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减持对股市的影响及流通方案探索

国有股减持对股市的影响及流通方案探索

郭文华[1]2002年在《国有股减持对股市的影响及流通方案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国有股减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 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和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以及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 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推进我国证券市场 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来阐明国有股减持的必要 性,通过对前两次国有股减持失败对股市造成的影响,分析七大类减持方案 的优劣,从而探索出更符合国有股减持的组合方案。

王尧基[2]2003年在《论中国股市思想发展的几次突破及意义》文中提出本论文把中国近代至今的股票市场思想整体作为一个样本进行观察,以一些大讨论为切入点着重分析近代以来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股市思想发展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从中归纳中国股市思想的演变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股市思想虽然源于对西方思想的借鉴引进,但无论从发展过程还是从思想本身都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中国股市思想从产生发展到今天,每一阶段都充分显现当时的时代特征。本论文具体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关于创立股市、改革之初关于恢复股市、《基金黑幕》引发的对股市发展的反思及最新的国有股减持之争等讨论热潮所产生的思想突破进行了系统归纳,对这些思想突破在不同的股市发展阶段中发挥的重大推动作用进行了剖析,并对各次突破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中国股市思想演变趋势的决定作用和启示进行了探讨。 本论文共有六章。第一章通过选题背景与论文的创新、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论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结论等部分对论文构思、内容的取舍等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章主要对中国近代早期的建立股份公司、股票市场必要性及其基本规范等论点进行了归纳,指出这一时期对股市的讨论从思想上的突破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国股市思想的启蒙、确立了中国股市思想基础框架,填补了股市思想方面的空白。论文认为近代中国具备较快接受股份制的思想基础,因而中国股市兴起之初的发展势头较好。但由于当时政府重视公债而对股票和股市建设持消极态度,加之外来势力对金融的垄断,使近代早期的一些建设性股市思想没有及时付诸实践,从而使中国股市在兴起之后由于缺乏起码的制度规范而在频繁的股市投机风潮中屡屡受挫,致使当时股市建设没有取得长足的进展。第叁章是对改革初期关于恢复股票市场讨论的研究。通过对这一时期讨论的梳理和归纳发现,当时有关股市的论点大多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关于股票市场姓“资”姓“社”争论占了很大比重。论文认为,这场讨论正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巨大催化作用下才确立了社会主义时期资本市场的概念,其从思想上的突破意义是股市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重新定位。这一突破对股票市场在其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第四章在简介《基金黑幕》由来的基础上,对其引发股市发展的反思论点进行了梳理和简评,并指出这场讨论将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种种严重问题昭示于天下,使广大投资者为之警醒,其思想突破意义体现在促使人们对股票市场行政化弊端的深刻反思。这一突破对管理层加大监管力度、整顿股票市场秩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五章是关于国有股减持讨论的研究.在对国有股减持背景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股减持讨论归纳得出的结论是,这场讨论的焦点从开始的高价减持国有股转到了后来的股权全流通,思想上的突破是国有股减持的思路实现了从“国为本”到“民为本”的转化,这场集思广益式的讨论不仅对管理层的国有股减持政策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正在对现阶段规范上市公司治理和整个证券市场的运作发挥比前者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第六章本着“以史为鉴”的原则,在总结中国股票思想几次突破的逻辑联系及其对股市发展影响的历史经验的同时,着重对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股市思想进行创新和突破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同时,还剖析了股票市场亟需解决的定位问题、过度投机问题、监管不力问题和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指出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政府的金融抑制行为,出路是“市场替代政府”。论文还具体从准确定位股票市场、建立市场化的股票发行和退出机制、大力强化市场监管、非流通股流通市场化和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化等方面对国内股票市场的规范提出了对策建议.

