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十分重视农村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的职业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初中毕业生论文,重视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显然,这里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是尽可能让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因为高中阶段教育是逐步要普及的教育,特别是其中的中等职业教育,还是国家对就业准入将实行严格控制的起码学历、资格教育。
基于此,本文针对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长期过低的实际,专题探讨农村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形式。
一、农村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数额很大
多年来,农村普通初中的现状是,辍学率高与升学率低并存。(见表一、表二)
表一、全国及中部五省农村普通初中1995-1997届学生辍学率比较
类别 1995届辍学率(%)1996届辍学率(%)1997届辍学率(%)
全国26.0 21.4 17.7
湖南31.4 31.6 31.2
湖北28.4 26.1 19.9
江西26.6 20.6 14.0
安徽11.0
2.7
6.6
河南20.7 18.9 16.9
(根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农村类数据算出)
表二、全国及中部五省农村普通初中1995-1997届毕业生升农村普高、职高升学率比较
类别 1995届升学率(%)1996届升学率(%)1997届升学率(%)
全国11.0 10.3 9.9
湖南14.2 13.7 11.6
湖北 9.8
8.8
9.9
江西 8.5
6.8
5.9
安徽11.3
9.8
9.9
河南10.6
9.6
9.2
(根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农村类数据算出)
由于统计不全的原因,表二已说明,其升学率只是对毕业生升入农村普通高中和农村职业高中的统计。而实际情况是,也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升入了县镇和城市的普高、职高以及中专。尽管如此,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过低已是不争事实,且东、中、西部都不例外。东部以福建省为例,该省教委负责人如实说:“现阶段农村初中毕业生只能有1/3左右升入高中阶段继续接受教育。”(注:《改革办学模式发展农村教育》,福建省教委主任,朱永康,载1998年9月29日《中国教育报》。)全国扯平更是如此,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披露,目前“全国高中阶段的招生比例平均为50%~60%,农村平均只有30%”。(注:引自张天保在1999年8月5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载1999年8月31日《职业教育研究动态》。)这就是说,农村初中毕业生有70%未能继续升学,据1997年统计达551万人,占全国城乡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总人数的66%。这种状况直接带来了两大影响:
一是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这些未能升学的农村普通初中生,他们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涌入了“打工潮”,由于没有经过职业培训教育,缺乏就业和创业的本领,就容易引发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秩序。这些年来刑事、民事案件大幅增长,不能说与此没有一定关系。(见表三、表四)
表三、1979年-1997年全国人民法院审理一审案件情况
年份 197919971997年比1979年增长(倍)
刑事案件 123846 436894 3.52
民事案件 389943 3277572 8.4
(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789页)
表四、1998年湖南省少管所、女子监狱在押犯分类
当年新收 占当年新 当年在押 占当年在
类别初中毕业 收犯罪总 初中毕业 押犯罪总
文化程度人数的 文化程度人数的
犯罪人数 %犯罪人数 %
少管所198人 46.7 753 41.31
女子监狱 162人 35.6 780 36.71
从上表可以看出,初中毕业文化程度者犯罪人数,占犯罪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左右。这足以说明,初中毕业生不经过职业教育直接进入社会,对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都会带来很大影响。无怪乎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明确指出:不要造成未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普通中学生,只是带着一般的语文和数、理、化知识回到农村和城市。由于所学的这些一般的基础知识还不足以使他们在农村和城镇的生产活动中进行新的创业,不少人就加入了四处流动的求职大军,以致带来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学到一门或几门实用的专业技能回去,就拓宽了他们的立业创业之路,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注:转引自湖南省职业教育研究所《职业与技术》1999年第7-8期刊首语。)
二是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模拟分析表明,“入世”对农业冲击的表现之一是,初级农产品的进口将有很大增加,农业就业机会减少,到2010年这段时间里,大约有960万农业劳动力要转移到其他部门。(注:《加入WTO的十大结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载2000年第1期《新华文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均耕地极少,致使农业生产率低,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水平。(见表五)
表五、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与国际比较
品种 单位国内价格国际价格国内价高出比率%
小麦元/吨 1450100644.1
大米元/吨 2260179625.8
玉米元/吨 1300777 67.3
大豆元/吨 2400152357.6
豆油元/吨 84003611
132.6
白糖元/吨 2900165175.7
棉花元/吨 12340 1052117.3
注:国内价格为1999年6月8日国内市场批发价,国际市场价格为1999年4月29日价格。资料来源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5期第41页
