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7中医翻译对比研究现状及展望
张 千1 吴 青1凌武娟1周阿剑2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29; 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北京,100101)
摘要 目的:描述中医翻译对比研究现状,梳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方法:选取文献计量法,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我国期刊近10年(2008—2017)登载的222篇中医翻译对比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内容分析。结果:中医翻译对比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医术语对比研究持续受到关注,发文量占对比研究发文总量2/3以上,中医译家及译家思想对比研究等较少;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以定性研究为主;约1/5的文献结合翻译理论或翻译原则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译文。结论:中医翻译对比研究需拓展研究视角和范围,均衡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加强中医翻译理论建设,以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中医翻译工作,促进中医翻译标准化进程。
关键词 中医;翻译;对比分析;文献计量;可视化;CiteSpace;术语;句段;标准化
中医语言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色词语,不同译者在原文理解、译文文体风格、用语习惯和翻译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侧重。因此,中医术语翻译不统一、典籍译本各不相同的情况较为常见。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推出相关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为研究者开展中医术语和中医典籍翻译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依据。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无论是对原文词句的理解,还是不同译者对文化信息的处理方式、译者的遣词造句、言说风格和翻译观念,以及译文的“信、达”展现和功能等方面均有涉及。对比研究因其操作性强、直观性高等特点日益受到学界青睐。我们拟通过总结和分析2008—2017年中医翻译对比研究的期刊文献,描述目前中医翻译对比研究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未来中医翻译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
Inscriptions:Wannian,Jiazi,Tiangan(Chinese Characters for Recording Years and Days)
1.2 检索策略 以“中医翻译对比”和“中医英译对比”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依次进行主题词检索,时间为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总计获得文献67篇。再分别以“中医翻译”和“中医英译”为检索词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主题词检索,获得1 299篇文献。借助NoteExpress软件去除重复文献551篇,删除不相关文献593篇,最终纳入文献222篇。
男性检验值和标准值有8个单词存在显著性差异(占比57%),女性检验值和标准值有10个存在显著性差异(占比71%),明显高于F1差异显著比重。说明男性学生和女性学生在舌位的前后和嘴唇的圆展方面问题较多。所有数据中,V1均小于V2,无一例外。这一现象说明,贵州民族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舌位通常比母语发音人更靠后,唇形更圆。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征途中,民营企业始终活跃在第一线。这次进博会,他们带着“广结良缘”的诚意而来,带着寻觅的眼光在每一个品牌间流转,怀揣着各自的采购清单与合作意向,在这次盛会上与异国他乡的企业“喜结良缘”。而随着一张张合作意向采购订单的签出,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在悄然而变。
1.4 排除标准 剔除内容中未涉及中医翻(英)译对比研究的相关文献,其他语种翻译文献或资料来源不清、不符合学术论文规范的文献,期刊征稿启事和明确以医学临床或实验研究为主题的文献,以及重复文献。
2.1 中医术语翻译对比研究 中医术语翻译对比研究占对比研究总量的73.9%,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医史文献学和中医养生学等方面。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对比研究主要探讨精气、阴阳、五行及藏象学说术语的翻译[3-6],也有关于“五神”等基于《黄帝内经》所含术语的翻译对比研究[7]。
1.6.2 发文期刊、作者与作者单位 中医翻译对比研究文献主要发表在如下4类期刊:1)中医类期刊,例如《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刊载论文128篇(57.7%);2)大学或学院学报,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等,刊载论文44篇(19.8%);3)外语类期刊,例如《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中国翻译》等,刊载论文28篇(12.6%);4)其他期刊,例如《科技展望》《江淮论坛》等,刊载论文22篇(9.9%)。222篇文献中,核心期刊论文仅占39.6%(88篇)。就作者而言,高等院校师生是主力军,其中约87.8%(195篇)的文献作者为医学院校师生,特别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师生(187篇,84.2%);非中医药类医学院校作者发表35篇(15.8%),含其他院校外语系师生发表的27篇。
