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汉时期的瓦当解释_瓦当论文

秦汉文字瓦当释谈七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瓦当论文,秦汉论文,文字论文,释谈七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来谷宫瓦当(秦)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于1996年对陕西凤翔县孙家南头堡子壕秦遗址进行了局部试掘。在B区第四层(统一秦前后)的文化遗存内,出土“来谷宫当”瓦当4件、采集1件。瓦当模制径16.4厘米,边轮宽0.6~1厘米。边轮内侧有外弦纹一周,当心为大钉纹外绕一圆环纹。以十字双勾线把当面分为四等份,“来谷宫当”四字分布于四个界域内。当后连接的筒瓦内饰布纹、外饰绳纹。见(图1-2)

图1

图2

“来谷宫当”为考古史上首次发现,来谷宫不见于史书记载。“来”通“赉”,二字均为之部来母,双声叠韵通假。《逸周书·商誓》:“予亦来休命”,刘师培《周书补正》:“来当训赐,与赉同,犹言赐以嘉命也”。《说文·贝部》:“赉,赐也。从贝,来声。”

“谷”通“榖”,二者均为屋部见母,双声叠韵通假。陆贾《新语·慎微》:“弃二亲,捐骨肉,绝五谷,废诗书,背天地之宝。”五谷即五穀,为粮食的总称。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谷,假借为穀。”

“来谷”读为“赉穀”,即祈求天赐嘉谷,使五谷丰登。这与“蕲(祈)年宫当”的“祈年”的意义相同。祈年、祈穀是国之大事。《礼记·月令》:孟春,“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郑玄注:“谓以上辛郊祭天也。”春秋传曰:无郊祀后稷,以祈农事。《诗经·云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郑玄注:“祈丰年。甚旱,祭四方与社。”孔颖达疏:“正义曰:月令,孟春祈穀于上帝,孟冬祈来年于天宗是也。祭四方与社,即以社以方是也。”

凤翔县孙家南头堡子壕秦遗址除出土“来谷宫当”瓦当外,还出土“蕲(祈)年宫当”瓦当14件(其中13件为发掘品)。“橐泉宫当”7件、“竹泉宫当”4件。这几种文字瓦当均出土于此遗址第四层的文化层中。该文化层的时代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1]由此可知,这里同时并存着四座不同名称的宫殿建筑组群,彼此相距不远,同处于同一宫城内。来谷宫、竹泉宫,文献失载;蕲年宫、橐泉宫位于何处?文献记述不一,让人莫衷一是。新考古资料的发现使人们获得了清晰的认识。①

孙家南头堡子壕秦遗址的第五层出土物中的槽形板瓦与弧形板瓦伴出,动物纹瓦当与葵纹、云纹瓦当伴出,其时代为战国文化层,上限可到战国早期偏晚。遗址的第四层,出土上述文字瓦当及戳印文字的板瓦和筒瓦200余件,戳印文字和“左颓”、“左瓦”等,时代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第三层为汉、唐、宋文化堆积层。清晰的地层关系为判断上述几种宫殿的时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关于蕲年宫的建造年代,一说“德公起”(《史记·秦本纪》:穆公“葬雍”条,《正义》引《庙记》);一说“穆公所造”(《三辅黄图》);一说“惠公起”(《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雍县条)。堡子壕秦遗址不见春秋时代的文化堆积,因而前一、二两说不可信,惠公(前399-前387年在位)起说可暂从。橐泉宫,《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雍县条及《史记·秦本纪》穆公“葬雍”条《正义》注均云为“秦孝公造”。《水经注·渭水注·雍水》条下云:“盖秦惠公之故居所谓祈年宫也,孝公又谓之为橐泉宫。”新的考古资料证明二者并非一宫,而是同时并存的两座宫殿。《水经注》之说不足信,橐泉宫为孝公起说可暂从。关于“来谷宫”、“竹泉宫”何时何人造?不见于文献记载。根据出土物的地层分析,时代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似为战国晚期的某位秦君所造。综上言之,位于堡子壕遗址区的上述四座宫殿始建于战国,沿用至秦王朝。

来谷宫和蕲年宫是秦君祭祀上帝及后稷,祈求丰年的重要处所。秦迁都咸阳后一些重大的郊祀活动仍在雍,秦始皇曾在蕲年宫举行过加冕典礼就是佐证。

二、阳陵泾置瓦当(汉)

