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关爱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田俊友 吕东 郭海英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关爱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田俊友 吕东 郭海英

吉林省舒兰市第三十一中学校 132612

如何建立关爱教育体系,促进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无亲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一直是我校在实践中探索的课题。

一、我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普通农村初中,现有在校生788人,教学班18个。我校留守学生的组成:

一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为123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5.6%。

二是父母离异,单亲或没有父母任何一方监护的学生,为90人,占学生总数的11.4%。

三是父母一方死亡或双亡的学生26人,占学生总数的3.29%。

这三类学生总数达到239人,达到学生总数的30.3%,近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些学生目前的监护情况:由祖父(祖母)监护的101人;由外祖父(外祖母)监护的29人;由直系亲属监护的19人;由朋友监护的4人(有些父母一方外出,而另一方无能力监护,只能由其他人代为监护;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父母双方都不履行监护责任,只能由其他人监护)。

二、我校留守学生的主要成因

1.源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

近几年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农民收入一再降低,导致一些学生父母放弃了耕种,不得不外出务工,维持家庭生活。

2.源于东北经济整体落后。

东北经济复苏乏力,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停滞,农闲时节农民在本乡镇没有务工和增加收入机会,不得不外出务工。

3.源于留守学生进城读书没有直通车。

由于城市在留守学生入学方面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务工城市生活和教育的高成本,农民工负担不起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费用,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原籍生活和上学。

4.源于农村离婚率不断升高。

受商品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的离婚率这些年一直居高不下,也导致了很多因父母离异而形成的留守学生,这部分学生心理受到的伤害最大,有的甚至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5.源于部分家长不愿履行监护义务。

一些学生的家长不愿意履行自己的监护义务和责任,即使自己有能力也把孩子留给老人照顾;一些父母离异后,双方都找各种借口不履行监护责任,孩子成了多余的负担,推向老人、社会和学校。

三、我校留守学生呈现的主要趋势

1.所占比例不断升高。

2015年留守学生为95人,占比为11.6%;2016年留守学生为116人,占比为14.4%;而2017年达到了123人,占比为15.6%,比例在逐年增高。

2.监护责任无法落实。

不论是哪一类非父母的临时监护人,都没有办法替代父母,没有办法履行完全监护责任,很多临时监护人只能是临时托管人而已,无法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心灵慰藉。

3.家校协调完全停滞。

留守学生的教育目前成了学校的独角戏,没有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很多留守学生的教育是“5+2=0”,留守学生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更是没有人监管,很多孩子行为偏差、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4.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一是性格柔弱内向,很多留守学生不愿意和同学、老师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极度内向。

二是自卑心理严重,缺少父母的精神支撑,很多留守学生失去了心理依靠,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不求上进,破罐破摔。

三是怨恨父母、仇视社会,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一些留守孩子心理上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大,一些甚至开始怨恨父母,仇视社会。

四是一些留守孩子和同学不能和谐相处,思想上偏激,行为上粗暴,经常出现与同学打仗现象,有的甚至成为校园暴力的实施者。

四、我校关爱教育留守学生的主要尝试

1.调查摸底,明确工作对象。

每学期开学初,我们采取个人申报、入户踏查、入村委会核实相结合的方式,摸清留守学生底数,建立健全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无亲学生)档案。

2.建立经济上关爱救助体系。

由学校动员校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采取住宿生补助,免费午餐,减免伙食费, 动员党政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爱心人士和老师资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关爱资助体系,每学期开展专题关爱资助活动,为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初中教育奠定经济基础。

3.建立人文关爱体系。

全校教职员工,每个人至少和一名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无亲学生)建立帮扶对子,为留守学生送去了关爱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为他们送去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慰藉、生活的指导、毅力的支撑,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同时,在宿舍管理时,坚持对留守学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就餐时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要有益身体发育,过生日时要有生日餐。卫生室在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无亲学生)患病时,及时诊治,悉心照料,并及时向家长通报病情。

4.建立学业帮扶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各班级依据学业成绩对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无亲学生)逐一进行分类、分组,分别落实到每一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各班还开展“一帮一”活动,确定品学兼优的学生,做留守学生学习上的好帮手、生活上的好朋友,上课时提醒、督促其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时帮他完成作业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快乐时和他聊天,为他排忧解难。

