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的现状、趋势及我国的对策_全球化论文

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的现状与趋势及我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制造业论文,现状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1)10-0024-05

一、引言

在三次产业分类中,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一般是指加工工业,它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造业一般可分为:制造各工业部门所需的装备制造业,如机械制造业,它为各个部门提供生产工具与手段;生产消费资料制造业,如家电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等。

制造业分布广泛,对国民经济及人们生活很重要。可以说,没有制造业,就没有了生产的工具与设施,也就谈不上农业、建筑业、服务业。

人类社会发生的三次技术革命都引起了制造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制造业的巨大发展。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实现了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大生产的转变。在纺织机械制造业、纺织制造业、蒸汽机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他机械、冶金、采煤、化工等部门制造业的发展。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技术为主导,极大地推动了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全面发展,使汽车、船舶、机车、石油等一系列相关制造业迅速兴起,迎来了材料工业的钢铁时代,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开始成长。第三次技术革命又称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并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广泛应用,引起了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与大发展,产生了高新技术制造产业,如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生物医药等一大批新兴制造业[1]。

由于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了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化战略已是指导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制造业全球化是指从事制造业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展国际合作与竞争,由国内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过程。本文对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如下的归纳与分析。

二、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的现状与趋势

(一)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中,跨国公司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8年公布的数据,1997年全球共有跨国公司4.5万家,其子公司25万家,平均一个公司拥有国外子公司5.5家。这些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产品研究和开发的80%-90%,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90%。其中,由世界权威性财经杂志美国《财富》每年评出的全球500强,虽然在数量上只占跨国公司总数的1%左右,但其销售额却占全部跨国公司总销售额的90%。并且从行业集中度和其生产经营与其他跨国公司的相关性等经济指标来看,全球500强都有极强的代表性。

在全球大型跨国公司中,制造业无论从企业数量、经营规模,还是利润额等指标来看,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94年的全球综合500强中制造业跨国企业达230家左右,1995年以后制造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从500强前10名的变化可以看出,近几年全球500强的前10名企业,1994年制造业企业有4家,1995年、1996年均占到5家,1998年上升为6家。制造业企业规模扩大,在前10名中的数量继续保持在6家。并且,从1996年开始制造业企业一直占据前2位(见表1)。而根据美国《商业周刊》资料,1999年“全球1000家”公司的前10名中,属于制造业及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公司占了9家,其中美国占了7家(见表2)。

(二)制造业全球化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传统的制造业全球化方式有: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它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给东道国或其它国家。其特点是:自己拥有生产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跨国公司,特别是制造业跨国公司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发挥,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制造业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国外生产厂商按其要求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及提供售后服务。如耐克公司的耐克牌运动鞋就采用这种方式。

二是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如波音747飞机,含有约450万个零部件,来自近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000多家小企业。英国装配的汽车,发电机来自瑞典,控制设备来自德国,底盘、弹簧来自美国,车身来自意大利[4]。

(三)制造业的跨国转移趋势与特点

制造业跨国转移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企业行为,而是不同国家间制造业产业结构、性质的变化与传递。促使跨国转移的因素有:区位优势、技术优势、国家政策、社会压力等。制造业的跨国转移总趋势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一方面,就传统劳动或资源密集型制造业而言,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其成本优势丧失,迫使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纷纷移向发展中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其生产基地,本国总部则负责全球经营。同时,由于发达国家企业面临来自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也迫使其将对环境具有较大负面影响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移向发展中国家,实行污染转移。另一方面,由于制造业从总体上来说利润呈递减趋势,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呈利润递增趋势,跨国制造业公司出于追逐利润的需要,纷纷调整其战略,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如通用电器(GE)明确提出要把GE由制造业公司转变为服务业公司,并已经进行了战略调整,其服务业已由1980年的15%达到了1990年的67%,制造业则转移或外包。这种跨国公司战略结构的调整,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业的跨国转移。

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1980年至1990年10年间,美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90.8%、对台湾直接投资的75.1%、对新加坡直接投资的66.6%、对菲律宾直接投资的75.1%都投向了制造业。另外,技术资本及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跨国转移、互相渗透也呈加强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制造业技术领先,资本实力雄厚,易于在彼此之间找到技术与资本的优势互补。

(四)制造业的跨国购并加剧

根据联合国《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年发生了12500件购并案,总额达1.6万亿美元,创下了企业购并的历史最高记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500强的排行阵容。

