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良心理及行为障碍的成因及对策_心理健康论文

青少年不良心理及行为障碍的成因及对策_心理健康论文

青少年不良心态和行为障碍的成因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对策论文,青少年论文,障碍论文,心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少年时代是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身心发育良好与否将影响他们的一生;青少年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应遵循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及时指导和促进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分析、专家咨询、现场观察和分层抽样等综合研究方法,对浙江省7个地市22所初中、高中学校的学生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发出自制问卷2000份,收回问卷1657份,回收率82。85%,有效问卷1356份,有效率81.83%。调查对象的年龄13~19岁,平均16。46岁。其中初中学生517名占38.13%,平均年龄14。23岁。高中学生839名占61.87%,平均年龄17.74岁。在此基础上分析青少年不良心态和行为障碍的成因及其机制,探寻有效的防范对策,更好地推广和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健康服务工作,帮助青少年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

1 青春发育期心理状态的变化与适应

青少年正处在青春发育和成长期,心理与生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作为教师和家长要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让学生对即将到来的青春发育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这对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一关键时期是十分重要的。

青春期是“否定期”或“反抗期”。由于性本能的启动,使个体逐渐地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部,因为尚不能掌握这种变化的实质,青少年不能接受自己向成人的变化,因而产生对外界和对自身的否定,并对他人尤其是父母与教师容易持“反抗”与“否定”态度。调查表明学生在生活中最信赖的是朋友,有了烦恼首先是与朋友交流占61.57%,其次是与母亲交流为17.46%,与父亲交流为8.76%,与教师交流占1.95%,其他为10.58%。

青春期是“危机期”。特别是青春发育早期的到来,身体与心理的变化打破了儿童期的稳定,其发展趋势是急剧、跳跃式的;青少年要尝试并迎接一个崭新的世界:社会义务感、两性交往与性意识萌动、生理与心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切无异于急风暴雨,因此感到“危机”,缺乏自信,难以招架。在此阶段正确认识中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予以青少年心理上的帮助和辅导,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指导;重新评价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及时解除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达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发展。虽然大部分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面的关怀和帮助下能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但也有少数青少年学生对身体上的急剧变化不了解,不适应,以致引起某些心理卫生问题和行为障碍。

2 青少年不良心态和行为障碍表现及分析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是青少年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但身处同一环境里的人,心理健康的状况却不尽相同。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来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如下特征:1)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这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2)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行为等能符合其年龄特点;3)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4)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有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战胜困难;5)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能确定比较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在调查中有56.86%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95.54%的学生对人富有感情,友好、尊重、热情、宽宏。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与干扰,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经常发生,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找出不良心态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使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本人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创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学生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调和行为偏差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

2.1 心理压力大、动力不足造成学习困难。一是升学教育的巨大压力导致了学生的焦虑行为。由于片面的追求升学率,频繁的考试,反复的排名次,搞得学生十分紧张。一旦考分低,随之而来的便是教师的批评、同学的看不起、家长的埋怨甚至打骂。这些学生经常被学习成绩所困扰,出现恐学、厌学、甚至逃学的行为障碍。二是学生的负担过重和疲劳过渡及过早地“好生”与“差生”分类,压抑了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可能性,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心理压抑,使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其外部表现为学习困难、注意力难以集中,活动过度,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上课扰乱课堂纪律,思维迟钝,记忆再现困难或由于智能方面难以适应教学的要求而引起厌学、弃学等懒于读书学习的行为障碍。学习成绩不佳,不仅父母焦急,其本人也很担忧。调查中学习动力不足585人占43.14%,对学习有抵触或对抗情绪197人占14.53%,学习作风拖拖拉拉的164人占12.09%。因此,教师应关爱学习困难和行为反常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情感投入和交流。教学方法上则要区别对待,重点在于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有效地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

