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响惊雷——对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引入的研究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惊雷论文,语文论文,背景论文,知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在语文阅读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以语言文字这种“文本”形式传递出来的意思,但对作品传递信息的理解和挖掘不能仅仅依靠表面的文字信息,它还离不开对作家主客观创作背景、文学观念、文学风格、文化历史背景等“非文本”的了解。这些虽不是文本写作的内容,但却对理解内容起着极大的辅助作用。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深意。也可以说,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是读懂文本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然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将背景知识放在文本学习之前,尤其是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等说明性背景知识,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某课,首先来了解作者……下面再来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它写于……千篇一律的台词,久而久之,学生听来味同嚼蜡,对这些介绍也失去了兴趣,充耳不闻,使得背景知识学习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那么,这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该如何引入?怎样引入才会对阅读文本起到最好的辅助效果?本文将从背景知识的分类出发,根据引入背景知识的目的,进一步探讨背景引入的原则、时机和方法,并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一谈如何令背景知识的引入达到于无声处响惊雷的效果。 一、背景知识的分类 背景知识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可以泛指一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补充、解释作用的资料。我们大体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说明性背景知识 说明性背景知识主要包括文章写作的时代、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涉及的相关资料、文化背景、具体创作背景等。原则上说,说明性背景知识适宜安排在课的起始阶段,以便学生能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深入理解文本,常说的“知人论世”就是这个道理。如学习曹操的《短歌行》,只有了解了时年54岁的曹操在“破荆州,下江陵”统一北方后大举南下,列阵长江,以“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庞大阵容与恢弘气势,意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检阅犒赏的酒宴之中,触景生情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这一段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曹操苦于人生之短,年岁已高,唯恐时日无多,因而迫切希望人才到来,共同建立一番功业的心境。 (二)注释性背景知识 注释性背景知识是指文中有关语段、语句、词语涉及的史料、格言、说法、文化概貌、风土人情、社会事件等需要加以解释的内容。仍以《短歌行》为例,对于其中引用《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诗句就要加以解释,才能让学生理解其中对贤才渴求之意。对“周公吐哺”的典故也要补充解释,这样学生才会读懂其中自比之意、纳贤之心、建功之志。因此,这类注释性背景知识,更多的应该在文本相应的位置引入,对解读文本起到极好的解释补充作用。 (三)对比性背景知识 对比性背景知识主要是补充与文本相关的,或是同题材异作者,或是同作者异题材,或是同作者同题材,把这些知识在学习文本之前先给学生,起到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加深理解的作用。比如学习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读她的《没有眼睛能看到》;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把《秋天的怀念》《合欢树》作为对比性背景知识学习;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把杜牧的《赤壁》作为对比来分析对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体会怀古咏史诗的特点。这类对比性背景知识,适用于课前预习阶段和课后复习阶段,更多的是对文本的拓展与延伸,可以起到在比较中积累知识的作用。 这三种类型的背景知识都对解读文本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根据类型的不同,引入的原则、时机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二、背景知识引入的原则 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表面,首先要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对作品内容相关联的背景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精挑细选,把最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背景材料在最恰当的时机,补充最恰当的内容,并介绍到最恰当的程度。这就要求在背景知识引入中遵循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 (一)适时 引入背景知识对理解文本有极大的助益作用,如果能够适时引入,更是如虎添翼。何时算得上“适时”?也就是在最需要它的时候引入,有它没它会有很大的区别时。它不会局限于固定的位置和套路,可以在课前,可以在课中,也可以在课后。