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帕当代荒原的历险--论托马斯·183平琴对叙事模式追求的运用_文学论文

俄狄帕当代荒原的历险--论托马斯·183平琴对叙事模式追求的运用_文学论文

俄狄帕的当代荒原历险记——试论托马斯#183;品钦对追寻叙事模式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托马斯论文,荒原论文,历险记论文,试论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托马斯·品钦(1937~)是60年代成名的美国小说家。他创作的作品不多,却无一不构思奇谲,寓意深远。因此他被称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也被评论家比做《尤利西斯》式的迷宫作品。 他于1997 年推出的巨著《梅森和狄克逊》(长达773页,霍尔特书局版)更是出手不凡,首版精装本就印发20万册, 且久居畅销书之列。这部用18世纪英语讲述的历史探险故事,再次反映了品钦的科学观。他认为划分美国南北州的梅森和狄克逊线是悲剧性的,是“文明对蛮荒的胜利,这种胜利却背离了上帝给予这块圣地的原貌,将圣地变成一块块分割开的,光秃秃的不毛之地,而这里还是我们的家,也正是我们的绝望所在”。因此《时代》周刊认为这也是一部表现失落的史诗。(注:参见广土:《托马斯·品钦和他的新作〈梅森和狄克森〉》,《世界文学》1997年第5期,第316页。)

品钦26岁时就激流勇退,至今已做了35年的文坛隐士,但他又偏偏成为关注的焦点。1993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97年因《梅森和狄克逊》的问世而再次成为热门人物。(注:仅中国的报刊杂志就对品钦及其新作做了大量的报道。 如《译林》、《外国文学评论》、《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动态》、《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文艺报》等皆对他做了评述。译林出版社还购买了他四部小说的中文版权。)

尽管品钦的五部小说长短不一,风格各异,但品钦似乎对“追寻”这一模式情有独钟,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运用了追寻这一叙述模式。他的开山之作《V》(1963 )通篇描述的就是一个叫斯坦西尔的男人追寻一个“V”的代码的离奇故事; 《拍卖第四十九批》(1966)讲述了俄狄帕·马斯太太在执行遗嘱时极具象征意义的调查经历;《万有引力之虹》(1973)讲美军上尉斯特斯洛普在二战期间受命侦察破解德国V2火箭基地及着陆计划的故事;《葡萄园》(1990)则是写60年代加州一个喜剧演员如何躲避FBI及昔日宿敌的追踪; 而《梅森和狄克逊》(1997)借18世纪英国天文学家梅森和土地测量员狄克逊的勘测探险故事,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态的探索与反思。

在品钦的五部小说中,《拍卖第四十九批》的篇幅最短,但评论家认为它“体制虽小而才华横溢”,在这本书中,品钦对追寻模式的运用是十分突出的。

追寻,英文为Quest,也有译做追索、探寻等。 这一古老的叙事形式可谓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和史诗开始,就有了伊阿宋找寻金羊毛,奥德赛颠沛流离十余载返家的故事。就像英国作家W·H·奥登所说:“寻找一颗丢失的纽扣不是真正的追寻。追寻意味着找寻人经验之外的东西。人可以想象那是什么。但这想象真实与否尚待追寻的结果来证实。”而追寻所以成为“最古老、最深奥、最受青睐”的文学题材之一,正在于它“把人的主观个体经验转化成具有历史意义的象征性表述”。(注:W·H·Auden:"The Quest Hero", in Perspectivein

Comtemporary Criticism,ed.Sheldon Norman Grebstein.NewYork :Harper and Row,1968,P.370、371.)的确, 人类的追寻之旅,无论是肉体上还是心灵上的,都表达了求生的欲望,体现着生存的勇气,揭示出人生的真谛。

