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研究论文_卢腾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研究论文_卢腾

泰安瑞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装配式建筑因为其施工工期短、整体质量更好以及节省劳动力等优势而被广泛运用在各种建筑施工中,有效解决了传统建筑施工方式中的诸多问题,对于今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有着关键意义。本文主要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点进行探究,以期总结出一种新的施工方法。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1装配式建筑优势

1.1建筑资源的节约

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基材和动力燃左右,且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仍旧是粗放式的生产模式,达不到建筑节能的基本要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水泥、矿石等基础建设耗材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于建筑服役后的拆除建筑废弃物很难形成再循环利用的体系。而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集中生产加工的方式,通过合理的结构安全设计,可减少钢模、木材、混凝土、保温材料等建材的损耗。与此同时,相比较现场作业,工厂集约化施工作业可以减少水、电等消耗。在建筑单体拆除后,装配式建筑可进行重新组装和拼接,可实现资源的循环往复使用,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1.2工期的缩短

装配式建筑采用的预制外墙板等构件都会预留其他构件安装的卡槽,待结构封顶后可实现对建筑的防护包围封闭,相较于传统的防护支架的外搭等大大减轻了工作时间的消耗。其次,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集约化生产模式,对于单体建筑的构件都有固定的生产加工车间,所有车间工序井然有序,可快速对装配式构件进行浇筑、防护、保温、涂层等工作的展开,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大大缩短了构件预制的施工时间。在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组装阶段,采用大型吊机进行现场组装,可在1周~2周内实现建筑的拔地而起,减少现场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3工程费用的降低

由于装配式建筑的构件都是在工厂内进行集约生产,在提升员工熟练度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安排可以大大提高预制阶段的劳动成本,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相关预制构件的生产效率会大大提升,此外,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预制施工也会严格控制材料的使用数量,避免材料的损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费用的产生。在装配式建筑组装施工阶段,需要的安装工人数量不需要太多,且施工的周期也较短。总的来说,装配式建筑的工程费用较传统建筑施工有大幅度降低。油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行业的能耗是其他发达国家的3倍~5倍。

2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

2.1工厂生产阶段

1)构件表面印筋:主要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不到位;脱模剂涂的过厚;处理办法:按照规范要求下部设置钢筋保护层垫块,上层钢筋设置马凳筋。根据不同的脱模剂类型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均匀喷涂。2)构件损坏、掉角:主要由于拆模过早;成品保护不到位;处理办法:待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再进行拆模,拆模过程中要注意轻捶高频;构件场内堆放,运输及吊装过程中要注意成品保护。3)剪力墙构件预留钢筋或者套筒偏位:主要由于模具孔位有偏差;套筒未采取固定措施,振捣过程中偏位。处理办法:模具进场后要进行组装验收,确保模具孔位准确无误,并按照要求做好编号,防止使用过程中错拿。套筒在定位孔安装就位以后用固定塞固定,确保振捣过程中不偏。构件深化设计成梅花形的剪力墙插筋时,应针对生产的简便性进行优化,避免设计跟构件生产和施工脱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构件尺寸及平整度不满足要求:主要由于模具多次使用变形;胀模;收光不到位;处理办法:模具支完需要对长宽及对角线进行校核,确保模具平直,固定到位;收光之前用水平杆刮平,校准,确保误差在规定范围之内。

2.2构件存放及运输阶段

1)构件变形,表面细裂纹:主要由于构件场内和运输过程中未按照要求堆放;拆模过早;养护不到位;处理办法:叠合板在运输车辆上采用叠放的方式,构件底部用150×150通长枕木作为支垫,构件间使用40×90木方作为支垫,上下对齐,堆垛层数控制在4层~6层。采用养护窑蒸养,待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方可出窑拆模,出窑后场内正常洒水养护。2)外露钢筋锈蚀:主要由于构件露天堆放,钢筋锈蚀。处理办法:构件出厂之前将外露的钢筋均匀涂一层除锈剂,将钢筋与空气隔绝。3)构件倾覆:主要由于构件未按照要求绑扎固定牢固;处理办法:a.外墙板宜采用立式运输,外饰面层应朝外,梁、板、楼梯、阳台宜采用水平运输。b.采用靠放架立式运输时,构件与地面倾斜角度宜大于80°,构件应对称靠放,每侧不大于2层,构件层间上部采用木垫块隔离。c.采用插放架直立运输时,应采取防止构件倾倒措施,构件之间应设置隔离垫块。d.水平运输时,预制梁、柱构件叠放不宜超过3层,板类构件叠放不宜超过6层。e.对于超高、超宽、形状特殊的大型预制构件的运输和存放应制定专门的质量安全保证措施。4)构件供应不及时:主要由于意外事故、节假日期间造成的交通拥堵;处理办法:有条件的将现场设置专门的存货区;提前沟通第二天吊装的构件编号及时间,提前准备。

2.3预制构件的吊装和定位

(1)预制构件吊装时对垂直度的控制。目前,预制构件在吊装施工时,一般存在着施工精度低、浇筑过程中位移现象严重、斜撑调节精度低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导致预制构件在吊装施工过程中垂直度发生大幅度偏差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施工人员在吊装施工时,必须要严格参照施工质量规范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方式将施工误差控制在1mm左右,与此同时还要对相应的薄弱部位进行一定的加固,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要求。(2)螺栓的定位。预制结构与现浇结构都是以螺栓连接为主要的连接方式,但在工程实际中,往往会有螺栓掉环、拧不上去等现象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施工时,施工人员务必要采取试拧螺栓的方法仔细确认螺栓与其空洞的尺寸是否一致,再确认满足要求后,才能将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连接在一起。

2.4转换层施工技术

(1)控制现浇结构层的平整度及标高。施工人员在架设模架前,除了要先跟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之外,还要要求相关测量人员利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作业,这样才能保证模架架设的精准性。在模架架设完成后,浇筑混凝土施工前,施工人员还要再次核查底板、外墙和梁等部位标高,再确认情况无误后,才能开始浇筑混凝土。(2)控制垫片的设置偏差。施工过程中,有些时候需要使用到垫片,使用时必须预先将放置面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处理,确认放置面上没有出现任何杂物后,才能由测量人员测算出放置面的标高,计算预制构件落位处的标准高度,最后再依据相关等式进行层高的计算。在确认放置垫片的位置后,使用符合要求的垫片,这样才能避免垫片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干扰而出现倾倒和位移等危险情况的发生,保障工程的安全性。(3)控制水平缝的宽度。根据施工质量要求,在施工开始前,施工人员应该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一般设计25mm的水平缝宽度,以此来保证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有序进行。

3结语

经过上述对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及施工技术要点的探讨,可以发现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立在传统建筑结构的基础上的,装配式建筑是新兴的建筑技术,但其背后支撑的规范要求和结构理论是没有变化的。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在经过一代代研究和探索后,这种新型的建筑施工技术一定会更加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齐宝库,张阳.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5(2):156~159.

[2]郑欢欢,朱辉.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的优缺点[J].住宅与房地产,2017(17):142.

论文作者:卢腾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  ;  ;  ;  ;  ;  ;  ;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研究论文_卢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