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福特肉牛与牦牛种间杂种牛屠宰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冯培建,韩银仓,孙永刚[1](2019)在《青海省犏牛分布及数量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犏牛是牦牛与黄牛种间远缘杂交的F1代杂种,其生长发育、产肉、产乳、役力等方面明显优于牦牛,高海拔适应性优于黄牛。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文献调查,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等调查了青海省犏牛生存的生态环境,犏牛的主要产地、分布及数量,犏牛饲养管理现状,犏牛的销售及产品加工现状,犏牛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朱光星[2](2013)在《秦川肉牛、荷斯坦奶牛及其杂交后代生长发育规律与肉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选用秦川肉牛新品系、荷斯坦奶牛及其杂交后代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秦川肉牛新品系公牛、母牛、阉牛(分别简称“秦川公牛”、“秦川母牛”、“秦川阉牛”),荷斯坦奶牛与秦川肉牛杂交后代公牛、母牛、阉牛(分别简称“奶秦杂公牛”、“奶秦杂母牛”、“奶秦杂阉牛”),荷斯坦奶牛公牛及其阉牛(分别简称“奶公牛”和“奶阉牛”)各5头分为8组,测定了标准饲养条件下这些试验牛的生长发育情况、常规生理指标、血液生化指标、产肉性能、肉质性状,应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8组别试验牛各性状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发育性能研究:通过对秦川肉牛及其杂交后代6-24月龄体尺(体重、体斜长、体高、腰高、尻长、腰角宽、胸深、胸围、坐骨端宽)、体重指标的测定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试验牛在12-18月龄时体尺体重增幅和日增重达到最大,生长速度最快;公牛和阉牛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母牛次之;奶牛组生长速度比秦川肉牛、奶秦杂阉牛组快。从体尺性状方面看,秦川肉牛新品系已具备专门化肉牛品种的基本特征。2、常规生理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研究:试验牛体温、呼吸频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瘤胃蠕动次数呈上升趋势。血清TP、血清Glo、血清BUN、血清TG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血清Na、血清Ca、血清P含量6月龄时较高,9月龄之后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 ALT含量9-15月龄显着高于21-24月龄(P<0.05),血清Glu含量和月龄无明显关系,不同性别之间各项血液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奶公牛血清蛋白各项指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3、肉用性能研究:秦川肉牛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肉骨比等各项产肉性能高于奶牛和奶秦杂牛,相同品种(系、组合)公牛剪切力最大,阉牛次之,母牛最小,且达到差异显着水平(P<0.05),并且秦川肉牛嫩度表现要优于奶牛和奶秦杂阉牛,秦川肉牛的肉质多汁性优于荷斯坦奶牛和奶秦杂阉牛的牛肉,蛋氨酸含量公牛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秦川肉牛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着高于荷斯坦奶牛(P<0.05),结果表明:秦川肉牛的产肉性能、肉质性状显着高于荷斯坦奶牛和奶秦杂阉牛;母牛肉质优于阉牛和公牛。秦川肉牛不同部位肉质测定结果表明肉块优劣顺序大体为:西冷、上脑、里脊、眼肉为高档肉,肋条肉、臀肉、黄瓜条为中档肉,牛腩、胸肉和牛前为低档肉。