2.2.2 《伤寒杂病论》句段翻译对比研究 《伤寒杂病论》句段翻译的对比研究译本主要为罗希文于1986年出版的《伤寒论》全英译本(5篇)、魏迺杰(Nigel Wiseman)于1999年出版的《伤寒论译评》(4篇)、黄海于2005年出版的《伤寒论入门》(2篇)和杨洁德(Greta Young Jie De)与罗宾(Robin Marchment)于2008年合作完成的《伤寒论讲解与临床心得》(3篇)[22]。研究内容包括对比某类疾病临床表现(5篇),对比某一病症诊疗过程(3篇)或描述某一病症名(2篇)等。研究角度包括从词法或句子结构的角度分析不同译者对某一条文的具体翻译方法和策略,或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对比条文语句的翻译[23]。
1.6 数据分析
1.6.1 发文量 近10年中医翻译对比研究文献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图1)。其中2017年发文最多(45篇),是2008年的4.5倍,占10年总量的20.3%。究其原因,2016年年底《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的发表,首部《中医药法》的通过,2017年1月《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颁布,以及政府鼓励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动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是重要影响因素。2015年(36篇)和2014年(29篇)发文量分别列第2位和第3位。2013年和2016年发文量有所减少,与这2年中医翻译领域文献发表总量较少有一定关系。2008—2012年的5年中,只有2012年的发文量略高(21篇,9.5%)。
1.5.1 数据库的建立 统计文献发表年份、作者、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和研究分类等信息,并根据研究主题将纳入文献分为3类:中医术语翻译对比研究(164篇)、中医句段翻译对比研究(51篇)以及其他对比研究(8篇)。
图 1 2008—2017年中医翻译对比研究期刊文献发文量
图 2 2008—2017年中医翻译对比研究的作者及所在单位
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获得在此时间分区内发表论文篇数前50名的作者及所在单位的可视化图谱(图2)。节点越大表示作者或研究单位发文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与研究单位或作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图2显示,中医翻译对比研究的主要研究者有施藴中、赵霞、李苹等,主要研究单位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河南中医药大学(原河南中医学院)等。
中药学术语翻译研究主要围绕容易在修辞或逻辑上造成翻译困难的功效术语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对比研究“宣肺平喘”等术语的不同译法[12],研究基于中药功效的逻辑关系,为中药功效翻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方剂学术语翻译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方剂名称上,如根据方剂的命名方式和含义对比分析“玉屏风散”“保和丸”等名称的英译[13]。王银泉和杨乐[14]选取了《红楼梦》英译本中“玉竹”“人参养荣丸”等中药和方剂名称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译者可以为目的语读者建立文化图式,以利于中医文化传播。
1.6.3 关键词知识图谱 运用CiteSpace获得的中医翻译对比研究关键词时间轴知识图谱见图3。该图谱能够呈现中医翻译对比研究领域知识的结构、规律,以及研究热点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更直观地展示知识群之间静态的关联和动态的演变。图3表明“中医术语”“中医翻译”“中医英译”和“术语”是最频繁出现的关键词。2008—2010年,中医翻译对比研究尤其是“术语”翻译对比研究与“中医学”“语言文化”联系紧密。2010—2013年,“关联理论”“文化图式”等翻译理论见诸论文,“译者主体性”受到关注。自2013年开始,“《伤寒论》”和“《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的翻译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聚焦“中医文化”“中医名词术语”和“翻译策略”的探讨,突出翻译“目的论”和“深度翻译”策略。10年中,中医术语翻译对比研究和中医文化探讨持续受到研究者青睐。近5年来,翻译理论和中医典籍翻译逐渐受到重视,或将成为中医翻译研究的前沿热点。
图 3中医翻译对比研究论文关键词时间轴 知识图谱 (2008—2017年 )
2结果
中医翻译对比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图1)。按照研究主题,我们将222篇文献分为中医术语、句段和其他对比研究3类。总体而言,中医术语翻译对比研究(164篇)是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发文量占2/3以上,是中医句段翻译对比研究文献(51篇)的3.2倍,而其他研究(如中医译者和译家思想对比研究等)文献(8篇)约占3.6%。研究领域严重失衡。
背靠银行资源、没有销售门槛、投资范围广泛,得天独厚的理财子公司在成立后无疑会对现有的理财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公募基金,抑或第三方理财机构,未来都将面临理财子公司带来的新的压力。