追寻文学通常采用探险、流浪或奇遇等叙述方式,奥登曾以格林童话中《生命水》的故事做范本分析了追寻文学的叙事模式。故事讲述一个生命垂危的老国王遣其三子先后出发寻找起死回生的救命水。大儿子和二儿子本性卑劣,在寻水途中因对一小矮人恶语相向而被困峡谷中。小儿子生性良善,对小矮人礼让有加,不仅蒙其指点迷津,还得到开山取水的二件宝物:面包和短剑。小儿子跋山涉水,历经艰辛终于战胜妖魔取得圣水,并与公主一见钟情,相约来年迎娶。归途中小儿子劝说小矮人放了被困的兄长,并把实情相告。一路上他又用宝物拯救了几个倍受战乱、饥饿侵扰的王国。途经大海时,两个哥哥用海水偷换了瓶中圣水。国王服后病情愈重,盛怒之下,责令手下将小儿子驱至林中杀死。终于逃得一命的小儿子在林中遇到前来用黄金致谢的国王们,于是真相大白,小儿子重获父王信任。此时一同奔向王宫迎娶公主的两个哥哥,则终因生性贪婪不忍踩踏用黄金铺就的迎宾路而被逐出宫门。而受爱情感召的小儿子一心奔向意中人,黄金路哪里放在心上。于是娶了公主,回归王国,一切皆大欢喜。

其实类似寻找圣物,好人终得善报的神话传说中外皆有。神话传奇往往包含着文学创作中最基本的情节与人物范式。著名文学评论家诺思洛普·弗莱就认为神话是“一个总体隐喻的世界”,而文学就是“移位的神话”。(注:Northrop Frye:Anatomy of Criticism,PrincetonUniv.Press,1957,P.136.

Fables of Identity:Studies in Poetic Mythology. New York:1963,P.1.)文学创作中的大量情节,如主人公的出世、历险、 遭难、胜利或死亡,都与神话中神的经历相仿。诗歌中不少意象就是原始意象的复活。因此罗伯特·格雷夫斯说:“有一个故事而且只有一个故事,真正值得你不断讲述。”这道出了神话原型批评的精髓。从中国古典神话《山海经》、《封神演义》到《西游记》都可以看出其中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而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俯拾皆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艾略特的《荒原》对渔王及圣杯传说的运用。综观《生命水》的叙述模式,追寻文学的基本要素有二:一次吉凶难测、险象环生、考验连连的探险旅行;一个正直善良、敏感善察的追寻主人公。下面就从这二方面入手做具体分析。

传统的追寻文学常把人带离日常生活所依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探寻常发生在蛮荒腹地的丛林原野或浩瀚苍茫的大海江河。在远离都市及文明的异域他乡,探险者们胼手胝足,筚路蓝缕,经受着心灵肉体的双重煎熬,探求着生命的终极意义,感受着灵魂的冲击和顿悟。这里有鲁滨逊在荒岛求生的自立自强和驯服“星期五”的自得自负,也有马洛逃离非洲丛林断气时对自然与命运的惊惧和震慑;这里有哈克贝利·芬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时的自由奔放,无拘无束,也有亚伯船长挑战白鲸时全船覆没的悲壮和惨烈。

然而当人类进入20世纪,尤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自然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神秘之国。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绩令人瞠目结舌。放飞卫星、登陆月球、解密DNA、创造无性繁殖, 超音速飞机联接五大洲四大洋,国际互联网络把全世界凝聚在一块小小屏幕上。“弗兰肯斯坦”的神话已被彻底打破,人类复制(克隆)自己的那一天也指日可待。与此同时人类的精神家园却日益荒芜、衰败。信仰的失落,道德的沦丧,人情的冷漠,高度发达的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将人的功能沦为机器,完全抹杀了个体的独特性与创造力。忧虑与困顿日夜噬咬着千万人的灵魂,一时间人类似乎拥有了一切又失去了一切,连“呼喊上帝的名字……也无济于事”。(注:托马斯·品钦:《拍卖第四十九批》,林疑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7、 168、169、122、123、1~2页。)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当代西方的作家们更倾向于选择都市社会做背景,在主人公的求索之旅中更注重精神世界的挖掘、探查与思考,以此达到更撼人心魄的效果。小人物K 在城堡外无止境的徘徊,戈多们毫无希望地守候等待,“荒原狼”在心灵旷野的孤独嘶喊,不是早已成为西方人的精神缩影了吗?

