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受企业性质特殊、业务繁杂等因素影响,供电企业一直是使用劳务派遣员工的“大户”。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改善劳务派遣员工管理对于供电企业而言就显得异常重要。本文立足于供电企业劳务派遣员工管理现状,分析當前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找出根源所在,以提出供电企业劳务派遣员工管理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供电企业;劳务派遣;人力资源管理;用工风险
一、供电企业劳务派遣员工管理现状
由于劳务派遣在弥补用工缺口、灵活用工、打破人员与工资总额约束等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我国供电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员工的现象比较普遍。尽管劳务派遣确实能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劳动法规的不断完善,大规模劳务派遣这一用工方式的风险不断加大,同时劳务派遣员工管理问题的复杂也加大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具体来说,目前供电企业劳务派遣员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
(1)直接用工与劳务派遣员工混岗现象较为突出
《劳动合同法》虽规定劳务派遣员工原则上适用于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岗位,但并未对这“三性”进行明确界定。加上供电企业业务繁杂,基层岗位用人需求量大,因而在一些主营业务岗位上,也存在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状况,出现劳动派遣与长期工同在主营岗位工作的情况。这一方面可能面临同工不同酬的法律风险,待遇上的不公平严重挫伤劳务派遣员工的归属感与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企业的管理难度。
(2)同一岗位不同身份员工“同工不同酬”问题
所谓同工同酬,《劳动合同法》规定同一用人单位内部实行全日制的劳动者在相同、相近、相似的工作岗位上,付出相同的劳动量且取得相同业绩的,应执行同等的工资分配制度。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供电企业过去在管理实践中存在较明显的身份痕迹,不同身份员工,如农电工、集体工、派遣工、长期工等,有可能在同样岗位上工作。不同身份员工适用不同的人力资源制度政策,存在以身份管理代替岗位管理的情形,造成劳动者由于身份不同,即使从事相同岗位工作,也可能出现同工不同酬的情况,这一问题目前在劳务派遣员工上表现尤为明显。
(3)身份壁垒难以打破,职业生涯发展受限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人员编制十分有限、企业用人机制僵化等因素的影响,劳务派遣员工很难转为劳动合同制员工,始终游离于企业正式编制以外,身份壁垒难以打破。在这一前提下,无论劳务派遣员工在岗位上表现多么优异,成长如何迅速,都因为身份的原因而难以获得职位上的晋升。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劳务派遣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满意度与忠诚度,同时也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获取,从而严重制约其长远发展。
(4)劳务派遣发展前景不明朗,企业面临不确定性增加
自从2008年《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对大型国有企业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员工的约束与控制。2011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开始着手起草《劳务派遣规定》,试图进一步限制和规范劳务派遣制度。虽然本规定尚未正式公布实施,但草案中诸多严格限制劳务派遣的规定,仍引起企业的忧虑和关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①严格界定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对“三性”岗位做出明确限制;②劳务派遣员工的薪酬列入用工单位工资总额;③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发生工伤的,按实际用工单位发生工伤计算。上述几条措施一旦施行,供电企业目前劳务派遣这一用工模式将很难继续沿用。因此,供电企业在使用劳务派遣上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都急剧上升,规范劳务派遣员工管理迫在眉睫。
二、劳务派遣员工管理提升策略
立足于我国目前的法律、政策环境,结合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与特殊管理需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劳务派遣员工管理,规避用工管理风险与法律风险。
(1)建立健全劳务派遣员工管理体系
在企业内建立健全劳务派遣员工管理体系,这需要从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和加强对派遣机构员工管理的指导与监督两个方面着手。
从企业自身的劳务派遣员工管理出发,需要供电企业依法操作,按照相关法律的要求开展使用劳务派遣员工,加强劳务派遣员工权益保护,逐步取消身份差异对于待遇、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劳务派遣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具体包括:第一,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要求开展工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劳务派遣员工。第二,逐步改善劳务派遣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水平,缩小与劳动合同制员工之间的差距。第三,逐步取消身份差异的不良影响,打破身份壁垒,让有能力的劳务派遣员工转为劳动合同制员工。第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宣传促进企业内部的员工关系和谐,帮助劳务派遣员工更好地融入到企业当中,建立主人翁意识。
至于加强对派遣机构的指导与监督,则要求企业在使用劳务派遣员工的全过程加强对派遣机构的监督,约束派遣机构依法合规操作,并向其提供关于员工招聘、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费用征缴、工伤事故处理等方面的指导。具体包括:第一,加强对劳务派遣机构的资质审查工作,确保其具备开展劳务派遣的合法资质,防范法律风险。第二,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详细的劳务派遣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界定各自的责任。劳务派遣协议应当包含劳务派遣员工与工作岗位的基本情况、劳务派遣的期限、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的数额、违约责任等内容。第三,加强对劳务派遣机构的监督管理,要求其严格依法操作,不得出现违法行为,否则立即终止合作。第四,监督劳务派遣机构在劳动合同签订、上保险、及时足额发放工资等方面的落实情况,确保劳务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第五,在员工招聘、持证上岗管理等方面给予劳务派遣机构充分的指导,保证劳务派遣员工的质量,以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另外还应该加强与劳务派遣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劳务派遣有序开展,避免法律纠纷。
(2)灵活采用多种用工模式
在《劳动合同法》中,除了对劳务派遣进行了明确界定以外,还对非全日制用工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实际上,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用工形式可供选择,包括标准用工、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等。因此,要规范供电企业的劳务派遣员工管理,还可以从灵活采用多种用工模式出发,盘活企业的用人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采用不同的用工模式。
(3)培育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
无论是采取劳务派遣还是业务外包,为了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以及规避用工管理风险,供电企业都应该加强与派遣机构(承包商)的合作,以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另外,培育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还可以增加企业在选择派遣机构(承包商)时的选择,同时促进各公司之间的良性竞争,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供电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有资质、有水平、忠诚,这样才能进行长期合作,达到互利共赢。
论文作者:高鑫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4
标签:劳务论文; 员工论文; 供电企业论文; 身份论文; 机构论文; 企业论文; 加强对论文; 《电力设备》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