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面向学生的课堂新秩序_课堂管理论文

建立面向学生的课堂新秩序_课堂管理论文

建立学生导向的课堂新秩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课堂论文,新秩序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的学业成就取决于其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而学生的参与程度又集中表现为积极学习时间、专注学习时间的长短。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珍贵的,如何组织引导学生利用好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不让它白白地流失掉,这始终是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传统课堂上,教师扮演着警察、法官的角色,实施严密的甚至是严酷的课堂管理,迫使学生被动服从教师的需要,强迫学生完成枯燥无味的学习任务。学生害怕教师,厌恶课堂,也就谈不上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习效率必然不高。新课程的实施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与合作学习。走进课改实验区,我们高兴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教师的权威消解了,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自由表达的愿望强烈了,动手操作的胆子变大了,个性化的表现变多了。与此同时,他们似乎也变得无拘无束、更加冲动了,有些学生不仅自己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而且搞恶作剧,严重干扰同伴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讲,自主学习成了自由玩乐,探究学习成了随意捣乱,合作学习变成了你争我夺。这些问题在课改实验区课堂上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同样是在浪费儿童宝贵的学习时光。

课堂秩序问题在有些班级、有的课堂上是老问题,有的是伴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对于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力的儿童来讲,很容易出现“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但需注意的是课堂秩序的混乱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直接的因果联系。传统课堂上,在成人的“胡萝卜+大棒”面前,学生自我约束力缺乏的问题被掩盖,而在新课堂情境下暴露出来。所谓自主绝不是简单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是强调自觉参与、独立思考与决断、自我调节,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还内在地蕴含着对他人的尊重。因为课堂情境下儿童的学习绝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必然发生着生命的相遇、人格的碰撞、心灵的对话,形成与同伴的积极对话关系。这已经涉及到合作学习的问题。合作学习作为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不同于休闲聊天、放松活动,不是由少数几个人主宰的“新闻发布会”,也不是例行公事的“客套的讨论”。真正的小组讨论意味着围绕学习课题的集思广益,小组全员的积极参与,各自思想、观点的相互印证补充,相互碰撞启发,共同发展,其中渗透着鲜明的开放理念、团队精神与责任意识。为了避免结伴引起的负效应,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起积极的互赖关系和个人责任感,建立起面对面交往的技能与规则。至于课堂情境下的探究学习不应该是随意的、自发的,而是教师指导下的自觉参与,所探究的主要是与学科知识背景相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它要求寓“学”于“做”之中,不能止于动手实物操作活动,而应该手脑并用,逐步将实物操作经由表象操作转化为符号操作,并反过来经由表象操作促进实物操作活动的内化。提高实践构建水平,同样也离不开探索活动的精心设计、有效组织。应该说,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只是简单地打破原有的那套集权、死板、僵化的专制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负责的态度、责任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为课堂教学秩序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课堂教学秩序的重建显然不是回归原有的死气沉沉的局面,不是以儿童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创造性的丧失为代价,不是以牺牲儿童课堂学习生活的愉快体验为代价同时也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活动形式的翻新,而是追求内在的思维活跃,脑力劳动的适度紧张、体验的逐步加深,追求坦诚的表达,有创意的表现,它要求课堂管理的视角发生根本的转换从教师主宰到学生导向,把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自治、学生的责任感放在第一位,努力营造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为宗旨的积极的课堂环境。

关注学生的需要

建构积极的课堂秩序要求教师不是只顾自己向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课堂纪律规定,只关心自己的要求规则执行了没有,而是首先要关注学生内在的需要。作为教师,始终不应该忘记,讲台下的学生有种种自己的需求、愿望。诸如: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觉得承认自己学习中的漏洞、不足是很平常的事,从而有勇气迎接各种挑战(安全感);能够获得教师的信赖、同伴的友谊,感受到班集体生活的温暖(归属感),感到自己通过努力,完全有能力完成学业(自信心);渴望拥有参与班级管理、选择课堂活动的权力,自己的事能够自己做主,同时也能影响别人(自治欲),等等。

上述种种愿望都应当得到教师应有的尊重和满足。例如面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教师要示范敢于冒险的做法,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无知;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一旦学生陈述其观点,就必须倾听并尊重这些观点,当学生没有达到理想的学习要求时,切勿羞辱他们等。一旦学生的合理需求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尊重,就会严重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协商产生课堂规则

关于课堂规则的制定,教师应在了解需求、想法,观察学生表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初步方案,并组织学生讨论,征求学生的意见。师生共同制定班规,不单纯是为了符合民主程序,更是在于让学生了解规则制定的价值意义,了解规则的内涵,达到认同、接纳、内化,成为自觉的行动。不理解、不认同,也就谈不上自觉地执行。

由此而形成的课堂规则应该是明确的,规定的期望的行为是什么,不期望的行为是什么,某种行为的出现会有什么后果,以便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规则应是合理的:以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规定“做什么”,少采用“不准或严禁做什么”之类的语言,既与有关法规相符合,又不违反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规则应是双向的:既有针对学生的,也有针对教师的,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特级教师李镇西制定的“班规”专门设置了“班主任”一项,特别规定全班同学每月以无记名形式对班主任工作投一次信任票,信任票未获半数,罚独自扫教室一次,连续两次未获半数,由班委向校长写投诉信。规则应是适量的:课堂规则应当少而精,避免那些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规则,抓住最基本的东西。有关研究者指出,课堂规则应“控制在10项以内”。如果不够全面,也应等学生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步增加。美国有位教育家对应有的班规内容制定了6条原则性的规定:(1)上课需用的文本文具,务必带齐。(2)上课铃声响应立即坐定,并完成上课的准备。(3)维持对人的尊重与礼貌。(4)老师讲课或同学询问、发言、讨论时,应注意聆听。(5)尊重别人的财物。(6)遵守学校规定。教室内常见的违规行为,如未带书本、文具、迟到,擅离座位、睡觉、聊天、擅拿别人的东西,破坏公物,制造脏乱、喧闹、打架等,都可以用上述6条规定来防范禁止。

学生自我监督执行

规则的执行比制定要困难得多。在这一问题上,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帮助学生澄清是非,而不是直接告诉,下结论,代替学生的自我判断;是组织引导,尽量让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治,而不是直接处理各种纠纷;是鼓励学生制定改进计划,并信守计划,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要留有余地,允许学生出现反复,给以必要的宽容,而不是频繁施以种种惩罚,甚至体罚。

要从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出发,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学生自治活动。英国的“夏山学校”因学生的自治而著称于世。深圳高级中学也开展了类似的自治活动,建立学生自律组织“学生行为自律仲裁庭”,制定活动章程,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议案进行辩论、仲裁,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现代民主与法制的理念、气息。

标签:;  

建立面向学生的课堂新秩序_课堂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