丁凤焕[3](2008)在《牦牛、犏牛及黄牛肉脂肪酸和风味物质测定及生产性能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随机选取青海省果洛州1.5岁左右牦牛(♂)33头和犏牛(♂)13头,测定其体重和体尺性状。然后从中选取同一放牧群体的牦牛(♂)和犏牛(♂)各3头,与随机选自青海省湟中县的3头黄牛进行以下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肉中的肌苷、肌苷酸和硫胺素进行测定,采用高氯酸滴定法测定其肉中谷氨酸钠的含量,利用气质联用仪对其肉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并对牦牛、犏牛和黄牛的屠宰性能进行比较分析。对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①牦牛、犏牛和黄牛肉中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都在50%左右,以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的含量居多,三种牛C16:0和C18:0的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牦牛肉十七烷酸(C17:0)的含量显着高于黄牛肉(P<0.05),并且与犏牛肉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犏牛花生酸(C20:0)的含量与牦牛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黄牛肉中未检测出C20:0。牦牛、犏牛和黄牛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以油酸(C18:1)的含量居多,油酸(C18:1)、棕榈油酸(C16:1)和十七碳烯酸(C17:1)在三种牛的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犏牛肉中含量最高,明显高于牦牛肉和黄牛肉(P<0.05),犏牛肉亚油酸(C18:2 n-6)含量明显高于同龄牦牛和黄牛(P<0.05);犏牛肉α-亚麻酸(α-C18:3)的含量明显高于黄牛(P<0.05);γ-亚麻酸(γ-C18:3)只在黄牛肉中检出;二十碳烯酸(EPA)只在犏牛肉中检出。②犏牛肉肌苷的含量与牦牛、黄牛均无显着差异(P>0.05),牦牛肉肌苷的含量明显高于同龄黄牛(P<0.05);三种牛肌苷酸的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犏牛肉硫胺素的含量最高,牦牛次之,牦牛肉硫胺素的含量与犏牛、黄牛均无显着差异(P>0.05),犏牛肉硫胺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同龄黄牛(P<0.05);犏牛肉谷氨酸钠的含量与黄牛无显着差异(P>0.05),但都显着高于同龄牦牛(P<0.05)。③犏牛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与管围都与牦牛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④犏牛的头重、皮重、前二蹄重、后二蹄重、胴体重和胴体肉重明显优于同龄牦牛(P<0.05),尤其是头重,犏牛与牦牛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瘤胃脂肪重、前胸腔脂肪重和眼肌面积在三个种牛间无显着差异(P>0.05);犏牛的胴体骨重最大,与黄牛无显着差异(P>0.05),但都与同龄牦牛具有显着差异(P<0.05);三个种牛的屠宰率、净肉率和胴体产肉率无显着差异(P>0.05);牦牛的骨肉比与犏牛、黄牛均无显着差异(P>0.05),黄牛的骨肉比明显高于同龄犏牛(P<0.05)。
张宝[4](2008)在《6个黄牛品种ND5、GHSR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PCR-SSCP分子标记和DNA测序技术对ND5、GHSR两个基因在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晋南牛、安格斯牛和中国荷斯坦牛6个群体共714个个体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基因遗传变异与生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为这三个黄牛品种进一步选育从理论上提供帮助。本研究取得以下结论:1.6个黄牛品种ND5基因遗传特性分析应用PCR-SSCP技术对6个黄牛品种mtDNA ND5基因3个基因座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N1与N3基因座的PCR产物经SSCP检测仅存在一种带型。N2基因座存在A、B两种单倍型,发现3个SNP,12900 T>C、12923 A>T、12924 C>T(与NC006853对照),其中,12900 T>C位属于同义突变,12923 A>T、12924 C>T两位突变处于同一密码子的二、三位,致使苯丙氨酸变为酪氨酸。在6个黄牛群体中,N2基因座A单倍型频率分别为0.167、0.134、0.139、0.117、0.041、0.066。2.ND5基因多态性与牛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ND5基因遗传变异与南阳牛的管围、坐骨端宽、体重、体斜长、体高、日增重等性状之间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在6月龄坐骨端宽指标上,B单倍型高于A单倍型,差异极显着(P<0.01);在6月龄体重、体斜长、体高、日增重等指标上,B单倍型也高于A单倍型,差异显着(P<0.05)。