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论文_刘伟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论文_刘伟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3)

摘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远远落后于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 存在师资匮乏、结构不合理、缺乏规范培训基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特点,从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强化职业责任感入手,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加快发展提供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高职院校的发展重点应落在优化教育机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创新培养人才模式,深化产教研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上,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直接关系。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存在重形式轻内涵

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是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一方面要符合“双证书”的形式要求,另一方面要具有“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具有从事本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专业技术岗位工作能力,并能将技术岗位工作转化成教学设计的专业教师。然而,许多高职院校把“双师型”教师错误的理解为“双证”获取者,把“双师型”教师的比率盲目定义为“双证率”,其结果是教师在获取教师职称证后,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工程、经济等专业技术职称证上,不注重“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忽视了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来源不够宽泛

大部分高职院校近年来引进的许多教师,都是应届研究生或博士生,缺少工作经历,缺少实践经验,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少数教师是从企业引进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但缺乏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薄弱,教学方式方法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教师来源不够宽泛,导致了学校师资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不合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发展。

(三)“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师资培养模式与方法仍较单一,以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及高层次院校集中进修或培训为主,一般以加深拓宽专业基础知识,且以授课为主。由于缺乏与企业合作培养的机制,教师到企业、工厂实习、见习未做安排或提供的时间很短,很少有机会进入企业参与管理或生产。其次,教师自我培训提升的意识不够强烈。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很多教师都处于满负荷的工作状态,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及费用产假进修培训。

(四)“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办法,但是没有建立配套的评价激励制度,在工资待遇、科研课题申报、地位上没有对“双师型”教师给予适当的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 要提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

正确认识“双师型”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建设,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政府部门和职业院校都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紧密,要积极超前谋划,根据发展需求,坚持量质并举,落实有效措施,大力培养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走上互动发展的良性轨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技能人才必须坚持贯彻“产教融合、理实合一”的理念,学生要在高校与企业两个场所,学习理论与实践两项内容,毕业时要获得“双证”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 技能) 证书,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有既懂理论又会实际运用与操作的“双师型”教师从事教学才能胜任。

( 二) 建立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准入制度

由地方政府或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等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并实施高职教师资格标准。有必要对高职教育教师明确其应具备的学历及行业资格证书等,作为入门条件,引进、外聘高职教师时要严格把关。同时要制定并实施“双师型”教师标准,明确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专任教师,以及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的“双师”素质相关标准;对来自企业、工厂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也应明确在任教前必须进行有关规定的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对新入职职业院校教师要建立严格的入职制度。

(三)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自我成长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自我成长,是提高“双师”素质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应引导专业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自觉地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经常反思,不断总结,逐渐积累,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

其次要制订鼓励教师自修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作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还要有宽阔的视野引导和影响学生,这就需要不断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三是重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专业带头人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领军人物,职业院校在重视教师整体队伍提高的同时,采用有力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大专业带头人和“大师型”名师的培养力度。

(四)创设利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良好条件

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应创造条件制定政策,支持“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一是推行“双轨制”培养机制,学校一方面要给专业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条件、机会和待遇,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采取为专职教师减免工作量等措施,使其积极、主动地承担兼职教师专业的导师,指导兼职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促使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对子互相指导,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二是完善校本培训机制。学校要结合发展方向和教师现状,制定适合本校的培训计划及实施细则。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明确培训时间和内容,并制定培训考核评价方案,确保培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是完善配套激励机制。“双师型”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还有繁杂的实践教学工作,工作强度和复杂程度较高。学校要在职称评定、培训进修、课时安排、课程选择时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在福利待遇方面,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学校要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加强引进与培养并重,外力与内力结合,需要得到政府与各行各业充分的重视和支持。使得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发展与升级、综合竞争力提升、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宝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2]刘丽平.澳大利亚TAFE学院“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回顾与思考[J].财会通讯,2016年第31期

[3]翟鹤.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与借鉴[J].当代职业教育,2015(6).

[4]吕志香,刘晓风.扬州产业结构与高职教育互动发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19) .

论文作者:刘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论文_刘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