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量化论文_张雪梅

探究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量化论文_张雪梅

黑龙江省宁安市农机安全监理站

摘要:农业和农村始终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总量虽持续增加,但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在整个经济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不断被弱化,农业农村发展的滞后矛盾越来越多。农业机械化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生态环境,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有培育以农机手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有效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本文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并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农业机械;劳动力转移;研究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是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矛盾的必然选择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经历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都迅速提高,在农业劳动力数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随着农业装备水平迅速提高,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农业得到长足发展。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和工业化中期阶段,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由农闲打工、农忙返乡转为常年性稳定外出,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的矛盾逐渐显现。现在农业生产上,劳动强度大、作业条件差,农机作业价格合理,农民希望使用机械代替人力。我国农业机械化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很多农机产品供不应求,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应对劳动力转移,稳定发展农业的必然选择。

二、过去二十年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及其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影响

关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来源的数据因关注点不同,其分类项目及口径不同,从中能推算出的相关数据结果差异也较大。如农村固定观察点抽样调查口径上只包括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没有包括仍在本地但已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本文认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应不以地域为限制,只要具有农业户口且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都应该计入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总量之内。

因我国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通过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升级来影响总体的劳动生产率。从表1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我国到2011年仍是一个以农业劳动力为主的国家。要考察非农转移对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首先来计算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然后比较现实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假如没有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下的总体劳动生产率,其差值即体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这里总体劳动生产率是用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美元)除以就业人口数,分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应用的是相对应的产业数据,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多个数据库。其中就业人口是通过劳动力和失业率数据计算而来,其中失业率个别年份有缺失,采用了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字进行补齐。分产业GDP是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各产业GDP比重计算而来,同样分产业就业人口也是由各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计算得到。

在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已定的情况下,各产业就业人口权重就会影响到总劳动生产率。接下来计算在没有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假定条件下,各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变化。这里,假设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实际情况一致,我们知道在没有非农转移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态势肯定与实际情况不一样,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也不会跟实际情况一致。然而由于假设情况的未知性,且假设必须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因此这里仍然假设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实际情况一致,仅考察在没有非农转移的假设下带来的各产业就业人口权重的变化对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没有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的假设条件下,我们保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不变,而将实际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从实际数据中予以剔除,从而计算得到假设条件下的各产业就业人口权重,从而计算得到假设条件下的总体劳动生产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源泉的变化可以得知,目前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重要性逐渐减弱,而非农业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农民收入增长由过去主要依赖农业收入转变为主要依赖工资性收入,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发生了本质变化。这充分说明了农民收入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越来越多地和农民非农就业问题相关联,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应该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1.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展农村劳动力当地就业与转移空间。在目前乃至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大中型城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极其有限的形势下,小城镇建设将是解决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根本出路,因而河北省应加速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要结合全省优势农产品如优质的专用小麦和专用玉米、棉花、肉牛肉羊和牛奶、蔬菜、果品等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乡村服务业,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营造更多的转移就业空间。

2.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异地转移就业。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难度。河北省为解决农村劳动力无序流动的状况,除应设立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政府专门机构外,还要大力发展和严格规范劳动力中介组织,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和企业的组织职能,在就业信息、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服务、流动跟踪检测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体系,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和信息化水平,以确保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3.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转移劳动力自身的就业能力。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长、中、短期的专业技能及法律法规、外出务工常识等多方面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就业素质,促使劳动者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转移劳动力自身的就业能力。

4.劳动力转移与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协调。对二者进行协调过程中主要需保证机械化发展应保持适度,避免出现过快或滞后等现状,并综合考虑现行城镇化发展速度及其可能吸纳的劳动力,避免农村隐性失业劳动力过剩。若以上世纪90年代相关统计计算为标准,假定每个劳动力占据1hm?,劳动力应保持在1.7亿以内,但此时可能存在的剩余劳动力热狗保持在1.5亿左右,这些劳动力便表现出隐性失业状态。若此时非农业产业无法及时进行吸纳,便可能使失业问题表现出现显性化特征。因此,在实际推进农业机械化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如何做好劳动力转移调整工作。

结语

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重要的标志,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杠杆,只有使用农业机械才能实施先进的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的优质高产,只有使用农业机械才能使农民从低附加值的粮食生产中解脱出来,才能从事其他产业,从而增加收入。

参考文献:

[1]程霖,毕艳峰近代中国传统农业转型问题――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的探索[J].财经研究,2009(8).

[2]冯光娣,胥传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与政策研究――基于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析[J].盐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何政道,何瑞银.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农业机械化,2010(1).

[4]张宗毅,刘小伟,张萌.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贡献研究[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06:595-603

论文作者:张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  ;  ;  ;  ;  ;  ;  ;  

探究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量化论文_张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