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出版的八大热点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年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2006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片段。回顾和解读这些热点问题对在新的一年里如何发展出版业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一、出版上市
能在股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直是我国出版人士的梦想。近年来,国内出版业在上市融资方面一直没有取得大的进展。5月26日,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收购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45.06%的股份,采取借壳上市的方式,成为国内传媒界出版发行类第一个上市的股份公司,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华联超市将更名为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继承新华传媒的全部资产和业务。7月下旬,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在200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将“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也由华联超市变更为新华传媒。10月17日,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宣告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核心业务成功“借壳上市”,也标志着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整体改制工作的顺利完成。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在成为国内出版发行企业中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同时,将在出版融资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慎重。”这句许多股民耳熟能详的话,同样适合出版业。如果股民对你的公司前景不看好,不但不能融资,还可能蚀资。上市只是手段,不是根本。练好内功、真正发展壮大才是出版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扭转版权逆差
在中国经济等“硬实力”不断强大的同时,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软实力”。中国要崛起,软、硬实力都要强大。作为传递思想、文化重要工具的出版物,自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中国出版物进口多,出口少;版权引进多,输出少。2006年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统计表明,2005年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1194815种次、732.41万册(份)、3287.19万美元;累计进口599589种次、1429.25万册(份)、16418.35万美元。图书、报纸、期刊的出口次数虽然是进口的2倍,但其出口的数量却只有进口的一半,出口金额更只有进口的1/5。2005年全国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累计出口32129种次、75.18万盒(张)、211万美元,累计进口31638种次、14.86万盒(张)、1933万美元。全国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累计出口次数与进口基本持平,出口数量是进口的5倍,但金额却只有进口的1/10。可见,虽然出口量大,但效益却不高。图书版权贸易逆差更大。2005年全国共引进出版物版权10894种,输出出版物版权1517种。引进与输出之比是7.18:1。政府意识到了这一问题。2004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开始设立“孔子学院”,鼓励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2005年,中国政府又开始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对购买或获赠中国出版机构版权进行出版的国外机构提供翻译费的资助。2006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专门设立了“中国图书精品展区”,举办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说明会”,向世界各国出版机构推出了419种反映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介绍中国文化、历史的图书,引起了来自英国、巴西、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出版机构的强烈兴趣。一些出版社也将列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图书摆在博览会展台的显要位置,加大对这些图书的宣传力度。在政府与出版社自身的双重努力下,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版权贸易量(含意向及合同)突破 12000项,创历史新高。其中,已签约的版权输出合同1096项,比2005年增长98.2%;版权引进合同891项,比2005年增长6.7%,版权输出与引进之比为1.23:1。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20年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图书版权贸易的顺差。10月4日至8日,中国出版界组团参加第58届法兰克福书展。中国展团共输出版权1364项,是2005年的两倍多。书展期间,还与国外出版机构签署了多项重要合作协议。
