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密集型论文,对策论文,发展现状论文,建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单位资本占用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一般认为,商贸餐饮、运输通信、文教卫生等服务业和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以及建筑业,都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这些产业中,中小企业吸纳的劳动力比大型企业多。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2003年,全国15—64岁的人口有909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4%,约占全球1/5强;全国就业人口7443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
劳动力成本低,已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全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6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3%;以来料加工为主的贸易、出口额达到241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2%。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纱、布、化纤等纺织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5.72%、16.21%和19.16%,微型电子计算机、传真机、房间空调器、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机、光通信设备等电子家电组装加工产品分别增长119.79%、151.13%、59.27%、53.99%、50.1%和34.11%。
从近10年看,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数量远远高于第二产业。1992—2002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3098万人增加到21090万人,增加了7992万人,年均增加近800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19.8%提高至28.6%。而同期第二产业由14355万人增加到15780万人,仅增加1425万人,年平均增加143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21.7%下降至21.4%。分行业看,10年间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就业1760万人,增幅54.8%,是增加就业量最多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就业410万人,增幅24.5%;社会服务业增加451万人,增幅70.1%,是增幅最大的行业。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增加就业1233万人,增幅46.4%;而制造业减少就业799万人,减幅达8.77%。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和集体经济的就业普遍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则大幅上升。1998—2002年,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分别减少就业1175万人和419万人,而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就业570万人。目前,非公有制工业已成为工业就业的主体。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第三产业发展很不充分,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看,目前第三产业就业所占比重,我国仅为28.6%,而欧美日澳8国平均为69.55%,东欧5国平均为50.4%,东南亚8国平均为41.74%,拉美的巴西为56.5%,在上述23个国家中,我国排在倒数第二,仅略高于缅甸(25.1%)。虽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已突破30%(1988年为30.2%),但16年来一直徘徊不前(2003年也仅为32.28%)。2003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9.1%,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增长6.7%,不仅低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比也减慢0.8个百分点。
2.重化工发展阶段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市场相对萎缩。我国经济已步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产业增长的“重化工业化”趋势明显。2003年,与农业、服务业和轻工业相比,汽车、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等重化工业增速明显加快,占总量比重显著上升;这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形势明显好于纺织和文体用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可预见的3—5年内,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出现相对较大的投资萎缩,从而使这些部门的就业需求大大减弱。
3.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份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为23.8%,再加上32.3%因不能落实抵押而被拒贷的,拒贷率达到56%。调查还显示,由于正常融资渠道收缩,造成非正常融资迅速膨胀,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难进一步加剧。
4.激励性政策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从政策环境看,目前国家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对现有和新办特定企业与个体经营户在工商登记和税收减免方面,出台了一些扶持性政策。但这些政策的扶持对象仅限于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企业类型也主要限于一些传统的服务型企业,因而对大多数企业多用人工并没有太强的激励作用。而且,有些政策还有一定的负效应。如强制性社会保障,对那些创业初期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为员工缴纳社保金是一项很大的负担,对多用人工的企业显然不利。此外,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需要的技术支持、员工培训、信息咨询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尚很欠缺。
5.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遭遇更大的阻力。国际上除了设置技术(绿色)壁垒、实施反倾销手段来限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外,SA8000标准已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这一标准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它规定企业或组织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其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健康安全、差别待遇、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等。尽管该标准的宗旨不错,但它却极易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工具。据悉,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日用五金等产品,均受到SA8000的约束。
三、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把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作为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任务。现在有一种看法较为普遍,即把推进工业化简单地等同于大力发展工业,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工业化实质上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而非农产业既包括工业也包括服务业,目前世界上的工业化国家大部分就业已转向服务业。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的任务虽然还没有完成,但已进入GDP人均1000美元的新阶段。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已大体相当(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还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落后发达国家高达40个百分点。因此,不仅要从吸纳社会就业角度,而且要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除了传统的商贸、餐饮、修理业外,还要特别重视发展现代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业;既要继续发展为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也要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电信及法律、资信评估、信息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当前,第三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加快城镇化来解决需求方面的制约,同时也要打破行业垄断,建立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2.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在企业内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是发展方向。为此,要大力发展围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或外部配套的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如IT业和新兴家电业。此外,还要鼓励发展为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而需采用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个性化服装和用品,以及采用电脑设计的陶艺、雕刻、刺绣等工艺品的生产。
3.强化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扶持。我国已出台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政策支持的力度还不够。对于国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非公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来说,仍感到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在确立其法律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政府应在税收、审批和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放宽限制,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的外部环境。
同时,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运用就业奖励、劳动成本补贴、减免税等政策工具,对创造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鼓励。例如,各级政府可以考虑从财政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根据一定时期内创造就业岗位的数量多少,对企业主给予奖励;或根据其支付的劳动成本,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还可对增加就业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主,在地方可减免的权限内提供税收优惠。
4.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支持。近期可考虑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建立中小企业银行。允许组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股东、以企业互助为主要业务范围的、区域性的中小企业互助合作银行,其职能主要是为了中小企业融资。二是兴办由非政府机构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以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担保机构应实行公司化运作。三是允许组织中小企业资金互助会。四是允许中小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融资。
5.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鼓励各种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组织等在开展专业化协作、产品销售、进出口业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牵线搭桥。二是实行咨询服务补助制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信息、咨询、融资、税务代理、记账代理等服务。
6.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面对即将全面实施的SA8000标准,我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应当积极应对。一是要积极研究其合理成分,尽快在我国培育和建立类似的管理体系,在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推广、应用并开展自主认证。二是积极宣传我国产品及劳工人权状况,不给他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三是借助该标准的认证,在我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推广社会责任的理念,学会以社会责任为新的起点,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