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碑店市医院 河北省 074000
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行机械通气的ICU患者35例,分别设为对照组(未感染VAP)和观察组(感染VAP)。对两组进行观察,分析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发生机械误吸率、意识清醒率、抗生素联合使用率、H2受体拮抗使用率、死亡率为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险因素不可忽视,实时监控机械通气的ICU患者的情况,若发现异常,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VAP,应在临床应用中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ICU;VAP;危险因素;防控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建立后引起的肺实质感染,在机械通气中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则可能导致败血症和多器官衰竭[1-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免疫功能低下的重症监护患者患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可能途径,而且感染率较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措施和危险因素已成为ICU目前积极探索的问题热点[3-4]。本研究选取行机械通气的35例ICU患者,分析了VAP相关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35例ICU患者,均行过机械通气,其中感染VAP的为观察组,未感染VAP的为对照组。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3.4±3.2)岁。观察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68.2±4.3)岁。两组的年龄等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呼吸机使用小于三天,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大于三天。
1.2 诊断标准
1.2.1 入选标准:呼吸道脓性分泌物中存在新病原菌;体温在38°C以上。
1.2.2 排除标准:肺部听诊闻及湿罗音;胸片有肺内浸润阴影;患有其他肺部疾病。
1.3 临床观察指标 H2受体拮抗使用情况、机械误吸情况、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死亡率、意识清醒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危险因素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生机械误吸率、意识清醒率、抗生素联合使用率、H2受体拮抗使用率、死亡率为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危险因素比较[n(%)]
3 讨论
VAP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一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使用呼吸机的大多是ICU患者,其VAP发生率为10%~60%。有研究证实VAP在免疫力弱的ICU患者中感染率甚高,VAP会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和时间,严重的VAP感染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危重患者容易出现反流和误吸,使肺部感染加重。本研究中观察组病死率高达20%,说明VAP随时都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感染VAP后患者机体的防御机制受到损害,局部防控功能受到影响[5-6]。因此,降低VAP在临床疾病患者中的风险的重要途径是积极探索VAP的危险因素,实施综合防治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年龄、发生机械误吸率、意识清醒率、抗生素联合使用率、H2受体拮抗使用率、死亡率为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并且机械通气时间成正相关可能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机械通气,细菌积聚在导管气囊周围,细菌贮存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危重患者容易出现反流和抽吸,使肺部感染加重。
气管插管会插管可减弱纤毛系统清除细菌的能力,容易造成下呼吸道感染。针对研究得出的危险因素,我们为VAP患者制定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即要重视预防VAP的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加强呼吸机的管理,定期监测和控制通风管消毒,加强对机械通气装置的消毒和处理,并且要保持病人的清洁。为了减少体位回流,通气时间不宜过长,给予患者留置胃管。要重视基础护理[7]。气管插管能直接损伤咽喉,破坏气道的自然防御功能,抑制咳嗽反射的保护当呼吸道菌群失调时应立即取出机械通气管,以防细菌感染,要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和支持治疗。增加喂食频次,并适当使用胃肠动力药物,避免回流和倒吸,抑酸药物可导致胃液pH高于正常,常使用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胃肠道不良分泌物容易引起溃疡发生,应及时给予清除;勤洗手,严格监督工作人员穿工作服并戴口罩,切断交叉感染源,做病原学检查是应当预防交叉感染,宜使用一次性管[8]。严格执行访问制度,应监督进入ICU的家属做好预防措施,比如穿好隔离衣;抗生素要有针对性的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呼吸困难,且早期应用抗生素有助于预防初发性肺炎,因此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综上所述,危险因素不可忽视,要注意重症监护室和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消毒清洁,要实时监控重症监护室内患者机械通气的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VAP的发生,应在临床应用中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明华,张庆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和诊断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4(1):116-118.
[2]林晓静,李亚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管理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21(10):4-6.
[3]梁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药》,2013,08(07):934-935.
[4]王华杰,周静,徐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6):79.
[5]刘芳,张京利.神经内科呼吸机外管路系统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22(34):120-123.
[7]王辉,韩芳.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110-11
[8]高岩.重症监护室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5(10):1198-1200
论文作者:李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危险论文; 机械论文; 呼吸机论文; 性肺炎论文; 抗生素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