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代书评业发展概况_书评论文

台湾当代书评业发展概况_书评论文

台湾当代书评业发展概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貌论文,台湾论文,书评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意义上的台湾书评,始于50年代。1954年9月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出版了最早的一部当代图书评论集,即司徒卫的《书评集》。《书评集》共收入书评24篇,揭开了台湾当代文献评论事业的帷幕。

台湾当代图书评论事业可以根据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始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发展阶段(80年代以来)。

一、台湾书评事业的初始阶段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经因为提出台湾似乎没有文学批评,在学术界掀起一场争论。应该说,在50至70年代,是有书评的,或者是关于文学评论的书,甚至还有些年度选集的编选与出版,如尔雅出版社就策划、出版过一些。1960年6月幼狮书店又印行了司徒卫的《书评续集》,收入书评30余篇。后来,司徒卫的两部集子合而为一,重新出版,书名《五十年代文学评论集》。

1961年2月,《半月文艺》的主持人程大诚出版了一部《文学批评集》。1965年9月,皇冠出版社出版印行了魏子云的《偏爱与偏见》,收集当代文学评论文章,评论对象包括当时的重要作家。魏子云还出过好几本“名著欣赏”一类的书。此外,还有《叶石涛评论集》(台北兰开书店,1968年9月)、《现代文学评论集》(崔焰昆著,台湾光启出版社,1969年7月)。

70年代较前时期发展的特点在于注重小说的评论。邵间写了一部小说评论集《白痴的天才》,由晚蝉书店出版,1970年4月印行。编辑很有特色,书评于前,后附各篇书评所评论的小说作品,便于读者对照。小说评论方面,还有一位知名人物,即曾主持尔雅出版社工作的隐地先生。他从1965年开始,每个月为《自由青年》写一篇《隐地看小说》,1967年结集成书。

这时,还出现了借书抒情、闲话图书之类的“书话”,影响较大的要算彭歌了。

从1966年秋起,彭歌在《台湾新生报》上辟有“双月楼杂记”专栏,每周两篇。1968年8月结集成书出版。其第一集《书香》,编为《仙人掌》文库第一种;其第二集《新闻圈》于1969年出版。彭歌在1973年还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了《双月楼说书》。上述集子着重在“图书与新知的介绍”,且仅仅是“说说与书有关的事情”,并不十分考究学术性。《联合报》副刊的“三三草”,也结成好几本集子,如《书中滋味》、《书的光华》、《读书与行路》等等。

《书评书目》创刊于1972年9月,是台湾第一部专门刊登书评、读书随笔、书评综述和书目的杂志,旨在通过该刊物“建立严正(的)批评风气”。出刊后,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推荐图书,刊登书目,有“每月书评”、“书评书介”、“书评索引”等栏目,受到爱书人的重视与好评,对于“提倡和推进台湾读书爱书的社会风气,活跃书评和文学评论活动,组织和培养评论家的队伍,编纂和积累书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台湾书评事业的发展阶段

80年代以后,台湾书评事业发展较快。这一时期,开始了现代书评理论研究。书评发展的一个特点在于注重对读者读书的引导。以提高读者的素养为宗旨,出现了一批专门评论当代文学作品的书评家。

台湾的第一部书评理论专著,应该说是思兼的《书评与文评》。该专著探讨了书评、文评的有关理论问题,根据“感性的读后感”和“知识评价”两个方面,提出了书评文体的“五分说”,即书评文体可以分为摘要性书评、论述性书评、源考性书评、比较性书评、感发性书评。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书评家致力于读者文化素养的改善,是为了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彭歌所著《书与读书》,由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该书就是作者感于台湾图书馆学系和新闻学系的青年学生“专而无博”而编著的。旨在概括而全面地介绍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对各学科的产生、发展、学术流派、研究学者及其专著都加以简要的说明,既有经典理论,又采用了研究成果;既开拓读者的眼界,又具备较高的学术性。

《第三只眼》,由台北书评书目社出版。该书为《书评书目》杂志书评专栏文章的结集,专门收集了立论客观、宗旨诚恳的新书评论文章,“每一篇书评几乎都能指出被评者的优点和缺点。指出缺点时,并非旨在挑剔,而是基于学识的基础和整体问题的重要性,这也许可使读者获得较有价值的参考,也可令著者心服而改变本身的缺点。”

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书评集,如郭明福《琳琅书满目》、林双不《青少年书序》、王鼎钧《两岸书声》等,专门为青少年读者“介绍和评论好书,以指导青少年读者读些什么书,如何读和如何写”,“以改善青少年读者的文学素养”。

书评家读书心得、随笔、札记类文章集子较以往有很大发展,过去那种“仅仅只读与书有关的事情”的文体内涵大大地丰富起来。与之相关的是书评序跋文集的出版。1978年出版了梁容若的《读书集》,由台北艺文印书馆印行。凡40多篇,以广博学识为基础,精读细评其过目的著述,行文论述严谨有据,因而是一部学术性强的书评序跋集,对学术界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这之后,代表性作品有林海音的《芸窗夜读》(台北纯文学出版社出版),殷海光的《书评与书序》(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0年出版)。

80年代还出现了一大批书评家,影响最大的恐怕要算是龙应台了。台北尔雅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龙应台评小说》,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年增订出版,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在文学界刮起了一场“龙旋风”。该书共有三辑,第一辑收小说评论19篇,第二辑收关于文学批评的论文6篇,第三辑收他人评论该书的文章3篇。该书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作者对台湾当代作者及其作品指名道姓的褒贬,促使了台湾文坛“僵化多年”、“温柔敦厚”的书评模式产生新的突破,其干净利落且富感染力的文笔,也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兴趣。该书是第一部能够再版且进入畅销书行列的书评著作。

三、文学报刊上书评文章的刊登情况分析

根据已有资料数据的统计,无论一般性文学杂志,专业性文学杂志,书评所占比重均很有限,从0~8%不等,实在不能与一般文学作品相比较。上述几类杂志中,每期所刊登书评篇幅只占该期杂志篇幅的4%,这就反映了一个始终有人讨论的问题,即文学评论的建立与实践是亟待努力的当前课题。

台湾每年出版的书籍达2万种,有关书评的书籍及文学评论书在文学书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80年代初中期约为1/7,以后达到1/6。近年来,文学评论书籍数量还在增长,已接近1/5。

许多报纸都设立了书评栏目,影响较大的如《中国时报》“开卷”版的《双周好书榜》及“开卷年度十大好书”评选,《自立晚报》每周一次的书香书评栏目,《联合报》文学新书《质的排行榜》等,对宣传和引导读者阅读品味较高的文学书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标签:;  ;  ;  ;  ;  

台湾当代书评业发展概况_书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