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有[1]2001年在《有色棉的纤维特性研究与杂种优势利用》文中指出本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研究有色棉纤维的超微结构、发育特点及色素物质的生化特性;二是有色棉细胞质雄性不育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学观察和杂种优势表现。旨在进一步了解有色棉色素形成和纤维发育的特点,并通过杂种优势解决有色棉产量低、品质差等缺点,现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列述如下: 用有机溶剂(乙醇、乙醚、二甲苯)、酸碱溶液不能将有色纤维中的色素物质抽提出来,而用HNO_3/乙醇比色法能够将有色纤维中的素物质提取出来。将不同颜色的纤维按纤维系含量和提取液吸收值(OD值)大小进行分类:第一类为白色纤纵,纤维素含量一般在90%以上,提取液吸收值小于0.01;第二类为绿色纤维和浅棕色纤维,纤维素含量在80~90%之间,提取液吸收值范围为0.01~0.35;第叁类为棕色纤维和深棕色纤维,纤维素含量一股低于80%,提取液吸收值大于0.60。 从不同发育时期的有色棉纤维HNO_3/乙醇提取液吸收值和纤维素含量分析来看,开花后20天前后和开花后30天前后是棕色棉纤维色素物质形成和积累的两个重要时期;在开花后30~35天,纤维迅速显色,这可能与纤维细胞pH迅速升高和水分含量下降有关。绿色棉纤维色素物质在纤细细胞中开始形成和积累的时期是在开花后15-20天。在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纤维细胞的pH降低,有利于纤维细胞的进一步伸长和次生壁的加厚。 根据对白色、棕色和绿色纤维的电镜切片观察,叁种颜色纤维的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初生壁、次生壁和中腔。在绿色棉纤维中,纤维的次生壁内层存在大量染色深的条纹,这些条纹可能是色素沉积与日轮共同造成的。在棕色棉纤维的中腔壁上沉积大量染色较深的物质,这些物质有可能是棕色棉纤维的色素物质。同时首次发现棕色棉纤维具有分叉结构,但这种分叉结构形成的机理尚不清楚。 矿质元素在不同颜色纤维发育过程中的含量和作用有差异。具体表现在:①绿色纤维非纤维素物质中含N物质多于白色棕色纤维;②P可能与棕色和绿色纤维色素物质的积累有关;③K与Ca的含量变化与纤维品质发育有关;④Mg与绿色棉纤维色素物质的形成和积累有关;⑤Zn与棕色棉纤维色素物质的形成和积累有关。 对棕色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小孢子发生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棕色棉不育系小孢子发生败育的时期是在造孢细胞增殖至小孢子母细胞的进行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造孢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退化导致雄性不育的主要细胞形态学特征是:造孢细胞核仁增大、细胞质液泡化和细胞形状畸形,还有因核仁物质弥散而使整个细胞染色较深;核仁穿壁很普遍;多核仁(2~4个)、核膜消失、胞质液泡化;染色体行为异常;不育系花药小孢子母细胞成半月形;小孢子母细胞互相粘连成巨型团块;小抱于母细胞胞壁消失,核高度液泡化;有色棉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内的造抱细胞和小抱子母细胞的败育与绒毡层的过早退化密切相关。 对棕色棉的19个杂种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单株铃数和皮棉产量比棕色棉对照分别增加3.9个和增产15.21%,其中9个组合的增产幅度为15.5l4a门%,尤其是刀2X刀2组合的皮棉产量较常规推广良种“中棉所12号”增产 3.17%。在纤维品质上,与棕色棉对照比较,有 8个组合的纤维长度显着增长2.6-牛8*m,幅度为10.兆-19.35%:比强度增加0卜2.火*佃x,其中4个组合增幅为10 *9-16。48%;马克隆 值低0.5-1.7,降巾为26.00-34*0%。研究表明利用棉花杂种优势对提高有色棉产量和品质均具有显着的作用。 通过Mu技术对棕色棉和白色棉叁系及F;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不同纤维颜色之间的基因组差异最大,其次为除育性基因型外其它遗传背景造成的基因组差异,而育性基因型不同造成的基因组差异最小。其中,4个棕色棉之间的基因组差异大于4个白色棉之间的基因组差异。
赵向前[2]2003年在《彩色棉的纤维色素与品质形成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从棕色棉、绿色棉纤维中提取色素化合物,采用化学分析和紫外光谱分析,明确彩色棉纤维中色素的种类和理化特性;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色素合成基因在纤维色素形成中的作用机理;对影响色素形成和品质形成的相关因子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纤维色素形成与纤维品质相关性;同时对利用彩色棉杂种优势进行产量和品质改良研究进行了探讨。研究获得了一些初步的结果,为探讨彩色棉色素和品质形成机理带来一些信息,归纳如下: 1 色素的物质类型及理化性质 通过对棉花纤维中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表明彩色棉和白色棉成熟纤维中都含有类黄酮,而不存在类胡萝卜素。彩色棉纤维色素甲醇提取液通过一系列显色反应、紫外光谱分析、诊断试剂对紫外光谱吸收的影响分析,以及通过纤维色素HNO_3/乙醇提取液紫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棕色棉纤维色素中可能是黄酮化合物,B环上带有邻二酚羟基;绿色棉纤维色素除了黄酮化合物外,还含有3-位羟基被糖甙化的黄酮醇化合物,A、B环上都带有邻二酚羟基。 2 色素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本研究根据拟南芥和矮牵牛中的已知色素合成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获得5个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特异性片段,以此5个基因片段作为探针进行Southern利Northern杂交分析。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苯丙氨酸解氨酶、查耳酮合成酶、查耳酮异构酶这叁个基因(探针)与棕色棉、绿色棉和白色棉的基因组DNA EcoR Ⅰ酶切产物杂交都产生杂交信号,拷贝数都只有一个;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只与绿色棉DNA有杂交信号,而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则与白色棉和棕色棉DNA都有杂交信号。Northern杂交表明,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在白色棉纤维、绿色棉纤维和棕色棉纤维中的表达分别在开花后0天到9天、开花后0天到12天和开花后0天到18天,在彩色棉纤维中表达的时间和表达的强度都大于白色棉;查耳酮合成酶基因在开花当天表达量最大,白色棉纤维中该基因表达持续到开花后9天,而在绿色棉和棕色棉纤维中表达分别到开花后12天和15天。棉花纤维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其mRNA表达基本一致,总黄酮含量的变化和CHS mRNA的表达也基本吻合。