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同态词与字书项的分离与组合_古汉语论文

古汉语同形词与词书条目的分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文,分合论文,古汉语论文,词书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形词是书写形式相同的一组词。每组词的成员或者是两个,或者在三个以上。它们之间多数读音相同或相近,也有读音完全不同的,而在意义上则全不相干。这样的同形词很早便见诸文献记载。《尹文子·大道下》:“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周人怀璞谓郑贾曰:‘欲买璞乎?’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文中的“璞”一指未治之玉,一指风干之鼠,意义毫不相干,而读音与字形则完全相同。这便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同形词。这则故事又见于《战国策·秦策三》,其中“鼠未腊者”之字形作“朴”,如此则二者仅同音而不同形,只能算同音词。不同音而同形者可以“大家”为例,《焦仲卿妻》诗:“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这里的“大家”指大户人家,与班昭之称为“曹大家”之“大家(音gū)”字形全同而读音意义迥异。但应承认它们也是一组同形词。

古汉语(这里兼括上古、中古和近代汉语各个阶段)中这样的同形词为数不少,下面举出八组例子试加分析:

龙钟[1] 沾濡润湿貌。 岑参《逢入京使》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白居易《携诸山客同上香炉峰遇雨》诗:“潇洒登山去,龙钟遇雨回。”这种意义的“龙钟”与水有关,其字当作“泷涿”、“泷湩”、“泷”。“涿”、“湩”、“ ”与“钟”一声之转。《方言》卷七:“泷涿谓之沾渍。”《广韵·东韵》:“泷,泷,沾渍。”

龙钟[2] 行步艰难貌。 苏颋《晓发方骞驿》诗:“传置远山溪,龙钟蹴涧泥。”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诗:“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通雅·释诂·连语》:“龙钟,一作陇种、泷湩、踵,转为笼东、泷。荀子曰:‘陇种而退。’注:‘遗失貌。’余以为即龙钟字。《埤苍》作‘踵’,然古多通用。杜弼为侯景檄梁曰:‘龙钟稚子。’王裒《与周弘正书》:‘龙钟横集。’裴度曰:‘见我龙钟。’元载《别妻》诗:‘谁不厌龙钟。’退之诗:‘白首夸龙钟。’或言老,或言泪,或训小人行,总皆状其潦倒笨累耳。”按以上所举,王裒一例应归入“龙钟[1]”, 其余各例中的“龙钟”都和行步姿态有关,小儿学步行走不稳与老人步态蹒跚均可为言,其字应以从足之“踵”为正。这一意义引申而用于人事方面,则有“潦倒不得志”之义。

肮脏[1] kǎng zǎng,亦作“抗脏”。高亢婞直。赵壹《刺世疾邪赋》:“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李白《参寥子》诗:“肮脏辞故园,昂藏入君门。”高适《宋中别周梁李三子》诗:“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玉篇·骨部》:“肮脏,体盘。”《龙龛手镜·入声骨部》:“肮,正,胡朗、苦朗二反。肮脏,身盘也。”可知此词本义是形容人体之硕大丰满,引申而用于人的品质,则有高亢婞直义。

肮脏[2] āng zāng,污秽不洁。或作“鏖糟”、“腌臜”。庄绰《鸡肋编》卷中:“又有大泽,弥望草莽,名好草陂。而夏秋积水,沮洳泥潭,遂易为鏖糟陂。”《雍熙乐府》四,无名氏《点绛唇》套(赠妓):“吃得来东倒西歪醉淋漓,受不得腌臜气。”此义至今沿用,例不赘举。(注:王锳.说“肮脏”.中国语言学报(8):148)

周章[1] 周旋舒缓。 宋·王观国《学林》卷五“周章”条:“屈平《九歌》曰:‘龙驾兮帝服,聊翱翔兮周章。’五臣注《文选》曰:‘周章,往来迅疾也。’左太冲《吴都赋》:‘轻禽狡兽,周章夷犹。’五臣注《文选》曰:‘周章夷犹,恐惧不知所之也。’王文考《鲁灵光殿赋》曰:‘俯仰顾盼,东西周章。’五臣注《文选》曰:‘顾盼周章,惊视也。’观国按,五臣训周章,三说不同,然皆非也。周章者,周旋舒缓之意,盖《九歌》有‘翱翔’字,《吴都赋》有‘夷犹’字,《灵光殿赋》有‘顾盼’字,皆与‘周章’文相属,而‘翱翔’、‘夷犹’、“顾盼’亦皆优游不迫之貌,则‘周章’为舒缓之意可知矣。《前汉·武帝纪》:‘元狩二年,南越献驯象。’应劭注曰:‘驯者,能拜起周章,从人意也。’所谓‘拜起周章’者,其举止进退,皆喻人意而不怖乱者也。而五臣注《文选》反以为迅疾、恐惧、惊视,则误矣。”按以上论“周章”有周旋舒缓一义,这是对的。但完全否认字作“周章”的这个词还有别的甚至与此相对立的意义,却不免失之片面,五臣所注《吴都赋》一例为“恐惧不知所之”,应该承认有当时的现实语感作依据,是正确的。(详下文)