在24月龄体高指标上,A单倍型高于B单倍型,差异极显着(P<0.01);但在12、18月龄南阳牛群体中没有相关。ND5基因的遗传变异与秦川牛、郏县红牛生长性状间进行关联分析,发现秦川牛与ND5基因变异没有相关。在郏县红牛群体中,坐骨端宽指标是A单倍型高于B单倍型,差异极显着(P<0.01)。3.6个黄牛品种GHSR基因遗传特性分析对GHSR基因全部外显子区共4个基因座G1、G2、G3和G4进行遗传变异分析。首次检测到四个突变SNP,nt-7、nt456、nt667和nt3552(参考XM592014的序列,转录起始位点为+1)。G1基因座存在三种带型,在-7位发生了碱基C>A突变。G1基因座等位基因C基因频率在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晋南牛、安格斯牛和中国荷斯坦6个黄牛品种中分别为0.729、0.557、0.543、0.536、0.539、0.852。G2基因座发现两个SNP,分别在456、667位发生了碱基G>A、C>T的突变。该两处突变完全连锁,三种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A、AB、BB型,在所有研究群体中,没有检测到BB基因型。G2基因座等位基因A基因频率6个黄牛品种中分别为0.889、0.855、0.891、0.903、0.762、0.910。G4基因座仅发现一个SNP,在3552位发生了碱基C>T突变,存在两种带型,G4基因座等位基因C基因频率在6个黄牛品种中分别为0.556、0.549、0.577、0.540、0.560、0.508。6个群体G1基因座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晋南牛和安格斯牛G1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处于中度多态,荷斯坦牛G1基因座处于低度多态。6个群体G2基因座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郏县红牛和安格斯牛G2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处于中度多态,南阳牛、秦川牛、晋南牛和荷斯坦牛G2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处于低度多态。其中,荷斯坦牛多态信息含量最低。6个群体G4基因座均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晋南牛、安格斯牛和荷斯坦牛6个黄牛品种中G4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均处于中度多态。4.GHSR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GHSR基因G1、G2和G4基因座的遗传变异与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生长性状之间进行关联分析。G1基因座不同基因型在郏县红牛群体中,BB基因型腰角宽、尻长显着大于AA基因型(P<0.05);在秦川牛群体中AB基因型腰角宽显着大于BB基因型(P<0.05)。G2基因座南阳牛6月龄体重和日增重AA基因型显着高于AB基因型(P<0.05),但在12/18/24月龄时差异不显着。郏县红牛和秦川牛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没有相关。G4基因座不同基因型在南阳牛6月龄指标中,AA基因型坐骨端宽大于AB基因型,达到显着水平(P<0.05)。
孟彦[5](2006)在《中国部分牛种线粒体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亲缘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并结合测序技术对11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1个培育品种和3个引进品种共15个品种526头个体线粒体DNA D-loop序列和12S rRNA基因的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方黄牛品种在线粒体DNA D-loop第一高变区(HV1)的变异率较高,尤其是品种内更高。通过SSCP方法显示出6种单倍型,据此确定79个测序个体。测序结果共发现核苷酸多态位点94个,约占总检测位点的25.1%;其中简约多态位点72个,单一多态位点22个。用MEGA3.1对核苷酸变异类型进行统计,发现转换14次,颠换2次,并存在碱基插入/缺失。79条测序有56种单倍型,产生这么多变异位点主要是由复州牛41号和37号的突变造成的。用MEGA3.1和Network 4.1.1.2软件对D-loop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分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这15个牛品种有瘤牛、普通牛和另外一种(由复州牛41和37号形成)组成的3种起源。与NCBI上牛种的序列比较发现这第三种起源不同于奔腾牛、短角牛和牦牛。