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中探索一种生活方式论文_温颖华

在设计中探索一种生活方式论文_温颖华

——广州美术学院《功能与空间——小住宅设计》教学

温颖华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60

摘 要:“功能与空间”这个题目通过小住宅为载体来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功能与空间”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追溯到人类住宅的起源——为人的身体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在住宅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建造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探索 功能与空间 教学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功能与空间”这个课题是对建筑学最本质的问题的探讨,因此以住宅设计为载体进行教与学的探讨是极为契合的。在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本科教学中,这个课程安排在大二上学期的第一个设计课程,时间为6周,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渐理解以住宅为例的功能与空间的关系,为以后几年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6周课程被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周),空间与生活方式;第二阶段(2周),空间、人与环境;第三阶段(2周),空间深化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教师授课,建筑师讲座,模型研究,图纸研究,课堂讨论,公开评图讨论。课堂作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周),生活方式的分析,形成空间图解,选择场地,体量模型。第二阶段(2周),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绘制,空间模型。第三阶段(2周),深化图纸,剖透视图绘制,并完成最终成果的图纸与模型。课程结束之后,有公开评图以及课程作业展览。

1.第一阶段:空间与生活方式。

基于我对于住宅设计的理解,我给学生们定下了设计的研究与开始的方向:对于一种生活方式的探讨。住宅设计中的“功能”源于一种生活方式中的需求,而“空间”伴随着这些需求而产生,他们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是一种生硬的对应,而是带有个人特色的独特的对应。因此,教学最关键的点便是初期学生们对于一个假定的“业主”生活方式的挖掘与提炼,要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找到其对于空间的特殊需求,并通过空间表达出来,即空间能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制作若干草模与图解来理解和研究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2.第二阶段:空间、人与环境。

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比较出一个与主题逻辑关系紧密的方向进行第二阶段的空间、人与环境的设计。这个阶段要把设计的具体内容带入到空间之中,即人如何在空间中生活。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如何处理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如何组织空间流线,如何合理安排功能,如何处理建筑形态与功能等。这个阶段,学生要学会综合组织空间,在合理安排功能的同时要尽可能地保留上一阶段的空间逻辑的空间特色,并挖掘出空间设计语言,形成一个有特色初步设计方案。

3.第三阶段:空间深化设计。

在初步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学生要进入空间深化设计。这一阶段学生要处理的问题主要有:住宅空间与人体尺度,住宅立面设计,并完成方案正图与正模的制作。这个阶段时间比较紧张,学生们的主要工作是完成设计表达,通过最终成果来表达对于人体尺度与立面设计的思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个阶段的难点是立面设计,因为我们处理功能与空间的关系是由内而外的,因此立面设计要反映出内部空间的秩序与逻辑,或者是立面本身要表达出一种内与外的逻辑,而这个设计是完成一个完整设计的关键,也是住宅主人生活方式最终呈现出来的外部形态。

二、教学效果总结

《功能与空间——小住宅设计》课程作为大二专业学习中第一门设计课程,其训练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抓住设计的主要特点。

课程的目标是要完成一个有特点的设计。而形成这个特点的要素是从业主中挖掘的,因此,如何在一个普通的业主身上,挖掘出其与众不同之处,并整理成一种生活方式,最终表达在建筑设计上,是课程最主要的训练点。

2.寻找设计的逻辑。

每个设计都应具有逻辑,在本次课程中的设计逻辑便是抓住业主的特点并用合适的空间去表达。逻辑清晰是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因此,对于设计逻辑的强调迫使同学不断反思自己的设计。

3.用模型来研究设计。

实体模型是最真实的空间建构,它是三维的,具有尺度的。做模型的过程也是手、眼、脑协同工作的过程,是电脑所代替不了的。因此,模型研究是空间设计学科中重要的工作方法。

4.图解思考与表达能力。

图解是帮助设计师整理自己思路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能够把设计思路清晰地传达给别人。图解是对设计逻辑的一种抽象与总结,是一种设计方法与表达方式。

5.可能性的研究与如何进行选择。

可能性研究强调的是一种研究式设计的方法,通过不断探索来挑战自己思维的极限,从而找到相对来说更好的方案。因此,必须非常清楚自己列出的每种可能性的特点与原因,再结合业主的特点与功能等因素去作出一个选择与判断。而这种判断力是随着设计经验的累积而增长的。

6.空间具体设计能力。

如何把空间概念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之中,尽可能少地破坏最原始的设计出发点,保持空间的纯粹与发掘空间中更多的趣味性,也是课程中的一个难点。这里涉及到空间组织的问题。如何处理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之间的问题,如何组织空间体验、视野、光影等问题,这些都要通过空间设计给出答案。

7.学会学习。

课程设置中强调了相互学习的特点。从课程的要求,到讨论的过程,到最终成果要求和展览的呈现,都创造了一种环境让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同时,也在学习方法上给大家提供了指引,包括如何查阅资料,如何从平面图、剖面图中学习空间处理手法等。

课程以公开评图与课程展览的形式结束。课程展览的方式主要是呈现了一个整体的效果,突出在一个明确的工作方法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色的方案。为了方便横向比较与交流,展览的内容与格式是统一的,图纸的数量与图纸的内容是一致的,正模的底座范围与尺度是一致的,同时展出了大量的工作模型,让其他老师与同学了解到设计演变的过程。展览是对课程学习过程与成果的完整的汇报,是课程内学生之间的一次充分的交流,是学生与老师对于课程的一次总结,是学生在评图老师身上获得不同视角的机会,是学生与其他学生交流的场所。评图与展览都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去迎接下一个课程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藤森照信著 范一琦译 《人类与建筑的历史》.中信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2]陆元鼎主编 杨谷生副主编 《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论文作者:温颖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3月总第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  ;  ;  ;  ;  ;  ;  ;  

在设计中探索一种生活方式论文_温颖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