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营养调控与蔬菜品质研究

氮素营养调控与蔬菜品质研究

张宏彦[1]2005年在《蔬菜养分调控与品质》文中研究表明必需养分供应是蔬菜生长乃至品质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营养调控在蔬菜品质改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蔬菜品质概念及其组成和发展、营养调控与品质关系、营养调控蔬菜品质的主要特点及实现的基本技术途径进行了论述,并对营养调控蔬菜品质研究方面的可能趋势进行了分析。

甄兰[2]2002年在《氮素营养调控与蔬菜品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蔬菜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到1999年已达1334.7万公顷,总产量达40514万吨。由于蔬菜本身的特点和菜农对经济效益的追求等因素,决定了我国蔬菜生产中氮肥过量投入现象十分普遍,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肥料资源浪费,而且还导致蔬菜品质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等实际问题,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性危险。 针对蔬菜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量的现象,采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氮素供应与蔬菜产量及硝酸盐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蔬菜的产量和硝酸盐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白菜的氮肥经济最佳用量为430.0kg/hm~2,油菜的氮肥经济最佳用量为226.4kg/hm~2。 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用N、P、K、Zn、B的处理白菜达到最高产量,叶菜类蔬菜的土壤供肥能力为K>P>N。追肥与不追肥对茄果类蔬菜的产量没有显着差异。 有机肥可以提高油菜产量并能有效地改善油菜品质。与化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后,不追肥处理产量无显着变化,但硝酸盐含量显着下降,降低幅度为45.7%~49.8%,随追氮量的增加,有机肥处理与化肥处理产量无显着变化,但硝酸盐含量降低了9.0~45.6%。

陈新[3]2012年在《谈养分供应与蔬菜品质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蔬菜生产目前已进入产量、品质并重和协调生产与环境关系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及不断加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等多因素导致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过去较长时期因片面追求高产及生产者素质不高而带来的一系列蔬菜品质问题在生产中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突出表现为因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而导致的蔬菜安全品质问题,如硝酸盐污染、农药残留超量,以及因品种变化、养分管理不当、生产环境变化而带来的蔬菜风味等品质的