除了平武黄牛、安格斯、海福特和复州牛不含瘤牛血统之外,其它品种均在不同程度上含有瘤牛血液。用距离法构建亲缘关系:所有品种分为瘤牛和普通牛两大分支。其中,渤海黑牛首先与瘤牛聚为一个类群,其次再与大南阳牛、大别山牛聚在一类,说明渤海黑牛与瘤牛的关系更近,而其他牛品种则聚类到普通牛类群:国外品种日本黑牛、安格斯牛和海福特牛首先聚在一起,说明其关系较近;中国西门塔尔牛与蒙古牛、延边牛三者首先聚在一起,表明三者关系最近,造成这种结果可能是因为中国西门塔尔牛是与北方如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等地的黄牛品种杂交形成有关。其次,平武黄牛、复州牛、湘西黄牛、晋南牛、秦川牛和鲁西牛都不同程度的聚在一起。湘西黄牛比较特别,因为从外形看,湘西黄牛高耸的肩峰应该更具有瘤牛的特性,而且根据以前的文献报道南方黄牛所含有瘤牛的血统要更多一些,却聚在普通牛类群中,说明其含有更多的普通牛血源。15个品种的线粒体DNA 12SrRNA SSCP分析发现有4种多态类型,其中Ⅰ和Ⅱ多态类型分布频率较大,而Ⅲ和Ⅳ两种类型出现频率很低。测序结果与多态类型相对应。复州牛41号和37号两个个体产生的多态类型与其他类型序列相差较远。12SrRNA基因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统计表明:中国黄牛品种PIC值在0.115~0.423之间,晋南牛最高为0.423,除了蒙古牛和延边牛PIC小于0.25属于低度多态外,其它中国地
赵毅[6](2005)在《牦牛肺炎的诊断研究》文中提出为明确陕西省凤县南星镇青龙寺村牦牛死亡原因,对死亡病牛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细菌学诊断。在组织学检查中发现,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神经细胞周隙扩大,见到较多的嗜神经现象和卫星现象,大脑毛细血管充血,血管周隙明显增大,有些还可见到由凝集和溶解的红细胞形成的微血栓,在大脑皮质中见有少数小的出血灶。心包腔有浅黄色的积液;心外膜和心内膜有散在的小点出血和出血斑,在心冠状沟和纵沟及心室外膜上较为明显。组织学检查:心肌细胞颗粒变性,心外膜和心内膜下有小的出血灶。少数病例的心外膜和心内膜的结缔组织发生胶原纤维肿胀和透明变性,心肌纤维间有较多的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样细胞的浸润。肺叶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病灶,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细支气管管壁充血,周围有大量的淋巴样细胞、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的浸润,管腔内集有大量的红细胞、白细胞;有少数肺泡中有出血和浆液渗出,或有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嗜细胞等炎性细胞渗出。肝细胞颗粒变性,有的肝细胞发生脂变,局部肝细胞坏死,肝窦隙红细胞及星状细胞增多,其中有的还有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浸润。瘤胃臌气,胃内无异物,瘤胃和瓣胃黏膜易脱落,黏膜下有弥漫的小点出血,真胃黏膜有弥漫性的小点出血。肠内有稀软的食物,并充有多量的气体,肠管色淡;黏膜下层疏松水肿,并有巨嗜细胞和淋巴样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或上皮坏死脱落入管腔中,间质有小的出血灶,间质毛细血管充血。脾脏色暗,被膜下有散在的小点出血,不肿大。细菌学诊断中,分离到2 种有一定致病力的细菌,即巴氏杆菌和葡萄球菌,该病可能是巴氏杆菌感染,人工感染模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立[7](2005)在《牛羊胚胎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本试验主要对牛羊胚胎工程技术产业化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针对影响牛羊同期发情、超数排卵、胚胎冷冻、胚胎移植及性别鉴定与控制等主要因素进行试验研究,以期加快我国牛羊良种化进程和胚胎工程技术产业化发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 应用CIDR 加氯前列烯醇法比两次氯前列烯醇法对受体牛同期发情效果好,但差异不显着(p>0.05)。在牛的同期发情处理中,准备的受体牛至少应有3 个月以上的适应期;哺乳期牛同期发情率低,产犊超过3 个月以上才能得到较理想的同期发情效果;受体牛右侧黄体68.64 %,显着高于左侧黄体31.36 % (p<0.01)。2. 胚胎移植的供受体牛羊需加强饲养管理,提高供受体牛羊自身的营养水平,饲养管理和营养水平是胚胎移植成功的关键。