苯丙氨酸解氨酶和查耳酮合成酶基因在彩色棉纤维中的表达以及类黄酮在彩色棉纤维中的积累,证明了纤维色素为类黄酮,其合成途径和花卉类黄酮合成途径类似。 3 影响彩色棉纤维色素形成的相关因子 对影响纤维色素形成的相关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棕色棉和绿色棉在开花后14天内纤维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成熟纤维色素含量呈正相关;开花后5天和成熟的彩色棉纤维总黄酮含量和成熟纤维色素含量达到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叁种颜色棉花纤维pH值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纤维发育前期,pH值逐渐下降,后期pH值略有增加。绿色棉纤维的pH值最高,棕色棉纤维pH值最低,白色棉徐州142的出值则处于两者之间。彩色棉纤维出值调节纤维色素的形成,棕色棉纤维的叫值与色素含量呈现负相关;而绿色棉纤维PH值与绿色棉纤维色素含量之间都为正相关。有色棉开花后5天纤维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蔗糖含量与色素存在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开花后10天绿色棉纤维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色素也存在显着负相关;而绿色棉、棕色棉纤维蔗糖含量与色素含量分别在开花后20天~30天和25天~30无达到显着正相关。N、P、Cu、Fe等矿质元素对色素形成也起促进作用。4影响彩色棉纤维品质形成的相关因子 有色棉纤维发育各时期PH值、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黄酮含量与成熟纤维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棕色纤维发育25天、绿色纤维发育15天后的总黄酮含量与纤维长度和纤维素含量间存在显着负相关。棕色棉纤维在开花后历天、绿色棉 20天以内,纤维的 PH值对纤维长度与纤维比强度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同时发育各阶段纤维的PH值与马克隆值存在正显着相关;在有色棉纤维发育前期蔗糖含量对纤维的马克隆值和纤维素含量存在正向作用,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但在后期则表现为负向作用。5彩色棉纤维色素形成和品质形成的关系 纤维色素形成和品质形成是两个独立但又互相影响的过程,同时受纤维PH值、纤维含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等因素的调节。按照蔗糖对彩色棉纤维色素形成、品质形成的相关性,可以将棉花纤维发育分为两个阶段,在彩色棉开花后20天内,蔗糖含量对纤维品质形成的促进作用人于对色素形成的作用,蔗糖含量对纤维的马克隆值和纤维素含量存在正向作用,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蔗糖含量与色素含量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而后期,绿色棉、棕色棉纤维蔗糖含量与色素含量间存在显着正相关,但对纤维素的沉积表现为负向作用。纤维中色素含量与成熟纤维品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成熟纤维中色素含量与纤维的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以及纤维素含量间达到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6 以纤维颜色作为指示性状在叁系杂交棉中的利用 以彩色棉纤维的颜色作为指示性状,在叁系杂交棉的制种田,将带有指示性状的棕色棉恢复系或绿色棉恢复系按显:2比例与白色棉不育系混合种植(混播制种方式),以常规的条播?
李定国[3]2003年在《棕色棉杂种优势利用及纤维色泽的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充分利用棉花杂种优势,不仅能大幅度提高产量,改善纤维品质,还能增强其抗逆性和适应性。彩色棉的纤维品质性状差、产量低成为制约其大面积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彩色棉的杂种优势利用就成为必然。本研究通过5×3的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以五个抗虫的品种(品系)为母本,以叁个彩色棉品系为父本,配制15个抗虫彩色棉组合。得到如下结果: 1.抗虫棉与彩色棉杂种一代籽、皮棉产量的中亲优势组合率达到100%,超亲优势组合率分别为53.33%、20%,籽棉产量超亲优势组合数是皮棉产量的两倍。这是由于杂种一代的衣分较低,同优亲无法相比。杂种一代的纤维品质虽有一定的中亲优势,但其具有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组合很少。产量较高的组合为A2×A6、A4×A6和A5×A6,其中A2×A6的杂种优势最高。棉花产量组分中单铃重主要受基因的显性效应控制,因而表现较强的超亲优势;而衣分存在很强的加性效应,超亲优势极低。彩色棉与抗虫棉配制的杂交组合,其后代的品质性状很少有超过优亲,大多数组合的品质性状依然很差。这是由于其亲本之一彩色棉的品质较差的缘故。也有个别组合杂种一代的品质较好,如A4×A7这一组合的品质性状较好。 2.AD模型基因遗传效应分析表明:籽棉产量主要受基因的显性效应控制,显性效应是加性效应的2倍;皮棉产量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加性效应是显性效应的2倍;衣分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加性效应是显性效应的15倍;单铃重主要受基因的显性效应控制,显性效应是加性效应的24倍。纤维品质性状中,整齐度和麦克隆值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伸长率主要受基因的显性效应控制;纤维长度和比强度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相当。
袁淑娜[4]2009年在《彩色棉纤维发育特性以及基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彩色长绒棉育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然彩色棉是一种纤维具有颜色的棉花,其颜色是植物色素在纤维细胞内沉积的结果。天然彩色棉织物以其舒适、环保的特性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但彩色棉在生产应用上存在两个不利因子:其产量偏低,品质偏差。如何提高彩色棉的产量和品质使其适应纺织工业的需求成为种植者和纺织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杂种优势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手段,在棉花中海陆杂种和陆陆杂种已被广泛用于新品种的选育。海岛棉具有纤维长、细、强等突出特点,是纺织高支纱和特种织物不可缺少的原料。