拓秀丽[4]2008年在《不同营养及化学调控措施对冬小麦生长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指出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如何提高产量和品质是人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应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改变内源激素系统,进而调节作物生长发育,是改善作物生长、夺取高产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技术也被称为化控栽培技术。关于不同类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作用效果,国内外已进行了不少研究。但大多研究多局限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生育阶段的调控。作物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并不是某一个阶段的产物,而是不同生育阶段生长发育的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其生长中心在不断变化,各个时期的代谢特点及生长发育特性也在变化。因此,调控的目的和手段也应有所差异。同时,由于作物生长的连续性,决定了若只调控作物的某一生育阶段难于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调控措施,协调作物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是综合提高作物水分及养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另外,化学调控的效果与作物的营养状况有关,但关于不同营养条件下化学调控的效果,也是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以旱地冬小麦为对象,在田间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基础上,分阶段调控对小麦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提高旱地小麦产量提供有效的调控措施及相应的理论和技术依据。获得的主要结论包括:1、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分阶段采用多效唑及其与6-BA配合对小偃6和小偃22两小麦品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处理可以增加小麦冬、春季分蘖,可显着降低第一节间和第二节间的长度,抑制小麦基部生长,增强小麦抗倒伏性,促进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尤其在灌浆期喷施6-BA后可显着增加小麦叶绿素含量,延缓小麦衰老,延长小麦灌浆期,继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最终增加产量。分阶段化学调控对小麦生长发育以及增产的影响效果在中低肥力水平下效果更明显。不同品种相比,各个施氮水平下多效唑对小偃6号增产效果高于小偃22号。由此可见,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化控措施,可以有效地调节小麦生长发育,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2、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氮素供应水平下在开花期喷施6-BA和乳熟期喷施乙烯利的分阶段调控对小麦花后有关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量120 kg/hm2时极显着地增加了小麦旗叶中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但当施氮量增加到240 kg/hm2后旗叶的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甚至有降低的趋势;施用氮肥极显着的增加了产量、穗粒数和亩穗数,但显着降低了小麦千粒重。在开花期喷施6-BA可增加小麦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也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但对光合特性各指标及产量影响作用不明显。施氮量为240kg/hm2的情况下乳熟期喷施乙烯利,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有降低趋势,旗叶中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高,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不大。说明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化控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调节小麦花后生理,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3、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氮素供应水平下开花期喷施6-BA和乳熟期喷施乙烯利的分阶段调控对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茎杆、叶片、颍壳和籽粒中氮、磷、钾的累积量显着增加。但不同施氮量间小麦籽粒中氮、磷、钾的累积量的差异未达显着水平。施氮显着增加了氮、磷、钾素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这些营养元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而对于各营养元素在茎杆和颍壳中分配比例的影响因元素种类不同而异。施氮显着降低了氮素利用效率,各施氮水平间均达显着水平。而施氮增加了小麦对磷素的利用效率,其中施氮120 kg/hm2与不施氮对照相比的差异达极显着水平;但过量施用氮肥,磷素利用效率又会降低。施氮对钾素的利用效率影响不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磷、钾素的收获指数的下降达显着水平。在开花期喷施6-BA有促进小麦对氮、磷素吸收的趋势,对钾素的吸收影响不大;对氮、磷、钾素在小麦植株各器官的分配以及各元素的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在高氮水平(240kg/hm2)下乳熟期喷施乙烯利对氮、磷、钾在小麦植株中的累积量影响以及对氮、磷、钾在小麦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以及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影响未达显着水平。所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化学调控对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延丽[5]2008年在《设施栽培条件下黄瓜的氮素营养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氮素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养分之一,在施氮时,一般难以掌握田间土壤的氮素养分差异和作物生长季节内的氮素状况变化,致使氮素成为作物生产中最难以准确定量的肥料之一。作物氮素营养调控及氮肥效率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对作物氮素营养水平的精确诊断。因此,氮素营养诊断一直是作物营养诊断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采用小区试验和水培试验,在设施栽培条件下,通过分析施氮量、叶片SPAD值、硝酸还原酶活性与作物体内硝态氮累积变化的关系,研究了利用SPAD值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作为诊断指标进行黄瓜氮素营养诊断的可能性及最佳诊断时期和最佳叶位,以期为设施栽培条件下的黄瓜氮素营养的快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对设施栽培条件下黄瓜叶绿素SPAD值和氮肥用量、产量、叶片硝态氮含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开花期和结果期的叶片SPAD值与产量和叶片硝态氮含量间均有显着的相关性,既可用来预测黄瓜产量,更重要的是可以预测叶片的硝态氮含量,诊断黄瓜氮素营养状况。2、叶片SPAD值对施氮水平反应的敏感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并随施氮量的增加,黄瓜叶片SPAD值的大小位次发生明显变化。幼苗期和开花期的第3叶位、结果初期的第7叶位对施氮的反应最敏感,可较精确地诊断黄瓜的氮素营养水平,是用SPAD叶绿素计进行氮素诊断的最佳叶位。3、幼苗期和开花期第3叶位、结果初期13叶位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对氮水平的反应最敏感,可以作为黄瓜营养诊断的最佳叶位和最佳时期。两时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SPAD值、硝态氮的变化趋势一致,都随氮水平的增大而增大,和土壤速效氮表现为相反的趋势。4、黄瓜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诊断的临界值在开花期和结果初期分别为67.45、54.3 ugNO_2–g~(-1) FW·h~(-1),说明在同一氮水平下不同生育时期黄瓜叶片NRA的临界值存在一定差异。5、整个生育期植株体内干物质中叁要素的含量变化是:K>N>P。黄瓜不同生育时期吸收氮、磷、钾的比例不同,磷的吸收比例最低,氮和钾的比例较高,钾在整个生育期中变化很大。6、施N250 kg/ hm~2时产量最高,叶片和果实的硝态氮含量相对较低,可确定为该试验条件下的黄瓜最佳施氮量。

