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对外跨国并购的行业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制造业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2001年开始,中国的外资企业出口占到全国出口的50%以上,并且比例连年攀升,2005年竟达到58.3%。① 而在中国民营企业出口中占据最重要地位、总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居各行业之首的纺织、服装和鞋类行业,其利润率却在主要15大行业中居于末尾。② 这反映出当前中国产业结构中的一些问题。中国要想提升国家竞争力就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比重,促进产业升级。审时度势,在当前人民币币值坚挺的条件下开展对外投资,走国际化之路是关键性的一步。跨国并购做为一种快速增长的对外投资模式已成为许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要选择。
中国作为世界发展中大国已经频繁参与到跨国直接投资的行列,但规模较小,比例仅仅占到中国利用外资的4%-6%左右(图1)。
图1:1995-2004年中国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
注:外商直接投资额以实际利用外资额计算,对外直接投资以中方统计额计算。资料来源:周庆行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国际比较分析》,《流通经济》,2006年6月。
目前中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排行前两名。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快,对资源的需求旺盛,由于资源短缺形成的对于采矿业的投资势头不减。而制造业在2004年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仅仅名列第五(图2)。进入21世纪,中国的制造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如何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正确地进行行业选择是本文分析的核心问题。
图2:2004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排名
注: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跨国投资的行业选择其实并不全是一个理性规划问题,而是形势使然。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资源、能源需求大大提高,中国的企业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跨国并购。特别是在资源类的石油、天然气行业,中国已经有了不少大手笔的跨国并购行动。资源类行业涉及国家安全,属于非竞争性的国家垄断型的行业,这些要害性质的行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但不是市场经济的主题。市场竞争型行业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体现国家竞争力。因此研究中国当前的跨国并购更应该关注竞争性行业,关注当前处于竞争性行业的企业跨国并购的行业选择。政府应遴选当前国内竞争性行业的领头羊,支持、引导这些行业的跨国并购,从而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
二、对中国制造业相关行业竞争力的初步分析
近10年的产业积累使中国的制造业规模空前,被誉为“世界工厂”。但中国制造业的弱势在于产业结构的低级化。提高行业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的任务迫在眉睫。通过张小蒂、孙景蔚计算的1990-2003年中国主要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纺织和服装行业是极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而工业制成品、办公和电信设备产品目前已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而下表中所列其他行业则缺乏国际竞争力。③
表1:1990-2003年中国主要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注:通常对一国的某一产品(产业)而言,RCA>100,表明它具有国际竞争力;RCA<100,表明它缺乏国际竞争力;RCA>250,表明它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125<RCA<250,表明它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中(1)包括SITCRev.3的0、1、2(27于28除外)和4类产品。(2)包括SITC Rev.3的3和68等类产品。(3)包括SITC Rev.3的5、6(68除外)及7、8(891除外)等类产品。资料来源: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5期。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开展跨国并购的行业主要应是国民经济中已处于比较优势的行业。这样拥有优势的行业或企业才有能力走出国门,抵御跨国投资风险。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并购区域很重要。因为优势行业是相对的,有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和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产业。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并购是较理想的进入方式,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采用并购还是采用新建或其他形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主要工业行业经济指标数据遴选目前中国主要的15大行业,并根据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以及总从业人数排名如下:
表2:2005年中国15大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2006年5月30日。
居于前15位的行业中,资源垄断型的采掘业和能源型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据了其中的8位,剩下的市场竞争型行业有7位,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假设市场竞争行业的资本积累来源于税后利润,将这7大行业按利润总额排序则有:
表3:七大工业行业利润排名
资料来源:国家投资局网站,2006年5月30日。
在分析这7大行业时,参照2005年商务部统计数据“主要出口产品”,名列前十位的是鞋、棉机织物、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录放像机、电视机、煤、自行车、照相机、钢材。其中居于前两位的鞋类和棉机织物分属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纺织业;居于3、4、5、6、8位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录放像机、电视机和照相机属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而同属交通运输备制造业的产品如集装箱、摩托车、自行车、汽车以及汽车底盘也纷纷名列2005年出口商品前18位中。2005年国民经济利润额较高的7大行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是外向化程度很高的行业。
根据中国企业管理年鉴提供的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资料,首先计算出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五大行业的产业集中度CR[,3]:
表4:2004年五大行业产业集中度(单位:亿元)
注:分行业数据来自《2005中国企业管理年鉴》,全行业数据来自《2005中国统计年鉴》。由于未获取分行业销售收入数据,分行业销售收入一栏数据由营业收入替代(2004年各行业前三名业绩排行见附录)。另CR[,3]的计算公式为:CR[,3]=S[,1]+S[,2]+S[,3],S为市场份额。
我们发现五大行业中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排行第一,达到23.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排行第二,为16%;而其他三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都在10%以下,依次为:纺织业8.6%、服装业6.7%、电气机械2.4%。数据显示和国际行业数据相比,中国的产业集中度普遍偏低。我国目前几大行业中相对集聚度较高的行业是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实力较强,而纺织、服装以及电气机械业虽然外向化程度较高,但目前产业集中度低,附加值低,企业赢利水平低,国内市场有待进一步整合。
