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感是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素养,同时也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结构变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数感培养,但当前很多教师并不知道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仍然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希望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7-157-01
数感是一种自觉的、无意识的理解和内化数学知识的意识。其主要是指人对数的运算的一般了解,而这种了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借助更为灵活的解题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让学生以数学的思维去思考,这对每个学生,甚至可以说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家,但是我们却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现状
1、教师的问题。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对于培养学生数感并不重视。教师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只是为学生解答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其中包含的数学原理,忽视对学生数感的引导。并且由于数学本身具备的抽象化特征,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过于把数学中的抽象化表现的具体化,忽视了数学的本身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了培养学生数感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帮助,但其教学方式与培养方法并不正确,影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时,并不能盲目的采取培养方法,在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时,就盲目对学生开展数感的培养,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数感,还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方法与培养数感的方法不同,致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混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学习的主次问题认知不清,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与学生之间,学生家长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关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学问题并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影响学生学习。教师与家长之间不能互相形成良好的配合,让学生在课后学习中,不能受到良好的督促,致使教师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过程并不能有全面的了解。
2、学生的问题。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积累的数学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面对具有抽象化特点的数学,其学习兴趣并不浓厚,这也影响到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感的重要性并不了解,且由于数学本身便具有的严谨性,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并不强烈。家长的教育理念陈旧,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不能与教师形成良好的配合,与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影响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学习方法与其数学数感并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法提升,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数感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新课改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教学法能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奠定稳定的数学基础。例如,在“有余数除法”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数感,同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的模式。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我们班级去参加夏令营,但要将同学们进行分组,班级中一共有40人,共分成7组,那么一共能够分成几组?还剩下几个人?”然后让学生站起来自动进行分组,在真实的情境中来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联系生活经验,实现数感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换句话说就是数学是人们客观定量世界的关键所在。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就要努力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即在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上构建数学理论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推动学生可以更好地向前发展。数感是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累积、形成的,对于这一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熟悉”的感觉中获取知识,增强数感能力。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事先让学生将家中的一些小装饰品等带到课堂上来,用以充当商品,而自己则为学生准备好可以充当人民币的样币学具,这样,数学课堂就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商店”。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售卖”,让学生轮流当顾客和销售员。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开始提出要求,即看谁能用十块钱买到最多最好的东西。在活动后,教师就要及时组织学生对各自“售卖”的成果进行评价,并在小组中讨论,说一说自己总共消费了多少钱,买了哪些东西,每样东西分别花了多少钱等。像这样,将生活同实际数学活动结合在一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民币的概念,掌握人民币的换算问题,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售卖”“交易”的熟悉感中,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明白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而感知数感、形成数感。
3、在运用中领悟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 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星期天带全班学生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所用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船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结果种种租船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7条大船,2条小船最省租金。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总而言之,在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有良好数感的人,当他需要数感的时候,数感自然而然地就会出现,当然,要实现以上这种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数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且漫长的。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切实做到不断探索、反思、总结,将培养数感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将培养落到实处,进而让数学得以真正跟着学生的感觉走。
论文作者:王宗攀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过程中论文; 情境论文; 学生在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