这些购并中,制造业间的购并引人注目。购并也不再一味强调对抗和竞争,强强联合成为他们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这是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谋求生存发展的一大特点[5]。

在石油化工业,1999年“全球1000”家公司中排名第10位的英美石油公司是由英国石油公司(BP)在1998年8月出资550亿美元买下美国石油公司(AMOCO)成立的。这次购并引发了石油业的购并浪潮。紧接着埃克森公司兼并了美孚公司,道达尔吞并了菲纳公司,英国石油—阿莫科公司又吸收了美国的阿尔科公司(ALCOA),成为仅次于埃克森和壳牌的第三家石油公司。在汽车制造业,1998年9月克莱斯勒公司与奔驰公司合并;2000年瑞典沃尔沃公司在斯得哥尔摩宣布,该公司将购并法国雷诺卡车制造公司,组建世界第二大载重卡车制造公司。这些购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以高技术为内涵的行业来自技术创新的威胁,也使跨国公司走上了联合之路,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制造业大企业间的战略购并导致了制造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制造业全球化竞争格局出现了协作型竞争的局面。

(五)制造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全球化合作趋势加强

现代技术革命与高新技术的出现,对传统制造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同时,也造就了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形成、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风险高、产品生命周期短、市场前景较难把握等特点,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种产品还未推向市场,就有可能被别人更先进的技术与产品所替代,惨遭被扼杀在襁褓中的厄运。为提高技术的生命周期,减少风险,提高竞争力,制造业跨国公司已经逐渐加强了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合作。在美国的硅谷地区,30%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在日本与欧洲进行,90%的组装工作是在第三世界进行的。

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参与了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合作,通过全球化合作可以使企业发现“盲点”,避免在国内开发一些国外已经相当成熟的产品,推动企业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使企业站在全球的高度,按照自己的思路对世界技术发展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使技术开发和引进的层次更高。如杭州新利电子有限公司1994年在美国硅谷设立研发机构——美国新利技术有限公司,通过硅谷的研发机构,新利公司不仅成功地找到了新的技术和值得开发的产品,而且与IBM、微软、CA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六)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加速了制造业企业的全球化步伐

在制造业全球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IT业主要是指互联网技术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电子商务。英特尔总裁安迪·格罗夫曾说:“在5年的时间里,所有公司都将成为互联网,或者它们不再是公司。”这话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觉得有点耸人听闻,但对致力于国际竞争,放眼全球的大企业来说,并非言过其实,安迪·格罗夫的话在国际大公司中具有代表性。罗兰贝格公司作的一个调查表明,有52%优秀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制定互联网战略视为己任,95%则已把电子商务作为其业务形成的核心部分。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加速制造业全球化的趋势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销全球化更加简捷与快速 传统的跨国营销体系是在世界各地区或各国建立营销机构,选派驻母公司职员或招募东道国职员,在当地开展各种营销策略,如广告宣传、公关、推销等,成本费用开支庞大。这些开支包括了机构的硬件设施,众多人员的配备、工资、广告、宣传等方面的费用,而且这些开支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及市场的不断开拓,相应成比例地增加,在这方面几乎不存在规模经济所能带来的好处。而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大大地减少这些投资与建设,甚至不用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也能达到全球化的目标。

2.促进了制造业跨国公司内部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国际化 基于Internet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及电子商务的建立与应用,改变了制造业跨国公司主要在其母公司总部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状况。因为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对各地研究与开发活动进行协调更加方便、及时。跨国公司可以在东道国分支机构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结合当地特点,利用当地的技术力量与优势进行联合攻关,使研究与开发活动与当地市场紧密结合,从而提高了其研究与开发的竞争力。这种趋势的加强有赖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3.虚拟制造成为制造业全球化的重要模式虚拟制造是指因强化外部资源利用和特许经营而几乎没有了自己的生产场所和销售渠道的企业。虚拟制造只有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和发展。虚拟制造使得一些具有核心能力或资源的人或组织不必具有传统的企业实体,凭借先进的信息通讯联络手段,调集别人的力量,以其独有的核心能力或资源就能实现其战略构想。如美国著名的耐克公司,自己只生产其中最关键的耐克鞋的气垫系统,而其余全部业务几乎都是由外部公司制造提供。凭借其独特的设计能力,耐克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营销上,在全球范围制造和销售耐克牌运动鞋,其产值以20%的年递增率增长。在过去的7-8年间,耐克为股东赚取了31%的利润。许多快速成长的计算机公司、软件公司及其他高技术公司都是利用了虚拟制造的模式来实现其战略构想的。

