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展望 也谈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与历史复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谈论文,历史试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001年文综历史试题的命题特点
研究2001年3+X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我们不难发现3+X模式下历史试题与普通高考模式下历史试题有着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层次,多视角,试题设计灵活。文科综合中的历史试题,在情境设计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首先是“一材多用”,新颖活泼。过去历史试题一个题干,四个备选项,全卷一样,刻板单一。现在变成一材多用,一拖三、一拖四,甚至一拖五、一拖六。一材多用,一材多问,或比较,或递进,这就从总体上保证了内容的学科内综合。其次是多视角、多层次,图文并茂。全卷共41道题,各种类型的图表多达15幅,平均不到3道题就有一幅图表。这在历次高考试卷中实属少见。全卷图表分值约159分,约占总分的53%。在这15幅图表中,仅历史一科就有8幅之多,占图表总表数的53%。再次是命题设计形式多样。例如第38题(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第41题(非洲政治地图的变迁)图文结合,有设问,有填空,或比较分析,或读图解答,大大增加了题目的可视性,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大脑,避开了繁琐冗长的文字阅读。试题的这些情境设计符合考试说明中的要求,“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材料的形式包括现代语言、古代语言、图表、数据等”、“分析不同的历史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等。大家都知道,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运用历史材料解读、判断、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是历史高考命题改革的主体要求,同时也使高考试题情境设计突出了多样性,克服了单一性。
2.重专题,轻覆盖,注重能力立意。与单科考试要求突出主体内容考查不同的是,综合考试中历史试题不刻意考查重点知识和主体知识,而是侧重于考查对历史学科内主体知识的综合。正因为如此,2001年文综试卷中的历史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专题,轻覆盖,充分体现了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试题完全不顾知识点的覆盖,也不管五本历史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从第一卷看,实际上只考了“教育”、“改革”和“门户开放”三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是一拖四或一拖五,只涉及到五本书的几个知识点。从第二卷看,也只考了科技、农业和非洲变迁三个综合性问题,基本上是解读图表式的材料型问题。命题面窄点少是不言而喻的。2001年文科卷历史知识覆盖情况见下表:
2001年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知识覆盖表
命题者在突出历史试题专题化特点的同时,非常注重能力立意。一方面,命题设计大胆突破时空限制,巧妙地将原有的零散的历史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构成一种原来不太清楚的模式或结构,使其成为一个新的,更清晰的知识专题。这种综合性、创造性和知识专题科学合理,为一般师生前所未见,以致平时拉网式的复习不见效果,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在此也完全失去了意义。例如以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为主题,将五个重要历史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变化用专题形式综合呈现出来,时跨千年;以“历史上的改革”为主线将古今历次重大改革贯穿起来,通过一材多用的表现形式,整合为历史知识的专题化。另一方面是对历史事实、历史结论的理解。如第13题“宋代教育的特点”是“书院在教育体制中占据重要地位”;第14题“19世纪后半期,中国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标志是“开辟多种途径培养科技人才”;第15题“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负芨留洋’热潮”这“突破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第17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体现在“完善了教育立法”;第26题“门户开放”的含义是“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内相互‘门户开放’”等。以上这些结论,都在教材上没有现成的叙述,它完全要求考生凭借思维能力真正理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对相关史实进行辨析,综合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仅仅知道历史上的事情并不意味着什么,问题是怎样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是说要把历史作为思维的资料去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能力体现。
3.现实性,时代感,关注社会热点。“社会科学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认识和研究。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认识和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现象与规律的关系。”历史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之一,就是要“结合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未来”,就是要“通过国际、国内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现象,或近现代中国及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来分析判断是非”。(教育部考试中心马金科语)正因为如此,2001年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明显突出了时代性特征,命题者总共选定了七个与时政热点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它们分别是古今教育嬗变、社会改革与思想解放、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圆明园建筑艺术风格、第二三次科技革命、近现代主要土地政策、非洲政治地图的变迁。用“中国教育有着辉煌的历史,自孔子兴学以来,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将北宋、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期间、改革开放以来五个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突出变化贯穿起来,以论证科教兴国这一热点问题,体出了我国对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视;用近现代主要土地政策来说明农业问题的重要性;用“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来说明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等等。这些试题热点问题突出,时代感强。
当然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其本身的特点不能抹去,抛掉知识性而只顾时代感显然也是不正确的做法。因此,2001年历史试题关注社会热点又不拘泥于社会热点,对社会热点问题采取了不避不趋的正确态度。如2001年是建党八十周年,是辛亥革命九十周年,这些人所共知的重大热点问题,还有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朝鲜半岛问题等就基本上避而不谈了。
2001年历史试题在关注时政热点,突出时代性的同时,还兼顾了人文性。其中圆明园建筑艺术风格题就强烈地体现了人文性特征。命题者把扬州瘦西湖风景区作为情境入题,要求考生能够揣摩园林艺术家的独特涵养,将圆明园艺术与西方美学及建筑风格联系在一起,命题极富创意,巧妙新颖,较好地体现了人文精神。
以上三点,我认为是2001年文综历史试题的主要命题特点。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如试题难度的稳定性、考试语言的亲和性、考试内容的综合性、试题层次的合理性等等便不尽述了。
二、2002年文综历史复习备考方略
回顾2001年文综试卷,总结考试的成败得失,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和信息。如何正确领会高考改革的方向和精神,把握综合能力测试中历史科命题特点及其趋势,寻求切实有效的备考方略,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为了有效指导广大高三同学的历史复习备考,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立足巩固基础,突出重点内容。尽管文综测试是以“能力立意”为主,但是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知识的能力则是空中楼阁。因此,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仍然是提高文综测试历史水平的基本保证。当然,现在我们所说的基础知识较以往单科考试中的基础知识是有差别的,不再是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意义(或影响)了,而是侧重于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及重要的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的基本概念和结论是历史学科领域最基本的学科语言表述单位,是指涉及自然法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中带有基础性的、特征性的、规律性的语言叙述。理解历史学科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是形成历史学科科学思维的途径,也是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高三复习中,必须准确无误的掌握主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如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制、“门户开放”政策等,才能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