看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了农业应对“入世”的重要举措之一。但一个严峻的事实是,“九五”期末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已达1.37亿,“入世”后又要增加转移人数。而全国每年不能升学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多达500万人,加上中途辍学的在内,数额更大,若不抓好这部分人的职业教育,按实施劳动预备制度规定,他们就只能滞留于农业,就没有资格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队伍就会象滚雪球越来越大。因为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明确规定: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主要对象是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让其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凡未取得相应证书的人员,职业介绍机构不得介绍就业,用人单位不得招收录用。(注:引自1999年9月8日《教育文摘周报》)
二、70%农村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学的主要原因
农村初中毕业生70%未能升学,并不是他们不想升学。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于1995年对同期农村3930个学生家庭入户调查表明,家长对子女最终受教育的期望分别是:小学毕业5.7%;初中16.5%;高中(中专)29.2%;大专16.2%;大学以上32.3%。据此统计:农村家长希望子女读到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占78.7%。(注:郝克明、谈松华:《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他们想升学而又未能升学,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升不起学。教育部张天保同志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上说:“目前,全国将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阶段的教育。不能升学的大部分在农村,大约5百万人,他们为什么不来学习呢?”“农村辍学的主要原因是贫困”。(注:张天保:《贯彻全教会精神,认真处理好职教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载1999年8月31日《职业教育研究动态》。)湖南省新晃县最近的一份调查也证实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是主要原因:该县1999年中学辍学率高达35.68%,流失的学生中70%以上是因为家庭困难,缴不起学费,在校的农村学生欠费总额达181.6万元,近千名农村学生分文未缴。(注:张英:《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载湖南省教委《教育政策法规研究》1999年第6期。)据资料显示,我国大多数农村居民手上并没有多少钱,目前全国近6万亿储蓄中,仅占20%的城市人口的存款占储蓄总额的80%,而城市人口中占储蓄总额80%的资金又集中在10%的少数人手中。相反,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存款仅占储蓄总额的20%。(注:熊得光、田海燕:《消费观透视》,载2000年3月31日《文萃》周报。)统计表明,1996年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储蓄仅171元,(注:转引自《警惕“教育市场化”的误导》,郑健仁,载华中师大《教育与经济》1999年第3期。)那么若一个三口之家供一个孩子寄宿就读现行模式的职高、普高或中专,三年的费用约需全家储蓄29年!这些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对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很弱。《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也作过客观评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表现在:生产力落后,主要靠手工劳动;市场化程度低,自给半自给经济占相当比重;农业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科技教育文化落后,文盲半文盲数量较大;农民生活水平比较低,还有几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城乡差别大,农村发展也很不平衡。”
三、农村未能升学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形式选择
1.在两难中思考办学形式
家庭经济困难是许多农村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但若依赖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来满足需要,也有难处。诚然,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外一般收费标准是成本的20%,英国年收入在2万英磅以下的家庭还免收学费。(注:据2000年3月27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但我们的国情不可攀比,李岚清同志说:“我国是一个有近12亿人口、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国力有限,教育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是长期存在的矛盾。”(注:引自李岚清同志在1994年6月17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载《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第3654页。)这就是对农村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进行中等职业教育不能回避的“两难”。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9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上向记者谈到,缺乏合格的教师和经济落后是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滞后的主要原因,按照传统常规办法,必须花很长时间和巨额经费。但通过广播电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互联网等手段,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培训教师并将课程送到海岛、草原、山区,使那里的孩子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注:引自《三位部长谈IT》,载1999年10月13日《光明日报》。)这段话清楚说明,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手段,是解决上述“两难”的可行途径。