吴建繁[6]2001年在《北京市无公害蔬菜诊断施肥与环境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结合北京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有针对性地在露地、保护地,按不同种植年限开展了土壤养分现状调查与分析,连续多年定点跟踪调查了8季蔬菜施肥的投入与产出情况,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无公害蔬菜诊断施肥与环境效应,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1、揭示了京郊菜田施肥现状。无机肥料投入品种单一,养分结构不合理,氮肥品种以尿素为主,磷肥以磷酸二铵为主,钾肥施用较少。有机肥品种,趋于速效性,鸡粪投入量大,在露地占57%,保护地占77%。有机的氮与无机的氮之比1:1。菜田氮磷钾投入比例不协调,氮磷投入量分别是吸收量的4倍和7倍以上,钾素投入量与吸收量持平。 2、揭示了京郊菜田不同种植年限、不同栽培方式下土壤养分状况。露地菜田上壤养分状况总体处在中等偏低水平,保护地菜田土壤养分明显高于露地,有机质含量高出48%,有效磷高2.3倍,有效钾高60%,硝态氮高120%。0-25cm土层累积NO_3~--N高达200 kg·hm~(-2)。土壤的全盐量和电导率分别为1.88 g·kg~(-1)和0.47 ms·cm~(-1)。土壤电导率平均值超过了可忍耐临界值(0.4 ms·cm~(-1)),15年以上的保护地土壤电导率接近生理盐害临界值(0.6 ms·cm~(-1)),15%的调查点土壤电导率超过了蔬菜安全生长的上限(0.8 ms·cm~(-1))。在可溶性盐分的阳离子组成中,Ca~(+2)>Mg~(+2)>Na~+>K~+,阴离子绍成中,SO_4~(-2)>NO_3~->CO_3~(-2)>>Cl~-。 3、研究提出果菜、叶菜、根菜作物无公害蔬菜氮磷钾诊断施肥技术。果菜以番茄为主,叶菜以大白菜为主,根菜以萝卜为主,建立了氮磷钾肥料效应方程,根据肥料效应、土壤Nmin及有效磷钾测试结果,提出最佳施肥方案。研究提出蔬菜作物维持施磷肥的土壤有效磷(P_2O_5)诊断指标为70-100 mg·kg~(-1),维持施钾肥的土壤有效钾(K_2O)诊断指标为250-300 mg·kg~(-1),限量施氮肥的土体(0-60cm)Nmin值为50 mg·kg~(-1)。京郊蔬菜生产中现行施肥状况下,氮肥利用率约10-15%,磷肥利用率不足16%,钾肥利用率为37%。 4、研究提出滴灌施肥和分次施钾技术。叶菜作物,砂质土壤上分两次施用钾肥,可获得16%左右的增产效果;果菜作物,无论粘质、砂质土壤,采取氮钾肥混合3次施肥方式,可获得20%左右的增产效果。滴灌与畦灌施肥相比,可使果菜作物采收高峰期提早5-7天,番茄平均增产23.6%,黄瓜平均增产20.2%。在等产量的条件下,滴灌施肥比传统畦灌施肥节约肥料50%以上。滴灌施钾肥比畦灌施钾增产幅度高达63.9%。滴灌施硼,提高硼的肥效,可增产黄瓜23%,增产番茄16.5%,而畦灌施硼,没有增产效果。 5、研究了不同施氮钾水平对蔬菜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蔬菜的营养品质中的Vc、可溶固形物、还原糖、总酸度等项目与氮肥用量变化的关系大多符合Mitscherlich和Miller的报酬递减律。氮素供应处于适宜范围,可获得蔬菜优良品质,过低或过高的氮素供应都会造成品质下降。过量施用氮肥或灌水,均能使蔬菜硝酸盐含量增加,钾肥可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改善蔬菜品质。 6、研究证明了过量施氮肥和灌水是发生硝酸盐深层淋洗的关键。高施氮量条件下,灌水量的大小对土壤硝酸盐深层淋洗起决定性作用。灌水量大(293mm)可将土壤硝酸盐淋洗至90cm以下,而灌水量少则根本不发生深层淋洗。夏季一次强降雨(98mm/3天),可将土壤残留过多的Nmin约一半淋至30-60 cm,对环境造成威胁。 7、研究提出了各类蔬菜专用肥和有机肥定量使用技术,使叶菜、果菜增产达显着水平,有机活性肥、硫铵、尿素、树脂尿素和专用肥等对叶菜、果菜、根菜Vc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有机肥和硫铵比尿素、树脂尿素和专用肥等降低蔬菜硝酸盐41.5%。有机肥和树脂尿素降低土壤硝酸盐残留50%以上。微生物肥料与常规施肥比,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菌剂与基质之间效果差异不显着。叶面肥喷施对产量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增产作用有限。 8、综合以上各项技术,结合北京蔬菜生产实际,提出无公害蔬菜综合调控施肥方案,施肥技术标准规范,蔬菜硝酸盐控制标准,形成无公害蔬菜诊断施肥技术体系,建立试验示范田670块,示范面积1544公顷,平均节约纯氮30-45 kg.hm~(-2),增产蔬菜8.7%-12%,累计推广4.232万公顷,节约纯氮1338.66吨,增加收入19558.6万元。

