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对背的拥抱论文_许刚

背对背的拥抱论文_许刚

摘要:朱自清先生1917年所见背影为何直到到1925年才进行创作?从这一症候入手,以作者和文本入手分析朱自清先生所独有的心灵感悟。从而探究其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教学魅力;《背影》;心灵感悟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也是多个版本的语文课本常选篇目,本文通过朴素的语言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这篇作品问世快近八十年了,至今依然被选作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材之中。吴晗先生曾经说到:“‘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足以说明朱自清先生《背影》地位。

那么朱自清先生这篇《背影》何以能从众多描写父子深情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呢?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看。首先,使用白描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作者只用极简练的速写笔法,抓住传神的细节,就勾勒出一幅淡淡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以自由想像的广阔天地;其次,语言朴素而简练,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能明显地感到它的语言风格与《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文章不同,显示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另一种风格。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再次,视角独到,“朱自清先生选用特定角度抓住背影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奔向一个中心进行集中、组合、强调,熔铸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那么从1917年所见背影到1925年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朱自清多了哪些心灵感悟呢?绝不简单的是父子之爱这一单一层面。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朱自清由学生变为社会人,体悟到了生活的压力

朱自清的童年和青年生活一直是比较愉快的,因为“自幼稳重安静,聪明好学”受到教师的喜爱,父亲也在扬州当官,家境还算殷实。所以19岁的他尽管能够感受到父亲失去职位的家庭变故,但仍不能深刻体会生活的压力。因此在父亲欠了一笔债,家中光景如此惨淡的情况下还“到南京和朋友去游逛”,在“父亲和脚夫讲价时还忙着插嘴”并且穿的是“紫毛大衣”。那时的朱自清对生活的不易是很难体会的。

“1924年的9月直系的江苏军阀和皖系的浙江军阀火拼,温州这时已经乱成一片。客居温州的朱自清一家五口全是妇孺老幼,身无分文,寸步难行。”因此不难看出朱自清不直接描写父亲背影,而要用大段笔墨表现家中光景的惨淡的原因。因为经历了动荡时局、艰难岁月后,也已作为父亲的朱自清才会对生活的压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二、经历世事变幻,人对于外在环境的无助

“人生的阅历是理解的基础,他经历了五四运动的失败,军阀之间的混战和扬州八中的不愉快,终于理解到“曾经风光的父亲,面对‘祸不单行’的人生际遇时‘晚境却如此颓唐’。”做为一名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朱自清以其敏锐的触觉感受到了社会的压抑,并且领悟到人对于命运以及外在环境的弱小和无奈。以至于产生一种“人生如根蒂,飘若陌上尘。”的凄凉落寞情绪。

三、 角色转换、换位思考,父子之间代沟消除

作为儿子的朱自清对于父亲的行为,是不能深切理解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亲明明有谋职的生活重担,为何还要亲自送“我”。并且不辞艰难翻越月台为子买橘。即便他当时流下了深情的眼泪,那也只是作为年轻儿子对于父亲无微不至甚至不辞劳苦行为的感动。

角色转换之后,已为人父的朱自清则发现父亲的一切言行,都把他当作从未出过远门的小孩子。正是这种自己如今同样拥有的爱子心切,是1917年作为儿子的朱自清不能体会的,从而产生了对于自己少不更事的悔恨,还在行文中无意识的流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子代际关系普遍现象。从而引起众多读者的心理共鸣。

四、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加深了朱自清对父亲的思念

从1921年与父亲失和以来,父子俩再没有过深切交流,创作《背影》时朱自清正在北京的清华大学任教,并且这时的朱自清孤身一人,举目无亲借居在朋友家中。在陌生的环境中他曾经发出感慨;“不知怎的,总不时想着在那儿过了五六年转徙无常的生活的南方。转徙无常,诚然算不得好日子;但要说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时候容易深切地感着。”在此同时又创作了《我的南方》来表达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在背影中开篇就谈及“我与父亲不想见以两年余了。”这绝非是结构上的矫揉造作,而是由于思念的真情流露。这一心理特质是20岁与父亲同行的朱自清断不会有的。

五、自我忏悔,因矛盾而使感情升华

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时的1925年,他和父亲有过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间的矛盾有时是很激烈的。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后来在《毁灭》中也写到“败家的凶残”“骨肉间的仇恨”。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父亲始终不准其进门他们的关系仍未好转。

父亲的行为虽然束缚了朱自清的经济自由,甚至以传统封建道德观念强烈冲击了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朱自清的精神。但朱自清以本身所保有纯真心灵和对父亲的孝顺重新审视这一矛盾时,发现父亲有自己的无奈,并且点点滴滴都是对儿子的一片深情。于是自我忏悔,并在文章中直抒胸臆:“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用反讽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深深愧疚和歉意。

六、父亲来信,领悟生死与孝道(写作《背影》的直接原因)

1925年10月的一天,朱自清收到父亲朱小坡的来信,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正是这句话,让朱自清的情感达到最高潮,而泪如泉涌。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自幼接受传统教育的朱自清,读到“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句话怎能不伤心难过,到这时父子之间已经完全释怀了,父亲已经忘却自己触他之怒的不好,只是作为一个老人关心和牵挂自己的儿子。而朱自清也完全融入了父亲为自己付出的感激和老年发怒的谅解之中。

朱自清在这篇《背影》中所蕴含的心理,绝不能简单的用一句父子之爱来进行概括,正是由于作者在1917到1925这八年时间起伏的人生经历,以及与父亲之间曲折的关系,更激发了他对于生命、生活、生死、亲人、以及人生价值的心灵感悟。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通材实验学校 610000)

论文作者:许刚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0

标签:;  ;  ;  ;  ;  ;  ;  ;  

背对背的拥抱论文_许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