钟辉[3]2001年在《国有股减持模式及我国证券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股减持是推进我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环节。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股权在企业中所占比重较高,这不仅造成资源配置上的极大浪费,也由于出资人不到位,使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的隐患。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和流通股所占比重过低,更使上述问题表现突出,股价高企或市盈率过高一直是市场内外争论的焦点。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国内各行各业都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就业的压力也将日益显现,这对我国尚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没有探索出其它有效途径的情况下,通过国有股变现补充社保资金的巨大缺口,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正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国有股减持才被放到了战略性高度加以认真对待。国内理论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归纳起来有四种思路,即转换思路、流通思路、变性思路和综合思路。考虑到国内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尤其要做到减持和流通两个方面的良好衔接,笔者倾向于以综合思路为基本出发点,以配售、回购、协议转让等为具体办法来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在理论界讨论的同时,管理层也积极开展了国有股减持的尝试,第一次是1999年中国嘉陵、黔轮胎的配售试点,第二次是2001年6月新股发行和增发时的存量减持,但这两次试验都因不被市场认同而被迫中止。究其原因,第一次失败主要是样本公司选择不尽合理且配售价格偏高,而第二次失败不仅采取市场定价原则,减持价格明显偏高,还由于每次减持只占上市公司国有股存量的10%,使得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变得遥遥无期,在背负如此巨大压力之下,市场信心崩溃,股价大幅大挫,在试行了四个月之后,中国证监会不得不宣布此次试验暂停。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国有股减持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任何一种方案都存在着局限性,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中国已经加入世贸,在时间安排上不允许我们有太多的犹豫。笔者认为,国有股减持的短期目标是弥补社保资金缺口,中长期目标是解决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合理,而后者是国有股减持的关键所在。两次试验不浙江大学学位论文国有股减持模式及对我国证券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被市场接受的共同点是国有股减持在定价原则上的不合理,由于国有股在资产评估和发行后的二次增值,已使每股净资产存在较大幅度的溢价,因此以净资产作为定价基础是较为现实的做法,只有在减持价格上作一定让步,才能顺利、彻底地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应从推进市场化进程的长远角度加以考虑,让步不是妥协,是为了完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化。 只有在定价原则这个大方针既定的情况下,才可能选择较为现实的操作办法:也只有在此大前提下,国有股减持才不致于对我国的各个经济层面和证券市场带来大的冲击。 目前中国证监会已向社会各界发出通知,广泛征集国有股减持的具体办法,这也体现出管理层对广大投资者的尊重。相信今后推出的办法应是对市场最有益的。笔者希望通过此文也能对这一系统工程作些有意义的探讨。

廖志斌, 沈志军[4]2005年在《国有股减持对H股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国有股减持方案的选择之一》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有股减持方案的讨论很激烈,本文跳出这个方案争论的怪圈,分析了国有股减持对H股市场的影响,通过适当的计量模型推导出国有股减持的可能的适当时机,希望由此指导A、B股市场国有股减持方案的选择。

王勇毅[5]2002年在《我国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影响分析与思考》文中指出本文对我国国有股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对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实施对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借鉴国际上国有股减持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国有股减持问题的思考,并与《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所设计的国有股减持方案相对照,从所减持的国有股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出发,对我国国有股减持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全文共四章。 第一章 我国国有股减持的缘起和主要方案。综述性的介绍国有股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国有股现状的分析集中反映出国有股减持的必要性;分析国有股减持的原则和目标并简要介绍我国国有股减持实施的过程和国有股减持方案的新进展。 第二章 我国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影响分析。着重研究现有的七大类减持方案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和国有股减持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和差异化分析。 第叁章 国有股减持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国有股减持的启示。通过对国际上国有股减持的历史与影响、减持方式、定价和减持规模的分析,进而得到国有股的减持对各国的经济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效率,改进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分析了国际国有股减持经验给我国国有股减持带来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对国有股减持问题的思考。从以上章节对国有股减持问题的研究引发了对我国国有股减持的思考;并针对国有股减持的条件、方式、定价、配售对象、取得收入的分配问题、配套措施和其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得出“国有股减持的最终方案将会是组合方案,将会是在充分考虑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和股权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后的多种减持方式的有机组合,而不是简单地以政府一家为利益主体、以存量发行作为主导的减持方式”的结论。

殷晓东[6]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国有股减持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而国有股减持模式的选择更是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的重大方向之一,选择切合实际的减持模式是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进一步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环节。当前,股权分置改革已进行过半,试点公司主要尝试利用送股方式解决问题;然而,国有股减持与股权分置改革并非同一个概念,其完成的方式只能是渐渐而行,不能急于求成。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首先,国有股减持是贯彻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步骤,通过减持,使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实现国有资源优化配置;其次,国有股减持有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保障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通过降低上市公司过高的国有股比例,优化股权结构、增大公司股份的市场化份额,构造一个有利于改善公司经营业绩的新的股权结构和利益平衡体;此外,国有股减持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证券市场规范发展,而通过国有股配售方式减持国有股可以有效降低证券市场市盈率并扩大市场容量,以抑制过度投机,增强市场的稳定性。本文立足于从理论角度探讨国有股减持,首先进行国有股减持的理论介绍,随后对我国实行国有股减持的具体行业作出实证分析,最后比较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减持方式,在找出最佳的减持办法之后,再来研究减持价格的确定。总体来说,文章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国有股减持的历史脉胳进行梳理,从早先的国有股减持开始谈起,一直到当前的股权分置改革;随后回顾相关理论文献,进而对理论和实践中提出的种种国有股减持方案作一个评价介绍,最后得出后文所阐述的两个基本结论:国有股配售是大规模减持国有股的主要方式以及在国有股配售中引入认股权证的必要性和几点设想。第二部分研究国有股减持行业分布及减持比例问题。文中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工作必须遵循国有资本分布规律、依照不同行业实行不同的减持比例的观点,并在搜集大量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基本数据的基础上作出一个初步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为文章的立论提供依据。第叁部分着重对国有股配售定价政策进行研究。笔者分析比较了几种股票价值评估方法,最后得出在国有股配售减持中,将每股净资产视为国有股内在价值,并结合市场定价方式是一种相对较为可行的定价方式的结论。