西门塔尔、利木赞、海福特、安格斯肉牛的超排效果好于夏洛来牛;育成牛平均可用胚数和胚胎可用率比成年牛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在发情周期第11、12 d 起针超排效果较好,第9、10 d 效果最好,可用胚比例高;超排后输精14 次胚胎可用率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用国产FSH 超排荷斯坦育成牛最佳总剂量,1415 月龄为8.0 mg,1617 月龄为8.8 mg,1819 月龄为10.4 mg。3. 本研究采用两次重复超排间隔时间39 d 超排方案,既大大缩短重复超排间隔时间,又达到理想重复超排效果。第一次和第二次重复超排间隔27d,平均可用胚数为6.22±2.45枚和4.25±3.25枚,两者之间差异显着(p<0.05),发情利用率为91.42 %和75.00 %,两者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第一次和第二次重复超排间隔39 d,平均可用胚数为5.44±2.78 枚和5.17±2.65 枚,介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发情利用率为95.03%和91.57%,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第一次和第二次重复超排间隔为47 d 或67 d,平均可用胚数和发情利用率两者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内蒙古典型放牧条件下,海福特肉牛最佳超数排卵时间为56 月份;安格斯肉牛最佳超数排卵时间为89 月份。用加拿大进口与中科院国产FSH 对青年荷斯坦母牛进行超排,进口药超排平均可用胚数为4.60±3.52 枚,国产药平均为5.34±2.68 枚,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 在牛胚胎移植中,鲜胚移植显着高于冻胚移植妊娠率(p<0.05),分别为61.74 %和45.32 %;一步法冷冻的胚胎与常规法冷冻的胚胎,解冻移植后妊娠率差异不显着(p>0.05);6 d 的囊胚移植于6 d 的受体,妊娠率高达90.91%,显着高于6 d 的桑椹胚和7 d 的囊胚妊娠率(p<0.05),与7 d 的桑椹胚妊娠率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我国不同地区最佳胚胎移植季节不同,北方地区以夏、秋季节为好,夏季最佳;华中地区以春、秋季节为好,秋季最佳;南方地区以春、冬季节为好,冬季最佳。5. 对不同地区绵羊超排处理,东北地区以1012 月初效果较好,西北地区最佳超
赵国良[8](1985)在《海福特肉牛与牦牛种间杂种牛屠宰试验报告》文中指出 为了提高牦牛的产肉性能,使其达到早熟,产肉多,屠宰率高,以满足肉食和出口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我县从1980年开始,用海福特牛的冻精配种对牦牛进行冻配改良。三年来共受配436头,受胎129头,81—82两年共产犊48头,成活42头。为了掌握海毛一代犏牛的发育情况和产肉性能,我们于83年元月18日进行屠宰对比
二、海福特肉牛与牦牛种间杂种牛屠宰试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福特肉牛与牦牛种间杂种牛屠宰试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省犏牛分布及数量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1.1 调查方法 |
1.2 调查地点 |
1.3 调查起止时间 |
2 青海省犏牛数量调查结果分析 |
2.1 犏牛分布区域生态环境状况 |
2.2 重点县犏牛的数量、分布情况 |
2.3 重点乡犏牛数据及分布情况 |
2.4 专家访谈, 有关资料推测的犏牛数据 |
2.5 全省犏牛数据、分布分析 |
3 其他调查条件分析 |
3.1 被调查户发展犏牛业的基础条件 |
3.2 被调查户对犏牛疫病防治情况 |
3.3 被调查户犏牛及产品的销售情况 |
4 被调查户对发展犏牛的意见及建议 |
(2)秦川肉牛、荷斯坦奶牛及其杂交后代生长发育规律与肉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秦川牛概况及选育改良效果研究进展 |
1.2.1 秦川牛本品种选育效果研究进展 |
1.2.2 荷斯坦牛改良秦川牛的效果 |
1.3 牛的生长发育规律 |
1.3.1 体重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 |
1.3.2 体型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 |
1.3.3 体组织的生长发育规律 |
1.3.4 瘤胃的生长发育规律 |
1.3.5 生长发育受阻与补偿生长 |
1.4 影响肉品品质的主要因素 |
1.4.1 肉色及影响肉色的因素 |
1.4.2 系水力和失水率 |
1.4.3 嫩度 |
1.4.4 熟肉率 |
1.4.5 脂肪酸 |
1.4.6 氨基酸 |
1.5 常规生理指标和血液生物化学指标的研究 |
1.5.1 常规生理指标在动物生产中的研究概况 |
1.5.2 血液生化指标在动物营养状况评估方面的研究概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秦川肉牛、荷斯坦奶牛及其杂交后代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与地点 |
