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析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予以针刺中脘和足三里穴配合西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84例患者为研究资料,依照数字单双号的形式将其分两组,每组42例。实施西医治疗对照组,实施针刺治疗配合西医治疗试验组,比较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78.57%是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试验组患者的95.24%有效率(P<0.05)。结论: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实施针刺中脘穴和足三里穴配合西医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患者病情改善。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针刺;西医
【中图分类号】R57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309-02
慢性浅表性胃炎在消化内科疾病中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幽门螺旋菌感染、胆汁反流和嗜酒等是导致此病症形成的主要因素,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痛,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1]针对此病症患者,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仍然没有特效方法,多主张实施西医方法对症治疗,如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虽然短期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长时间应用则会使患者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患者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在此基础上予以中医针刺疗法配合西医治疗,通过对脾胃实施调理,可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为探究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予以针刺中脘和足三里穴配合西医治疗的临床疗效,现做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我院接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84例为本次研究资料,依照数字单双号的形式对其分组。对照组42例,男17例,女25例;年龄26~65岁(40.2±3.5)岁。试验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27~66岁(41.5±3.6)岁。把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对比(P>0.05),组间数据情况可比较。
1.2 方法
实施西医治疗对照组,指导患者按照口服的方式服用40mg泮托拉唑(沈阳圣元药业有限公司;H20067169),每日1次;口服700mg克拉霉素(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H20033513),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口服500mg阿莫西林(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44021518),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一疗程时间为1个月,持续治疗2个月。实施针刺中脘穴和足三里穴配合西医治疗试验组,西医治疗方法和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对患者中脘和双侧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双侧足三里穴:指导患者取平卧位或者坐位,用纯度为75%消毒酒精实施常规消毒,揣穴半分钟,可有助于穴位位置气血能保持畅通状态,患者伴有微弱的酸胀感,将0.3*40mm毫针直刺患者穴位,刺入深度为10至30mm,实施提插捻转手法,平泻平补,操作60秒。提针尖至皮下候气,随后对下肢近端进行斜刺,进针10至30mm,捻转操作,平泻平补,针刺期间以患者感觉舒适的胀、麻、酸和重感为佳,留针半小时。出针时急扪针孔,每日一次,一疗程时间为两个月。中脘穴:指导患者行仰卧位,取腹正中线上,脐上四寸位置,脐中和胸骨体下缘连线的中点,予以常规消毒后,用2寸毫针针刺穴位,针刺深度为1.5寸,实施捻转手法,平泻平补。当出现针感后进行20至30分钟留针,期间每次行针需间隔五分钟,半分钟为行针最佳时间。每日一次,一疗程时间为两个月。患者胃痛症状得到显著好转后,医护人员需指导其吸气收腹,然后将腹肌缓慢放松,此动作需反复练习5至10次。
1.3 评价标准[2]
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相关诊断标准作为依据,评定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经胃镜复查,胃黏膜炎症显著减轻,且患者的临床症状已基本消失表示显效;经胃镜复查,胃黏膜炎症情况有所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表示有效;经胃镜复查,胃黏膜炎症情况未发生任何变化,并且患者的临床症状也未有改善迹象,甚至呈加重趋势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对于统计学的分析可通过SPSS 12.0软件进行实施,以卡方检验的形式对比数据。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说明数据间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在治疗后患者胃脘痛、上腹胀、嗳气、泛酸、纳差等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上述症状虽有改善,但疗效不及试验组明显。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57%有效率,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具体数据对比见表1。
表1 对比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n(%)]
3.讨论
从中医角度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腹胀、痞满和胃脘痛”等范畴,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有中医学者认为,此病症的形成机制主要和以下几方面因素相关,其中包括:劳逸失常、饮食不洁及长期情志不遂等,其易导致患者出现胃脘失和、脾失健运与肝气郁结等情况,日久致中气亏虚[3]。针对此类病症的患者,以往临床多主张实施西医方法治疗,其治疗初期显效较快,但因西医治疗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而总体疗效欠佳,对此,为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医护人员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进行中医配合治疗。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见,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因为中脘穴和足三里穴配伍属于“合募配穴法”。取两者在主治上的共性,相互协调,增强疗效。二者相配属上下近远配穴。一升一降,升降相合,纵横协调,气机通畅,阴阳相续而腑病可除。将上述两穴位配伍,不仅具有益气健中效果,还能起到胃肠功能改善及养胃益脾等功效,消导积滞,增强通降胃气。足三里穴以降浊为要,中脘穴以生清为主。二穴一降一升,一远一近,一下一上,二者可相互和气血,促运化,消胀除满止痛。相比单一西医方法治疗,对患者予以针刺治疗配合西医药治疗,既能促进患者机体恢复,使胃黏膜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而且还能促使机体免疫力提升。
总之,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实施针刺中脘穴和足三里穴西医配合西医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东.中药配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4):72-73.
[2]杨君昭,白红英.艾灸治疗术后腹胀的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9):90-91.
[3]刘崇兵.温针灸治疗胃脘痛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4):57-57.
论文作者:李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患者论文; 西医论文; 针刺论文; 疗效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三里论文; 浅表性胃炎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