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文化:推动海尔腾飞的动力源泉_海尔论文

海尔文化:推动海尔腾飞的动力源泉_海尔论文

海尔文化——推动海尔腾飞的力量源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尔论文,源泉论文,力量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海尔集团在短短十六年里,创造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国外的卓越成就。

1984年,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是一个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的小厂。如今,海尔产品从单一型号的电冰箱发展到69大门类、10800个规格品种;企业职工从600人增至3万人;产品出口到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被评为全球前10位家电制造商的企业集团。2000年,海尔集团完成利税30亿元,营业额406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2.8亿美元,实现连续十六年营业额平均每年递增80%的高速发展。为此,本刊刊登此文,应对广大中小企业具有借鉴意义。

海尔集团在国内外同一环境下,能够实现如此之快的发展,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海尔集团十几年来形成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海尔文化驱动着海尔持续稳定的腾飞、造就了驰名中外的海尔品牌。

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

1984年12月,厂长张瑞敏一上任,就很快从用户的一封来信中得知,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产品有缺陷,不符合市场需要。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职工思想涣散精神不振。于是,张瑞敏为振奋精神,带头将不合格的76台冰箱,统统砸毁,并自责自罚,让全厂职工真正领悟到市场的残酷无情,真正认识到,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制造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制造积压品、制造废品,就是自我淘汰和自取灭亡。企业要兴旺,就必须树立“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干大、干强”的坚定决心。真正认识到干什么都有竞争,竞争中不是胜利就是失败。作为海尔人一定要具备敢与强者较量,“两军相遇勇者胜”的雄心壮志。

真诚到永远

海尔人理解,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用户是永远的上帝。“一个用户就是一个市场”。对用户的真诚,是赢得用户的分水岭。企业拥有了用户,便拥有了一切;失掉用户,便必然失掉一切。企业卖的不只是产品,更主要的是企业的信誉,企业的文化,是通过产品与用户的“感情交流”。海尔人要“以对用户的真诚,换取用户的钟情”。

特别重要的是,这个真诚不是说在嘴上,登在报上,而是渗透到每个职工的行动之中。不是一时所为,而是要坚持到永远。否则即使一时侥幸取胜,终究也会惨淡收场。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市场资源,而市场的最大资源就是用户的钟情。

日清日高

在海尔,每个有效工作日职工不仅要“日事日毕”,更要“日清日高”,除了完成好、清理好当日的例行工作外,还必须要以每天提高1%的理念,在原有基础上或提高质量,或增加数量,或降低成本,或改进工艺,或革新工具等等方面有所改进,有所提高。将“日清日高”变成每个员工的固有职责,成为集团每一名成员日日、周周、月月、季季、年年的行动准则,每个班组、每个车间都张贴着从经营管理者到员工每日、每周、每月工作的进展情况。将职工的奉献,以“岗位明星”、“改进明星”、“革新明星”、“创造明星”等称号和竞赛结果公布于众。涌现出“晓玲扳手”、“云燕镜子”、“启明焊枪”等以职工命名的各种发明创造,出现了大量的合理化建议。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海尔人深信,文化的真谛是创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不更新,不创新,就等于自我抛弃。但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是要“创出更多的有价值的订单”,“创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创出更高的企业美誉”,尽可能以较少的投入,创出有利于国家、人民、社会、企业和职工的较大效益。

以用户满意为中心

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这一真理,海尔认定用户的使用实践是验证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基准。用户满意程度是企业各部门工作成效的标志。必须建立健全起“以用户满意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体系”。目前不仅满足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用户群体的具体要求,而且,实行“个性定做、快捷送货”的模式,在一条生产线上同时装配着大小、高低、宽窄不同的各类特殊冰箱,使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最充分的满足。全公司已形成了以最深刻地理解用户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期望、最具体地分析用户使用效果的“三步曲”,高速旋转前进的局势,深刻展现着“国际竞争胜利的关键,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而质量的优劣已升华为用户满意度高低的新观念。

