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网络语言创新性的英译论文_刘欣磊

论我国网络语言创新性的英译论文_刘欣磊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417000

摘要:汉语在当今世界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网络语言作为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语言形式,对国人的表达方式可谓潜移默化,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对汉语言的理解与接受。文章总结了中国网络语言的特点,探讨了网络语言的创新性翻译策略,力求使其译文尽可能地表达出与汉语相同的“韵味”,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及其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汉语网络语言英译魅力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既反映了语言灵活多变的动态演化,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千姿百态的多元文化。虽然网络语言数量众多、范围广泛、面目各异,但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它们直指时事热点、爆料新知趣闻、调侃民生百态。透过网络语言,人们可以直接感受时代的脉搏。作为当今时代的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网络语言具有以下特点:网络语言构思巧妙。与传统的书面词语相比,网络语言的创造不但突破了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而且还改变了原有语言中约定俗成的组合规律,构词往往标新立异,形象生动,甚至语出惊人,使人印象深刻,并且利于口口相传,充分反映了人们在语言上的创造力。网络语言的创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网络语言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直接反映当今社会的热点事件和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体现与其所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文化心理特征。网络语言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网络语言以其新颖、幽默、诙谐的语言形式,折射出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富有时代特征。

二、网络语言创新性的翻译策略

随着世界对中国认识的加深,中国的网络流行语也随着信息的传播传到国外,与外界的文化相接触、相碰撞。针对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和其蕴含的社会意义,相关网络流行语英译时所采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直译

根据彼得·纽马克的定义,直译是把原来语言的语法结构转换为译文语言中最近似的对应结构,然后词汇——对应,不考虑上下文。有些网络流行语是与当时的热门事件和流行话题有关,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概括热门社会事件的核心特征,或者是用事件发生的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因果等信息指代整个事件。通常情况下这些流行语所描述的事件没有引申的所指,只是对事件本身的一个描述,人们在看到这样词汇时就知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不需要额外的解释,因此在英译此类流行语时不需要考虑其包涵的文化因素,翻译的时候可以采取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的策略,一目了然。例如:打酱油译为get some soysauce;躲猫猫译为hide and seek;犀利哥译为Brother Sharp等。

(二)意译

意译是一个相对于直译的概念,主要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直接取原文想表达的真实意思而舍弃其形式的对应,允许译者在保存原文信息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改写创造,受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支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些网络流行语英译时如果过于强调形式对等,译文的可读性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比如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不差钱”,它的意义很简单,就是说不缺钱,但是在英译时如果直译为“not lack money”的话就显得很生硬,不如译为“Money is not a problem.”这样既增加了可读性又不失原文表达的意义。

(三)音译

音译是指在翻译时采用相似的发音直接把源语翻译成目的语发音的翻译方法。像麦当劳、巧克力、可口可乐、咖啡等英译汉时采取的音译的方法都为中国人接受并广为流传。同样,一些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传播到西方时也常采用音译的策略,如中国的功夫(kongfu)、豆腐(tofu)、麻将(mahjong)等,直接音译不但没有影响西方受众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反而在西方文化中十分流行。音译既保留了源语的文化特色,又便于这些词语的传播、使用,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翻译方法,从长远来说是可行的。

(四)直译+注释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很多传统词语被同音字替换之后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已经存在的词语,用来指代其他的意义,其形式类似于英语中的谐音双关语,也就是利用发音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词语来创造俏皮、新颖精辟的话语。在将这些流行语翻译成英文时就要选用一个合适的策略,使其字面意思和内涵意义都能表达出来,例如网络流行语“人生就像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这里的“杯具”指代的是“悲剧”,但是在英译的过程中如果直接将其译成“tragedies”的话就越过这句话的字面意义而直指其内涵,不免让不了解“杯具”和“悲剧”。因此在翻译这个句子时就可以采用直译加上注释的方法,将“杯具”直接翻译成“cups”,然后在后面注明:在汉语中“cups”与“ragedies”读音相同,以达到双关效果。

(五)拼缀译法

拼缀法指的是对目的语中原有的词语进行剪裁,取其中的前部分或尾部分,或者保持一个词的原形再加上另一个词的一部分组成一个新词。这种方式构成的新词结构简洁,意思表达生动,是英语新词的构成手段之一。将中国的网络流行语引入英语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英语新词的形成过程,那么在翻译一些流行语时,就可以采用这种策略,利用目的语本身就有的词汇造出一些易于为受众接受的新词,从而更好地达到翻译文本对目的语语言的促进作用。一些网络流行语用这种方式进行翻译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躲猫猫译为“suihide”,将suicide和hide二者的意义联系起来,很好地传达了该事件背后的故事。

结语:

要准确翻译好网络语言,译者要充分了解这些语言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现象。很多网络语言部折射出中国现有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译者应该密切关注他们的翻译工作中翻译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珍.英语语境与交际能力的培养[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13):80-81.

[2]袁春波.“光棍节”英译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9):97-98.

[3]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02-106.

论文作者:刘欣磊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5

标签:;  ;  ;  ;  ;  ;  ;  ;  

论我国网络语言创新性的英译论文_刘欣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