1.5 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中医诊断学和中医内科学术语的翻译对比研究主要围绕病因病机和疾病名称展开。前者主要从语言学角度,采用平行对比的方法分析术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逻辑关系,探究中医术语的英译方法,例如脾病辨证术语翻译等[8]。疾病名称的翻译对比研究主要从文献学角度挖掘疾病名称的中医学内涵,根据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对比判断译文是否恰当,例如“厥证”的翻译等[9]。盛洁和姚欣[10]随机抽取《伤寒杂病论》中典型的病名术语如“发热”“瘛疭”等进行翻译对比分析。包玉慧等[11]通过对比《红楼梦》不同译本,研究中医诊疗术语、病证术语的误读和误译现象,为中医术语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现代旅游中,旅游目的地文化难免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保持传统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发扬和传承其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是重中之重。
针对中医医史文献学相关术语,刘成等[15]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包括学科分支、医政机构、医官职称等术语的翻译。在中医养生学方面,黄勤、陈蕾对比研究了《红楼梦》译本中“酸梅汤”“燕窝粥”等膳食术语的英译[16],提出要在把握原文内涵的基础上,选择贴近目的语的词汇进行语码转换,翻译时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可以更有效地传播文化。
翻译过程涉及理解、表达和检验3个步骤,正确理解中医术语源文本是翻译的基本前提。研究应首先从中医学、中药学或文献学角度阐释术语原文含义,然后参考国内外中医药术语翻译现行标准和词典等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现有译文,并结合相关翻译理论或翻译原则确定或检验最终译文。然而我们发现,接近4/5的研究(126篇,76.8%)并不涉及翻译理论指导,大多只从解释术语内涵和辨析译文词汇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只有少数文献(23.2%)基于目的论、生态翻译学、功能主义翻译论、阐释学等视阈,结合译例进行了对比评析。研究缺乏相应理论依据、举例随意或许是导致核心期刊载文较少的原因之一。
2.2 中医句段翻译对比研究
4.要使全体党员党内生活制度科学化。《党章》规定,每一个党员都要编入党的一个支部中生活,而支部生活又由种种制度来约束,如“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等。在党的思想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使这些制度科学化,成为每一名党员自觉遵守的准则和自我约束的标尺,成为每一名党员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国共产党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创造出最优秀的业绩。
你的空间我无权干涉,但是你总要把握一个度吧。王树林把这句话再次卡在嗓子眼里。春天了,春天不说冬天的话。况且,老话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录制一档节目,国内12名学生是即将被清华、北大录取的优秀学生,美国的12名学生是总统奖的获得者。节目组要求大家制订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中国学生首先阐述,他们从历史入手到咏叹茶马古道,然后伴奏弹唱,对主题一笔带过。美国学生从教育、饮水、医疗等细小的实际问题入手,做什么,怎么准备,预算到几元几分,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实施。报刊评论说,“当中国孩子该立足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在吟诗弄赋,在实际问题的外围不着边地轻轻飘浮”。
句段翻译重在体现句段整体意义的转换,而不是研究个别术语或局部字面意思的翻译。中医句段翻译对比研究文献共51篇(23.0%),研究语料主要来自《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两部典籍,其中38篇(74.5%)涉及《黄帝内经》相关篇章,11篇(19.0%)是《伤寒杂病论》中若干条文的翻译对比研究。另有其他文本译文对比研究2篇[17-18]。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比译文的修辞手法(31篇)以及语言风格和特点(20篇)。同中医术语对比研究一样,对原文进行解释说明,再对不同版本的译文加以分析是中医句段翻译对比研究的主要研究思路。不同的是,研究视角从探析术语概念、翻译目的、词法结构拓展到了研讨音韵、语用和句法结构,涉及的理论主要包括关联理论(4篇)、阐释翻译学(3篇)、翻译适应论(3篇)等。
1.3 纳入标准 选择中医翻(英)译对比研究的文献,以及中医翻(英)译研究中包括了中医翻(英)译对比相关内容的文献。
2.2.1 《黄帝内经》句段翻译对比研究 《黄帝内经》中的句段翻译对比研究是热点之一。其中对比语料主要来源于以下5个译本:李照国于2008年出版的全译本、Ilza Veith于1949年出版的《素问》前34章的英译本、吴连胜、吴奇父子于1997年出版的全译本、Maoshing Ni于1995年出版的全译本和罗希文于2009年出版的《素问》节译本。就研究篇目而言,涉及到《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的最多(7篇),其次是《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各6篇),还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脉要精微论篇》和《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等。《黄帝内经》中的句段翻译对比研究包括对比译本中逻辑语义关系及修辞手法[19-20];对比不同译者对同一语句的不同理解以及同一语句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解释[21]。相比《素问》研究(33篇),研究者对《灵枢》译本的关注较少,仅有5篇。
1.5.2 数据库的规范 本研究数据库依据研究主题将纳入文献分为三类:中医术语翻译对比研究、中医句段翻译对比研究以及其他对比研究。其中“术语”是指表达“专业知识领域的概念的词或词组”[1];“句段”指“由2个或2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与上下文互相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一段话,即一个语言片段”[2]。