为此,本文在研究彩色棉纤维生长与发育的生理、生化和基因表达特性的基础上,对基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棕色棉陆陆杂种和海陆杂种的杂种优势表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指导彩色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和组织培养条件下彩色棉和白色棉纤维的发育特性彩色棉纤维快速伸长期较短,次生壁加厚停止较早,使得彩色棉纤维的长度和品质较差。与白色棉比较,彩色棉纤维细胞中的纤维素、总黄酮、葡萄糖、蔗糖和果糖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1)、纤维素的含量,彩色棉纤维(仅为750mg/g左右)低于白色棉纤维(910mg/g);2)总黄酮含量,棕色棉和绿色棉5DPA纤维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8.4mg/g和6.9mg/g,显着高于白色棉5DPA纤维中的3.1mg/g;3)纤维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彩色棉纤维中各种糖分的含量在纤维发育的早期均低于白色棉。棕色棉和绿色棉5DPA纤维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比白色棉分别降低20%和25%,16.7和28.6,9.6%和6.4%。这与组培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糖分对离体纤维发育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相一致。实验表明,不添加糖源的培养基中纤维基本不发育。蔗糖对纤维发育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葡萄糖次之,果糖最差。因此,在彩色棉纤维发育的前期可溶性糖含量偏低,后期不但存在色素物质的合成,而且可溶性糖向纤维素的转化又不充分,这就使得最终彩色棉纤维中纤维素含量减少,而可溶性糖含量则相对升高,可能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利影响。2培养基中外加呼吸抑制剂对离体彩色棉纤维发育及显色的影响用组织培养的方式,外加呼吸抑制剂硫脲和鱼藤酮观察离体彩色棉纤维胚珠在30天内的生长发育特性。研究发现,硫脲对彩色棉纤维细胞的发育影响较小,但对绿色棉纤维的显色影响较大。当培养基中硫脲浓度达到600μM及以上时,绿色棉纤维在30天内没有显色,而对照(不加硫脲绿色棉)在23天显色。硫脲对胚珠培养条件下棕色棉纤维的显色没有影响。鱼藤酮对彩色棉纤维生长的毒性较大,能显着抑制彩色棉胚珠的发育,与对照相比,高浓度鱼藤酮处理下彩色棉胚珠鲜重降低65%以上,纤维长度缩短55%左右。在鱼藤酮作用下,棕色棉和绿色棉虽然都能正常显色,但棕色棉纤维的颜色明显变淡,绿色棉纤维颜色变化不明显但显色提前,组培17天显色,比对照提前6天。同时对组织培养条件下30天后两个抑制剂不同浓度处理下叁种纤维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发现,高浓度硫脲处理下,各个材料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有降低。其中绿色棉中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80%左右,这可能与高浓度硫脲处理下绿色棉纤维显色受到抑制有关。3基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棕色棉陆陆杂种和海陆杂种的杂种优势表现陆陆杂种ZZ2的皮棉产量最高,其次为ZZ3,ZZ1。ZZ2的产量相对G008提高了57.5%,与白色棉对照ZM29接近。ZZ2较高的产量得益于其单铃重上较大的杂种优势,这与ZZ2杂种的父本为优质高产的白色陆地棉有关。白色优质陆地棉基因的渗入使得ZZ2在单铃重、皮棉产量和衣分上比G008有显着提高。棕色棉海陆种间杂种ZZ3的单株结铃数最多,其对G008和ZM29的超标优势两年平均值为40.5%和60.3%。这使得海陆杂种的籽棉产量较高,比G008提高30%以上,为其皮棉产量的杂种优势提供了基础。ZZ1的杂种优势为叁类杂种中最低。海陆杂种ZZ3的纤维长度与G008和ZM29相比提高了33.9%和11.2%。其纤维强度比棕色棉纯系G008提高40%左右,超过白色棉对照ZM29 10%以上。以白色棉做父本的陆陆杂种ZZ2和海陆杂种ZZ3成熟纤维中纤维素的含量(分别为906mg/g和897mg/g)显着高于G008(746mg/g),与白色棉对照ZM29接近。成熟纤维中纤维素与纤维品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成熟纤维中纤维素的含量与纤维长度和强度都有极显着的正相关,这可能是棕色棉海陆杂种品质较好的原因之一。4叶片光合特性和纤维生理特征与棕色棉杂种产量和品质表现的关系海陆杂种ZZ3在整个生育时期平均具有较高的叶绿素水平,其盛花期的叶绿素含量与同时期的ZZ1,ZZ2,和G008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相比分别提高了22%,12%和57%。与叶绿素含量相对应,海陆杂种也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并且在生育后期其他材料光合速率下降明显时,海陆杂种净光合速率的降幅较小。海陆杂种ZZ3叶片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这表明其光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其最终的皮棉产量不如ZZ2,可能与其营养生长过旺造成对碳水化合物利用分流有关。ZZ1、ZZ2、ZZ3和G008在纤维的生理特性上也有较大差异。纤维快速伸长期,ZZ3纤维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而pH值相对较低,为纤维的快速伸长以及纤维素的合成提供较好条件。5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与棕色棉杂种品质表现的关系棕色棉海陆杂种最大的优点是其对棕色棉纤维品质的极大提高,而好的纤维品质能使棕色棉适应纺织工业的需求。我们利用荧光定量PCR来研究不同棕色棉杂种纤维中渗透压相关基因和细胞壁形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海岛棉H8714R和棕色棉海陆杂种Z11A×H8714R中六个基因表达量均相对较高。EXT基因和ACT1基因的表达量均为棕色棉G008的1.5倍以上。celA1基因与纤维素的合成直接相关,因此对纤维的强度影响亦较大。研究结果表明,棕色棉海陆杂种纤维中该基因的表达量要显着高于棕色棉陆陆杂种和棕色棉纯系,其20DPA中celA1基因的表达量是棕色棉纯系G008纤维中该基因表达量的2倍以上。由于20DPA是纤维素大量合成的时期,因此,该基因的大量表达可能与棕色棉海陆杂种纤维强度的明显提高相关联。海岛棉H8714R和棕色棉海陆杂种Z11AxH8714R在10DPA纤维中渗透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较高。蔗糖合酶基因(SuSy)在海岛棉纤维快速伸长期的表达量很高,达到内参基因的25倍左右。白色陆地棉ZM29、棕色棉陆陆杂种Z11A-L08R和棕色棉纯系G00810DPA纤维中蔗糖合酶基因(SuSy)的表达量相对较低,只有海岛棉和棕色棉海陆杂种的1/3左右。焦磷酸化酶基因(VPP)和质膜H+-ATPase基因(PMA)在海陆杂种和海岛棉10DPA纤维中的表达量也较高。基因表达量和成熟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之间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因此,这些基因的高量表达可能有利于海岛棉和海陆杂种棉纤维的快速伸长和纤维次生壁的加厚。
