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与地理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事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结合当今发生的与地理有一定联系的时事,不拘一格进行地理教学,不仅能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为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与以下几方面时事的联系:
一、与当年发生的重大环境现象的联系
如1995年10月24日(农历九月初一)中午发生了多年来少见的日全食,据有关部门预告,我及时组织学生观看并让其思考:日全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出现在农历月份的初一前后?日偏食时树下光斑是什么形状?并给予必要的引导。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再如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县境内发生的5.1级地震波及本地,致使本校有数名同学因仓惶从内向外出逃而被挤倒踏伤或跳楼摔伤。之后,学生议论纷纷,诚惶诚恐,学习不安心,精力不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将第四章的“地震”提前学习,结合学生的亲临感受,讲了地震的产生、分布、预测以及临震的应急措施等,整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异常高涨,轻松掌握了有关地震的知识,也稳定了情绪,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诸如此类的环境现象还很多,如1996年白武彗星的发现、黄河断流的提前出现、日美发现大量畸形青蛙(污染所致)等。
二、与当今政治风云的联系
经济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为经济服务的。所以,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与世界政治风云有内在的联系。中东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十分“关心”中东事务,甚至不惜耗费巨额资金,为什么呢?结合教材知识就会得出原因有两个:①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发达,但能源相对不足,需要每年从中东地区输入大量的石油,石油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命脉。所以,为保证石油来源,他们对中东事务非管不可。②中东地区位于亚欧非三大洲的“咽喉”要地,素有“三洲五海之地”之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一地区对以霸权主义为宗旨的美国来说是非争不可的地方。另外,美国等少数国家三番五次搞反华议案、干涉中国内政,联系教材不难看出:其真实图谋就是想遏制中国。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工业、农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而西方少数国家,特别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在地球上崛起,更不喜欢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模式。因此总是利用人权等问题大做文章,企图遏制中国。通过上述分析,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与地理有关的国际事件的联系
如钓鱼岛问题,中国政府鉴于日本的某些做法,1996年7月又重申了关于钓鱼岛的领土主权。联系该时事,对钓鱼岛的位置就会有深刻的记忆。同样,结合“举世瞩目的协定(中俄等五国1996年4月签署了加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的协定)”,讲中国的邻国,加强学生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认识。再如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时,为什么我们收看的赛场的现场直播多在凌晨至上午8时左右?从中引出时差问题,老师再给予适时的引导,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与一些纪念日的联系
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都是中学地理涉及的重要内容。因此,和这些问题相关的纪念日与地理教学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象世界每年3月22日的水日、3月23日的气象日、4月22日的地球日、6月5日的环境日、7月11日的人口日、10月16日的粮食日、海洋日,我国每年9月25日的土地日、3月12日的植树节等,都可与地理教学密切结合。结合这些纪念日进行教学,不仅会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还可树立忧患意识和全球观念。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心,如1996年4月22日“地球日”来临之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报告指出,从饮用水、空气到海洋和森林,整个地球环境全面恶化。表现为: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环境污染、野生动植物减少、热带雨林消失、土地荒漠化等。联系该报告教学,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前地球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明确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结合时事进行地理教学要注意两点:①灵活性。时事要求教师不拘泥于教学进度内容和方式方法,或复习提问、引导思考;或大胆打破教学计划而超前学习新课;或布置课外实践性作业,这样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②渗透性。教学时要注意渗透,不能脱离教材内容讲时事,而应该以教材内容为依据,选授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时事。
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时“要注意地理科学的新成果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要面向世界的客观需要。只要教师科学地将时事引入地理教学,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进行思想教育上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