60年代的美国正处在动荡不安的时期。曾经以“自由火炬”为象征的美国精神在梦魇般的二次大战及恐怖的麦卡锡主义的洗礼下,已变得极度惶惑与迷惘。1963年肯尼迪遇刺前后的十年间,美国仿佛成了神话与闹剧交织的剧院:青年反文化浪潮汹涌,女权主义风起云涌,民权运动蓬勃发展,政府机器腐败僵化,国家首脑引咎辞职。真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眼花缭乱。《拍卖第四十九批》就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拉开序幕,展开了俄狄帕·马斯的当代荒原历险记。

故事并不复杂。俄狄帕·马斯太太有一天突然得知自己被提名做婚前情人、已故加州地产巨子皮尔斯的遗嘱执行人。在对一切都茫然无知却又疑惑重重的情况下,她接受了委托,离家开始了对皮尔斯的遗产调查。俄狄帕一路风尘,从圣纳西索到旧金山,从汽车旅馆到剧院,从大学校园到电子工厂,不断结识新的人物,获得新的信息,发现新的线索,最后一切都联系到一个神秘的地下组织:特里斯特罗。它似乎是解开谜底的钥匙,却又总是扑朔迷离。在经历了情变、离弃、欺骗等诸多考验之后,俄狄帕毅然返回圣纳西索拍卖行,期待从拍卖人中找到特里斯特罗的秘密代表,小说就在拍卖即将开始的时刻结束。

同传统的追寻文学不同,俄狄帕的探寻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她既不乞求金羊毛的赐福,也不奢望圣杯骑士的搭救。她在开始把“一切弄个明白”的遗产调查时,完全没想到“这遗产竟然就是美国”。(注:托马斯·品钦:《拍卖第四十九批》,林疑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7、 168、169、122、123、1~2页。)只有当她在那个画有减音器的邮政喇叭的带领下遭遇了特里斯特罗王国,她的追寻之旅才染上了象征色彩,凸现出深刻的寓意。从支离破碎的线索中,俄狄帕拼凑出了特里斯特罗的历史:它是一个16世纪活跃于欧洲的私营邮政系统,反抗官方的邮政通讯。其标志是一个装有减音器的邮递喇叭。它于1853年左右进入美国,与小马快递等邮递系统抗争过,后来就成为活跃在加州等地的反政府民间邮政组织。

从字面上看, Tristero 的Tryst 英文意为秘密约会, 而法语的Triste则意味着悲伤。特里斯特罗的邮递组织代号为WASTE(We AwaitSilent Tristero's Empire:我们静候特里斯特罗帝国),也同样意味着废物,垃圾(Waste)。 品钦无疑在这里用特里斯特罗王国代表了另一个美国,一个秘密的地下美国。它是“夜居民”的王国,是少数民数、同性恋、流浪汉、疯子、妓女、极端分子等社会“弃儿”的家园,是恐惧与忧伤的美国。然而它又是“某些美国人民用来真正沟通思想的通信网,他们把谎言、日常例行的叙述,精神贫困的枯燥乏味的暴露,则留给官方的邮政系统”(注:托马斯·品钦:《拍卖第四十九批》,林疑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7、 168、169、122、123、1~2页。)。也许它比堂皇的官方社会更真实,更令人向往,因为它代表了“一个真正的抉择,可以替代那种折磨你认识的每个美国人和你自己的毫无出路和人生平淡无奇的感觉”(注:托马斯·品钦:《拍卖第四十九批》,林疑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7、 168、169、122、123、1~2页。)。 至此俄狄帕的追寻之旅进入关键时刻。按照传统的追寻模式,她将要凭借神谕或外力的扶助获得启示,迈向目标。于是老水手出现了。(注:老水手的意象可参见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 老水手与同伴在海上的漂流奇遇也是一种追寻, 而其对信天翁的射杀引发噩运连连,似又表达了命运种种不可言说的神秘。)