李娟[5]2007年在《棕色棉F_1代纤维品质的遗传特性及遮光对纤维色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掌握天然棕色棉纤维品质的遗传特性,明确棕色棉间杂交纤维色泽的变化特点,加快育种进程,开展了棕色棉F1代纤维品质的遗传特性及遮光对纤维色泽影响的研究。本试验于2005-2006年在石河子农科中心棉花研究所彩棉试验地进行。以纤维品质及色泽有差异的8个不同类型棕色陆地棉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通过测定8个棕色棉亲本及15个不完全双列杂交F1代的绒长、比强度、伸长率、麦克隆值、整齐度、可纺系数、成熟度7个纤维品质性状及纤维色素含量、纤维素含量2个色泽性状,同时考查了棕色棉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子指等产量性状,利用朱军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及刘来福的亲子相关和回归及配合力分析方法,研究了棕色棉纤维品质遗传特点,分析了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配合力及杂种优势效应,同时探讨了遮光处理对不同类型棕色棉品种纤维色泽及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棕色棉纤维品质的遗传效应分析表明,其纤维品质性状主要受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环境效应对其有一定影响,但以遗传效应为主。其中,棕色棉的绒长、伸长率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比强度、麦克隆值以显性效应为主。2.棕色棉不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率不同,除可纺系数与成熟度的狭义遗传率较低,受环境影响较大外,其余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率均较高。狭义遗传率分别依次表现为伸长率﹥绒长﹥比强﹥麦克隆值。3.相关分析表明,棕色棉F1代性状的表现与亲本的选择有一定关系,利用双亲预测后代是可能的,而纤维品质性状间及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尤其亲本纤维色泽的深浅直接影响着后代的表现。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绒长与麦克隆值、整齐度成正向遗传相关;比强度、伸长率与麦克隆值、整齐度负向遗传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棕色棉品种(系)间杂交,所有F1代纤维均呈棕色,深浅不一。以深棕色为母本的后代,纤维色泽深于以深棕色为父本的后代。纤维色素含量与成熟纤维品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纤维色素含量与纤维的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间达一定负相关。杂种F1主要纤维品质性状与双亲相应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比强与产量性状的负相关(-0.519)最为明显,与籽棉产量、铃重及单株铃数相关系数分别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其次是绒长与皮棉产量呈显着负相关。4.根据亲本及组合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的大小,可预测和了解所研究的亲本和杂交组合在纤维品质性状改良中育种价值及潜力。从纤维色深、高产优质的目标出发,在绒长的选择上,以垦棕2号、石彩4较好;高比强的选育中,以垦棕2号、石彩6、新彩1号做亲本较好。5.多数棕色棉杂交组合的纤维品质性状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其表现与亲本关系密切。F1代产量性状与品质的杂种优势的高低是随双亲的高低而变化的,在亲本的选配上,尽量以高纤维品质及色泽稳定的棕色棉为亲本,以改善棕色棉纤维品质低、色泽不稳定的现状。6.遮光处理对不同类型棕色棉纤维的色泽影响程度不同。试验表明,光对棕色棉纤维色素物质的合成无影响,主要由相应的遗传基因控制,但对深棕色棉纤维色泽的表达有一定影响,主要是由于蜡质等其它物质对纤维色泽的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致。随着遮光时间的延长,从20D到40D遮光,深棕色的新彩1号的纤维色泽明显逐渐变淡,色素含量减少,而浅棕色的石彩3纤维色泽变化不明显,色素含量也无显着变化。7.遮光对不同类型棕色棉纤维品质性状影响不同。所有品种遮光后纤维强度都比不遮光的低,时间越长,比强越低。颜色较深的的新彩1号,20D比40D纤维比强度高2cN/tex。随着遮光时间的变化,纤维绒长差异不显着。浅棕色的石彩3纤维绒长个处理间无明显差异,深棕色的新彩1号40D遮光,绒长稍短。不同棕色棉品种遮光时间的长短对纤维绒长影响均不大。
常俊香[6]2007年在《棉花海陆杂交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与杂种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海陆杂交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是有效改善棉花纤维品质的新途径。本试验以5个陆地棉与5个海岛棉品种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设计),配制25个杂交组合,研究不同海陆亲本配制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并根据其数量遗传学分析模型和方法,对海陆杂种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效应估算,分析各性状的基因效应。在分析陆海杂种主要经济性状基因效应的基础上,采用莫惠栋改进的世代均值分析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估计所研究性状的背景效应m、加性效应[a]、显性效应[d]、加性×加性效应[i]、加性×显性效应[j]和显性×显性等上位性效应[1],探讨杂种优势产生的遗传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杂种优势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比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明显,纤维长度、比强度两大品质性状均具有较高的超亲优势,马克隆值20%以上的组合可达我国的A级标准;在产量性状中,单株铃数、果枝数、果节数的平均中亲优势、竞争优势和超亲优势均为较大的正值,皮棉产量的中亲优势也较大,达到62.75%,组合A_3B_5的皮棉产量与对照相当。2配合力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陆地棉亲本间、海岛棉亲本间的绒长、比强度一般配合力方差都达到显着水平,株铃数、皮棉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在陆地棉亲本间达到极显着水平,单铃重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在海岛棉亲本间差异显着;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一般配合力效应在同一亲本各性状之间以及同一性状各亲本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D17和军海1号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较高。