付晓忠[7]2009年在《无土栽培蔬菜(莴苣)硝酸盐累积规律及其营养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叶用莴苣(Lactuca sativa L.)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培方法,进行营养控制,研究氮素、磷素、钾素、微量元素及其它化学物质不同供应水平对莴苣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营养液配方,确定生产上蔬菜硝酸盐的控制方法,提出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的生产技术措施。本试验研究成果对于科学指导蔬菜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持续生态农业,维护食品安全,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氮素是蔬菜体内增加硝酸盐含量的主导因素,随着氮素浓度水平的增加,莴苣积累硝酸盐含量不断增加,且无临界值。莴苣营养液配制时应将总氮量控制在硝酸盐含量相对比较安全、硝酸还原酶活性较强和单株产量较高的水平,即总氮水平为3.2 mmol/L(N3)左右比较适宜。2、莴苣是喜硝态氮肥的蔬菜作物,单施硝态氮肥可显着提高莴苣产量,但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综合考虑莴苣的硝酸盐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产量各方面,在适宜氮素总量前提下,以硝态氮(NO3-—N)与铵态氮(NH4+-N)配合施用效果较好,二者的比例关系为75∶25和50∶50最为适宜。3、在氮素、钾素及微量元素一致的基础上,磷素浓度为0.2mmol/L~0.4mmol/L时,莴苣体内硝酸盐含量较少,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都较高,产量也较高,是较适宜的培养莴苣的磷素用量。4、在氮素、磷素及微量元素一致的基础之上,钾素浓度为1.2mmol/L时,莴苣体内硝酸盐含量较少,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叶绿素含量和产量较高,是较适宜的培养莴苣的钾素用量。5、在大量元素用量一定的基础之上,利用硼、锰、锌、铜、钼五种微量元素不同供应水平对莴苣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确定了各微量元素的适宜施用量:1.43 mg·L-1 H3BO3、2.13 mg·L-1MnSO4·4H2O、0.22mg·L-1ZnSO4·7H2O、0.04mg·L-1CuSO4·5H2O、0.02mg·L-1 ( NH4 )6Mo7O24·4H2O。6、在营养液正常供应的基础之上,利用最优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化学物质组合处理条件下莴苣体内硝酸盐含量积累状况,综合产量、硝酸盐含量和品质指标状况,可以确定赤霉素(25mg/L)+钼酸铵(300mg/L)+双氰胺(26.3mg/L)是试验条件下较为适宜的量比组合。7、根据试验分析得出莴苣水培生产的营养液优化配方,即236.2 mg·L-1Ca(NO3)2·4H2O、121.3 mg·L-1 KNO3、98.6 mg·L-1 MgSO4·7H2O、42.6 mg·L-1 Na2HPO4·2H2O、20 mg·L-1 Na2Fe-EDTA、1.43 mg·L-1 H3BO3、2.13 mg·L-1MnSO4·4H2O、0.22mg·L-1ZnSO4·7H2O、0.04mg·L-1CuSO4·5H2O、0.02mg·L-1(NH4)6Mo7O24·4H2O。8、通过试验,在N、P、K、微量元素、化学物质适宜供应水平下,莴苣硝酸盐含量分别为341.33 mg·kg-1·FW、582.3 mg·kg-1·FW、252 mg·kg-1·FW、22.31 mg·kg-1·FW ~312.63 mg·kg-1·FW、341 mg·kg-1·FW,均在国家和行业限量标准范围之内。9、制定出无土栽培条件下高产、优质、低硝酸盐含量蔬菜生产技术措施:本措施适用于水培和基质培条件下的蔬菜栽培,主要从氮、磷、钾肥用量、氮素形态和配比、微量元素和化学物质配施方面着手进行调控。