总之,引入它,能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那这个引入的时机就是适时的。 (二)适当 在教学时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备课时下足了工夫,搜集到许多背景知识,但介绍时却不加选择,要么是过于全面,没有重点,要么是简单抽象,不加突出。作者介绍偏重于人生履历、创作概况、政治思想等,这种介绍变成了一种非常浅层和公式化的铺陈,没有教师本人的个人评价和选择,这种信息对于理解文本就没有多大价值,而且会显得非常乏味。其实面对浩繁的背景知识,教师的作用在于取其精华,为己所用。毕竟每篇文本都有大的创作历史背景和小的创作环境,每位作者的创作也涉及不同的阶段和风格,我们只解读一篇文章的话,对于相关的背景知识就不必过多,不必过全,只要能为解读文本提供帮助,哪怕一个点、一个片断,足矣!可见,介绍背景知识,不在篇幅长短,不在内容多少,贵在适当。 (三)适度 对于背景知识的引入程度,还要根据不同的学情来确定。比如介绍杜甫,可以说杜甫的作品贯穿了小学到高中12年的语文学习,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甚至三个学段中的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在介绍时都应该把握好尺度,不要一下子全都灌给学生。对于低学段的学生,背景知识介绍得过深,不易被接受;对于高学段的学生,介绍得过浅,又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在引入背景知识的时候还要遵循适度的原则。 三、背景知识引入的时机 要想利用好背景知识,就一定要把握好引入的时机。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对背景知识引入时机的把握也有一些心得与体会。一般情况下,我会根据目的将背景知识引入融入到教学过程的三大环节中。 (一)导入时介绍以定向 根据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一些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学生比较远的作品、意义比较深刻不易读懂的作品、一些极具作者写作风格的作品,这样的文本可以在新课刚开始时就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古代小说选篇、外国文学选篇和鲁迅的作品。尤其是背景介绍的目的在于激疑引趣或进行知识性、情感性铺垫时,这些说明性的背景知识最宜安排在课的起始位置,课前的背景知识介绍可以直接引起学生对作品阅读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初读感知,指导学生更有效地阅读作品。 例如笔者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就先介绍了关于《红楼梦》的一些知识。通过对《红楼梦》这一著作艺术成就的评价、主要内容的介绍、人物关系的分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调动他们主动阅读和查阅《红楼梦》相关内容的积极性。对于创作背景和人物生平的介绍,又可以令学生理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贾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对前几回中通灵宝玉下凡历练、宝玉黛玉前缘、演说荣国府等关键内容的介绍,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情节内容。 又如在讲《小狗包弟》时,不可避免会触碰到“文革”这一历史背景。这段特殊的岁月无论从时间角度还是从心理角度都和学生距离较远,如果不先把“文革”的一些内容介绍给学生,他们就很难理解作者想借那个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传达出来的深意,也无法理解“武斗”“专政队”“四旧”“靠边”这些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词汇,更难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煎熬,体会到作者的正直、善良、勇气与胆量。因此,这些没有背景知识介绍便寸步难行的作品,最好把背景知识介绍放在课的起始导入环节。 (二)初读后介绍以解疑 背景知识的介绍并不一定都要放在课前,如果不论什么作品教师都在课前向学生介绍了相关知识背景,那么可能会让学生在阅读前就有了一些固定的理解,就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感知、体会作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或者是在需要用到背景知识时,学生已经忘掉了之前介绍的内容。所以有些说明性和注释性的背景知识,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初步感知作品后产生了一些疑问时再引入介绍,从而为课文的细读研究打好基础。 笔者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曾在两个班对于背景知识何时引入作了不同的尝试。在甲班授课时我考虑到《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所以对于秦晋围郑这一历史背景的介绍我也按照编年的方式,将文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事件按年代编排,从秦立晋君到惠公背约,再到重耳过郑,又到郑楚结盟。本以为这样的安排很有层次,会使历史感增加,前因后果也清晰,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文言文的释义尚且应接不暇,哪儿还顾得上这些课前一带而过的历史背景。因此,在讲到相关语句时,学生还是一片茫然,这些补充的历史背景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基于此种情况,在乙班授课时,我及时改变了教学思路,先根据课文的内容,时时插入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学生有疑惑处、知识储备不足处及时引入背景知识。如在讲第一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时,补充介绍重耳过郑和郑楚结盟的历史事件;在讲到第三段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一句时,引入秦穆公拥立晋惠公夷吾的史实,以体会这个“赐”字及说明这句话的用意;讲到“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时,又引入晋惠公背约的史实,表明秦晋关系已经出现的裂痕。