父本品质性状的GCA效应总体表现优于母本,新海18品质性状表现良好。特殊配合力分析发现:同一亲本所配组合及同一组合不性状间的SCA差异很大。以D17为母本的组合,其产量与品质性状的SCA效应均较高,其中A_3B_5组合的皮棉产量与对照相当。通过分析发现,所有组合各品质性状的SCA效应均未达到显着水平。3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相关性衣分、铃重、皮棉产量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与特殊配合力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品质性状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的相关性不显着;F_1产量性状的表现与双亲总配合力效应间的关系最密切,各性状均表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4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在产量性状中,单铃重、株铃数和皮棉产量完全受加性效应基因控制,其余产量性状也主要受基因加性作用控制;籽指、衣分的加性方差所占比重较大,五个品质性状完全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遗传力估算结果表明,铃重和株铃数的狭义遗传力最高,衣分的狭义遗传力次之,籽指和皮棉产量的狭义遗传力都较低,5个品质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较高:遗传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株铃数和皮棉产量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都较小;株铃数、皮棉产量、绒长、比强度的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都大于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5各产量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衣分、单株铃数、果节数与皮棉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01的显着水平;绒长与伸长率、马克隆值的遗传相关系数均达到负向极显着水平,比强度与整齐度、马克隆值的遗传相关系数都达到负向极显着水平,与伸长率的遗传相关系数达到正向极显着水平,整齐度与伸长率的遗传相关系数达到正向极显着水平;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衣分与比强度的遗传相关系数达到负向显着水平,与伸长率的遗传相关系数达到正向极显着水平;单铃重与绒长、伸长率、马克隆值的遗传相关系数均达到正向极显着水平;株铃数与绒长的遗传相关系数达到正向极显着水平,与比强度的遗传相关系数达到负向极显着水平。6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衣分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单铃重的遗传比较复杂,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株铃数和皮棉产量都存在加性、显性、加性×加性、显性×显性的上位性效应;绒长和马克隆值只存在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比强度、整齐度、伸长率都存在着加性、显性和上位性作用。
刘天雄[7]2013年在《转iaaM基因棉花纤维起始与发育的生物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同步提高一直都是育种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IF-11种质系是具有我国内自主权的转iaaM因棉花种质系,具有高衣分和纤维品质优良等特点。研究该种质系在纤维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形成的遗传、组织学和生理生化特点,对于该材料的育种利用以及棉花纤维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以IF-11为材料,以及遗传背景亲本和陆地棉标准系TM-1等为材料,从性状遗传、纤维细胞启始发育、花器各组织器官几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等方面研究IF-11高衣分和优良纤维品质的遗传基础,纤维起始发育的组织学基础和生理生化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选用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研究了IF-11纤维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转iaaM基因的IF-11种质系在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方面具有特殊遗传特性,两类性状都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中纤维长度和衣分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都达到了极显着或显着水平;衣分、马克隆值和单铃重的加性效应达到极显着水平;断裂纤维强度的显性效应达到了极显着水平。纤维品质性状中受加性效应控制的有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断裂纤维强度受显性效应控制。产量性状中单铃重和衣分都以加性效应为主。此外,断裂纤维强度的母体效应达到显着水平。除纤维整齐度和伸长率性状外,所测性状的广义遗传率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衣分性状的遗传力最大,可以在早期世代对其进行遗传改良。遗传相关上,纤维马克隆值与衣分呈极显着负相关,说明该性状可实现衣分和马克隆值的同步改良。(2)利用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技术从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上观察该种质纤维发育初期的组织学特性,并比较以该种质为亲本的杂种F1与亲本的纤维起始情况。结果表明,开花前后1F-11胚珠表面的突起伸长较非转基因对照1F-11(无)更快,突起密度更大,形状更规则,胚珠体积更大,且伸长期纤维更细。以IF-11为亲本的F1胚珠表面纤维密度有较强的超亲优势。(3)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F-11和其它品种在纤维发育期的IAA、GA、ZR和ABA四种激素含量,以寻找不同激素的动态变化与纤维起始分化的关系。结果表明,IF-11棉铃(蕾)中IAA、GA、ZR和ABA这四种激素主要集中在棉铃壳和棉仁中,说明纤维发育受这两个器官中激素动态变化的影响较大,且与这两个器官中的几种激素含量的变化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不同品种棉铃几种内源激素平均含量结果表明:IF-11在GA和IAA含量上与TM-1有极显着差异,与遗传背景品种J-14和IF-11(无)有显着差异。棉铃各器官不同激素平均含量结果表明,IAA和GA的动态变化与纤维发育进程较为同步,但GA有一定的波动。ZR和ABA含量随着纤维发育而下降,其中ZR在纤维发育前期表现活跃,特别是在TM-1中。IF-11在棉铃(蕾)不同组织器官内的几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特点与其纤维起始发育特点密切相关。