周章[2] 惊恐匆遽。除上述《吴都赋》一例外, 另如《搜神后记》卷九:“杨生养一狗,行止与俱。后生醉大泽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狗乃周章号呼,生醉不觉。”这与《学林》所引《武帝纪》中大象“拜起周章”的含义正好相反。又《太平广记》卷三八二《齐士望》条:“其中更无屋宇,遍地皆是热灰,士望周章不知所计。”(注:刘凯鸣.敦煌变文字义校释零札.文史(27):176)

猖獗[1] 恣意横行。 《汉语大词典》此条第一义引《新书》《北齐书》等例为证。此义至今沿用而习见,兹不赘举。

猖獗[2] 颠踬受挫。 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二二:“今人见恣横不可制者,辄曰‘猖獗’,史传亦多用之。然更有别义,汉昭烈谓诸葛武侯曰:‘孤智术浅短,遂用猖獗。’王彪之谓殷浩曰:‘无故匆匆,先自猖獗。’刘喜明谓萧道成曰:‘不可远去根本,自诒猖獗。’丘迟《与陈伯之书》:‘君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金将张柔为蒙古所败,质其二亲,柔叹曰:‘吾受国厚恩,不意猖獗如此!’凡此皆有倾覆之意,与常解不同。”另如李白《雪谗诗赠友人》:“嗟余沉迷,猖獗已久,五十知非,古人常有。”即化用丘迟《与陈伯之书》中语,且保持了原义。

苍茫[1] 旷远无边貌。 修订本《辞源》该条引潘岳《哀永逝文》:“望天兮寥廓,临水兮浩汗,视天日兮苍茫,而邑里兮萧散。”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苍茫[2] 犹“仓忙”。仓促惶遽。阴铿《和傅郎岁暮还湘州》诗:“苍茫岁月晚,辛苦客方行。”杜甫《送从弟亚》诗;“令弟草中来,苍茫请论事。”《唐才子传》卷五载卢仝事,说卢仝因宿王涯宅第,遭甘露之变,“苍茫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祸”。(注:蒋绍愚.唐诗词语札记之二.语言学论丛(10 ))这种意义的“苍茫”两字均可能有上声一读,宋·王楙《野客丛书》卷八:“东坡诗曰:‘苍茫瞰奔流。’又曰:‘愁度奔河苍茫间。’赵注谓‘苍茫’两字古人用之皆是平声,‘苍’字《广韵》音粗朗反,而‘茫’字上声皆不收,不知先生所用出处,以俟博闻。仆观扬雄《校猎赋》‘鸿濛沆茫’字音莽,白乐天《雪》诗:‘寒消春苍茫。’又曰:‘野道何茫苍。’注并音上声。近时苏子美诗亦曰:‘淮天苍茫背残腊,江上委蛇逢旧春。’自注苍茫仄声。茫作仄用,似此甚多。”

因循[1] 沿袭守旧。见《汉语大词典》本条。

因循[2] 悠游闲散。韩偓《拥鼻》诗:“却要因循添逸兴,若为趋竞怆离忧。”此与“趋竞”对举,其义可知。孟贯《山中答友人》诗:“偶爱春山住,因循值暑时。风尘非所愿,泉石本相宜。”

波浪[1] 水面起伏。此义至今习见,例不赘。

波浪[2] “庞”的切脚语。 高安道《哨遍》套(嗓淡行院):“切驾的波浪上堆着霜雪,把关子的栲门上似告油。”脉望馆钞本《曲江池》剧四折:“文质彬彬挣波浪,怎叫人不念想?”《行院声嗽·身体》:“脸,博浪。”按市语随音取字,不拘一体,“博浪”即是“波浪”。它之所以指“脸”,是两字共切“面庞”之“庞”,“庞”即“脸颊”“脸面”之意。由此引申,则可指容貌,再引申为俊俏、风流之义。

孛篮[1] 竹篮或柳条所编之篮。《东堂老》剧三折:“今日呵,便担着孛篮,拽着衣服,不害羞,当街里叫将过去。”《谢天香》剧二折:“我正是出了孛篮入了筐,直着咱在罗网。”

孛篮[2] “盘”的切脚语。 《陈州粜米》剧二折:“敢着他收了孛篮罢了斗。”石子章《八声甘州》套:“收了孛篮罢了斗,那些儿自羞。”以上“收了”云云,均为“收盘罢斗”之意,此为当时市场流行熟语,引申为事情的收场结束。按洪迈《容斋三笔》卷一六:“世人语有以切脚而称者,如以蓬为勃笼,盘为勃兰……”《西湖游览志余》卷二五《委巷琐谈》所录《梨园市语》亦云:“杭人有以二字反切一字以成声者,如以秀为鲫溜……以盘为勃兰……”

