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技能的方法与模式的探讨论文_张伟 侯树平 孙炳霞

七年制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技能的方法与模式的探讨论文_张伟 侯树平 孙炳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如何加强七年制中医儿科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技能培养,本文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要重视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 七年制医学生;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理论教学; 临床实践; 辩证思维;创新意识

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设制的长学制医学教育新模式,承担着高水平临床医疗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是医学教育中教育教学改革最活跃的部分。国家教育部规定,七年制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宽阔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和扎实的医学知识,这是对现代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自2000年开始招收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七年制医学教育既不是五年制本科教育修学年限的延长和所修课程的增加,也不等同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它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开办该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级中西医结合临床型人才,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主干课程,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在当前七年制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加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切实保证和提高中医七年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关系到七年制研究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在目前全国中医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优秀的中医七年制高级临床专业人才,笔者就多年来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1.重视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

1.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坚持中医药特色,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仅仅掌握教材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中医七年制儿科研究生,一要通读经典著作,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和经典的学习 中医界历来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著作奉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得起历代临床实践的考验,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它们是祖国医学宝库里较早的标志性的里程碑文献。在本科学习阶段对经典著作的认识仅限于教科书,与临床实践结合还不够;进入研究生阶段,应在进一步倡导读经典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去研习经典的内容,包括组织研究生针对经典的某些观点进行专题讨论,用经典中的理论和方药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通过将学习经典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研究生真正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神奇疗效,提高研究生学习中医的热情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研究生学会中医的学习和思维方法[1]。二要必须掌握教科书及新的先进内容,如儿科疾病新的研究进展和适合的西医知识。目前诊治疾病大多是中西互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样不仅克服了中医诊断和部分治疗上的缺陷,也有助于中医辨证施治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使中医治疗更加有效。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学生必须学好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医学科学发展很快,教师必须及时补充最新观点,同时要求学生多动脑筋,在思考的基础上对课本敢于质疑、大胆探索。教师要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以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影响学生。

1.2 教学模式的改革

PBL教学模式 PBL(ProblamBased Learning)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国外的医学教育中,并成为国内医学临床教学改革的新方向[2]。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采用基础学科和通过中医儿科学教学经验总结对加强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应用密切联系进行探讨和思考,认为选取良好的适宜临床应用的教材内容,汲取现代医学发展知识,积极开展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并举,重视急重症诊断,优化专病教学等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和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完成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引导式教育的模式转变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为目的,是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按照循证医学理念,临床理论课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教材内容,又要不断更新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以便传授疾病诊治的现有可获得的最佳知识,并提出疾病诊治的现有疑点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余继续学习。这种教育理念不但传授教科书及教科书之外的最新知识,还引导学生如何质疑解惑,如何获取专业最新进展,最终完成传统的“以教材、教师和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教育模式向“以教材与参考资料并重、教师与学生互动和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并重”的启发引导式教育模式转变[3]。

1.3 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激发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匮乏,各地中医医院中医儿科医生的“脱落率”很高,可见大力培养能安心本专业的人才至关重要。重视案例和模拟教学方法结合。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的运用为载体,以师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主要形式,其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这是一种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形势的教学方式。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挑战,现代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也应不断的更新,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方法也应不断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临床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临床实习教学的需要,要想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就必须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或不同疾病,分别采用讨论法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要以某一固定模式千篇一律地“教”到底。经常变换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引导,供学生讨论分析,培养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爱好。

2.重视临床实践教学,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中医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 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 在人才培养方面, 只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把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因而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十分重视临床实践环节,视这一环节为关键。临床实践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水平的高与低、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七年制学生的培养质量。

2.1注重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能力是评价医学生教育最具说服力的标准,而辨证思维能力是中医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是以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基础。临床实践教学是学生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工作过渡的桥梁,临床实践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临床工作。中医辨证思维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精髓,也是中医临床工作的基础,掌握辨证论治的方法才可以在临床中发挥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因此,我校强调七年制学生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2.2 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不断提高临床思维水平, 在研究生教学中绝大多数知识是要靠研究生自己去积累、总结和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不断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有效地促进研究生自学、综合分析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先介绍相关的参考书目,鼓励研究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自己去寻找答案,然后再进行探讨。通过反复的训练,要求研究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观察患者,勤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临床思维和诊疗水平。

2.3重视动手能力,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临床操作机会,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 ,目前对于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来说临床技能训练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儿科研究生,因家庭独生子女现象,家长很少让研究生动手,儿科研究生实践操作机会更是减少。《执业医师法》颁布,尤其是《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出台后,使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实习医师临床操作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实习医生动手机会越来越少。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临床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训。针对现状,要求临床研究生与带教老师一起参加值班,时刻将临床研究生当作一名临床医师进行训练,使其尽快成熟。

2.4 严把临床技能考核,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临床的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素质的考核。包括:工作责任心、临床反应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①工作中责任心强,在医生和患者中有一定威望,能被人信得过;②思考问题灵活,遇到疑难病时考虑全面,处理急危重病时胆大心细、沉着果断;③对工作认真,对患者负责,虚心好学,不满足于现状和一技之长,而且善于总结经验,特别是失败的经验教训;④考核时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其基本素质。由临床带教的老师进行综合评分。(2)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考核。基础知识考评主要是测试研究生的知识面。主要考核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包括四大经典及中西医儿科相关基础理论;除此还应考核相关专业一般知识,如儿科常用的有关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医、药、针相互交叉渗透的多种方法和技能;同时还应考评相关的法律、心理、社科、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等知识。(3)临床技能的考核。一是中期考核,目的是对研究生经过第一阶段相关专业科室临床轮训后的临床能力进行评定,包括临床思维能力、临证诊断、治疗水平以及临床操作能力等;二是毕业考核,对研究生本专业的临床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全面考核其理论知识、临床处理患者能力、诊疗技术及临床带教能力等。考核形式分为笔试和操作两种,笔试考核内容主要是考核研究生临床常见病证理论的掌握情况,重点考核常见病症的诊断、中医辨证治疗、西医急救处理方法等;操作考核内容主要考核研究生诊疗技术的操作、病历的书写等。由儿科导师组在临床实践中期和毕业时分别进行,并作出具体的考核评价结果[4]。

3.培养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

3.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临床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是很首要的任务。如果培养的学生没有创新意识与良好的科研素质,知识再多也不可能产生创新的后果。创新意识是一种人的意向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临床实践。应在临床思维能力训练的根基上,使学生了解如何开拓和扩展思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初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锐意进取的科研作风、困难奋斗的科研精神。

3.2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的提高来自于科研实践,通过科研实践,提高学生的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研的严谨性和创新性。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临床科研课题设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和动物实验,熟识和掌握科研的思路和方法,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同时要把握好临床与科研实践的关系,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达到临床能力的要求,具备“能看病”的条件,又具备临床科研的能力,不仅有创新意识,又有创新后劲。避免学生掌握了临床技能而短缺科研能力,注重实验钻研却不会看病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许双虹,章文平,胡小英.培养中医儿科研究生中医临床能力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16.

[2] 石全红.神经外科进修生临床教学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31232.

[3] 杨杰,姜建东,潘雷,等.循证医学在七年制临床教学中的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258259.

[4] 陈立新.中医院校临床型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J].中医教育,2001,20(1):4344.

论文作者:张伟 侯树平 孙炳霞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0

标签:;  ;  ;  ;  ;  ;  ;  ;  

七年制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技能的方法与模式的探讨论文_张伟 侯树平 孙炳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