李红[8]2008年在《抗虫棉杂交种主要性状遗传效应及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利用5个具有抗虫基因的棉花品种(系)做母本,6个非抗虫棉花品种(系)做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设计),配制30个杂交组合,研究抗虫棉杂交种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并根据数量遗传学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亲本、不同性状配合力及各性状遗传效应和相关性,在研究杂种F_1主要性状杂种优势的基础上选择典型组合研究F_2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和变异系数,探讨抗虫棉杂交种F_2代的利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杂种优势分析抗虫棉杂交种在产量和品质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杂种F_1代在单株皮棉产量和株铃数上的优势最大,平均中亲优势分别为92.30%和45.67%,平均竞争优势分别为16.88%和15.97%;在纤维品质方面,2.5%跨长、比强度和整齐度的平均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都为正,平均优势分别为3.51%和1.09%、1.67%和0.83%、0.62%和1.11%。2配合力分析不同的抗虫棉亲本和非抗虫棉亲本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差异很大,具有抗虫基因的母本中41、D17和非抗虫棉父本百农527、HN68在主要性状上一般配合力很高,都是比较理想的亲本。在产量性状方面表现较好的组合有A1B4、A2B5、A2B6、A4B1和A4B6等,在主要的品质性状上组合A_1B_1、A_1B_2、A_1B_5、A_2B_1、A_2B_4、A_3B_6、和A_5B_2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3遗传效应分析抗虫杂交棉产量和品质性状主要是加性遗传,个别性状伴随一定的显性效应,同时受到环境的一定影响;产量性状中衣分和籽指的遗传力较高,品质性状(除整齐度外)的遗传力都较高,说明这些性状的表现型变异大部分是遗传变异,且加性作用较大,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遗传变异系数分析表明,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都较小。4性状相关性分析单株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和衣分的遗传相关系数都达到显着和极显着水平,分别为0.448和0.514。铃数、铃重和衣分叁者之间呈正相关,通过亲本选配,这叁个性状可以同步提高;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绒长与比强度、整齐度的遗传相关系数为正,且与整齐度的达极显着水平,与马克隆值为负相关,因此,棉纤维绒长的提高会伴随比强度、整齐度和马克隆值的改进。5 F_2杂种优势分析杂种F_2代一些组合在主要的产量和品质性状上具有一定的中亲优势和超过杂种一代的优势。变异系数分析表明,杂种F_2代在纤维品质和一些主要的产量性状方面变异不大,可以通过选择优势较强的杂种一代组合来利用二代。6棕色棉研究利用棕色棉杂交组合在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上具有一定的正向中亲优势,且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随着纤维颜色的加深而降低,中间色的棉花与白色棉在主要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上差异不显着,因此可以通过利用白色棉和棕色棉杂交来提高棕色棉的产量和纤维品质。
文国吉[9]2010年在《彩色长绒棉的杂种优势及其生理生化基础》文中研究指明天然彩色棉是纤维本身带有颜色的棉花的总称。彩色棉由于在纤维发育过程中经历色素的积累和显色,可省去纤维化学染色的工艺程序,不但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减少染色过程中某些有毒化学物质的应用,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因此,彩色棉在纺织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彩色棉在农业生产中并不十分受欢迎:一方面,天然彩色棉的产量偏低和品质偏差;另一方面,天然彩色棉的色彩单一;这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彩色棉的发展。杂种优势利用一直被认为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方法之一。陆地棉与海岛棉的种间杂种F1,可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在保持高产的同时,还可显着提高纤维品质,是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的一条可行途径。然而,目前有关彩色长绒棉(彩色棉与海岛棉的种间杂种)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本论文主要以彩色长绒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杂种优势、植株叶片和纤维的生理生化基础进行分析,以揭示彩色长绒棉产量、品质与生理生化相关指标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彩色长绒棉的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以期为解决彩色棉的缺陷,尤其是其品质性状缺陷,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彩色长绒棉杂种优势的表现以彩色陆地棉与白色海岛棉、白色陆地棉为材料,通过配置彩色长绒棉(海陆种间杂种)和常规彩色棉杂种(陆陆种内杂种),并以常规杂交棉品种(湘杂棉2号)作为对照,研究了两种类型彩色棉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通过种间杂交得到的彩色长绒棉在单株铃数、果枝数、果节数、不孕籽率、株高和茎叶干重方面均显着高于陆陆种内杂交组合,而在单铃重、衣分方面则不同程度的低于陆陆种内杂交组合。单株铃数种间杂种最高的有27.58个,而种内杂种只有19.13个。产量方面,由于铃数的显着提高,试验中多个彩色长绒棉组合皮棉产量超过了陆陆种内杂交组合。如2个棕色长绒棉的产量要显着高于对应的陆陆杂种,亦显着高于对照。在纤维品质性状方面,除了马克隆值与陆陆杂种没显着差异外,彩色长绒棉在纤维长度、比强度、整齐度和伸长率方面都要极显着的优于陆陆种内杂种和对照,尤其是在纤维长度方面,绿色长绒棉最长的达到35.00m,甚至超过了海岛棉亲本,表现出极强的超亲优势。