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悲喜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悲喜剧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气候性变化,优势一夜归零,成为巨大拖累。先行者势头放缓,落后者和后来者奋起直追。
大众点评网的“上海基因”
在一次电视节目里遇到大众点评网创始人、CEO张涛,三个多小时的对话让我对这家诞生于上海的互联网公司,以及上海互联网公司的共性,有了一些直观的认知。
谈到互联网领域的激烈竞争,上海常常是被人自动忽略的地方。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一直没有出现一家一线的互联网公司。无论是“老三国”(新浪、网易、搜狐)还是“新三国”(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不在上海。盘点上海有影响力的网站会很费劲,数得上来的,除携程、前程无忧之外,就是大众点评网了。
10多年前,上海曾出现一家看上去颇有前景的互联网公司——易趣,其快速成长的势头赢得了eBay的青睐,被并入eBay的全球业务版图。但eBay易趣不久就遭到“飞来横祸”——淘宝在杭州问世,以其野蛮生长的力量迅速将eBay易趣逼到死角。此外,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上海互联网公司就是盛大了,它曾因为代理一款网游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很快就踏上了衰落之路。
上海是商业传统最深厚的城市,为什么近二三十年来很少出现(不仅仅是在互联网领域)高成长性、具有行业领导力的企业?与深圳相比,上海的这一特点更为明显。这的确值得探究。
这也许与上海的“洋场”、“买办”的商业传统有关。在上海创业,无需抓住原创性商机,而只需抓住辅助性、拾遗补缺性商机。在上海以外的地方都被认为是“乡下”的共识下,创业往往就限于面向“城里”(上海本地)的机会。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上海互联网企业上。上海的互联网企业往往是最接地气的、最本地化的。上海很少有天马行空的纯线上互联网企业。早在网络团购成为一种大潮之前,上海就出现了团购网站。而这家团购网站的第一批客户,是一群喜欢精打细算忙装修的上海男人,他们在网上约好了在某地铁站聚齐再到建材市场集体砍价。上海的互联网站从不关心创造新需求和新市场,它们关心的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来满足人们(首先是上海人)最实际、最迫切的需求——精打细算过日子,以尽可能少的钱买到尽可能多和好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即使不大却也显而易见的好处。携程如此,大众点评如此,前程无忧也如此。上海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背后,都有一个“拎得清”的典型上海市民的身影。用互联网优化传统的都市服务业,没有人做得过上海人。
这是上海互联网企业的明显优势,当然也是其明显劣势。
“接地气”、“本地化”的特征,让上海的互联网企业往往从一开始就是线上线下一体化(O2O)的。这些企业不会天马行空,因为线下扩张的速度始终制约着线上扩张的速度,这让它们不可能有激进的扩张,成长的速度必然是稳健的。大众点评网是一家在用户中有不错口碑的网站。它已经有10年历史,与淘宝同年,比百度只晚两年多,但至今仍处于成长期。在同类网站中它处于领先地位,但总体市场有限,虽然已经在盈利,但其盈利能力难说强劲,商业模式难说明朗,IPO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大众点评网这种稳中求进、慢中求快的成长风格,让它免于一飞冲天又一落千丈的命运,它对线下基本功的注重,让它的团购业务在“千团大战”之后,成为少数几家活下来而且可以赚钱的团购网站。但在互联网领域,最大的风险并不来自企业内部(虽然内部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是来自企业之外的颠覆性创新。行业一旦发生气候性变化,多年积攒下来的优势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归零,甚至成为巨大的拖累。移动电子商务的重要特点是LBS(基于本地的服务),腾讯的微信、百度的地图服务和阿里巴巴旗下的高德地图,连同难以胜数的具有LBS功能的移动应用,都已经直指随机性本地化餐饮、旅游、娱乐,对大众点评形成潜在而巨大的威胁。踏实稳健作为一种经营风格,它在互联网领域远没有在传统行业中那样强的抗风险能力,最重要的是,它同时也是一种招致巨大风险的因素。这也许就是上海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这一基因决定了上海互联网公司的形态与规模、成长的速度和轨迹,以及它们今后的命运。