“阳陵泾置”瓦当系西汉景帝阳陵邑遗址出土。阳陵邑位于陵园的东侧,东西长4500米,南北宽1000米,面积4.5平方公里。已探明东西向街道11条,南北向街道31条。有条宽62米的主街道把阳陵邑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宫署区,北区为民居区。经局部试掘,出土了大量的砖瓦建材、生活用具以及封泥、货币等文物。在出土的众多瓦当中有“阳陵泾置”2件。其中1件完整,另一件边轮微残。当面径约15厘米,边轮宽约1厘米。边轮的内侧有阳弦纹一周,当心为大乳钉纹外绕圆环纹。当面以双勾线分为四等份,“阳陵泾置”四字分置于四个界域内。[2](P179-181)(图3-4)

图3

图4

此文字瓦当为考古史上首次发现,释为“泾置阳陵”,[3](P231-233)于义不恰,应为“阳陵泾置”。“置”为驿站,“泾置”是设于阳陵邑的驿站名。《广雅·释诂》:“置,驿也。”《汉书·文帝纪》:“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颜师古注:“置者,置传驿之所,因名置也。”《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赵岐注:“疾于置邮传命也。”《后汉书·西域传》记述汉世于河西走廊“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由上可见“置”又名邮置或置邮,是设于交通要道上的传驿之所,一般多设在县府所在地,也有的位于两个县府之间。其主要职责是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及各种公务人员和外务宾客。《居延汉简》《居延新简》以及“敦煌悬泉汉简”等资料中,都有许多关于邮置方面的简文。《居延汉简》的传置道里簿记载了设于长安通过西北道路上的各置之间的距离,如“长安至茂陵七十里,茂陵至茯置三十五里,茯置至好止七十五里,好止至义置七十五里……。”[4](P395-396)敦煌悬泉汉简亦有记载河西四郡部分县置及其里程的简文。[4]

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邮置的内部结构和性质获得了进一步的认识。据《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趺发掘简报》报道:“悬泉置占地面积大,建成带有对角楼的坞堡院落,院内四周均有各种不同规格的房舍,院外建有大型马棚。”“据简文,置内分别设有置、传舍、厨、厩四大管理机构,均设干啬夫分领其职”。根据悬泉置的结构及有关的邮置文件,《简报》认为“悬泉置是建立在河西要道上的一处集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为一体的综合机构,即传置。从简文道里簿里看,这样的置,从长安至敦煌共有80余处。”[5]

“阳陵泾置”这一传置机构亦当有置传舍、马厩、厨等的设置,并设有专职人员分别负责传置的相关事宜。阳陵本弋阳县,汉景帝四年(前153)于此筑阳陵,改弋阳为阳陵;五年“作阳陵邑”,“募民徙阳陵”。阳陵邑故城在阳陵园的东侧约二里处,即今高陵县泾渭镇东北泾河谷地。“泾置”当因位于泾河之滨而得名。《居延新简》的传置道里簿记载有“长安至茂陵七十里,茂陵至茯置三十五里”,说明武帝的茂陵邑亦设有邮置。而汉的陵邑共有十一个,即高祖的长陵邑、惠帝安陵邑、文帝霸陵邑、景帝阳陵邑、武帝茂陵邑、昭帝平陵邑、宣帝杜陵邑、汉太上皇万年邑、高祖薄姬南陵邑、钩弋夫人云陵邑,以及奉待奉明园、戾后园和思后园等陵园的奉明县等。根据目前已知的资料,这十一个陵邑中只有阳陵邑、茂陵邑设有邮置,其他陵邑是否有邮置的建制不明。也可能因为阳陵邑和茂陵邑处长安至西北交通大道的要冲,传驿事务繁多,故设有邮置作为传递邮件和迎送宾客的驿站。“阳陵泾置”瓦当的发现为研究阳陵邑内部的建制和邮置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三、屯泽流施瓦当(汉)

1979年,茂陵附近农民平整土地时在霍光墓附近发现“屯泽流施”瓦当1件,现藏茂陵博物馆。该瓦当边轮微残,边轮内侧有阳弦纹一周,当心为乳钉纹外绕圆环纹。以双勾十字线把当面分为相等的四区,“屯泽流施”四字分布于四个界域内。当径15厘米,边轮宽1厘米。[6](p322)(图5)