2彩色长绒棉高产优质的光合生理特性光合作用是棉花各器官包括纤维在内的生长、发育的基础,但有关彩色长绒棉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报道不多。为此,本研究在比较彩色长绒棉及其亲本在产量和品质差异的基础上,对不同生育期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光合生理指标以及碳水化合物含量和花粉育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彩色棉亲本相比,虽然彩色长绒棉植株叶片果糖含量偏低,花粉育性也偏弱;然而由于彩色长绒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较高,使得其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等光合指标,营养物质供应充足,葡萄糖含量和淀粉含量较大。这或许是彩色长绒棉高产和优质的重要光合生理特性。3彩色长绒棉纤维生理与纤维品质的关系棉花是以收获纤维为主要目的的经济作物。棉株产量的高低以及品质的优劣不仅与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相关,而且与纤维的发育也密切相关。与白色棉不同的是,彩色棉在纤维素形成和沉积的同时,还伴随着色素的形成和沉积,因此彩色棉的纤维发育过程比白色棉更加复杂。本试验主要从纤维发育角度来研究彩色长绒棉品质改良的生理生化基础,通过对纤维发育不同时期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纤维素含量、总黄酮含量(色素物质)以及纤维的pH值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从各个时期的平均值来看,杂种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比其彩色棉亲本的含量要高,且海陆杂种的含量要高于陆陆杂种。比较两种颜色的彩色棉,绿色棉纤维的蔗糖含量高于棕色棉纤维蔗糖含量,棕色棉杂种的葡萄糖含量比绿色棉杂种的含量要高。此外,棕色棉杂种的葡萄糖含量要比其棕色棉亲本高,而绿色棉杂种的葡萄糖含量却稍低于其绿色棉亲本。成熟纤维中,彩色长绒棉的纤维素含量明显比其彩色棉亲本高,然而彩色棉亲本的总黄酮含量与pH值却比4个杂种都高。相关分析表明,碳水化合物含量与纤维各指标(马克隆值除外)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表明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能促进纤维细胞的快速伸长;总黄酮含量、纤维细胞研磨液的pH值与纤维各指标(马克隆值除外)呈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表明色素的沉积对纤维发育有负面影响,过高的pH值亦不利于纤维细胞的快速伸长。
华水金[10]2007年在《彩色棉与白色棉产量和品质差异的分子生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彩色棉产量偏低和品质偏差是其在生产利用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天然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除纤维素合成外,色素代谢的增加是区别白色棉纤维发育的重要特征之一。纤维中色素的合成将导致纤维细胞中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从而影响到纤维素的合成。为此,本文以底物竞争为中心点,从天然彩色棉与白色棉植株光合特性、纤维碳水化合物和色素含量变化、纤维细胞呼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酶的功能和基因表达等角度分析了造成产量和品质差异的分子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天然彩色棉的光合特性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以棕色棉、绿色棉和两个棕色棉杂种:棕杂1(陆陆杂种)和棕杂2(海陆杂种)及白色棉对照为材料,研究了棉株不同发育时期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体希尔活性、Mg~(2+)-ATPase和Ca~(2+)-ATPase活性、净光合速率和淀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并对这些光合指标与棉花产量和品质间进行了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棉的产量最低,仅为白色棉的58%,其次是棕色棉,为白色棉的66%。棕杂1的产量最高,棕杂2介于棕杂和白色棉之间。绿色棉虽然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其他光合指标与白色棉相当,甚至更高,但其产量仍然最低,引起绿色棉产量和品质低的主要原冈是营养生长过旺,单株铃数少,单铃重轻:相反,棕色棉产量低和品质较差的重要原因则是由于其光合作用弱,叶片中叶绿体生理活性不强,光合产物少。就两个杂种而言,棕杂1的光合能力要强于棕杂2,而且棕杂1的产量也显着高于棕杂2,但其品质却比棕杂2略差。棉株光合特性与天然彩色棉产量与品质之间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对棉花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碳水化合物;而纤维长度则是叶片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对其影响最大,净光合速率次之,这与棉花纤维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除用于原料支持各种代谢活动外,还起到调节纤维细胞渗透压,促进纤维伸长有关,尤其用于纤维素的合成,因为纤维素含量占总棉纤维的重量95%左右。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选育具有高光效的杂交组合提高天然彩色棉纤维的产量和品质是可行的。2、天然彩色棉纤维碳水化合物与色素含量对纤维长度的影响对白色棉、棕色棉、绿色棉、棕色棉陆陆杂种和海陆杂种纤维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色素含量、纤维素含量和纤维长度动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从开花当天至纤维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中,白色棉和天然彩色棉纤维中的蔗糖含量在10 DPA前含量最高,之后持续降低;果糖含量从0 DPA至成熟一直处于减少状态,而葡萄糖含量则在20 DPA,即纤维素合成高峰期达到最高。绿色棉纤维和棕杂1纤维的糖含量相当,均比其他类型棉花高。但绿色棉纤维的产量和品质最低。这是因为其纤维中PAL活性高,导致色素大量合成,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较大,从而影响到纤维素的合成。而且,其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低(马克隆值低,纤维中碳水化合物滞留量大),也是其纤维素合成量少的重要因素。另外,棕色棉纤维碳水化合物含量最少,因此,纤维素合成的原料少,加之部分碳水化合物用于色素的合成,导致其纤维产量和品质比白色棉低。