郑学军[7]2001年在《中国股市的结构与变迁》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作为新世纪的第一年,注定了是中国股票市场上具有特别意义的一年,以国有股减持方案(尽管只是“暂行”的办法)出台为标志,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就历史角度看,我国股票市场在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之后,到目前已基本建立起自己的运行框架和市场体系,今后的发展将更趋向于从增量创新主导型的扩张型发展转向存量调整主导型的纵深化发展,而目前正处在两个发展模式、两条发展道路相互交接的关键时刻,在这一时刻对我国股市二十年来的结构发展和市场变迁做一回顾和理论总结,可以说是正当其时。本文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结构和变迁的考察,全面回顾总结了股票市场发展的经济逻辑和演变过程,深入分析考察了目前这一市场的结构特点和变迁态势,并对市场进一步的演进变迁及其对宏观经济改革和变迁的意义及关系作了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全文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首先回顾了作为全文分析理论基石的制度分析范式,以之作为全文论述的理论依托;其次回顾了制度分析范式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具体运用,即所谓的过渡经济学;最后阐述了渐进式改革模式的两个基本范畴,即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过渡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本章在逻辑上体现为一个演绎的过程,并为后文的具体论述构建了一个大致的理论框架和价值归依。 第二章,首先考察了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继而考察了我国股票市场角色的变迁,最后对我国股市的结构进行初步论述和说明。这在逻辑上体现为一种逐步推进的演绎过程:社会融资制度的变迁是股市角色变迁的背景性过程,股市角色变迁则是股市结构变迁的基础,在视角上表现为由宏观而趋向微观的渐进转换。这一章重在股市发展历史的理论提升和一般性含义的阐发。 第叁章,对股市增量创新的论述。本文将存量和增量的划分作为区分不同市场发展、不同市场举措的分界线,以此来对纷繁复杂的股市事件进行分类和归并。在具体论述过程中,本章按照市场结构的狭义含义(层次结构)—市场结构的广义含义(投资者结构—投资中介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监管结构)这一顺序进行,以期做到层次分明、结构清楚。 第四章,对股市存量调整的论述。基于对渐进式改革和制度变迁的理解,笔者将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期划为从以增量为主的前期阶段向以存量为主的后期阶段转变的过渡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存量调整和增量创新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章对存量调整做一论述。涉及的主要有国有股流通、AB股并轨以及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证券中介机构重组整合、监管结构体系完善等。 第五章,从立足于股市本身的分析超越出来,主要着眼于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对股市的发展和变迁做基于经济改革整体进展的考察。换言之,本章试图将股票市场的发展和变迁置于整个经济体制乃至社会体制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以期使“中国股票市场的结构与变迁”这一课题研究获得更广泛的经济意义和更深刻的理论内涵。 第六章,简短的结语,就目前广为争论的一些话题如规范与发展等陈述自己的观点。