当面文字的释读不一,有的释为“屯泽流池”,[7](P411)有的释为“屯汉泽流远”。[6]瓦当的第四字释“池”与“远”均与字形不洽。此字从从也,为施。《说文》:“施,旗。从也声”。

“屯泽流施”:关于“屯泽”的含义,《玉篇》:“屯,厚也。”《国语·晋语四》:“文武具,厚之至也,故曰屯。”韦昭注:“屯,厚也。”屯又有充满之义。《广雅·释诂一》:“屯,满也。”《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屯。屯者,盈也。”盈,即充满、丰满、旺盛。“泽”,谓恩泽、德泽。《尚书·多士》:“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孔安国传:“殷家诸王皆能忧念祭祀,敢失天道者,故夫不配天布其德泽。”孔颖达疏:“殷家诸王皆能明德忧祈,亦无敢失天道者,无不皆配天而布其德泽,以此得天下久为民主。”“屯泽”,即深厚的德泽、恩泽。

图5

“流施”:流,即传布。《尔雅·释言》:“流,覃也;覃,延也。”郭璞注:“皆谓蔓延相被及”。施,意为散布。《易·乾》:“云行雨施”。孔颖达疏:“言乾能用天之德,使云气流行,雨泽施布,故品类之物,流布成形,各得享通,无所蔽”。

综上言之,“屯泽流施”意谓浓厚的德泽如云气之流行、雨泽之施布,经久绵延不绝。此瓦当系茂陵园出土,当是赞美汉世皇帝“配天布其德泽”,“而享国长久”。

与“屯泽流施”瓦当同地伴出的还有“屯美流远”瓦当,形制与之相同。有人把“远”字释作“德”,读作“流德屯美”,[7](P410)不确。“屯美流远”的含义与“屯泽流施”[8]的含义近似。“屯美”,屯读为纯。屯,文部、定纽;纯,文部、禅纽,二者叠韵、定禅准旁纽相通。纯美,即至善至美。《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外内、小大、远迩皆无害焉,故曰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举国上下和谐、长治久安为美。“屯美流远”是誉汉世举国和谐、长治久安、永为太平盛世的吉祥语。

四、光宅瓦当(汉)

此瓦当为汉武帝茂陵陵园出土,现陈列于茂陵博物馆展厅内。瓦当面径18厘米、边轮宽1厘米。当心为乳钉纹外绕圆环纹,以十字双勾线把瓦当面分为大小相等的四区,“光宅”四字分置于四个界域内,字体小篆。[6](图324)(图6)

图6

”字,《说文》所无;疑与爚同。《说文·火部》:“爚,火光也,从火、龠声。”《玉篇·火部》:“爚”,光也。与耀通。《广雅·释诂》:“耀,爚也。”《吕氏春秋·期贤》:“今夫爚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许维集释:“《淮南子·说山篇》:爚作耀,声同字通”。[9](P1448)《荀子·致士篇》:“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此“爚”作“耀”。王先谦集解:“郝懿行曰:耀俗耀字。耀者,照也”。[10](P173)《说文·火部》:“耀,照也。”徐灏注前笺:“俗作耀”。“光爚”,即光耀,意谓日月光辉普照。

”,即字古文。《说文·土部》:“,璞也。从土,一屈象形,塊,或从鬼”。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塊,古文同,结土也,土塊也”。《国语·晋语四》记载:重耳“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此以及喻土地。

“宅”字,有的释作“宇”,[11](图263)不确。此字的下部不从于,而从乇。《说文》:“宅也。从宀,乇声”。“宅”,人居处。《玉篇》:“宅,人之居舍曰宅”。《尚书·多方》:“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孔颖达疏:“今尔殷之诸侯尚得居汝常居,臣民尚得畋汝故田,其安乐如此,汝何得不顺从王政,以广上天之命”。此以宅喻民之安居。

综上言之,“光宅”的含义是:日月之光普照大地与民居,寓意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此为吉祥语。

“光宅”,似取意于“光宅”一语。《尚书·尧典·序》:“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孔安国传:“言圣德之远著。”孔颖达疏:“聪明文思,即其圣性行之于外无不备知,故此德充满居止于天下而远著。”光宅,也就是《尧典》所言“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此文字瓦当为茂陵建筑上用瓦,寓意是颂扬汉世天子之圣德光被四表。