然而,版权逆差的扭转不能只看一时的数据。南京大学许建先生在2006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版权贸易逆差研究》中指出,1995年至2004年10年间,中国内地一共引进版权68115种,输出版权6692种。其中,引进版权最多的年份是2003年,一共引进版权12 516种;输出版权最多的年份是2004年,一共输出版权1314种。版权引进与版权输出之间存在巨大逆差,近十年来总逆差比达到10:1,其中逆差最大的是1999年和2003年,均达到15:1,并且这种逆差呈上升趋势。据计算,十年来逆差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8.33%。2006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输出与引进之比只有1.23:1,与1:10的落差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只有不断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总结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图书成功输出的经验,正确认识中国版权输出与引进的国情,才能真正有利于中国出版业的发展。
三、易中天热、于丹热
5月22日,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主办的易中天《品三国》(第一部)图书出版无标底招标会在央视梅地亚举行。国内11家知名出版社参加了竞标。最终上海文艺出版社以首印量55万册、14%出版版税的超高标底夺得书稿的出版权。此后,不断有媒体怀疑上海文艺出版社能否实现赢利。7月 22日,易中天《品三国》(上)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发日当天,仅北京图书大厦便售出3500本。上市9天,首印 55万册已基本订完,又加印10万册,创造了我国图书出版发行上的新纪录。一时间,易中天现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无独有偶。同样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所写的《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首印60万册告罄,目前发货已达80万册。2006年11月26日,该书在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签售时,一天签售量达12000册,创下单店单本图书销售的新纪录。
易中天的《品三国》与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都是带有学术味的图书。他们能取得如此好的市场佳绩,除作者自身的魅力、作品本身的价值外,也说明了电视媒体的强大影响。许多读者都是通过央视的《百家讲坛》才认识他们,才去购买他们的图书。如果出版业与电视媒体多多联手的话,图书的销量要大许多。但另一方面,正如于丹自己所说的,“在大学课堂这样讲《论语》是一种渎职”。作为以传递思想文化为己任的出版业,千万不能走火入魔,再次跟风炒作,最后导致名著庸俗化、被误解,落下类似清人所说“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鲁迅所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的结局。
四、书价争议
长期以来,中国的书价到底是贵还是便宜,一直众说纷纭。经营者抱怨书价偏低,读者抱怨书价连年上涨。2006年 7月至10月,围绕中关村两大书店折扣之战,书价争议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7月15日,号称国内最大的图书零售卖场之一的第三极书局正式亮相北京中关村。书局开业后,推出了为期3天的“买100送100”的优惠活动(所赠送的购书券需要分次使用,实际优惠折扣约为八三折)。同日,位于第三极书局附近的中关村图书大厦,为了应对第三极的开业优惠活动,宣布推出为期一月的全场七五折优惠活动。一月活动结束后,又在8月16日宣布优惠继续延期,并在19日宣布将优惠延期至10月15日。9月1日,第三极书局宣布全场图书和音像制品七零折,优惠日期至10月20日,以应对中关村图书大厦的挑战。9月7日,号称全球最大中文图书销售网站的当当网宣布全场六九折跟进。一时间,全国各地媒体纷纷报道北京图书市场这一折扣大战,并再次引发了对我国图书定价高低的关注。
我国目前书价的逐年上涨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但其涨幅仍在合理范围之内,没有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涨幅度。在市场经济中,价格、质量、服务是市场的有效调剂手段。通过这些因素,能有效地调节生产与消费。但由于我国目前出版管理体制中的问题,价格这一市场调控手段基本上不起作用。我国对出版单位的设立采用“审批制”,要成立新的出版社非常困难,客观上造成了现有出版单位的垄断经营。出版单位过高的间接成本,最后都通过书价转嫁到了读者的头上。近年来,随着出版物市场的逐步开放,图书市场的价格战也愈演愈烈。一些出版单位在图书定价上,采取高定价、高折扣的方式,致使图书定价逐年升高。2002年下半年,南京图书市场上出现了“一折书”,曾引发了有关图书价格的争论。到目前为止,高定价、高折扣这一现象在全国图书市场上还没有绝迹。这种价格的混乱,使读者对图书的价格产生了怀疑。在我国目前经济文化仍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只有加强监管,稳定书价,才有利于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版权保护
中国的版权保护问题一直是国际上的热点之一。西方国家动辄以中国版权保护不力而向中国发难。为了给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了遵守国际惯例,中国一直在加大对盗版的打击力度。在每年的日常工作之外,还采取专项行动的方式,重点解决若干问题。