三、对几个行业的进一步比较研究
对于行业的划分各国有自己的标准,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03年完成对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修订,进一步将国民经济划分为20大门类,95大类,396种类以及913小类。并深入研究了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标准的对应。鉴于行业划分的复杂性,我们进一步比较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的子产业(汽车行业)的产业发育情况。
据2005年《电子数据年鉴》统计,2004年世界前10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地分别是美国、日本、中国、韩国、德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英国、新加坡和墨西哥。这10大生产地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值占世界电子信息产品总产值的75.2%。计算机类产品生产的主要地区为中国、美国和日本,分别占世界该类产品总产值的25.8%、21.2%和9.6%。消费电子产品主要产地是中国、日本和墨西哥,分别占26.8%、17.1%和8.8%。电子元器件的主要产地为日本、美国和中国,分别占19.7%、23.7%和10.1%。因此中国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规模和在世界上影响力都是较大的。
表5:2006第20届中国电子信息十强企业名单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产业部网站
通过测算,我们发现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很高,CR[,3]达到45.66%,按科尔尼公司的标准,已进入产业集聚阶段。理论上说整体水平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适合开展跨国直接投资。但中国汽车产业的领头羊以合资企业为主导(当然也不乏民族企业,如奇瑞、吉利等,而且这两家企业目前市场分额增长态势明显),是大量引进外资迅速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方面参与程度较高,他们主要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向中国转移,通过投资中国来占领中国市场。中国的汽车企业目前还没有掌握本行业技术的先导权。虽然民族企业如奇瑞、吉利集团很早就开始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跨国投资,2005年上汽集团还以5000万英镑将英国罗孚收入囊中,但总起来看中国的本土汽车企业开展大规模的跨国并购的时机似乎还未成熟。
表6:2005中国汽车销量前10名(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比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前10家企业和汽车行业销量的前10家企业,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企业以家电和电子计算机制造为主,中资背景的企业居多,产业集中度较高,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电子信息行业是对研发、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符合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宗旨。在当前人民币升值呼声很高的条件下,电子信息产业中前十名企业近几年都有频繁的对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并购举措。比如在2005年联想并购IBM公司的PC业务;海尔集团试图并购美国美泰克公司;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TCL先后收购美国高威达、德国施耐德、法国汤姆逊的彩电业务以及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华为集团试图收购马尼可通信公司等等,充分体现了中国电子信息企业不断高涨的并购热情。
产业集中度较低的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情况也各不相同。纺织业和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是中国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代表着中国中小民营经济发展与壮大。因为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这两大行业一直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主力军。特别是近年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使这种低附加值的行业得到结构优化,也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这两大行业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出口过程中的贸易摩擦问题。如果将这两个产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转移能够有效规避贸易摩擦的话,这两个行业的跨国投资行为也是可行的。
中国的机电产品是前几年的出口大户,但行业中国有大、中型企业趋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运行的机制弊端暴露无遗,在表4的计算中,中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最低,竞争实力极待加强。
六、结论
通过分析比较,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行业选择应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因为目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行业规模较大,产业集中度较高,已具备走出国门的实力。而且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隶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行业内技术更新速度快,适合采用跨国并购的形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纺织、服装、鞋帽及其他纤维品制造是中国传统的优势行业,行业规模大,外向化程度最高。纺织、服装、鞋帽及其他纤维品制造的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上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但中国的纺织、服装、鞋帽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已充分发挥了产业集群的优势,部分抵消了集中度不高的负面影响。目前纺织、服装、鞋帽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的发展瓶颈在于低附加值的赢利模式和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开展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是一条可行之路,对外投资的方式是否采用跨国并购,要视东道国具体产业环境来确定。关于纺织、服装、鞋帽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此类产业对就业率的贡献很大,一旦产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了,国内的替代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的话,容易形成产业空心化,对就业的冲击很大。
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的国内市场规模大,产业集中度高,但跨国公司占据了大半壁江山,民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不良,走出国门亟待时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最低,竞争实力有待加强。
注释:
①赵玉敏、印久青:《外资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中国信息报》,2006年8月3日。
②见本文表2数据。
③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