这样顺其自然地在关键处补充历史知识,对进一步分析文章内容,体会烛之武善于分析利弊,善于利用矛盾出色的劝说艺术奠定了基础。从课堂效果上来看,相较甲班而言,乙班背景知识引入的时机更胜一筹。 不仅年代久远的史传文学可以在初读后引入背景知识释疑,在现代文阅读中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比如笔者讲《荷塘月色》一文时,初读课文后,学生很容易就理清了文章情感变化和行踪变化两条线索,也可以准确地抓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为什么不宁静”,这是学生最大的一点疑惑。这个时候再引入历史背景,交代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史实,再补充朱自清的《一封信》与《哪里走》中相关的文字内容,体会文本中所表露出的选择的困惑。他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又对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充满疑惧,于是陷入了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于是他选择逃避,与政治保持距离,试图埋头于“学问”,以维护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但是,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超脱是不可能的,朱自清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埋藏的是一颗炽热的“斗士之心”,所以在文中表现的就是在“颇不宁静”的心理下,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这些背景知识的引入,恰好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的理解,深入挖掘了散文借助景物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与情感。 (三)细读时介绍以深化 除了在课的起始和初读阶段引入背景知识外,也可以把背景知识放在课尾向学生进行介绍,点拨启发,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在课堂开始就给学生讲解文本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的话,学生就会特别关注这篇文章的时代性和思想性,却忽视了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文学性。 在这一点上,让我印象极深的是讲《囚绿记》这篇课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赋予了景物独特的气质与性格,不失为一篇写景状物的佳作。在讲这篇课文时,我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文本语言的赏析,然后通过“为什么要囚绿”的问题引入到对以“常春藤”为代表的绿的品格的喜爱之情,因为它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象征着美、自然、青春、爱情、幸福、倔强、坚贞不屈……文章是不是讲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呢?当然不行,在学生都以为课文已经讲完的时候,我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文章的写作时间,学生不难发现本文写于卢沟桥事变期间,在介绍了相关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后,我又让学生再分析一下“囚”和“绿”的含义,学生当即就有一种拨云见日的顿悟感,很快能将“绿”与作者本人、北平乃至当时的国情联系到一起,“囚”字又可以引出现状、忧虑、抗争、希望等层次。可见,在课的结尾处引入背景知识,既不会冲淡文本的语言文学性,又可以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把握,也不失为一个引入背景知识的好时机。 当然,背景知识引入的时机也不是只有以上三种,根据不同体裁、不同文章、不同内容,引入时机也会有所不同。找到那个最适合的时机将背景知识引入到教学中,这也正是各位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摸索与总结的。 四、背景知识引入的方法 教师不但要掌握好背景知识引入的时机,还要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的引入背景知识的方法。如果在最好的时机引入时,能配合上最好的方法,无异于锦上添花。 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一种引入方法是教师直接介绍,当然也可以学生参与为主,还可以师生共同补充。除了教师直接介绍背景知识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介绍。教师在介绍背景知识时可以采用提问、释疑、讲故事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声情并茂感染式等。在引入时,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如实物展示、投影、PPT等。总之,引入的方法要避免因单一而枯燥无味,防止因单调而失去魅力,力争通过多种多样的引入方法使背景知识富有勃勃生机。 背景知识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它早已与教学的文本融为一体了。文本直接传递的信息总是有限的,要想全面理解作品,就不能脱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只有适当地补充背景资料后,了解相关的广阔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 背景知识对语文教学来说,是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如果我们能够合理运用它,将会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积累经验,以更好地利用背景知识,使其有如同无声之际的一记惊雷,恰能给迷茫困顿中的学生以指引,为学生阅读文本平添一份助力,插上一双翅膀,让他们能够在语文学习的殿堂里纵情翱翔。无声之雷:语文阅读教学背景知识导入的研究与实践_文本分类论文
无声之雷:语文阅读教学背景知识导入的研究与实践_文本分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