2006年7月14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在北京举行了“反盗版百日行动”启动仪式。自7月15日至10月25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100天左右的集中打击盗版音像和计算机软件制品行动,进一步净化出版物市场,为业界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行业部门也积极投入到反盗版中。9月1日,江西、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6省的6家少儿出版社发起成立了华东六省少儿出版社反盗版联盟。该联盟旨在建立一种及时发现盗版、快速回馈信息和有效打击盗版活动的行动机制,在调查、取证、举报、诉讼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同日,中文“在线反盗版联盟”(http://www.coapu.org)正式启动了“网络维权百日行动”,集中打击网络盗版侵权行为,切实有效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12月 11日,由盛大、网易、新浪、微软中国、北京金山、三辰卡通等6大企业联合发起的“中国企业版权联盟”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宣告成立,旨在加大对版权的保护,打击各类盗版尤其是网络盗版行为。12月14日,中国工商联书业商会期刊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名刊反盗版联盟”成立会。《读者》、《家庭》、《青年文摘》、《家庭医生》、《格言》、《小说月报》6家杂志社成为“盟友”,将共同打击期刊盗版行为。
8月21日,国家版权局公布了《卡拉OK经营行业版权使用标准》,并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该建议提出的收费标准为:卡拉OK经营行业以经营场所的包房为单位,每天收费12元(含音乐与MV两类作品使用费),按年度缴纳。这一建议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一些经营者以影响经营为由表示抗议。这一方面说明国内经营单位缺乏版权概念,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对著作权的集体管理较为陌生。12月7日至12月8日,由国家版权局和欧盟委员会主办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发展中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中国与欧盟正在进行的旨在加强中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建设的合作项目之一,该研讨会对普及和推动中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网络版权方面,3月15日,博客写手秦涛委托律师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起诉搜狐公司侵犯版权。这是国内首起博客著作权案。博客的著作权如何保护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7月1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开始施行。该法对规范网络传输行为,对调整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作品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12月15日,国际版权局与美国电影协会、商业软件联盟、美国出版商协会、英国出版商协会在京签署了《关于建立网络版权保护协作机制的备忘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著作权授权的认证制度,定期就打击跨国互联网侵权盗版行为及相关问题进行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90年才颁布新的《著作权法》,导致国民的版权观念相对薄弱。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盗版不可能立即就得到遏制。因此,打击盗版、宣传正版、提高正版产品的品质、降低正版产品的价格等工作,依然值得继续努力。
六、经营意识增强
出版业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是要增强出版业的经营意识,推动我国出版业的发展。
2006年1月18日,读者出版集团在兰州挂牌成立。该集团以甘肃人民出版社为基础,借助《读者》品牌优势组建而成,成为中国第一个没有采用地域名称而采用品牌优势建立的出版集团。
1月11日,长江出版集团并购湖北海豚卡通有限公司,成为国有出版机构收购民营机构的首个案例。新的海豚传媒有限公司将在儿童教育、服装、玩具等多个领域发展。4月7日,浙江教育出版社下属的国有全资的浙江教育书店以380万元的价格,向民营资本出让65%的股权,开启了浙江文化领域国有资产以公开拍卖方式出让的先河。长期以来,中国出版业官办、民办之间,壁垒森严,互不沟通。这些单位积极探索,寻求两者的结合,开拓了出版业新的发展模式。
同时,地区间合作也得到了加强。1月19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河南出版集团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两个集团将重点在图书出版、渠道建设、电子音像和新兴媒体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中国出版集团是目前国内实力最雄厚的出版集团。它与河南出版集团的合作,开创了出版集团跨地区合作的先河。在国际合作方面,2006年初的1月8日,创刊不久的《出版人》杂志与瑞德—爱思唯尔集团(Reed Elsevier)、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正式宣布启动“全球中文出版信息平台”。瑞德集团授权《出版人》杂志独家使用旗下《出版商周刊》(Publishing Weekly)、《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学校图书馆杂志》(School Library Journal)等三本期刊的全球中文版权,使这三本期刊的内容能在中国市场上得到同步反映。临近年末的11月16日,江苏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在南京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两大集团将在图书出版、产业研究、战略投资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以往的中国出版业,往往只关注图书的出版。1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以480万元投资入股40集电视连续剧《张居正》的拍摄。该电视连续剧改编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曾获湖北政府图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等多项荣誉的历史长篇小说《张居正》。这是该集团成立后首次进军影视业,进行跨媒体发展。