滕少红[8]2006年在《股权分置改革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研究》文中认为股权分置作为我国资本市场设立之初的一项制度安排,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股权分置的弊端日渐突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难以进一步完善、中小股东的利益长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资本市场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掌握的最新数据资料,对股权分置产生的原因、股权分置改革的方案、效应及其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本文认为,股权分制改革运行方案的核心思想是以对价的形式对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补偿,这对改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取向趋于一致,公司股权的流动性得到增强,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被削弱,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所需的制度基础获得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市盈率降低,估值水平提升,资本市场更具投资价值,中小股东利益保障机制得到改善。然而,股权分置改革无法彻底解决中小股东的利益保障问题。为了在股权分置改革后进一步完善中小股东利益保障机制,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中小股东行使权力的方式;加强信息披露,减少决策信息的不对称;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董事会结构,发挥独立董事及社会舆论的作用;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彭晓刚[9]2004年在《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途径选择及法律制度设计》文中认为今年叁月份的宪法修正案完善了对私有财产保护的相关规定,为合理保护股权,推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提供了依据,也将旨在改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性分裂结构的国有股减持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法律视角来探讨、认识和推动国有股的减持工作。 历史遗留下来的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性分裂问题,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中小股东利益造成了阻碍,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来解决。而在途径的选择上,国有股的减持虽然一波叁折,但仍为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为了保障减持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一个成熟的法律环境。 首先应该通过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国有股减持的专门法律。本文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有效做法,运用法的经济分析、价值分析和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立法的价值取向、立法的基本框架作了详尽的论述。通过分析国有股减持失败的深层原因,在立法内容中提出了减持应该确立的目标原则、范围、定价、步骤和可选择的方式。兼顾国家和社会公众双方利益,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减持专门法律将成为国有股减持工作的引领性规范。 另外,奠定了国有股减持的立法框架,还须完善其外部法律制度,如证券法、公司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及刑法的有关条款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补充,这样才能为国有股减持提供一个良好的、全面的和成熟的法律环境。本文针对目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缺陷以及现行法律对国有股减持的滞后和障碍,对相关法律存在的问题逐一分析,并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力求营造一个健全、协调、配套的有利于证券市场稳健发展的外部法律环境,以推进国有股减持的有效实施。 本文最后指出,对于国有股的减持工作,任何一次理论方法的探索和争鸣都是宝贵的,因为它标志着整个社会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的成熟,而社会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的成熟,又必将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伟大工程引向新的高度!

林钧[10]2004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之法律分析》文中指出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是近年来中国国有经济改革和证券市场改革中一个最受关注和最为复杂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比较研究和法律分析,以图综合概括整个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实践探索过程和理论研究进程,在宏观上为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并归纳重要的减持原则;在微观上为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具体实践操作提供相应的法律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独大现象的形成历史和内在性质的分析,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在形式上建立现代公司的思路与实质上保持上市公司公有制的思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两条思路相妥协的产物——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独大现象在性质上存在着二元背反的严重不可调和性。然后,本文通过对国外股权集中现象的比较分析,得出了如下的结论:股权集中与国有股权的存在都不会必然导致政企不分、公司治理效率低下。但是,当股权集中与国有股权相结合,即产生像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那样的国有股独大现象,则会产生种种弊端。因此,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独大现象必须要改革,其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将国有股权与股权集中相分离,降低国有股权的比重,进行国有股减持。其次,本文对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国有股减持思路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进行<WP=4>分析,并且对引起广泛关注的全流通思路与国有股思路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上述两条思路的分析,笔者提出了一条多元化的国有股减持思路。这一条思路,一方面相较于国务院于2001年6月6日发布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而言,无论是在目的、方法、实施机构和收益分配上,都是多元性的也便于实际的操作。另一方面,与全流通思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路。并且在现行的市场条件下,也不具备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实施的条件。再次,本文通过对国外国有股退出实践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具体操作的方法、受让方、程序、价格进行分析:(1笔者分类归纳了目前市场上现行的以及可能的国有股减持方法并提出了选择国有股减持方法的具体原则。(2笔者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国有股减持的受让方——外商、公司管理层和基金等,就不同的受让方对国有股减持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3笔者概括了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具体程序并特别强调了国有股减持必须确立流通股股东的认同率制度,以在程序上保证对流通股股民的公正。(4笔者对国有股的价格设置提出了兼顾原则。最后,笔者在综合之前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整个国有股减持提出3个重要的原则,即让利于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以及个案进行和综合使用原则。

参考文献:

[1]. 国有股减持对股市的影响及流通方案探索[D]. 郭文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2]. 论中国股市思想发展的几次突破及意义[D]. 王尧基. 复旦大学. 2003

[3]. 国有股减持模式及我国证券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D]. 钟辉. 浙江大学. 2001

[4]. 国有股减持对H股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国有股减持方案的选择之一[J]. 廖志斌, 沈志军.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5

[5]. 我国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影响分析与思考[D]. 王勇毅. 厦门大学. 2002

[6]. 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D]. 殷晓东. 厦门大学. 2006

[7]. 中国股市的结构与变迁[D]. 郑学军. 厦门大学. 2001

[8]. 股权分置改革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研究[D]. 滕少红. 北京工商大学. 2006

[9]. 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途径选择及法律制度设计[D]. 彭晓刚. 武汉大学. 2004

[10]. 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之法律分析[D]. 林钧. 华东政法学院. 2004

标签:;  ;  ;  ;  ;  ;  ;  

国有股减持对股市的影响及流通方案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