五、八风寿存当

“八风寿存当”瓦当,最早的著录见于《金石萃编》,此后的《秦汉瓦当概述》及各种秦汉瓦当图录均予收录。共两件,其中一件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另一件现藏于安康地区文管会。两件瓦当的形制、文字基本相同,但当心大小不同、字的笔势稍异,不是同一模印制。面径约16厘米,边轮宽1.3~1.4厘米。当心为大乳钉纹外绕大小套合的两个圆环纹,两个圆环纹之间等距的颁布八个小乳钉纹、五个篆书文字分布于当面的四个扇面形的界域内,“八风”二字合居一区。此瓦当据说为汉长安城长乐宫遗址西南出土。[12](P406)(图7)

图7

该瓦当是汉长安城“八风台”所用之物。《汉书·郊祀志下》:“莽篡位二年,兴神仙事,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台成万金,作乐其上,顺风作液汤。又种五粱禾于殿中,各顺色置其方面,先煮鹤髓、毒冒、犀玉二十余物渍种,计粟斛成一金,留言此黄帝谷仙之术也。以乐为黄门郎,令主之。”

何谓“八风”?文献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为八方之风。《说文·风都》:“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另外,《淮南子·地形训》《吕氏春秋·有始》等,亦有八方风的记载,有些风名互相略有歧异②。另一说为八种季节风。《左传·昭公二十年》有“八风”。孔颖达疏:“《易纬通卦验》云:立春调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八方之风,阴阳家又以分属于八卦,故又谓之八卦之风(《说文》风字下段玉裁注)。八方之风、八节之风、八卦之风三者是一致的,都是指空气在不同气象条件下从不同方向的水平流动。古人往往把这种自然现象与政教等社会问题相联系。《诗经·周南·关雎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八风又与韵律的八音相配,《左传·昭公二十年》:“八风从律而不女,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王莽筑八风台,作乐其上,并种五粱禾于殿中,其用意在于教化,以求“盛德之所同,天下安宁”。

“寿存”:《说文·老部》:“寿,久也。”《玉篇·子部》:“存,有也,在也。”《管子·霸言》:“国在危亡而能寿者,明圣也”;“夫一言而寿国,不听而国亡;若此者,大圣之言也”。寿,保也;寿国,保全国家,使国家长久保存。瓦当“寿存”二字的含义当与此相同。

综上言之,“八风寿存当”是王莽八风台的用瓦。文字的寓意是:天地合和,八风应节,四时有序,万物有成,国运久存,天下康宁。八风之说本是阴阳家之言,阴阳五行学说在汉代大为流行。王莽篡汉后为证明其登上“真命天子”定论的合理性,借助于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符瑞、谶纬等迷信手段以行欺诈。筑八风台即是其骗术之一。因此“八风寿存当”的发现,为研究新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六、“盗者死瓦”瓦当(汉)

此瓦当的文字,以往各家的著录均释为“次瓦者死”。瓦当拓片的面径15.5厘米,边轮宽0.8~1.2厘米。当心有一大乳钉纹外绕圆环纹。当面以双勾线分为四个扇面形界域,每一界域内一字。字为录书。《中国书法全集》9《秦汉金文陶文》(258页)云:“盗瓦者死瓦当,作于西汉,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有该瓦当的拓本。[13](图309)陈直《关中秦汉陶录》把此瓦当亦释为“盗瓦者死”,并“疑为官署中之物”。日本村上和夫《中国古代瓦当纹样研究》一书图92的注文:“‘盗瓦者死’,这块瓦当诚然表示了它反对盗瓦者的意义,叙述了当时瓦当大量被盗的社会情况。其出土地点不详”;推测为“仓库或是无人看管的祠墓等地用的瓦当”。[14](图8)

图8

此瓦当绝非宫廷建筑所用,宫廷的宫殿建筑的文字瓦当多为吉祥语,而此类似符咒式的文字瓦当只能是墓祠上的用瓦。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来看,古代罕见盗瓦者,而盗墓的活动却十分猖獗。盗者的目的是为发财一举致富。瓦当在古代并不是宝物,也不像今天这样具有收藏价值。因而释读为“盗瓦者死”,似不确;应释为“盗者死瓦”。“盗者死”即指盗墓者死,为符咒语,对盗墓者有威慑力,“瓦”为器名,即瓦当的统称。