历史基础知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历史的阶段特征。历史发展是有规律性的,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如“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进一步掠夺原料、劳动力和扩大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是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的阶段特征等。高三复习中,把知识点纳入到历史阶段中去重组、整合以形成阶段特征并加以掌握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由于文综测试涉及面广,不求覆盖,因此,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住并理解五本历史教材中所涵盖的全部知识。而应该注意突出重点内容。纵观近两年的文综历史试题,我们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应该突出:第一是反映历史学科主体知识的内容;第二是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渗透的内容;第三是反映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的内容。把握好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复习中既减轻了负担,同时也提高了效率,可谓是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注重专题复习,把握知识联系。作为文综能力测试,更注重考查在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基础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把握。2001年文综历史命题设计绝大部分均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特别是选择题。这种专题形式能够较好地重组、整合历史事物发展的纵横联系。如以中国的民族关系为专题,就网罗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民族迁徙的主要方式与原因以及现在我国民族分布的主要区域,各民族生活的主要习俗,各民族发展的现状,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等一系列知识点。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要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昭示未来。专题复习是发挥历史这一独特学科功能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从历史发展进程和高考命题特点与趋势来看,专题复习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注意把握历史事物的横向联系。如中外对比、各国情况对比等等。中外基本史实融会贯通,就能够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在19世纪中叶,有许多大事发生,俄国1861年改革、意大利统一、德意志统一、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或革命。亚洲则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印度民族起义、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等,都是民族解放运动。如果从发展水平上进行对比,就会知道西方不但已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而且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完成了,而中国则落后下来,处在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之下。有了这种全面地认识,对一些具体的历史问题的分析就容易把握了。这些问题都可以进行中外历史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第二,把握好不同时代相关历史事件的联系,即进行相关历史问题的纵向分析与比较,弄清事物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例如,比较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倡议和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认识不同时期统一战线的不同特点。又如原始资本积累这一问题,从它的表面形式来看,包括圈地运动、海外掠夺、殖民扩张、贩卖黑奴等,都是极为残暴的行径,自然要受到批判和谴责,但是如果把它放在人类历史发展与演进的高度中去分析,它正处于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结合部,就能清楚地看到它的进步作用:瓦解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第三,还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来进行选择组合历史事实,构成专题板块。以往单科考试中,我们总是将历史知识专题化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几个方面,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必须进行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来进行专题化。例如以我国“入世”为切入点,可以设计一系列专题化试题:①最早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是……;②近代列强不断要求中国降低关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③关税一再降低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有……;④南京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的成果从表面上看是……等等。
3.着眼能力培养,关注社会热点。2001年《考试说明》考试目标与要求中明确指出: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主要能力。鉴于此,我们复习中必须着眼于这些能力的培养。
在能力培养方面,第一是记忆能力。由于历史学科自身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无论是单科还是综合考试,都必须考查基本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结论。可以说对史实的考查永远是高考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文科综合考试,绝不是忽视或避开基本的知识概念与结论,恰恰是追求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因此,作为历史能力中的最基本能力——记忆能力绝不可忽视。第二是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多年来单科历史考试的重头戏,也是综合考试中主要测试的能力之一。它主要包括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的理解;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还包括对试题设计的主导思想的理解等等。以2001年文综历史试题为例,如对“门户开放”政策这一概念含义的理解,对“19世纪后半期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性变化”是“开辟多种途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一结论的理解,如结合17~19世纪60年代非洲政治地图的变迁,对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历史进程的理解,如对第38题中图表材料、数据的理解等。对历史理解能力的表述,祝旭东老师的一段话是非常准确的,即理解能力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考察历史的理论方法基本内容的概括性、本质性、特征性认识,将对历史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已有的结论性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认识,并能掌握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关系及其联系性,达到能够运用理解的知识及观点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目的”的能力。(《历史教学》2001年9期第38页)要提高考试成绩,必须提高理解能力,这是一种正比关系。第三是应用能力。历史学科的应用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所掌握的有效信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一些基本的史学理论来概括、归纳、分析、说明和阐释的能力。2001年的第40题中的第1问,第41题的第2、4问等都突出体现了对上述能力的考查。理解和应用能力是高考考查的主要能力,与以往单科考试主要针对单一学科基本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测试不同的,是文综能力测试中可以是分别或同时指向地理、历史和政治三个学科基本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测试。
理解和应用能力不仅仅是指向基本的历史概念与结论。从2001年文综卷来看,更多的还指向社会热点问题,以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知识与理论来解释现时重大问题的能力(关于2001年历史试题中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与应用,前文已多处涉及,这里不再赘述)。因此,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跟踪热点,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已有的历史学科知识来理解分析阐释有关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培养能力与关注热点已成为高三历史复习的突出重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