小说中的科技怪杰尼法斯蒂斯在向俄狄帕解释“马克斯韦尔小精灵”的工作原理时说:信息交流是关键,是拯救人类毁于“热寂”的唯一出路,而人与人之间真正有意义的交流无疑源于真诚的爱与关怀。于是就在俄狄帕孤独无助、身心交瘁之际,她在旧金山街头陡然看见了一个孤苦的老水手(左手背上刺着邮递喇叭的花纹),她“一下子给迷住了,身不由己”。于是她“伸出双手抱着他,其实是在搂着他”(注:托马斯·品钦:《拍卖第四十九批》,林疑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7、 168、169、122、123、1~2页。), 搀他回了住所,帮他通过WASTE系统寄了一封信给他妻子, 还给他留下所有的钱。在临走的时候,“她放开他一下,有点舍不得,仿佛他是她亲生的儿子。”(注:托马斯·品钦:《拍卖第四十九批》,林疑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7、 168、169、122、123、1~2页。 )这一举动看似平常,却意义重大。它昭示了俄狄帕真正地打破了封闭多年的自我隔绝,在思想与行动上皆加入了特里斯特罗,成为地下王国的一分子,在爱与关怀的交流中获得了生存的意义,使生命充满活力地“保持弹跳”。

与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一些追寻文学相比,也许当代人的心灵追索显得琐屑、细微,甚至微不足道。他们不再有奥德赛的颠沛流离,生离死别;也不再有亚伯船长的悲壮惨烈,虽败犹荣;甚至不再有马洛的历经磨难,终得悔悟。他们与宏伟、崇高无缘;与悲壮、磨难无关,却注定要低微、琐碎,要困惑、迷惘,甚至要精神错乱。他们只能在高耸入云的水泥森林中苦苦挣扎,只能在机器轰鸣的工业囚笼中苟延残喘。自然已不再是梦中的桃花源,现代人已无处可逃,非洲的原始森林、亚马逊的热带雨林也不能带给他任何慰藉。他只能像狼一样踯躅在心灵的旷野,在精神的荒原上找寻迷失的家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也许就是当代西方文学追寻之旅的启示录。

传统的追寻文学通常有二类主人公。一是像奥德赛、俄狄浦斯一样的史诗般英雄。他们智慧超群,体能过人,威武不屈,坚韧不拔。另一种就是像《生命水》中的小儿子似的普通人。他们正直善良,淳朴真诚,总能逢凶化吉,求得正果。当代西方文学中的众多探寻者则多是这二类的变种。他们或愤世嫉俗,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孤绝怪僻。他们是边缘人,是反英雄,是不合时宜的人。他们是逃离战场,不守“军规”的飞行员尤索林;是逃学游逛,不守校规的“麦田守望者”霍尔顿;是独守一隅,甚至给死人写信的大学教授赫佐格;是一路风尘,调查清理遗产的家庭主妇俄狄帕·马斯。

俄狄帕的出现是颇具象征意义的。乍看这位漂亮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与她的同类并无二致。她受过高等教育,婚前有个巨商做情人,后嫁给一位音乐电台的主持人,有固定的家庭律师及心理医生,也有固定的社交圈子。平时买菜烧饭做家务,偶尔也读书看报听音乐。然而也许正是这样,她的形象才具有了普遍意义,她的探寻之旅才有了代表性。她的名字Oedipa显然是由希腊神话中的俄底浦斯Oedipus 阴性化而来,暗示着她将像俄底浦斯王一样,以其著名的猜谜天才去追寻并解开人类生存的诸多困扰与疑惑。在她的身上,传统与现代的追寻文学找到了最完美的契合,兼具了象征性与现实性。

俄狄帕是品钦五部小说中唯一的女主角,也是西方追寻文学传统中屈指可数的女性形象之一。俄狄帕的出现绝非偶然。《拍卖第四十九批》发表于1966年,恰逢美国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兴起。贝蒂·弗里丹于1963年出版的《女性的奥秘》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常被认为是标志女性自我意识新浪潮出现的一份文献。弗里丹对“女性奥秘”这一社会问题的深入具体的调查及严谨缜密的分析,对当时或安于现状,或苦于困境的美国女性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促使她们反思觉醒,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只要将这先后发表的两部书做个小小的比较,就会发现惊人的相似与契合。