2.3 其他对比研究 迄今中医翻译工作者在中医术语、典籍翻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建设工作,为中医国际传播做了很大贡献。然而,近10年有关中医译家翻译思想和译者研究的对比研究论文极少,仅有8篇,包括不同译者翻译《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以及《伤寒杂病论》若干译本的历时性描述对比研究[24-25]。译者的身份、翻译风格和翻译理念的对比研究少见。
3讨论
中医翻译对比研究在近5年受到高校师生广泛青睐,得到长足发展。相对于中医句段语篇的对比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医术语层面,尤其聚焦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层面,包括中医基本理论、藏象学说以及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等。近几年,典籍翻译研究越发受到关注,就《黄帝内经》译文对比研究而言,约84.2%(32篇)的文献聚焦《黄帝内经·素问》前七章,且多为术语和个别语句的对比分析,大段的篇章翻译分析研究很少。相比《素问》,《灵枢》的翻译研究更少。《伤寒论》译本的对比研究在文献数量、研究广度和深度上均与《黄帝内经》翻译研究有较大差距。此外,绝大多数研究偏重微观层面,采取对比分析译例的方法,主要就翻译价值判断(即是否是最佳译文)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实用性研究,为翻译教学、实践和科研提供了很多参考素材,具有较强的教学指导意义。
从近10年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医翻译对比研究还可在如下4个方面进行拓展和提升。
3.1 加强系统性分类研究 不少学者尝试按照中医学学科分类或某一分支学科的主要内容进行相对系统的分类对比研究,如中医病机术语、中药名称功效术语等[26-27],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研究内容不均衡,还有一些领域如针灸、推拿、养生气功术语的规范化研究等尚有待学者进一步开拓。按照学科或某一分支学科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性分类研究,有利于总体把握现有的中医翻译研究成果,深化现有研究,同时拓宽研究范围。目前的中医翻译对比研究多是零散的,如果按照学科分类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医翻译研究的整体协调发展。
1.2.2 术中骨折牵引器的安装 采用仰卧位,患侧臀部稍垫高及腘窝垫软垫使膝关节屈曲约20°位,麻醉好后消毒铺巾,标示出膝关节内外侧关节间隙,徒手牵引保持患肢力线良好后(徒手牵引尽可能纠正旋转及成角移位),分别于股骨近段股骨粗隆处及胫骨结节下后2 cm,由外向内平行于膝关节面各打入一枚牵引钉,胫骨结节处牵引钉注意远离腓总神经,两枚牵引钉均垂直于下肢力线并基本保持平行,以减少反向牵引后下肢力线的不良改变,使能纠正旋转及内翻或外翻移位,继续维持良好力线下安装连接杆并适当向远侧牵引胫骨结节部,形成双反牵引。
3.2 拓宽研究视角 中医翻译对比研究多为静态研究,侧重分析词汇或句子的语法结构,比较用词的语义内涵,通过对比译文指出汉英语言异同及相应翻译方法。相对而言,针对译者翻译风格、翻译过程的历时性动态研究和阐释性研究较为缺乏。中医翻译对比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挖掘翻译学、语言学、文献学的相关理论,拓宽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着力促进理论探索。近年来,研究范围呈现扩大趋势,如《红楼梦》《洗冤集录》等典籍中包含中医内容的译文正日渐引起学者的关注[14,18],更多中医相关典籍有待研究者深入挖掘。
3.3 改进研究方法 中医翻译对比研究多为定性研究,鲜见定量研究。研究主要基于对中医术语标准、中医典籍译本的对比,或重在挖掘中医学内涵、解释说明术语或语句,或重在辨析译文词汇。近10年来,研究方法已由词汇层面逐渐扩展到句法层面,更多的翻译理论或语料库等研究工具被应用于中医翻译研究,但总体而言仍是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较少。未来中医翻译对比研究可加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定量的方法收集译例、统计数据,再以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对中医翻译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宏观总结[28]。未来可采用有声思维方法或运用数字技术Translog,加强对译者翻译过程的研究,也可考虑结合问卷、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提高研究信度,发表高质量论文。
3.4 加强中医翻译理论建设 中医翻译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许多中医术语翻译对比研究缺乏相应理论依据。翻译理论是对翻译活动全面、系统的认识,可以为读者提供理解翻译活动的理论框架、解释翻译活动的思维方式和认识翻译活动的价值观念,可以启发翻译活动者的思路并提供翻译策略[29]。随着中医翻译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者开始采用翻译学和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作为研究出发点,为中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中医翻译理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加强中医翻译理论建设,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和规范中医翻译实践。
近10年来,中医翻译对比研究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就中医翻译研究而言,挖掘原文内涵并正确理解原文仍然是多数对比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但只有投入更多精力,拓展研究视角和范围,由点及面,改进研究方法,从微观研究上升至宏观研究,加强理论建设,才能使中医翻译走上更加完善和均衡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郑述谱.试论语言学术语的特点[J].外语学刊,2006,29(3):51-54,112.