4.为多元化发展获得了技术与市场经验和基础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制造业跨国公司将多元化发展的首选领域定为信息服务产业。如以提供电脑服务器、磁盘驱动器、网络设备及数据库软件等基础装置为主的IBM公司,依靠其拥有的高技术转向了电子服务业,如今IBM公司提供30种以上电子贸易服务,其中包括网址设计和网络主机服务,他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技术服务商。他的服务收入占销售额的9%,占利润额的17%,在29万雇员中有一半从事服务工作。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在1999年“全球1000”家公司中排行第7位,现已转产进入了有线电视行业,试图与美国电信和第一媒体集团公司合并。

三、我国制造业应对全球化的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现状与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制造业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正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战略调整与优势重组,目的在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抢占制高点。我国也即将加入WTO,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必将加深,为此,立足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的现状与趋势,我们就我国制造业如何应对全球化提出了以下的建议与对策:

1.树立正确的观念,将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近年来,服务业、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且在发达国家,对经济的贡献已由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让位于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但我们认为,制造业在经济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的重要性是永恒的,没有制造业,服务业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发展制造业永远不会过时,制造业仍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1999年美国的7家制造业公司占据了全球10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关键是如何发展。同时,制造业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还不高,面临巨大就业压力、总体人口素质还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应大力发展制造业,在制造业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将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2.进一步加快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让更多的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鼓励对外直接投资,以此推动我国制造业全球化的步伐,改变单一出口的国际经营方式。2000年来,我国企业的出口形势很好,但出口基本上是我国企业从事国际经营的单一形式,应该说这种形式不是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不利于我国企业从全球角度出发实行资源的最优配置。

3.鉴于跨国购并正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也应积极探讨如何利用跨国公司购并的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 由于目前跨国购并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多半是传统方式。据了解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市场机制还不成熟,资本市场也未全面开放,因此,外国对华投资70%采用合资合作方式,部分采用独资方式,通过跨国购并方式进入的外资还很少。我国即将加入WTO,跨国购并这一国际流行的投资方式也将逐步进入中国,我们不能回避跨国购并对我国吸收外资和经济调整带来的影响。因此,根据我国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走向,研究和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跨国购并政策和相关法规很有必要。

4.积极利用新技术尤其是IT技术改造我国传统的制造业 我国制造业中存在着大量的粗放型企业,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缺乏国际竞争力,若不及早用新技术加以改造,加入WTO后将面临不利的处境。进行大联合,以改善规模小,达不到规模优势的局面。制造业是具有规模优势的行业,规模太小,不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面对各行业的跨国公司的购并与全球合作,我们应采取措施制止众多的国内企业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自相残杀。有实力的企业应积极在国际化经营的同时,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从事多元化发展。运用Internet与电子商务是未来全球化竞争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应积极应用信息网络技术,运用Internet、电子商务参与全球竞争,尝试新型制造模式——虚拟制造。

5.加强技术引进与创新 在引进中更要加强对软件的技术引进,鼓励企业到国外设立技术信息与研究机构,加强技术的国际合作,以提高我国制造业技术的国际竞争力。这方面值得借鉴的是日本关于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做法:日本注重技术,但更注重引进专利、技术许可证等软技术,很少进口生产线;注重引进国外处于研究开发后期、尚未商业化的技术,这样能使他们快速形成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走上自主创新之路。我国应调整技术引进方式的重点,从进口生产线和进口设备,即以硬件为主转移到以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等软件为主的轨道上来。

6.实行名牌战略 目前我国有许多企业的产品与大多数知名国际企业在产品质量、新颖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已难分上下,当全球化使国内市场国际化、大量国外产品涌入国内市场的时候,企业凭什么让顾客欣赏自己?创立一个知名品牌,生产质量好、样式新、最有创新的产品,以引起顾客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发展为“品牌忠诚”是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致胜之道。这有赖于企业制定与实施有效的名牌战略。

收稿日期:2001-01-09

标签:;  ;  ;  

世界制造业全球化的现状、趋势及我国的对策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