5.建立社团活动体系。

一是广泛组织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无亲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集体活动,做到让他们每人至少参加一项社团活动,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二是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单独进行他们的诵读比赛,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让他们更好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三是学校建立了留守学生的音乐之家、美术之家、足球之家、舞蹈之家和活动之家。室内布置做到了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置有档案资料柜并分班级存放,实行一人一档。有各种活动器材和设备,有可供阅读的图书,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留守学生在“家”中开展活动。

6.建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无亲学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7.建立联席关爱帮扶教育体系。

定期召开帮扶人、教师、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无亲学生)、临时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村委会领导的座谈会。各方及时交流汇总留守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的情况,及时研究制定关爱帮扶措施。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学生”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8.建立多元评价激励体系。

一是每个月学校都评选表彰全科优秀生、全科良好生、全科及格生、单科卓越省、阶段进步生、艺体特长生、国学示范生和书香少年,特别是针对留守学生的阶段进步生进行大力表彰肯定,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二是坚持每周进行《成长足迹》的展评,激励留守学生及时反思自我,提升自我。

五、对留守学生关爱教育的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留守学生的父母何时才能不再背井离乡?

留守学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差异,而且这个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乡发展差距,近几年来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而这种扩大的趋势,势必导致越来越多的新的留守学生的产生。因此,留守学生的治本之策是推进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让农民在农村就能安居乐业、就业增收、创业发展,农民不背井离乡了,留守学生也就不复存在了。

思考之二:留守学生进城读书的直通车何时才能开通?

留守学生进城读书真的那么难吗?真的没有直通车吗?各个城市何时才能为农民工子女建设更多的标准化学校?公办学校何时才能为农民工子女设立足够的学位?农民工子女何时才能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经费和生均教育费?农民工子女何时才能和城市孩子享受一样的入学、升学、就业政策?这些都需要国家进行顶层设计,需要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早日让城市的建设者们和他们的子女们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之中,成为名正言顺的市民。

思考之三:留守学生的心灵之痛何时才能抚平?

留学生学生一直在缺少父母关爱、教育、支撑的环境中,心灵上的孤寂、无助、愤懑、自卑、懦弱、冷漠、排斥,亲情上的缺失、隔断、怨恨,他们弱小的身体和心灵难以承受,他们无法理解父母的不舍、眷恋、艰辛、付出和期盼,很多孩子的父母观、亲情观、人生观是扭曲的,他们对父母的怨恨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痛在内心,痛随一生,而且也将扩散到社会,遗传给子孙后代,危害民族传承,一个留守学生的心灵之痛弄不好要演变成民族的心灵之痛。

思考之四:留守学生的关爱教育何时才能不再由学校唱主角?

虽然国务院在2016年2月20日公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从家庭监护、政府责任、教育任务、群团组织、财政投入五个维度着手,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强化了农村留守学生关爱保护工作的保障措施。但国家政策的出台到具体贯彻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农村留守学生关爱保护工作仍然还是由学校在唱主角,有的甚至由学校唱独角,真希望各省、市政府加快制定配套政策法规的步伐,建立起由各级政府负总责的、各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实施体系,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纯净而又温暖的天空。

思考之五:农村的离婚率何时才能下降?

每年的春节前后都是农村离婚的高峰期,很多孩子将在这个时候失去父亲、母亲或同时失去双亲,生而不养、生而不教的愈演愈烈,失去父母的孩子失去了成长的温床,看不到明天的光明,很多孩子由此走上了破罐子破摔的歧途。这些孩子实际上比纯粹的留守孩子更需要关爱与呵护,更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学校的重视,他们对父母、对社会的片面、狭隘、仇恨认识,会影响他们一生,有的可能因此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而解决的根本之道就在于如何降低农村的离婚率。

真希望留守学生早日不再成为教育之痛,社会之痛!

论文作者:田俊友 吕东 郭海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4

标签:;  ;  ;  ;  ;  ;  ;  ;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关爱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田俊友 吕东 郭海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