《女性的奥秘》开篇写道:“……这是美国妇女在20世纪中叶所经受的一种奇怪的躁动,一种不满足感,一种渴求。每一位居住在城郊的已婚女子都在单枪匹马地与之搏斗。当她整理床铺时,当她去商店买日常用品时,当她选配沙发套子时,当她跟孩子们一块儿吃花生酱面包时,……当她夜里躺在丈夫身边时,她甚至不敢对自己发出无声的诘问,‘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注: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程锡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拍卖第四十九批》是这样开始的:“有一个夏天的下午,俄狄帕·马斯太太刚从一次以冷食为主的午餐会回来……她先是去买意大利乳酪,听听音乐广播网的音乐……随后她回去,上家里的香草园,在阳光下采摘茉乔栾和甜薄荷,这以后就浏览一下最近一期的《科学美国人》,给扁面条一层层铺乳酪屑,给面包夹黄油蒜泥,撕莴苣叶子,最后就开了电炉,调配柠檬威士忌,准备迎接丈夫温德尔·马斯下班回家。她整个下午从事这些家务安排时,始终在尽力回忆,苦苦思索,清算盘点以往的日子,……每一天看起来多少是一模一样。”(注:托马斯·品钦:《拍卖第四十九批》,林疑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7、 168、169、122、123、1~2页。)

难道不正是这如出一辙的奇怪的躁动与渴求,莫名的困惑与失落驱使俄狄帕迈出禁锢的“高塔”,开始了她原本一窍不通的遗产调查吗?品钦不仅赋予了这位女主人公极强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也有力地颠覆了当时流行的“男权话语”,使俄狄帕的当代荒原历险记不仅延续了人类世世代代的生存求索,也体现了60年代普通美国妇女寻求自我的心路历程,更为追寻文学增添了一抹女性主义的亮色。

品钦对追寻这一叙事模式的运用的确是独具匠心的。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探险方式,又赋予了作品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不仅体现了传统的象征内涵,又创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他对追寻形式的独到运用尤其体现在作品的结尾上。一般的追寻文学总是使用回归起点的圆形叙事结构。无论是奥德赛的十载返家,唐·吉诃德的悻悻而归;还是霍尔顿的病愈返校,奥吉·马区的重回都市,追寻文学总是有始有终,至少有个可交待的或生或死的结局。然而在《拍卖第四十九批》的结尾处,当俄狄帕下定决心,重返圣纳西索,准备在拍卖皮尔斯编号为49的变种邮票时找到黑衣使者,揭开谜底时,品钦却在充满悬念的静候中戛然收笔,追寻以无结果告终。

这里寓意是深刻的。俄狄帕历经艰辛,不懈探索,却依然无法确定她所经历的一切是真有一个庞大的地下王国特里斯特罗,还是她自己虚构了这一切;是皮尔斯临终前刻意设下戏弄她的圈套,还是她自己也像发疯的希拉里斯医生一样陷入了偏执狂的想象。“答案在风中飘荡”。也许品钦不无深意地暗示了“追寻”这种生命的探索形式在20世纪中叶的虚妄与不可为;也许生活的无限性及多种可能性在此是个积极的象征。正如美国著名评论家伊哈布·哈桑所说的:“追寻永无止境。它们是宇宙中人类命运的极端体现。它们包含了一切……。做为当代社会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选择,追寻揭示了人类生活的一些本质。追寻也许是毁灭性的或扑朔迷离的,但它拨动了人类生存的神经、扫清了当今奢靡生活中的的记忆缺失,麻木不仁和自鸣得意的虚无主义…… 。 ”(注:Ihab Hassan:"Quest: Form of Adventure in

ContemporaryAmerican Literature",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ction,ed.Malcolm Bradbury and Sigmund Ro.London: Edward Arnold,1986.P.136~137.)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结论都是一个终止,一次死亡,一次寻求生命本源的探寻的结束,也许就是人类生存的终结。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说,追寻无结果符合品钦的创作意图,一个绝对的答案会终止信息的交流,意识的流动,从而增加了熵值而使世界走向“热寂”之灾。这恐怕是品钦最不愿看到的。

走笔至此,不由得想起了被品钦称为“最伟大的美国小说之一”(注:Thomas Pynchon:Slow Learner.Little Brown,1984.P.7.)的克鲁亚克的《在路上》。的确,追寻之旅的归宿既不是天上伊甸园,也不是人间桃花源;既不是莽莽荒原,也不是繁华都市。生命中唯一能带给我们意义的地方,也许就是“在路上”。“保持弹跳,意义就在过程中”,品钦如是说。

标签:;  ;  ;  ;  ;  

俄狄帕当代荒原的历险--论托马斯·183平琴对叙事模式追求的运用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