[2]郝长留.语段知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
[3]刘娜,马珊,付巧.中医术语双语词典对比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6,9(4):496-498.
[4]燕嫱.浅析中医五行学说一些术语的英译[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7):2840-2842.
[5]田杨,李永安,董娜,等.语言国情学视阈下“五行”翻译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8(2):109-111.
[6]曲丽芳.关于中医藏象术语英译的几点商榷[J].中国针灸,2008,28(1):68-70.
[7]张焱,张丽,王巧宁.《黄帝内经》“五神”概念的英译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2016,24(4):144-154.
[8]李照国.WHO西太区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比较研究:脾病辨证(英文)[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4):453-458.
[9]满雪,刘更生.基于“厥(证)”相关术语分析中医病证名英译的翻译策略[J].环球中医药,2015,8(1):105-107.
[10]盛洁,姚欣.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中医典籍英译本比较研究—以《伤寒论》译本为例[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64-467.
[11]包玉慧,方廷钰,陈绍红.论《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中医文化误读[J].中国翻译,2014,36(5):87-90.
[12]朱思媛,廖结英,张月,等.中药功效术语英译问题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5):693-695.
[13]刘丽耘.中医方剂名称英文翻译的现状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2):125-127.
[14]王银泉,杨乐.《红楼梦》英译与中医文化西传[J].中国翻译,2014,36(4):108-111.
[15]刘成,王小芳,朱建平,等.中医医史文献学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565-2569.
[16]黄勤,陈蕾.《红楼梦》中养生膳食品名英译探析——基于霍克斯与杨宪益译本的对比[J].中国科技翻译,2015,28(3):39-42.
[17]赵霞.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英译及对外传播策略探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12):1060-1064.
[18]王彬.深化·浅化·删减:《洗冤集录》翻译中的中医文化过滤[J].中国翻译,2017,38(3):102-107.
[19]姚欣,王婷婷.《黄帝内经·素问》排比句英译法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70-472.
[20]赵阳,施蕴中.《素问》音韵英译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4):389-391.
[21]陈媛,李盛.阐释学在中医典籍英译的应用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5,34(3):190-192.
[22]郑鸿翔,张斌.阐释翻译学视域下《伤寒论》一词多义的英译研究—以“热”字及相关词语为例[J].西部中医药,2016,29(5):142-145.
[23]惠佳蓓,张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医典籍翻译[J].医学与哲学,2010,31(17):67-69.
[24]杨璘璘.对《黄帝内经》两个英译本中部分修辞格的翻译策略的描述性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2):112-113.
[25]林亭秀,孙燕.《伤寒论》的英译发展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0,29(3):29-31.
[26]杨兆瑜,都立澜,刘艾娟.四字格中医脾胃病机术语中动词的英译对比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8):741-746.
[27]涂雯,张晓枚,刘艾娟.中成药名英译基本问题及策略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9):1320-1325.
[28]邵志洪.英汉微观对比研究30年(1977~2007)综述[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0,26(5):47-52.
[29]穆雷,邹兵.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J].中国翻译,2015,36(3):18-24,128.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nslation (2008-2017)
Zhang Qian1, WU Qing1, Ling Wujuan1, Zhou Ajian2
(1School of Humaniti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 2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Beijing 100101,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ranslation studies on a comparative basis and to identify the problems and the prospect of TCM translation study. Methods :A total of 222 journal articles about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CM translation between 2008 and 2017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means of bibliometrics and content analysis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a software for visualizing trend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Results :A generally rising trend of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CM was observed.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CM term translation received continuous attention,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2/3 of all types of TCM translation comparative studies; however, less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lators and their thoughts. Though research methods presented an increasing diversity, they are still dominated by qualitative analysis. About 1/5 of the literatu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translated text in the light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or translation principles. Conclus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perspectives and scopes of TCM comparative studies be expanded, contents be balanced, methods be improved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CM translation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pave the way for improving TCM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CM standardization.
Key Words TCM transl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Bibliometrics; Visu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7202.2019.03.022
基金项目: 北京市专业建设共建项目(BJGJ1316)
作者简介: 张千(1992.01—),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药翻译研究,E-mail:zhangqiann0115@qq.com
通信作者: 吴青(1968.03—),女,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翻译研究,E-mail:wuqing@bucm.edu.cn
(2018-05-09收稿 责任编辑:杨觉雄)
标签:中医论文; 翻译论文; 对比分析论文; 文献计量论文; 可视化论文; citespace论文; 术语论文; 句段论文; 标准化论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论文;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