何志学[8]2016年在《氮素水平对辣椒生长生理和养分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明辣椒生长的适宜施氮量,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对辣椒生长生理、光合荧光特性、干物质积累、营养分配、肥料利用率、产量及品质等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施氮水平,以不施肥(CK)为对照,T1~T4依次按氮肥理论利用率的30%、40%、50%和60%进行施肥。结果表明:1.施氮处理显着提高了辣椒的株高茎粗,同时也增强了生长后期的根系活力。在定植40 d后,施氮处理辣椒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显着高于CK,定植70 d后,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了光合功能,其中T3处理,在结果盛期(定植70~100 d),根系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同时提高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s)、蒸腾速率(Tr)、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以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了胞间CO2浓度(Ci)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改善叶片的光合功能,提高CO2同化率,减小了以荧光发射和热耗散形式的光能非光化学耗散。2.施氮处理对辣椒各阶段干物质积累和积累速率、营养吸收和分配及养分吸收速率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其中T3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且各处理的快速增长期均从结果期(定植70 d)开始,结果盛期(定植100 d)达到峰值。从养分分配看,辣椒对氮、钾养分的需求量远大于磷,50%以上的氮、磷、钾养分集中在果实中,且施氮处理对养分的吸收量显着高于CK。在结果盛期,养分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均表现为T3>T4>T2>T1>CK。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生理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T3处理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7.1%、28.5%和24.9%,显着高于其他处理。3.施氮处理对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具有显着影响,单株果数、产量、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CK处理,其中T3处理的产量最高,品质最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的现象,T1~T4较CK增产率分别达到77.4%、112.1%、185.0%和145.0%。T3的单果重和VC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T1、T2及T4的VC含量与CK无显着差异。通过二次曲线模拟,得到施氮量与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即Y=-2.167x2+149.269x+1687.711,R2=0.907**,当施氮量x为34.44 kg/667m2时,产量Y达到最大,为4252.2 kg/667m2。综上所述,在试验栽培条件下,T3(每亩施N 36 kg、P2O5 10.8 kg、K2O 66 kg)处理为辣椒生长适宜的施氮量。

