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延安论文,中国论文,特色论文,精神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将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党几十年来艰苦奋斗、艰辛探索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在七十年的发展中,我们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纳到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1〕这正是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 党在这条道路的探索中,付出过巨大代价,但延安精神从确立到建国后的曲折发展历程,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正是延安精神核心的体现、继承、丰富与发展。
延安精神的形成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精神的形成中做出过突出贡献。早在建党之前,毛泽东和党的创始人们就以求实精神,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党后,制定出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建立统一战线并领导了大革命运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成为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辉范例。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最早放弃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中心论”,亲自领导秋收起义,为后来党的正确路线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背离实事求是的错误路线给党造成的一次惨痛教训。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两文,及时对长期以来党内的两条路线斗争从哲学上作了总结,科学地阐明了求实作风的思想理论基础。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总结“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2〕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3〕。在延安整风时期, 毛泽东同志郑重地给中共中央党校作了“实事求是”的光辉题词,高度概括地提出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作风,这就正式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延安精神。
解放战争期间,延安精神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中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去对付美蒋的反革命两手策略,为实现全面胜利而奋斗。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在全国革命取得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指出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以及国内和对外的基本政策。实际上制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方针。至此,延安精神得到极大丰富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正是由于她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使它具有易于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4〕这就是延安精神的总结,它是党取得胜利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建国后贯彻延安精神路线的曲折历程
建国后最初几年,我党大体上遵循了以延安精神为指导的实事求是路线,制定出国家的大政方针。从《论十大关系》发表和“双百”方针提出,到党的八大及之后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确战略,都是党发扬延安精神,独立自主分析解决中国建设问题的创造性开拓。
但是,党的八大路线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毛泽东同志很快背离延安精神,使八大前后全党的调查研究和积极有益的探索受到严重冲击。这是由于我们党对迅速到来的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深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对中国社会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还不能作出科学分析和判断,以致于在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了象“大跃进”式的错误。在急于求成、急于求纯的“左”倾错误思想的引导下,中国经济体制始终未能摆脱苏联式的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统得过多过死,缺乏活力的传统模式。60年代以后,“左”倾路线愈演愈烈,错误不断扩大,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在这段历史中,延安精神遭到践踏,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受到干扰,政治混乱,经济达崩溃边缘。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换回了惨痛教训:不坚持实事求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粉碎“四人帮”后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左”倾错误,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形成新的教条主义,这在时间上延误了党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路线的进程。因此重新恢复和坚持党的延安精神,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成为全党的首要任务。对此邓小平同志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付出巨大和艰辛的努力。1997年4月, 邓小平同志在写给党中央的信中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5〕实质上是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思想体系,是全党智慧的结晶,这就是“两个凡是”形成鲜明对照。
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又一次表明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邓小平同志直接支持了这次讨论。讨论结果肯定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一科学命题,击中了“两个凡是”的要害,同时解放了思想,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1978年6月, 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记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才有可能正确地或者比较正确地解决问题。”〔6〕不久,邓小平同志既发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了一个根本指导思想。
在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过程中,邓小平同志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把解放思想作为我党思想路线的一个新的特点。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特征。但是我党在经历了建国后的困难和挫折的新形势面前,光有实事求是就不够全面了,还须加上解放思想,否则就不能打破思想僵化局面,就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的问题。二是把实践标准纳入党的思想路线,提出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样既防止了思想僵化,又防止滑向主观教条主义,同时又对实事求是增加了检验功能,指出发展方向。这样,党的思想路线就更加全面了。
1978年12月18日,我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终于重申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并根据这一路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这是党在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它表明延安精神在党建中的强大生命力,它将推动全党带领全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大踏步迈进。全会以后,党中央按照有错误必纠原则,实事求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尤其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如实地批评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这样,全面总结建国后历史经验的时机渐趋成熟。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党的实事求是路线的又一次最好的体现。它表明中国共产党敢于揭露和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误,带领人民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前进。这一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上已经胜利完成拨乱反正任务,回到以延安精神为主体的正确路线上。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延安精神的体现与发展
如果说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选择中国农村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新起点,走出了一条从农村到城市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从而完成了第一次伟大历史转折的话,那么邓小平同样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对中国国情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对以往革命、建设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毛泽东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以及晚年的错误进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对如何突破传统模式,闯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总体设计,并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契机,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完成了第二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针对中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而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首先是农村,即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为起点。农村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对城市的经济改革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到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抓住由单项改革过渡到全面改革的重要契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尤为可贵的是,全会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论断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摆正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后围延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相继出台,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这一可贵的探索,正体现出典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说明中国没有照搬南斯拉夫、匈牙利或西方现代化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博采众长,另辟蹊径,因此才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充分证明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7〕因此,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8〕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结论,正是延安精神精髓的体现与发展,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以延安精神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的形势下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从而在继井冈山道路之后又一次新的成功的尝试。
随着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功,邓小平同志又不失时机地把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并积极稳妥地逐步实施。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9〕但政治体制的改革困难重重,改革过程中风浪叠起。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另一方面从中国实际出发,为稳定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党积极倡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在改革开放之初便表现出中国政治体制的特色。在后来十几年实践中可以看到它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一部分人对这一点不理解,有的人甚至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对立起来。很明显,这种思想不利于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另外,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如通货膨胀问题等。中共中央审时度势,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地提出:“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中国不能乱,这个道理要反复讲,放开讲。……没有四个坚持,中国就乱了。”〔10〕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大错误没有犯,小错误没有断,因为我们没有经验,没有经验就要摔跟头,今后也难以避免……总之,制定一切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只要注意这一点,就不会犯大错误。如果发现错误,要赶快纠正,不要掩饰,不要回避。”〔11〕表现出高度的务实求真精神。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增强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使人民自觉自愿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这又一次说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是路线何等重要,何等必要。党的果断政策和求实精神使党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更加成熟坚定。当时的稳定局面为后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国还受到国际风云的考验。在党的十三大上,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水平,作出从这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到下个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这一百年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正当党带领着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1991年发生了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变动。东欧和苏联的剧变使得社会主义阵营遭到严重削弱,至少在形式上看是这样。十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有十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十六亿人口中有四亿人口,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在这一严峻形势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权利高度集中于个人而实际上是把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排除于国家和经济文化事业管理之外,严重脱离人民的苏联式的传统社会主义旧体制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这一事实,最终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民所认识。因此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吓倒,而是更加坚定地带领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当然,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还有很多困难和阻力,比如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反差很大的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等常常引起人们的激烈争论。虽然党中央从1987年就提出廉政制度问题,1988年还提出要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持党和国家的廉洁,并且初见成效。但是政治体制改革还是遇到了许多方面的问题,如何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问题。这些说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仍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如何推进和完善现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使其更具有中国特色,我认为重提发扬延安精神很有必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党内存在的问题,正确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找出解决的科学方法来。这些是当代共产党人要为之继续探索,继续努力的事业。
注释: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上的讲话》
〔2〕〔3〕《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753、759页。
〔4〕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269页。
〔5〕〔6〕《邓小平文选》第36、108—109页。
〔7〕〔8〕〔9〕〔10〕〔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176、286、2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