2.1.2 试验期限 |
2.1.3 分组及饲喂方法 |
2.1.4 饲养标准 |
2.1.5 饲养管理 |
2.1.6 体重及体尺指标的测量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体重的变化 |
2.2.2 体尺指标的变化情况 |
2.2.3 体尺指数的变化情况 |
2.3 讨论 |
2.4 小结 |
试验二 秦川肉牛、荷斯坦奶牛及其杂交后代常规生理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与地点 |
2.1.2 试验时间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常规生理指标测定结果与分析 |
2.2.2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试验三 秦川肉牛、荷斯坦奶牛及其杂交后代肉用性能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产肉性能测定结果与分析 |
3.2.2 食用品质测定 |
3.2.3 营养成分测定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牦牛、犏牛及黄牛肉脂肪酸和风味物质测定及生产性能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牦牛及犏牛的简介 |
1.2 牛的生长发育 |
1.3 牛屠宰标准及影响屠宰性能的因素 |
1.4 牛肉品质的研究 |
1.5 牦牛及犏牛生长发育的研究 |
1.6 牦牛的屠宰性能 |
1.7 牦牛肉质研究 |
第二章 牦牛、犏牛及黄牛肉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 |
2.1 试验地点 |
2.2 试验时间 |
2.3 试验动物 |
2.4 试验器材 |
2.5 试验方法 |
2.6 数据分析 |
2.7 结果与分析 |
2.8 讨论 |
2.9 小结 |
第三章 牦牛、犏牛及黄牛肉风味物质的含量 |
3.1 试验地点 |
3.2 试验时间 |
3.3 试验动物 |
3.4 试验器材 |
3.5 试验方法 |
3.6 数据分析 |
3.7 结果与分析 |
3.8 讨论 |
3.9 小结 |
第四章 牦牛和犏牛体重及体尺性状 |
4.1 试验地点 |
4.2 试验时间 |
4.3 试验动物 |
4.4 试验器材 |
4.5 试验方法 |
4.6 数据分析 |
4.7 结果与分析 |
4.8 讨论 |
4.9 小结 |
第五章 牦牛、犏牛及黄牛的屠宰性能 |
5.1 试验地点 |
5.2 试验时间 |
5.3 试验动物 |
5.4 试验器材 |
5.5 试验方法 |
5.6 数据分析 |
5.7 结果与分析 |
5.8 讨论 |
5.9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一 |
附录二 |
(4)6个黄牛品种ND5、GHSR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遗传标记及其发展现状 |
1.1.1 形态学标记 |
1.1.2 细胞学标记 |
1.1.3 生化标记 |
1.1.4 免疫学标记 |
1.1.5 DNA 分子遗传标记 |
1.2 DNA 分子标记在牛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1.2.1 基因定位 |
1.2.2 构建基因组连锁图谱 |
1.2.3 杂交选育 |
1.2.4 亲缘关系的确定 |
1.2.5 标记辅助选择 |
1.3 主要黄牛品种简介 |
1.3.1 郏县红牛 |
1.3.2 南阳牛 |
1.3.3 秦川牛 |
1.4 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
1.4.1 mtDNA ND5 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2 GHSR 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数据 |
2.1.3 实验试剂 |
2.1.4 仪器设备 |
2.2 主要溶液与缓冲液 |
2.2.1 动物基因组DNA 提取所用溶液 |
2.2.2 凝胶电泳所用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血样DNA 的提取与分离 |
2.3.2 DNA 质量检测 |
2.3.3 DNA 浓度检测 |
2.3.4 PCR 扩增 |
2.4 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
2.4.1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
2.4.2 多态信息含量(PIC) |
2.4.3 有效等位基因数(Ne) |
2.4.4 基因座纯合度(Ho)和杂合度He |
2.4.5 生产性能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ND5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 |