白龙强[9]2016年在《赤霉素调控根区亚低温下黄瓜幼苗氮吸收和代谢的分子生理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氮(N)素是植物合成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含N有机物所需的大量元素,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冬春季节,设施内的亚低温甚至低温逆境致使作物生长发育迟缓。由于氮肥增产效果显着,且成本低,导致氮肥超量使用,引起蔬菜品质下降、资源浪费、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风险增加等问题。因此减轻亚低温逆境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和减少氮肥使用量,对实现高效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材料,研究了黄瓜幼苗生长对根区亚低温的响应,并利用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赤霉素(GA)对根区亚低温下黄瓜N吸收和代谢的影响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根区亚低温对黄瓜生长和GA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根区亚低温胁迫降低了黄瓜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外源GA3可解除根区亚低温对黄瓜的不利影响。根区亚低温处理降低了内源GA4的含量。其原因是根区亚低温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影响了GA代谢关键酶的活性。GA20氧化酶(GA20ox)和GA3氧化酶(GA3ox)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根区亚低温下表达下调,而GA2氧化酶(GA2ox)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说明根区亚低温通过(至少部分通过)调控GA代谢过程,减少活性GA的含量来抑制黄瓜生长。2.研究了GA3对根区亚低温下黄瓜根系吸收面积、N吸收速率和N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区亚低温显着减小了黄瓜幼苗的根系面积、15NO3-吸收速率和全株N积累量。GA3缓解了根区亚低温对根表面积、15NO3-吸收速率的抑制,使N积累量恢复到根区适温处理的水平。3.研究了根区亚低温下黄瓜幼苗N代谢酶活性、N代谢物含量的动态变化与GA3诱导的NRT基因表达和15NO3-吸收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GA3处理后根区亚低温下黄瓜的15NO3-吸收速率逐渐增大,CsNRT1基因的表达水平也逐步增多和升高。与此同时,NR、GS和GOGAT等N代谢酶活性及相应编码基因的表达也逐渐提高,而组织NO3--N含量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在短时间(4 h)内显着下降,随后又逐渐升高。利用N代谢关键酶的抑制剂钨酸钠、L-蛋氨酸砜亚胺、氮杂丝氨酸和氨氧乙酸分别提高内源NO3-、NH4+、Glu和Gln后,GA3对黄瓜根NO3-吸收的促进作用受到明显抑制。表明GA通过刺激生长,增强N需求,降低组织N营养水平,解除反馈抑制的间接方式调控根区亚低温下黄瓜的NO3-吸收。4.研究了外源GA3对根区亚低温下黄瓜叶片N代谢过程能量和碳(C)骨架流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根区适温处理相比,根区亚低温使黄瓜幼苗生长受抑,叶片光系统Ⅱ(PSⅡ)的光化学活性、光合放氧速率、CO2同化速率(Pn)、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等降低,单株C与N积累量的比值(C/N)升高了2.85%,向N代谢分配的能量减少了29.8%。根施GA处理缓解了根区亚低温对黄瓜生长的抑制,使叶片光系统Ⅱ(PSⅡ)的光化学活性、光合放氧速率、Pn、PEPCase和SPS活性等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C/N值和N代谢分配的能量恢复至与根区适温处理相当的水平。说明根施GA3可以通过增强光能捕获和CO2同化能力,调节N、C代谢平衡,增加向N代谢方向的能量和C骨架供应,促进根区亚低温下黄瓜对N的吸收与代谢。