陆陆杂种纤维中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可以补偿用于色素合成所消耗的部分碳水化合物含量。可见,天然彩色棉纤维中色素和纤维素的合成在碳水化合物的利用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3、天然彩色棉纤维细胞氧化还原状态与外源呼吸抑制剂对纤维发育的影响通过测定白色棉、棕色棉、绿色棉和两个棕色棉杂种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含水量、pH值、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NAD~+、NADH、NADP~+、和NADPH的含量及在组培条件下研究了鱼藤酮和硫脲两种呼吸抑制剂对白色棉和绿色棉纤维显色、胚珠鲜重和纤维长度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棉和棕色棉纤维细胞的显色时间和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棕色棉在30 DPA后以“爆发式”显色;绿色棉则在20 DPA时以“渐进式”逐步使绿色加深,因此,棕色棉和绿色棉纤维中的生理代谢状况是不一样的。白色棉纤维中的水分含量较高,其纤维细胞中的pH值比绿色棉低,但比棕色棉系列棉花高。棕色棉系列纤维细胞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NAD~+、NADH、NADP~+、和NADPH含量均远远高于白色棉和绿色棉,而且NAD~+或NADP~+含量比NADH或NADPH高,因此,其纤维细胞中的呼吸代谢旺盛;白色棉和绿色棉纤维细胞中的辅酶含量较低,而且两者差异不大。绿色棉在呼吸代谢强度上与白色棉相当,但综合纤维中的色素和纤维素合成两大重要代谢,因此,可以推断绿色棉纤维中大量碳水化合物可能未能被充分利用:相反棕色棉虽然呼吸代谢旺盛,但纤维细胞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少,故造成其纤维素含量比白色棉低,但比绿色棉高;而色素含量比白色棉高,但比绿色棉低。鱼藤酮和硫脲均可抑制白色棉和绿色棉胚珠和纤维细胞的发育,胚珠鲜重减轻,纤维减短,但鱼藤酮的毒害作用更大,而且可使绿色棉纤维显色较对照(绿色棉末用鱼藤酮处理)提早1周;硫脲对胚珠和纤维的发育伤害虽然较小,但可使绿色棉纤维不显色,显然,硫脲对绿色棉纤维的色素代谢具有抑制作用。在鱼藤酮处理下,纤维细胞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性迅速降低,而在硫脲各浓度处理下,绿色棉纤维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降低了80%以上。4、天然彩色棉纤维细胞碳水化合物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研究本试验以白色棉、棕色棉、绿色棉和2个棕色棉杂种为材料研究了纤维0-20 DPA发育阶段纤维中酸性和中性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并且采用RT-PCR和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蔗糖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棕色棉纤维细胞中的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最高,绿色棉和白色棉纤维细胞中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均较低相差不大。在2 DPA至20 DPA期间,白色棉和天然彩色棉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合成酶活性高且变化幅度很小,说明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非常旺盛。白色棉、棕色棉和绿色棉纤维细胞中蔗糖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随纤维发育时期的推进变化不大,但棕色棉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比白色棉高,绿色棉相对较低。此外,白色棉、棕色棉和绿色棉纤维细胞中的蔗糖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比胚珠和叶片的表达量高。绿色棉纤维细胞中蔗糖合成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低是其碳水化合物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5、棉花纤维发育特异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应用从棉花基因组DNA中分离到棉花纤维发育特异基因GaRDL 1的启动子,并在其后连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胚珠。结果表明,在子房注射3天后可在纤维中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表明该基因启动子在棉花纤维中特异表达。利用反义抑制的方法,在启动子后面连接蔗糖合成酶反义基因,并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胚珠后,取子房注射3天后的胚珠与纤维的混合物进行蔗糖合成酶活性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白色棉、棕色棉和绿色棉纤维中的蔗糖合成酶活性降低,但蔗糖含量因未被蔗糖合成酶分解,因此,蔗糖含量变化不大,同时导致纤维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降低,从而降低了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有色棉的纤维特性研究与杂种优势利用[D]. 李悦有. 浙江大学. 2001
[2]. 彩色棉的纤维色素与品质形成机理[D]. 赵向前. 浙江大学. 2003
[3]. 棕色棉杂种优势利用及纤维色泽的遗传分析[D]. 李定国.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4]. 彩色棉纤维发育特性以及基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彩色长绒棉育种研究[D]. 袁淑娜. 浙江大学. 2009
[5]. 棕色棉F_1代纤维品质的遗传特性及遮光对纤维色泽影响的研究[D]. 李娟. 石河子大学. 2007
[6]. 棉花海陆杂交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与杂种优势研究[D]. 常俊香. 河南农业大学. 2007
[7]. 转iaaM基因棉花纤维起始与发育的生物特性研究[D]. 刘天雄. 浙江大学. 2013
[8]. 抗虫棉杂交种主要性状遗传效应及相关性分析[D]. 李红. 河南农业大学. 2008
[9]. 彩色长绒棉的杂种优势及其生理生化基础[D]. 文国吉. 浙江大学. 2010
[10]. 彩色棉与白色棉产量和品质差异的分子生理机制研究[D]. 华水金. 浙江大学. 2007
标签:农作物论文; 棉纤维论文; 显性遗传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纤维素结构论文; 显性基因论文; 植物色素论文; 长绒棉论文; 棉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