此瓦当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揭示了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与之相伴而来的盗墓之风愈演愈烈。如何防备墓被盗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吕氏春秋·节丧》说,盗墓“其为利甚厚,乘车食肉,泽及子孙,虽圣人犹不能楚。”“上虽以严威重罪禁之,犹不可止。”《吕氏春秋·安死》载:古之“火墓无不拍也”。从考古资料来看,古代的大墓不被盗者微乎其微,因而俗话说“十墓九空”。

如何防止盗掘,古人为之大伤脑筋,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防盗措施。如秦汉时在数重棺椁之外积石积炭,或积沙积炭;在墓中设置“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语);“因山为体”,即凿山为墓穴,并把墓道、墓门用巨石封堵;大型的陵墓设有专人守护,如汉代帝王陵园设有校长一人,“主兵戎盗贼事”(《后汉书·百官志》)。历代并制订有关法律对盗者予以严惩。上述诸多措施,可谓思虑之严密,但仍无法禁绝盗墓之风。《汉书·楚元王列传附刘向传》记载: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吕氏春秋·节丧》亦言:“无发无动,莫如无有可利”。高诱注:“无有可利,若杨王孙倮葬,人不发掘,谓之重闭也。”

“盗者死瓦”文字瓦当,是在上述诸多措施仍然无效的特殊环境下,出现的一种带符咒性质的防盗措施。汉代的文字瓦当多属吉祥语类,此咒语类瓦当十分罕见,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七、王作所当(汉)

此瓦当,《新编秦汉瓦当图录》著录3件,图328,瓦当面径15.5厘米,边轮宽1厘米,外弦纹的外侧环绕一周齿状纹,当心为大乳钉纹并外绕圆环纹;四条带云头纹的单线把当面分隔成四个相等扇面形界域;“王作所当”四字以顺时针方向分布于四个界域内。图329,瓦当残半,面径14.5厘米,边轮宽1厘米。形制与前件稍异,具有不完整的外弦纹、无齿状纹。残存“王”、“当”二字。图330,瓦当面径16.3厘米,边轮宽0.8~1.1厘米。形制与第一件瓦当基本相同,但线条粗疏草率,文字的排列亦异,“王”居上、“作”居左、“所”居右、“当”居下。第一件瓦当现存安康市文管会;第二件系陕西省考古所在宁强县子龙山采集;第三件现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出土地点不明。(图9)

图9

这三件文字瓦当,原释为“当王口口”,或为“当王天下”。[6]此释不确,应为“王作所当”。“王”为姓氏;所为处所、住所,为殿、舍的代称。含义是王氏为其房舍制作的瓦当。与此含义近似的瓦当,《新编秦汉瓦当图录》还收录数件,如“吴氏舍当”(图179,原释为“吴尹舍当”,误)、“马氏殿当”(图214)、“冢氏东舍”(图180)、“殷氏冢当”(图207)、“杨巨冢当”(原释为“巨杨冢当”,图205、206)、“马氏万年”(图213),以及“马”(图215)、“李”(图216)、“金”(图217)等,都是贵族地主私家豪宅、墓祠的建筑用瓦。

文字瓦当始见于秦,流行于汉。目前已出土的秦文字瓦当,均为离宫别馆宫殿名,私家建筑的文字瓦当尚未发现。汉代的文字瓦当出土的数量众多,但私家豪宅、墓祠类的文字瓦当,在文字瓦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而上述几件显得十分珍贵。私家文字瓦当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标明姓氏,以显示其家族的高贵。再者,私家瓦当上的文字不见“宫当”,而用“舍当”、“殿当”、“所当”,或仅有一姓氏,这是为避免等级的僭越。

注释:

①马振智,焦南峰:《蕲年宫、阳、年宫考》一文指出:孙家南头堡子壕遗址就是蕲年宫故址。这一发现,使“二千多年聚讼纷纭的一桩公案,似可宣告了结。”《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三号,1983年11月。

②《淮南子·地形训》:“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条风,东南曰景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丽风,北方曰寒风。”《吕氏春秋·有始》:“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

标签:;  ;  ;  ;  ;  ;  ;  

论秦汉时期的瓦当解释_瓦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