2.2 行为偏离社会准则或集体规范。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的发达,网络、电视、书籍、报刊杂志、录像制品等所传播的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比拟的。青少年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重要的文化媒介依次为:电视文化30.83%,校园文化26.25%,家庭文化15.27%,网络文化13.50%,报刊7.96%,小说6.19%。健康的社会信息,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开阔视野;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对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是非不能明辨的中学生,必然出现迷茫、困惑而引起心理上的冲突,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其主要表现为不能遵照社会行为准则或集体行为规范的越轨行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他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因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经常受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从对学习的动力不足,导致社会适应的不良,出现性格、情绪和行为偏差。调查中,身心平静不下来,不冷静,精神不集中的占14.38%;非常强烈地超出实际地表现自己,听不进别人的话,主观自以为是的占6.56%;强烈地发泄愤怒和偏激行为的占6.49%;情绪浮躁,不分场合乱闹,开无聊玩笑的占7.30%,因而与同学不能友好相处等。偏离社会准则或集体规范的不良心态和行为障碍,其原因多与自我调节水平下降有关。必须借助别人的指导和帮助才能恢复健康状态。对这部分学生要关心、爱护、指导,尽快克服和摆脱心理失调带来的烦恼。

2.3 人际关系方面的不适应。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这种平衡易被突发事件所破坏,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

目前,许多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差。往往会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心理障碍。调查中不敢在人面前讲话,害怕、脸红,怕与他人接触的333人占24.56%;与他人交流愿望较低,较为孤僻,不爱说话的199人占14.68%,因人际交往困难和社会环境适应不良的181人占13.35%”经常感情消沉或厌世的164人占8.41%。

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人际交往困难和社会环境适应不良的心理状态,是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和对抗之间产生矛盾激化的结果。所以,应指导和帮助他们及时自我调控,减少冲突,解除交往困难和适应障碍,达到和保持心态的平衡与稳定,适应社会环境,学会与人相处,为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奠定基础。

2.4 性生理和性心理问题与波折。中学生伴随着青春期身体的快速发育和性器官的日趋成熟,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感到好奇、困惑、担心、多疑而形成心理压力。另外还由于在体态上已经有明显的两性差异雏形,开始意识到自己正在向成熟过渡,朦胧地意识到两性关系的存在。特别是高中学生因体内性激素的刺激作用引起相应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已有一定的性的欲望与冲动。但当前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渠道不通畅,部分学生往往通过一些非科学的途径获取性知识。

中学生正进入青春期后期,是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对性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导致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所反应出来的不良心理和行为障碍,既有青春期特有的共性,也有受外部影响而形成的不良反应。家长、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形成不良习惯的成因,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

2.5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和行为会给学生身心造成伤害,构成师源性心理伤害。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决定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其一,身教与言教不统一。其二,教师的不健康心态,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对学生态度粗暴,或过分严厉,使学生无所适从,有的教师不能正确接受学生的意见。其三,职业适应性差。对本职工作敷衍搪塞,责任心不强。不愿意同学生打交道,在与学生的接触中缺乏积极体验,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给学校和学生带来极坏的影响。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喜欢的教师应该是热情、亲切而具有创新意识。

3 不良心态和行为障碍预防与对策

青少年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应遵循青少年生理发展的规律,及时指导和促进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3.1 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强化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经过别人帮助和自我调节能够得到解决。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3.2 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作用,帮助青少年学生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和父母的教育方法对子女心理健康有决定性影响。家长、教师要尊重中学生的自尊心,正确对待他们要求独立自主的心理状态,既要保护他们的热情与积极性,又不能随意迁就、放任自流,因此,要进行耐心教育和科学指导。但在学校教育中,对心理反常或行为障碍的学生当作思想品质问题,甚至错误地给予行政处分等做法,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3.3 指导学生接受并利用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进行有效的适应性调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的信息刺激,给青少年心理带来很大的冲击。如果出现心理问题,不能作出适度的反应,进行有效地自我保健和相应的适应性调整,就会失去心理平衡而出现各种心理障碍。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应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接受并利用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进行有效的适应性调整,避免和纠正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心态和行为障碍。帮助他们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

3.4 在青春期各方面的教育中,不能忽视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从总体上说是人格教育、人生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有意义的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学会沟通、学会交往、学会理解,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学会做人,做一个积极进取、朝气蓬勃、身心健康快乐而有责任心的青少年。

3.5 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调适的和谐的校园环境。教书育人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同时教育体制改革挑战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作为教育管理者的学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调适的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教师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不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理状态,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心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不良心态和行为障碍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对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因素及其机制进行分析,将有害因素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并对积极因素加大宣传与指导,更好地开展和推广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健康服务工作,指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成为积极进取、朝气蓬勃、身心健康的青少年。

标签:;  ;  ;  ;  ;  ;  

青少年不良心理及行为障碍的成因及对策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