同时,海尔集团实施“内抓市场链,外抓国际化”的战略举措。明确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用户关系,让企业内部“人人面对市场”,“人人都当‘老板’”。而全集团,面向全球,利用全球先进技术,全球资源,开辟全球多元化市场。此外,并准备定期进行内、外部用户真实评价调查,开展提高用户满意度比赛;成立“用户满意学院”,将用户满意作为新兴学科进行认真研究,以确保全球用户持续满意和完全满意。

创世界名牌树企业美誉

海尔的名牌,绝非轻易所得。首先是从1984年至1991年,硬是用七年时间,扎扎实实地打好思想基础和管理机制,从一台台冰箱的创优,一家家用户优质服务中,夺得国家第一块冰箱金牌,博得广大用户声声赞许之后展翅高飞的。张瑞敏常说:名牌不仅是要有知名度,而是要有美誉度。海尔的名牌凝聚了顾客满意的质量和服务。

1990年提出1/3产品在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产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产品在国外生产,国外销售的目标。接着以高昂的姿态在发达国家打出“海尔——中国造”进行品牌销售。1997年提出2006年前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至今已得到“亚太地区声望最佳企业”、“全球最佳运营企业”、“世界家电10强”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美国环保局颁发的“全球气候奖”等荣誉。张瑞敏亦被美国哈佛大学、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宾西法尼亚沃顿商学院等高等学府请去授课,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之一。

赛马不相马

海尔非常重视人才和职工的积极性。他们认为,“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企业好比一条大河,个个员工就是大河的“源头”,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使源头喷涌不止,大河奔流不息。因此,要求各级干部要“同心同德,独挡一面”。在人事任免制度上,坚持“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原则,为每个员工充分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将管理、技术岗位空缺情况与选聘条件及时公布于众,公开公平招聘。对经营管理者的成就与失误公开揭示,要求经营管理者“荣辱不惊,能上能下”。同时大胆启用年轻人,普通工人可以担当车间主任,刚毕业不久的优秀大学生,可以统领几千人的事业部。2000年通过竞争答辩公开聘任三名年轻人担当集团副总裁。

用科技刻写未来

海尔集团十分重视科技。认为没有科学技术的领先,就没有企业地位的领先。1996年以来,先后招聘了3350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设立了中央研究院,开办了海尔大学,建设了“国际培训中心”。并与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等十几所高等学府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同瑞典爱立信、美国微软、摩托罗拉等26个世界一流企业签订了技术联盟。在全球主要经济区架起了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创新速度快,是海尔的一大优势。1000余台特制冰箱从定货到交货只用了两天时间。当前已形成平均每天开发1.2个新产品,申报2.5项专利的大好局面。海尔真正成为了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国际化企业集团。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海尔人深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今天的胜利不等于明天的成功。如果认为今天可以放松一下,明天就可能使自己不复存在。必须时时警惕着荣誉变成包袱,成功变成前进的障碍。将市场竞争比做球赛,虽然一场比赛结果赢了,但要看到比赛过程中的不足。如不尽快解决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在下场比赛中惨败。不论做什么工作“看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任何时候都不应有丝毫的满足感,一定要经常看到“成功中的不成功”,不断“挑战自我”。现在海尔虽已挺进世界,亦将进入世界500强,但距离翱翔太空的最终理想还差很远,所以必须以更加丰富的知识和博大的智慧不断求索,艰苦奋进,一往无前。

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走进海尔集团,随处可见代表着海尔精神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是海尔文化的核心。正是这个核心,滋润着海尔的身躯。如果说海尔文化是营养海尔的血液,那么这种精神就是造血的精髓。它使海尔人深深懂得,国家强盛,来源于企业的兴旺;企业的兴旺,来源于企业每个职工的实际奉献。为国家、为人民有所奉献,是人生最大的欣慰;反之,无所作为或中饱私囊,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海尔人遵照“三个有利”的准则,以卓越的产品,卓越的服务,卓越的声誉报效国家,造福人民。

标签:;  ;  ;  

海尔文化:推动海尔腾飞的动力源泉_海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