从发达国家乃至国内发达省的作法看,我们亦可受到启发:二战后美国实施职业教育的社区学院为解决经济困难的青少年入学,采取的办法就是将学校分散设置,形成远程教育网络,让学生就近走读入学,节省住宿等费用支出,因而很受欢迎。(注:引自《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教育职教司编。)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德国对那些就职前未达到学历、资格要求的,采取的办法是通过电视、广播、函授等学校进行职业继续教育使之得到补偿,(注:《德国职业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杨恩铬,载《教育文摘周报》2000年1月19日。)也是一种节省学生费用的远程教育形式。我国东部地区的福建省针对农村初中生有70%不能升学的实际,采取的办法是实施初三分流,即依靠初中办职业教育班。由于初中分散,学生能走读入学,花费少;还由于初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少。因而能使那些经济困难不能升学的初中生,只要自己愿意、家长同意,都能在初三年级接受一年职业教育。该省共有农村初中716所,县镇初中605所,到1998年止,农村实行初三分流的初中达900所,分流职业教育已覆盖全省80%以上的县。
综上分析可知,要使农村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关键要转变传统办学观,创新办学形式。这种办学形式的核心内容是:依托远程中等教育,沟通初中基础教育,整合这两种各具优势的教育资源。
先看远程中等教育的优势。目前,在全国已形成纵向体系的远程中等职业学校有农广校电视中专、城乡建设电视中专、自考中专、电大中专、各类函授中专以及新涌现的信息中专、网络中专,等等。这些中专采用的是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而我国90%以上的县市都建立了教育电视台,总数达1600多座,卫星电视教育的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注:据《国际农村非正规教育比较研讨会(IT)》,1999年3月28日,中国苏州。)电信基础通信网的规模容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现拥有八纵八横的光纤主干网和总里程达82万公里的光缆。(注:引自1998年11月16日《中国教育报》。)我国已拥有巨大的远程教育资源。
再看初中基础教育的优势。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和“双基”验收,我国初中的规模、设施及师资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据1997年统计,全国农村及县镇初中达56297所,形成了遍布农村乡镇的横向体系。初中教师有大专学历者占83.41%,其中有本科学历者占11.36%。从师生比看,农村每位教师负担学生数为18.3人,而按教育部1952年颁发的《中学暂行规定(草案)》规定,初中每位教师负担学生数可达25人。可见还有很大潜力。
以上两种教育资源,一个是纵向体系,一个是横向体系,如果彼此依托和沟通,达到优势互补,就会交织成巨大的网,就能覆盖整个农村。所谓依托,就是将这类省级远程中专学校的班办到农村初中去。国家教委曾于1995年发出《关于加强广播电视、函授中等专业教育管理的意见》文件,明确要求这类中专要运用远程教育手段,特别要面向广大农村、边远地区、乡镇企业,并按省校、地县工作站和教学班几级管理。所谓沟通,就是农村初中要对学生进行分流。福建省的作法是,在坚持因材施教、按需设教、学生愿意、家长同意的基础上,将不同情况的初二后学生明确分成两个流向,一个流向是面向升学,另一个流向是面向就业,在初三年级编入职业技术班。但由于只接受一年职业教育,仍属于初等教育。本文讲的沟通,就是农村初中借鉴福建的作法,所不同的是,将初二后分流学生编入的是省级远程中专学校在初中校内开设的班,让他们从初三年级起接受学制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
此时开始,对农村初中来说,既办了普通初中班,又办了中职班,成了省级远程中专学校的办班点。初中办中职班,提升了办学层次,使那些因经济困难升学无望而打算辍学的学生,看到了深造希望,坚持就读。这对解决农村初中辍学率长期高居不下的难点问题,对巩固基础教育,无疑是一个促进。对分流的学生来说,由于距家近,可以省掉许多费用走读上中专。如果三年学制中实践实习的一年不收学费,那么就等于在原三年初中基础上只多交一年学费,而且远程中专教育的学费还可以降低标准。显然,这与过来初中学生毕业后升学寄宿就读现行模式的职高、普高、中专比较,后者的家长至少要投入1.5万元,而前者只需投入1千多元。
花1千多元让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这对我国大多数农村老百姓来说,都能负担得起。全国农村和县镇初中近6万所,假如平均每所每年分流一个班的学生,那么,多年来我国农村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难的问题可望得到解决。
2、关键要解放思想,大胆实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办学形式,均可大胆实验。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鼓励解放思想,要敢于创新办学形式;二是办学形式创新应符合政策法规。本文查阅了近10年国家已分布的教育政策,为构建上述农村未能继续升学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提供了依据: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1年10月17日)在谈到发展职业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时,指出“农村可根据各地的情况,分别采取‘三加一’(即三年初中教育再加一年职业技术教育)、初三分流”。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1994年7月3日)指出:“初中办学模式要多样化。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初中应适时注入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教育内容,也可以在初中教育的一定阶段,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同时指出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注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函授等办学形式,为广大农村、乡镇企业及中小企业第一线培养人才”。
——《国家教委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1996年4月29日)指出:“各地对招收农、林、牧专业的考生应实行宽进严出的管理办法。在有条件、不限制入学人数的地方,对自愿报考这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免试入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必须指出的是,国家的政策不等于具体的办学形式,要拿出可供操作的办学方案,关键还是要解放思想大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