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民论文,产业发展论文,协调发展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5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2)01-0010-04
湘鄂渝黔边位于4省市结合部,是东南向西南过渡交接的多民族聚居区,其面积1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福建省的国土面积,人口2300万,相当于甘肃省的人口总和。这一地区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等3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约1500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6.7%。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融合,这一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它们多与民族和节日风情紧紧相连,具有民族文化的多种特质,构成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同时,它又与湘鄂渝黔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良好的共生性,共同构成可进行产业开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它是该地区综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资源的开发相比,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其产业化,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
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心理的双重自闭,这一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水乳交融组成了底蕴十足的原汁原味的野地文化,相对恶劣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又使该地区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严重滞后。在由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中,湘鄂渝黔边的传统农业文明必然发生深刻而巨大的、不可回避的变革,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理应顺应这种变革。当前,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为该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逐步提高它对该地区双文明建设的贡献率,是该地区双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西部大开发应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1 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产业门类。目前,国内外有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报道和研究中,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互动关系的关注。其相关研究如体育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则相对成熟,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美国,体育产业的年利润在数千亿美元以上,在日本,体育产业被视为国民经济的第4大支柱产业。在国内,由于长期忽视体育的商品功能和产业功能,过分强调它的意识形态性,体育产业化进程与国外相比差距甚远,有关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严重滞后。
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产业进行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多与当地民族风格和节日风情结合在一起,如云南在确立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目标后,将极具产业化意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结合起来进行开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云南的文明进程,但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创阶段,成果少、积淀薄,显得相对寂静。而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仅引起少数研究人员的关注,对其产业开发、产业发展、产业交叉最佳契入点以及本质特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绩效评估、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研究等,在理论上尚未进行深入研究,某些领域甚至还是空白。
湘鄂渝黔边区的开拓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也沉积了璀璨的民族地方文化,用纵向的历史眼光来看已具有很高的精神文明成就。当今世界文明大趋势是由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跟随的是发展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发展哲学向消费哲学过渡,四省(市)边区由于独特地理文化局限,当今仍是原地在传统农业文明上发展,自给自足生存经济占主体地位,解决温饱问题的生存哲学是首要人生哲学命题。这样,四省(市)边区的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相比较,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滞后状态。
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它是“传统”的,也就认定了它具有作为一种文化样式自身的形成、发展及生存的历史过程,具有属于它本身的突出而丰富的科学内涵以及与其他同源文化形态相融、相隔的文化限定。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华夏文化圈中属于一个独特的文化脱离现象,由于生态地理环境的局限,自给自足自然生存经济的束缚,民族自闭传统的心理障碍,该地区文化发展相对其他地区较为原始、淳朴,同一原因,也使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颇具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2 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可行性
2.1 将无形文化有形化发展,免除历史淘汰的危险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时时接受历史的选择:当它内含的意蕴及外在的形式渐次缺乏社会所需的活力时,必然要受到社会的舍弃,当它内在的精髓与外显的形式充分展现社会倡导的意义,必然就能蓬勃发展[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无形文化,是隐藏在民族内部的文化珍珠,尽快将其产业化发展就是将其部分有形化,这就必须依据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下大力量拓展这个原本局限于无形文化的范围。由于面对历史这一严酷的选择,湘鄂渝黔边传统农业文明与世界向生态文明过渡进程相距甚远,因湘鄂渝黔边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令人担忧,将其产业有形化发展,可以防止其消逝,也可将其发扬光大,顺利达到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与世界文明发展接轨的要求。
2.2 文化产业发展更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力,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它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是相当广泛的[2]。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就是为了满足该地区人们文明进程的需要。因此,他们是互动的关系,是可以协调发展的,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多角度展望,文化的发展具有相互交融和渗透的特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带动其他文化的发展,整个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都会因此获得动力。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就使这一隐藏在历史与民族背影后文明走向显性化发展的道路,成为人们自觉关注的焦点。
2.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潜力 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新兴产业,既是振兴和宏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又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湘鄂渝黔边由于地理、交通、信息等“瓶颈”的制约,经济发展十分落后,自给自足的生存经济明显不适应于当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4省(市)边区有丰富的野地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这些资源亟待开发,具有很大潜力。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依托于当地秀丽自然风光,瑰丽民俗风情,从多角度审视都有产业化发展的潜力,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大力开发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资源,将会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最佳效果。
2.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功能可促进精神文明发展 文化不仅是一种修养底蕴,而且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它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果,它反过来又推动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也包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有独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龙、舞狮、摆手舞、毛古斯、武术、高脚马、刀梯绝技、竞渡、攀岩、漂流、抢花炮等参与性与观赏性极强的项目数十种,且它们多与民族风格和节日风情紧紧相连,是民族文化的得要内容之一,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具有丰富的原材料作支撑,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政治、经济、教育、娱乐等多方面的效益[3],湘鄂渝黔边区的双文明建设在其带动下都将会有质的飞跃发展。
3 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及协调发展的模式
将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及其与精神文明建设互动关系摆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的总体坐标上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以分析历史、阐发理论、服务现实为构思方向,以历史与逻辑、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为研究方法,广泛运用体育人类学、产业经济学、体育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理论及其与湘鄂渝黔边文明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以期为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及其推动该地区文明进程提供一个理论框架、方法论原则和实际操作的体系。
3.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湘鄂渝黔边区是一个年轻的产业门类,其研究的主要思路及内容如下:
3.1.1 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源流、竞技审美价值、娱乐功能、健身意义及其在现代的应有发展,这一部分的研究内容包括对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深入调查和审视分析,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理性探索以及面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3.1.2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价值选择,这一部分内容包括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门类的划分、产业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及其地位和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产业门类的内涵和外延的相对界定,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途径及运作机制,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领域的经济调控;