隋方功[10]2002年在《甜椒碳氮营养分配模式与滴灌施肥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滴灌施肥技术对甜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探讨滴灌施肥节水、省肥、增产的效果。运用~(15)5N、~(13)C 双示踪技术,研究甜椒碳氮营养特性及其分配模式。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试验证明了滴灌施肥是大棚甜椒生产既高产又安全的先进技术。运用滴灌施肥技术,减少1/6 肥料用量,不会降低商品果产率和产量。保持15cm 和100cm 土层土壤无机氮稳定是高量氮磷钾配合滴灌施肥高产的主要原因。滴灌施肥对果实生长及硝态氮与可溶性总糖含量不易产生不良影响,是减轻土壤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十分有效的措施之一。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高达50%~55%。葡萄糖与果糖是果实主要的可溶性糖。2.中氮营养条件下,2 分侧枝整枝方式甜椒的结果数量和产量模型为等比数列2~(n-1) 。氮素营养过高,门椒难以着果,收获期延迟7d,推迟上市。氮对前期商品果产量及产量性状的综合影响结果表现为:中氮营养各层位的收果数高,可获得最高的商品果产量,氮过高或过低均导致收果数降低。这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高氮营养后期的满天星椒着果率高,后期产量潜力最大。而低氮营养后期产量潜力最小。中氮营养条件下的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基本吻合。3.新近吸收的氮素容易再度运转,随着时间的延长运转率逐渐降低。始花期饲喂的~(15)N,主要贮存在叶片中。2 周后向新生器官的运转率高达50.6%,4 周后达到57.1%,6 周后为58.0%。~(15)N 在果实中的分配数量因因着果部位而不同。果实是甜椒体内氮的强力竞争库。在整株水平上,始花期吸收的标记态氮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运转,既受到竞争库果实大小的影响,也受到时间因素的制约。4.叶片和根中一度成为结合态的氮素容易被再次输出。始采期通过根吸收的标记态氮主要贮存在叶片与果实中,它们是这一时期氮素分配的最主要器官。此后,叶片和根成为主要的氮素输出器官,而果实则成为主要的输入器官。研究发现,甜椒体内的氮即使一度成为结合态,也能够被再度输出。但是,时间越长,越难以再度向外输出。并且不同器官输出的难易程度也是不同的。5.中氮营养最有利于~(13)C 向果实中的再运转。氮素营养水平尽管很少影响新近固定的(13)C 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但却制约着~(13)C 在体内的运转和再分配。氮不仅制约着新近吸收的~(15)N 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且影响~(15)N 的运转。碳氮营养平衡有利于碳水化合物向生殖器官的运转。平衡失调是过量氮素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同营养水平下吸收的养分对果实的作用时期不同。氮素对产量和品质的贡献,既与吸收时期有关,也与当时植株的营养状况有关。6. 氮素营养调控甜椒植株各器官中碳水化合物的分配与运输。甜椒各器官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着受到氮素营养的影响。果实中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营养器官2~4倍,这一现象并未因氮素营养水平而被改变。7. 甜椒碳素营养高效率期和低效率期随着收获的进行而不断变化。始采期至盛采期甜椒~(13)C 总量减少15.752 mg·株~(-1),为~(13)C 初始固定量的34.37%。始采期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中~(13)C 的分配比例约为1∶5。盛采前期,新生叶仍然是碳水化合物较强的竞争器官。始采期固定的~(13)C 到盛采期仍有1/4 分配于果实中,其对果实的贡献至少可持续一个月。运转到新生叶中的~(13)C 有一半以上可被再次利用。果实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新近制造的光合产物的再运转。进而提出了植物存在碳素营养高效率期和低效率期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蔬菜养分调控与品质[J]. 张宏彦. 中国蔬菜. 2005

[2]. 氮素营养调控与蔬菜品质研究[D]. 甄兰. 河北农业大学. 2002

[3]. 谈养分供应与蔬菜品质的关系[J]. 陈新. 吉林蔬菜. 2012

[4]. 不同营养及化学调控措施对冬小麦生长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拓秀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5]. 设施栽培条件下黄瓜的氮素营养诊断研究[D]. 张延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6]. 北京市无公害蔬菜诊断施肥与环境效应研究[D]. 吴建繁. 华中农业大学. 2001

[7]. 无土栽培蔬菜(莴苣)硝酸盐累积规律及其营养调控技术研究[D]. 付晓忠.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9

[8]. 氮素水平对辣椒生长生理和养分利用的影响[D]. 何志学. 甘肃农业大学. 2016

[9]. 赤霉素调控根区亚低温下黄瓜幼苗氮吸收和代谢的分子生理机制[D]. 白龙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10]. 甜椒碳氮营养分配模式与滴灌施肥效应的研究[D]. 隋方功. 华中农业大学. 2002

标签:;  ;  ;  ;  ;  ;  

氮素营养调控与蔬菜品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