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第十八中学 山东 淄博 255000
摘 要:教育是师生知识的对流,更是师生感情的对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尊重、理解、信任中师生感情交流、融动,能增进师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一味地“严师出高徒”,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能心悦诚服地与老师交流;严慈相济、宽严适度、爱信相融的教育才是催开心灵之花的基础,才是教书育人的本真。
关键词:教育真谛 尊重 信任 心灵
一直以来,我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总是比较严格,认为“严师出高徒”。可是一味的严,未必就能出高徒。学生怕你,躲着你,不敢和你说心里话,你的话学生自然也不会真的听进去。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慢慢地体会到了宽严相济、爱信相融的教育真谛。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组织者,更是践行者。其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这就更加要求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深信:每个行为后面皆有正向的目的;人在有选择余地时皆会为自己做最佳选择。唯有如此,在运用技巧时的态度、语调、措辞上才能够一致并取信对方,得到正面的响应,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沟通。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尊,每个人都有获得尊重的心理需要。获得尊重是一种积极意义的心理感受,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使人正视自我、奋发向上。特别是在转化后进生、处理早恋等问题的时候,尊重和信任尤为重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一:几年前班里一个同学王某,和社会上游手好闲的青年联系较多,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做作业,和同学打架,拳头硬,同学都怕他,对班级影响很不好。多次和家长一起对其进行教育,但收效甚微。
一次他还伙同社会青年向同学要钱,威胁同学,被家长告到学校。学校领导对其进行了教育,要钱的行为有所收敛,但别的方面还不改正。
我尝试了好多方法,出问题就严厉管教,狠批一顿,甚至叫家长领回家反省,但效果甚微,改变不大。怎么办?光这样硬碰硬的教育肯定不行,还是应该静下心来,分析他的情况,找出教育的切入点,才能有效。经过观察分析,我了解到他很重“义气”,好面子,这应该就是最好的切入点了吧。我就改变自己对他的态度,慢慢和他交朋友,交心,有时候班里出现的问题还拿来和他商量。一次,我和他说到班里的卫生一直不好,问他有没有好主意,他说:“交给我吧,我会努力帮助解决。”我当天就让他当了卫生委员,他没想到会当班干部,很激动,从此每天坚持认真检查卫生,带头去干,卫生果然大有改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特别感动的是:他大多时候放学都走得最晚,主动倒垃圾、整理桌凳。我借机多次对他提出了表扬。同时,他的纪律也慢慢变好,并能完成作业,成绩稳步提高。从这位学生身上,我体会到:孩子活在信任中,他便学会了自尊;如果活在怀疑中,就可能学会自贱。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每个人都需要“脸面”,给他成功的体验,他定会带给你惊喜。
案例二:还有一个例子,我印象很深。几年前,我送的毕业班里一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慢慢产生了好感,有了早恋的苗头。两人有时放学一起走,就连社会实践活动时也想办法坐在一起。
家长也发现了问题,私下向我请教。怎么办?公开找他们,给他们分析说理让他们分开?还是冷处理,装作不知道?最后我和家长达成共识:关注,但不挑明,冷静客观,顺势而为,理解、信任加尊重的同时,私下引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白一个人的感受要比明白真相更重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话多并不见得有效,有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进行交流,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对方感受到被关爱、被尊重。于是我便有效利用一切机会,旁敲侧击地进行了教育渗透。鼓励、信任与尊重,使两个人慢慢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决定一起排除干扰,并肩冲刺中考。最终他们都考进了本市最好的实验中学,尤其是那名男同学成绩名列前茅。
案例反思:他们的改变与进步,客观的因素就来自于老师充分的理解、信任与尊重。我觉得这也正是做好一个班主任的先决条件。
教师对待所有学生,尤其是成长中遇到困难甚至误入歧途的学生,要牢牢记住:问题最多的学生,犯错误最严重的学生,恰恰是最需要老师关爱和帮助的学生。要以人为本,要保持爱心,要以自身的人文情怀,给予有问题的学生最大的包容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重返快乐健康成长的正途。
首先,要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遭遇的不幸与困难。除运用励志故事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外,也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有效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困难。要在班集体活动中很好地容纳他们,发挥他们的优点特长,使他们在自己的成功里感受成长的愉悦。
其次,要对症下药,思考给予他们有效帮助的方式方法。对其错误持“治病救人”态度,但不可用“惩前毖后”“杀鸡骇猴”之法,班级管理只能有受益者而不能有牺牲者;对其点滴成绩进步要大加肯定鼓励,以爱心和耐心、以集体的温暖呵护他们已受损害的心灵,以强化他们向上进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以父母般的关爱和朋友式的理解与信任,创造融洽的教育教学关系和教学环境,使师生情感有效交流、和谐互动,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
论文作者:张永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4
标签:学生论文; 师生论文; 对其论文; 他们的论文; 高徒论文; 班里论文; 家长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