3.1.3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系统结构,这一部分的研究内容包括在广泛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具有产业化意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社会功能进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本体模式的建立方式、运作方式,同时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交叉进行配套研究,探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对策,建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框架。
3.2 湘鄂渝黔边区的精神文明发展在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中是独立发展的,每一个文化现象都表现了湛深的智慧,其文明进程与现代文明相比又表现了迟缓性的特点。湘鄂渝黔边精神文明建设的焦点应立足在本土传统文化弘扬发展,民族性加强,与时代合逝迈向文明发展的新征程,其难点就在文明的全民普及问题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包孕的精神文明建设内涵,诸如其历史源流、竞技审美价值、娱乐功能、健身意义,产业化新思维对调动整个湘鄂渝黔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后提出的文化价值新取向,应成为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契入点及重点。
3.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湘鄂渝黔边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模式应遵循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3.1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与湘鄂渝黔边文明进程互动规律,这一部分主要揭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与湘鄂渝黔边文明进程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应与生态环境优化的要求相一致,应与物质生产的发展要求相一致,应与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相一致,探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以提高对文明进程贡献率的方式和途径,探索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及其与湘鄂渝黔边文明进程互动的最佳轨迹,建构互动理论体系。
3.3.2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一部分内容包括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的特点和利用,市场的划分、竞争、调控以及市场开拓,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化道路以及科学管理,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探讨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3.3.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既有一般产业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如必须面向市场,遵循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需规律等,也有其固有的特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部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但它不能、也不可能完全进入市场和市场化,即使进入市场的部分也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要以社会效益为主。因此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实质,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符合其基本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经济功能,把民族传统体育与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造血能力,建立民族传统体文化经费的补偿机制,形成其良性发展的模式,推动当地社会的文明进程。
3.4 本文的重要理论观点有以下特点:
3.4.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湘鄂渝黔边的“朝阳产业”,它分为产业本体和产业交叉两种模式,产业本体及产业交叉的建立与发展依赖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的文明进程。
3.4.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湘鄂渝黔边的文明进程是互动关系,互动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种种相关因素作用的结果,互动的能量涨落呈周期性变化。
4 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4.1 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好其产业发展的基础 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阵地,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基本的文化阵地,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更谈不上为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设施建设是影响和制约4省(市)边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调查,4省(市)边区在湖南境内的地区仅有吉首大学、怀化师专和张家界一中3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并且3个基地的民族传统体育场地设施条件远远不能满足日常训练的需要,许多传统的体育项目,由于场地设施的严重不足,甚至没有,致使这些项目无法开展,如怀化师专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没有龙舟和秋千的训练比赛场地设施,也没有进行体质锻炼所需的健身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选址上,要安排在较好的地段,尽量方便群众。在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设施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活动场地的同时,还要注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其它重要方面,如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对于建设好的传统体育文化设施要充分利用,多举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各层次竞赛活动,加强基地间交流,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
4.2 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新机制,优化其队伍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珍惜现有的人才资源,努力营造优秀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一方面,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队伍的基本状况,找准存在的问题,制定稳定和开发现有人才的具体措施,尽快建立起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担当重任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还要加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力度,通过岗位培训,挂职锻炼等形式,努力提高现有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体育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以人为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点带面,发动全民对本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关注,并积极支持这一事业。
4.3 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实现宏观调控 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其它产业生产则主要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因此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应是:从“文”字起步,超越自我,以文为本,形成大循环,实现大回归。4省(市)边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开创性事业,初创时期就应做到有利的引导,多业助文就是其它产业在前引导开拓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的最佳途径。4省(市)边区其它诸如旅游产业、手工艺产业、小农经济产业已有初步发展,这些产业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互相交叉,有意识地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如湖南湘西德夯风景区不仅以秀丽的自然山水而招致游客的青睐,而且以表演苗族鼓舞,刀梯绝技等使游客们叹为观止,在发展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时带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多业助文要求文化产业的经营范围应突破专一产业的限制,向其他产业领域拓展。
4.4 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为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确立了“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增加投入”的政策,国务院1996年3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中“在边境建设费和民族地区发展经费中应有一定比例用于文化事业建设”的政策以及增加万里边疆文化走廊建设补助经费的政策等,也是针对西部贫穷、落后地区文化事业比较落后的实际,这有助于西部地区文化建设。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也需要各级政府实行特殊的优惠保护政策,加强引导,这不仅要加大政策资金的投入,也需要政策的保护。
4.5 加强对外交流,努力扩大开放 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新事物,一定要放开眼界,开阔思路,实行对外开放,通过对外交流工作,宣传湘鄂渝黔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其知名度,让外地区甚至是世界看到其耀眼光芒,为其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原因,4省(市)边区在开放的总体水平上与其他地区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其对外文化交流的步伐更是严重滞后,国内外许多人还不了解4省(市)边区极其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他们一旦认识和了解4省(市)边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会惊讶其特有瑰丽与神奇的魅力,因此,要重视对外文化宣传和交流工作,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其对外宣传和交流的水平。
5 结束语
一种产业是否存在,不是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受制于社会的客观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随着该地区社会的分工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行业,发展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西部大开发的大势所趋,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它既是推动4省边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财富,又是推动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实施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各级部门和单位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同湘鄂渝黔边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建设具有深厚传统根源,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4省(市)边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为建设山川秀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4省(市)边区做出贡献。
收稿日期:200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