发行单位与出版单位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出适销对路的图书。10月26日,新华传媒与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共同组建了“新华百家出版编辑部”。该编辑部将利用新华传媒紧贴市场的渠道优势和信息优势,负责编撰由新华传媒提供的图书选题,并在定稿后交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所属的百家出版社出版,由新华传媒中盘事业部向全国总发行。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2006年大潮中,上述行为都标志着国内出版单位的经营意识在不断加强,虽然这些例子目前还较少。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带有探索性的行为,必将推进中国出版的整体发展。
七、阅读率下降
2006年4月21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了“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06)”的初步调查成果,国民读书率首次低于50%,连续6年持续走低。据该调查显示,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比2003年再次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 11.7%。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的另一表现是,还在读书的人群中,读书的时间却在不断减少。2005年,在读书者的被调查者总体中,25%的人读书时间比原来减少,只有18.2%的人最近半年里读书时间增加了。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个人读书时间增加的比例显著降低,个人读书时间减少的比例却有所上升。
读者是出版业的衣食父母。没有读者的出版业肯定没有前途。在4月23日的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上,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团中央、中国作协等11部委联合发出了“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努力,能有效遏制传统读物下滑的趋势。11月6日,在当今世界上经营面积最大的书城——深圳书城中心城开业之际,第七届深圳读书月同时启动。11月21日至11月24日,中国首届报纸阅读文化圆桌会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等联合主办的全国读书文化研讨会也同时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倡议:“让我们读书吧!”但愿学者们的这一倡议能唤回大家对图书的阅读热情。
中国自古虽有重读的传统,但读书无用论也曾占据过历史的舞台。在电视、网络、歌舞的冲击下,倡导对书的热爱,不仅有助于出版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和谐的社会。
八、冷热不一的网络
新技术具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利用网络来进行图书宣传,更具有便宜、超时空等优势。2006年3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MSN的形式在京举办《习惯性八卦·语词笔记第五卷》新书发布会。这是出版界首次以MSN在线形式举行首发式。
在电子书与印刷书结合方面,以往总是先出印刷书,再改造成电子书。6月,作家出版社与方正阿帕比(Apabi)公司合作,推出了新书《不是天使,不是魔鬼》。这是我国第一本“先行电子书”。其运作方式是,先出版网络电子书,再出版印刷版。这本先行书的发行,检验了电子书能否真正作为一种独立于纸质书的出版形态而存在,也将成为电子书产业的开拓之举。9月11日至11月15日,龙源期刊网联合新浪、搜狐、Tom等大型门户网站,举办了第一届网络期刊节。这是期刊界第一次大规模通过互联网向读者宣传征订期刊,打破了传统邮局订阅的方式。10月,方正与卓越网合作的图书在线翻阅服务已经正式上线,实现读者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的愿望,改变了传统图书营销渠道。
然而,能真正意识到两者之间影响的出版社还是有限。谷歌(Google)公司推出图书搜索计划后,一直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该公司的图书搜索计划,是一项基于图书内容的全文搜索计划。出版社将图书全文提供给谷歌公司,由该公司进行技术处理后发布到网络上,读者在发现感兴趣的图书后,可以进行少量的内容浏览,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页面上的购买链接购买到该书。6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少年儿童出版社率先成为谷歌公司图书搜索项目的首批中国合作伙伴。到目前为止,仍只有少数几家出版社加盟了计划,大多数出版社仍对该计划抱着怀疑的态度。谷歌强大的搜索功能有目共睹。对这一计划的漠视,说明我国出版界普遍对新计划还不敏感,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新技术的威力。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与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下降相反,近年来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从1999年的3.7%,上升到2003年的18.3%,再上升到2005年的27.8%,7年之间增长了7.5倍。目前,超过10%的国民养成了网上阅读的习惯。因此,出版业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的影响,积极探讨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该如何结合。谁忽视网络,谁将失去市场。
未来总是令人神往。我们期待中国出版能在新的一年中谱写出更好的篇章。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信息交流与传播的文化产业链研究”(05JJD870003)的研究成果之一,同时受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资助,特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