,因为在高中阶段根本找不到这么多氯的含氧化合物。只有跳出此模式,形成正确思路:对于任何氧化还原反应都有化合价升降,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B。

策略八:选运用数学工具解化学问题的题

化学计算题是考核思维能力最集中的表达方式之一。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计算题非常重视对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高考中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大致有:代数法、极值法、不等式、解析几何、排列组合等。平时选题有意朝此方向,可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和跨学科知识的渗透,从而达到提高处理简单数据的能力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选题示例如下:

题1.一定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充入CO和H[,2]O(气)各1mol,达到如下平衡:

CO+H[,2]O?CO[,2]+H[,2]

生成2/3molCO[,2],若其他条件不变,一开始充入4mol水蒸气,平衡时生成可能是()。

A.2/3molB.0.93mol

C.1mol D.1.5mol

因现教材、大纲中没有化学平衡常数的内容,用化学方法解说不清,如用数学上极限思维就可迅速得出答案为B。

策略九:选题组题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题目,教师讲过,学生练过,时间一长又不会做的情况。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对这类题目理解不透,印象不深,不会变通,不够熟练直接有关。如果把思维方法相同、解法相同或知识点相同一类题目集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伸或扩展的学习,总结此类题目的解题规律以达到加深理解、攻破难点之目的。选题示例如下:

题1.在中,若2mol的BrF[,3]参加反应,则发生还原反应的BrF[,3]的物质的量为()。

A.1/3molB.4/3mol

C.2/3molD.4/9mol

题2.反应中,若有7.5molH[,2]O参加反应,被H[,2]O还原的BrF[,3]为()。

A.1molB.2mol

C.3molD.4.5mol

题3.在KL+O[,3]+H[,2]O→KOH+L[,2]+O[,2]反应中,当有2mol的KI被氧化时,被还原的为()。

A.1molB.1/2mol

C.2/3mol D.1/3mol

题4.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反应中,1molCu[2+]能氧化P的物质的量为()。

A.2/5molB.11/5mol

C.1/5molD.1/3mol

以上四题都是根据同一知识点、同一思维和同一解法设计出来的,通过“题组”题练习可使学生的思维广泛、深刻、有序。

策略十:选含有创造能力的题

能将化学信息按照题设情境抽象归纳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并能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的创造能力,这是对考生创造能力考查的要求,其目的是让学生跳出“题海”。所以在高考复习选题中选编一定数量新颖灵活具有创造力的习题,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培养起变通运用知识的思维和创造运用知识的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创造性。选题示例如下:

题1.如果没有金属铜可用,怎样用明显的实验现象,正确比较AgNO[,3]和Cu(NO[,3])[,2]混合稀溶液中两种金属离子的氧化性(或其对应单质的金属活动性)的强弱;讨论可用方法的合理性及其反应原理。方法评价:___,反应原理:___。

此题Cu和Ag[+]的置换反应本可利用。现不用以常规方法,就需要发散思维,变通运用金属活动性知识以发现其他合理方法。如电解法,用其他活泼金属置换法等。

题2.(1992年全国高考题)卤代烃在NaOH存在的条件下水解,这是一个典型的取代反应。其实质是带负电的原子团(例如OH[-]等阴离子)取代了卤代烃中的卤原子。例如:

此题a,b两问只需完成“卤代烃水解”的知识迁移而解出卤代烃与NaHS或CH[,3]COONa反应。而c问,这有创新运用知识的较高要求,需在自学评价上述信息的同时,综合运用学过知识方可解出。

“题海”茫茫无边,科学选题是岸。科学选题可大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总复习效率,若长期坚持,不断研究出更好选题策略,定能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标签:;  ;  ;  ;  

化学高考总评中的选题策略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