上列八组不过是举例性质,此外如作“不齐貌”解的“参差”与表“大约、将近”义的“参差”;表“互相勾结”义的“狼狈为奸”中的“狼狈”与表“窘迫尴尬”义的“狼狈”(注:张海鹰.“狼狈”考辨.辞书研究,1997(2):142);表“心情烦闷不舒”的“惆怅”与表“造次仓卒”义的“惆怅”(注: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六篇“惆怅”条.);表“专一貌”之“固护”与表“牢固”义之“固护”(注:王继如.魏晋南北朝疑难词语辨析三则.中国语文,1990(3)); 作假设连词、表“如或”义的“有若”与作比喻词、表“犹如”义的“有若”(注:张世超.也释“有如”.古汉语研究,1991(3))。 可以说举不胜举。它们二者之间在意义上找不到任何联系。其中“龙钟”、“肮脏”的1与2之间,或许有可能存在同源关系。但一组同源词彼此之间只是语源相同而已,它们自身仍是各别的词,则是不言而喻的。如作“细腰土蜂”解的“蒲卢”和作“瓠瓜”解的“蒲卢”,尽管有语源关系(参刘师培《物名溯源》),也只能作两个词看待。清·程瑶田《果臝转语记》系连“果臝”一族的同源词多达170余个,即使编写专门的同源词典,也要按照它们表示的概括义予以分组,一般的语文词典则只能逐词收列。

同形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字形的偶合,一是记录两个词的字因形近而误混为一,如甲骨文中的“臣”字,周秉钧先生认为它实有二形二义:“一表举目而视,一表奴虏臣仆,原来是两个不同的字。因为它们同音(二者形体也很相近——引者),至迟从殷代后期就合流了。”二是记录联绵词或俗语、外来语的字舍繁趋简、弃生就熟而流为一体,如“猖獗”的1和2。

对于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现代汉语词典》处理得比较好,已经为我们作了示范。该书的《凡例》规定:“关于多字条目,形同而音、义不同的,分立条目,如【公差】gōng chā和【公差】gōng chāi。形同音同,但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也分立条目,在【】外右上方注阿剌伯数字,如【大白】[1]、【大白】[2],【燃点】[1]、【燃点】[2]。”这就是说,凡属同形词,不论其读音是否相同, 都一概分立条目。然而对于古汉语中的同形词,一些历时性的大型语文词典处理方法却颇不一致。如《汉语大词典》卷二“差池”分立为三个词头:一、差错、意外;二、犹差劲、不行;三、犹参差,不齐貌。而同卷的“参差”却只立一个词头,其下列九个义项。似乎编者承认“差池”是三个同形词而“参差”只是一词多义。但“参差”的九个义项中至少包含了两个同形词。这说明编者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没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有些游移不定。又如“肮脏”的1和2,修订本《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均分立两条,而修订本《辞海》和台湾编《中文大辞典》则只立一条,作为一词多义看待。至于上举其余六组同形词,除表“匆忙”义的“苍茫”为多数辞书漏收外,有五组在《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中文大辞典》中都被作为一词多义,共置于一个词头之下。

将同形词不加分析地作为一词多义处理,其弊端至少有以下两点:其一是让字形掩盖了一些很不相同的语言现象,如“波浪”的1和2,两者语源各异,误合为一造成读者不明所以,影响了辞书解疑释难的功能。其二是淆乱了词义的引申系列,不便读者理解和掌握,仍以“波浪”这组同形词为例,《汉语大词典》作为一条,下列六义:1.江河湖海上起伏不平的水面;2.比喻起伏的思潮3.指面容;4.风流;5.殷勤,指男女情爱;6.比喻事情在进行中横生曲折。如果分作两条,它们各自的引申线索是很清楚的:1、2、6义是“波浪[1]”的本义和引申系列;3、4、5义是“波浪[2]”的本义和引申系列。

古汉语同形词是汉语和汉字在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数量大而情况复杂,涉及形音义几个方面和它们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清理古汉语同形词是一件相当繁难的工作,需要语言工作者共同关心和参与。辞书编者则应尽最大可能将前人与今人在这方面零星分散的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吸收到辞书中去。如果大型语文辞书能够通过不止一次的修订将这个问题基本解决,那对当世和后代的读者都将是一件极大的好事,辞书的质量也会在前人旧制的基础上大大跨进一步。

标签:;  ;  ;  ;  ;  ;  ;  ;  ;  

古汉语同态词与字书项的分离与组合_古汉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