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10015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筑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有力的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可谓成绩突出。但是纵观建筑业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们在规模的扩张上达到了顶峰,而在质的进步上却未能与规模同步;整个建筑劳务市场的发展同建筑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粗放的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就业问题,但产业化、专业化的链条仍旧比较单薄;目前,我们的建筑业的现状还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生产力相对低下。离工业化、机械化、信息化的道路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建筑行业接下来需要不断改革深化的方向。同样,建筑劳务市场也需要同整个建筑业发展的趋势相匹配,向专业化、技术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 机械化 人口红利 文化水平 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
人力资源是决定建筑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相对发达国家的成熟产业工人而言,人员富足、成本相对廉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组成我国建筑产业劳动力体系的主体。但是,由于行业主管部门自身的局限性,加之社会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对建筑工人的教育培训难以达到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大投入和监管,通过联合教育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和技术水平。笔者近几年一直在施工一线担任项目经理,对目前建筑业的劳务市场的状况相对比较熟悉,下面就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谈谈建筑业劳务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建筑劳务市场现状分析
1、人员规模
根据《统计局2016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8171万人,其中19.7%的人数从事建筑业,即5550万人。2011-2016年,外出农民工增速呈逐年回落趋势,增速分别为3.4%、3%、1.7%、1.3%、0.4%和0.3%。
问题:农民工的总量在增加,但增速在回落。按照这样比例发展下去,建筑业农民工总量预计5年左右将会达到顶点后,并开始回落。人口红利在建筑业将不复存在,用工压力迫使建筑业劳务市场的调整和转变。人口红利的消失,建筑业必须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一方面大量培育技术工种人才,另外一方面行业整体需要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型。但从目前行业发展来看,多年出现“民工荒”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局面,优秀管理与技术人才的缺乏,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必然对于行业的管理、工程质量的安全带来隐患。
2、平均年龄及男女比例
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但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9岁。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5.5%,女性占34.5%。在从事建筑业的建筑工人中男性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其他行业,六成以上为男性。
问题:目前建筑业的农民工,平均年龄逐步增大,证明新生农民工注入数量在减少,如果人员构成的年龄比例在未来的10年没有调整,那农民工的数量会急剧下降。这也迫使劳务市场结构调整上要寻求改变。国家要从顶层设计上入手,促使建筑业的结构进行调整。
目前的建筑业在用工上仍是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在生理体力方面,目前的建筑工地更适合男性工人,所以工程现场作业人员以男性为主,这也是目前本行业的结构未调整之前的特点。这也和社会本身农村家庭的劳作模式有关。
3、文化程度
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2%,初中文化程度占59.4%,高中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以上占9.4%。
问题:目前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基本以初中文化为主,所以在工地上多以粗糙的体力劳动为主。大部分操作工人未经过培训,或只经过简单的企业培训就进入施工现场进行作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偏低伴,并常常随着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偏低,给施工现场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培训或市场上简单的培训机构为取得上岗证书而进行的功利化的培训,已经满足不了劳务市场的发展需求。政府部门、培训机构、教育机构和企业应该联动、联合起来,共同提高操作工人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素养。
4、劳动时间
2016年外出农民工年从业时间平均为10个月,月从业时间平均为24.9天,日从业时间平均为8.5个小时。
问题:农民工工作强度大,并且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每天8个小时,得不到正常的休息和娱乐,很多农民工为了生存不得不工作。基本处于一种工作、吃饭、睡觉这种原始、简单、单一的生活方式,缺少精神层次的生活,与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差距较大。
5、收入与消费行为
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2016年月均收入为3687元。外出农民工月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1012元。
问题:农民工以生存消费为主,消费层次较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进行投资的意识与经济能力很弱,对城市社会适应度低。
二、建筑业劳务市场发展趋势探讨
未来的建筑发展将会以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或者叫绿色智能建筑将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建筑施工的发展趋势,也是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未来的建筑施工将逐步改变现有的劳动密集型的落后生产方式,向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施工现场操作的机械化、现场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绿色化转变。这种施工方式的质的转变将会带来施工生产的一场变革,对目前的建筑劳务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
1、操作工人规模呈减少趋势
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中国目前的一二线城市及沿海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已经趋于完善,目前仍然上一定规模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三四线城市和西部城市基础建设,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养老产业等。总体的建筑规模增量在放缓,对农民工总数量的需求在减少。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的构配件建大批量在工厂中完成,施工现场的安装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施工现场的一些简单的重复的工作逐渐被机械代替,现场施工只要少许懂技术、懂操作机械的工人就可完成,大量的体力劳动被机械代替,现场的施工作业人员需求也将呈减少趋势,这是未来施工操作工程减少的主要原因。
2、操作工人的文化文凭和职业素养逐步提高
1)文化水平大幅提高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施工现场的生产方式在逐渐发生着改变。现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决定着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少。施工现场除了管理人员之外剩余应该是懂技术的操作工人。未来的操作工人将是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才,或者是从事技术应用的大学毕业生。自2014年底教育部已经开始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工作的重点,并把全国600多所高校定义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这说明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已经开始培养高学历的劳动者,来逐渐代替目前普遍以初中毕业为主的劳动者。未来的操作工人将会以专业技术学校为主,学历普遍应达到大专以上,这是建筑业发展对劳务队伍要求的必然趋势。
2)职业素养综合提升
目前的施工操作人员多以农民工为主,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他们主要的农闲时出来打工挣钱,主要从事相对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对建筑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的管理基本不懂,造成施工现场各方面的管理比较被动。这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是不符合建筑业的发展趋势的。未来的操作工人必须是经过专业技校培训的劳动者,或者是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技术应用型劳动者及人才。这些讲过专业培训过的操作工人,其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比起目前的务工人员将会大幅度的提升。
建立健全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建筑农民工培训工作,构建适应建筑业行业特点和要求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建筑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重点依托建设类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筑劳务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开展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培训。形成稳定的新型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
3、流动性将会减小
所谓农民工就是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是工人,扮演着双重角色。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生产方式。农民工以务农为主,外出打工为辅,这就造成了农民工的流动性极大。农忙时很大一部分工人要回家务农,农忙过后又蜂拥而至,不利于建筑业正常生产的展开。一个行业要正常有序良性的发展,其操作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固定性。现在的农民工多数都不是正式工,都是劳务队伍临时叫来的组成的操作队伍。这严重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我想,要不了多久,建筑工地上的建筑工人将会以固定工为主,这些操作工人应该也是公司的正式工人,有五险一金,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所向。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建筑业结构的调整,建筑劳务市场也在悄悄地发生着质的变化。农民工这个具有时代鲜明烙印的工种将会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专业素养的技术应用型劳动者,亦或是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匠人。
参考文献:
[1] 《统计局2016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7-04-28.
[2] 《建筑业十三五规划》,2016-05-12.
论文作者:户万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农民工论文; 建筑业论文; 劳务市场论文; 建筑论文; 工人论文; 操作论文; 施工现场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