微软:不可能的赌注
诺基亚渐渐成了行业的笑话。一家曾经是苹果市值4倍的公司,在几年时间内市值缩水到只有苹果的4%。自2007年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以来,诺基亚开始了衰落之旅。如今这场痛苦而漫长的悲剧终于有了一个喜剧般的结尾——诺基亚将以少得可怜的72亿美元(约为苹果市值的2%)被微软收购。要知道,六七年前,财大气粗的诺基亚以69亿欧元收购了一家地图公司,为的是在诺基亚手机上增加一个导航功能。
三年前(2010年9月),负责微软商业部门的加拿大人埃洛普受命于危难之际,成为诺基亚的CEO。诺基亚的董事会到底凭什么理由在公司生死存亡之际选定一个微软的“部门经理”来为这艘已经漏水的大船掌舵,至今不得而知。三年前的诺基亚已显露衰败迹象,但其衰败并没有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整个智能手机行业正处于行业的“平台期”——先行者势头放缓,给落后者和后来者提供了奋起直追的机会。iPhone的风头已经过了最强劲的时期,已显示出后劲不足的迹象。对那个时候的诺基亚来说,挽回颓势、东山再起的机会是有的。彼时,离中国一家名叫“小米”的手机公司推出自己的首款产品还有一年的时间。而在发布首款产品的两年之内,小米公司的估值已经达到100亿美元,在诺基亚成为一个笑话的同时,小米创造了一个商业神话。
埃洛普向世人展示的唯一“特长”是他让一家世界级企业以加速度败落了。如今他荣归故里,据传他已经是微软下一任CEO的候选人,令很多人认定他是微软派到诺基亚的“卧底”。
但我既不相信埃洛普是卧底,也不相信他能成为微软的CEO。
微软廉价买下诺基亚是事实,但诺基亚今天的确已经很廉价(甚至比72亿美元更廉价)也是事实。凭着诺基亚的残存价值,微软已经很难在移动终端上有所作为了。对于移动终端产业来说,过去的三年是至关重要的三年,已经形成的行业格局,其可逆性微乎其微。如果不能进入移动终端,听任iOS和安卓系统在移动终端产业的二人传唱下去,微软离衰亡恐怕就不远了。三年前,微软借诺基亚进入移动终端,形成三足鼎立,是有可能的,但今天这种可能性已经相当渺茫。三年间微软付出的机会成本,要远远高于诺基亚三年间的价格落差。
微软的董事会如果没有失去理智,不能不意识到今天的微软其实很像三年前的诺基亚,不能不意识到今天的微软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挽狂澜于即倒的领导人,最重要的是,不能不意识到不能拿微软的命运做赌注,证明这个埃洛普不是一个败事有余成事不足的人。
(21世纪商业评论,2013.18.14~15)
朱兴良,折戟
失足于中国式政商关系的富豪再添一位省份冠军。他便是上市公司金螳螂实际控制人朱兴良。
两个月前,《新财富》杂志发布2013年500位富人榜,朱兴良家族以189亿元的身家荣登江苏首富,列全国第22位。而他被“有关部门”带走的消息成为重磅炸弹,7月22日公司股价放量跌停,市值蒸发超30亿元。
1990年代,早年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朱兴良抓住国内装饰市场蓬勃发展的时机,在苏州创办了金螳螂。2006年,金螳螂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建筑装饰企业。8年间,公司股价上涨超过27倍,总市值达到287亿元,成为A股的一匹黑马。朱兴良带领100多人起家,发展到如今10多万人的规模,当地无人不知。
按照金螳螂给出的公开数据,2012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1.11亿元,同比增长51.67%,业绩良好,是苏州最赚钱的上市公司。朱兴良家族却在今年上半年套现了近16亿元,远远高于往年的总和。朱被带走调查的原因还未可知晓,快速套现的迹象增添了更多疑云。从大环境来看,苏州金融圈最近屡屡出事,欺诈案、受贿案层出不穷。
根据媒体报道,朱兴良在官商两界积累了不少人脉。在就读长江商学院后,更是打入了苏浙沪鼎鼎有名的商界社交圈子“江南会”。而马云和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创立的云峰基金最近也入股金螳螂。长袖善舞的朱兴良是否能因此逃过此劫,保住首富之位?
(环球企业家,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