3.1 ND5 基因SNP 检测 |
3.2 PCR 产物的SSCP 分析 |
3.3 遗传多态性指标 |
3.4 不同基因型的序列测定 |
3.5 三个黄牛群体ND5 基因N2 基因座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3.6 讨论 |
3.6.1 ND5 基因的功能 |
3.6.2 黄牛ND5 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
3.6.3 引起生长性状关联的原因 |
第四章 GHSR 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 |
4.1 PCR 产物的电泳检测 |
4.2 PCR 产物的SSCP 分析 |
4.3 G1、G2、G4 三个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指标 |
4.3.1 G1 基因座 |
4.3.2 G2 基因座 |
4.3.3 G4 基因座 |
4.4 讨论 |
4.4.1 GHSR 基因的功能 |
4.4.2 黄牛 GHSR 基因遗传变异位点的分析 |
4.4.3 不同牛群体 GHSR 基因多态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4.4.4 GHSR基因对生长发育性状的效应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国部分牛种线粒体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亲缘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国牛的起源 |
2 MTDNA 多态性在物种上的研究与应用 |
2.1 在牛亲缘关系和起源进化中的研究 |
2.2 在羊亲缘关系中的应用 |
2.3 在其它物种中的应用 |
2.4 线粒体DNA 在牛种质资源保护方面的应用 |
2.5 线粒体DNA 在牛生产性能分析上的应用 |
2.6 线粒体12SrRNA 多样性研究 |
3 中国黄牛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4 线粒体DNA 研究进展 |
5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方法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样本采集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试剂 |
1.4 试验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牛血液基因组DNA 提取步骤 |
2.2 DNA 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
2.3 引物设计和PCR 扩增 |
2.4 聚丙烯酰胺(PAGE)电泳的步骤 |
2.5 银染步骤 |
2.6 PCR 产物的纯化回收 |
2.7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线粒体DNA D-LOOP 序列遗传多态性分析 |
1.1 mtDNA D-loop 序列的PCR 扩增结果 |
1.2 D-loop 序列的SSCP 电泳结果 |
1.3 序列比对结果 |
1.4 序列核苷酸变异分析 |
1.5 亲缘关系分析 |
1.6 系统进化 |
1.7 群体扩张分析 |
2 线粒体12SrRNA 序列遗传多态性分析 |
2.1 线粒体12S rRNA 序列的PCR 扩增结果 |
2.2 12S rRNA 序列的SSCP 电泳结果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SSCP 应用于mtDNA 多态性研究的可行性 |
1.2 杂交对品种基因流动的影响 |
1.3 中国黄牛的起源分析 |
1.4 中国黄牛亲缘关系探讨 |
1.5 不同聚类方法的比较 |
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牦牛肺炎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牦牛饲养及常见疾病研究(文献综述) |
1.1 饲养现状 |
1.1.1 生活环境 |
1.1.2 生产性能 |
1.2 牦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
1.2.1 育种原始,个体生产性能低 |
1.2.2 饲养管理落后,群体经济效益差 |
1.2.3 观念陈旧 |
1.3 牦牛的生产繁育现状及利用 |
1.3.1 生活环境条件 |
1.3.2 生产性能 |
1.3.3 繁殖培育 |
1.3.4 成绩及不足 |
1.3.4.1 种间杂交 |
1.3.4.2 本种选育 |
1.3.4.3 牦牛产区差异 |
1.3.4.4 牦牛疫病防治 |
1.3.4.5 牦牛异地交换 |
1.3.4.6 良繁体系不健全 |
1.3.5 对策与思路 |
1.4 常见疾病 |
1.4.1 细菌病 |
1.4.1.1 牦牛炭疽 |
1.4.1.2 牦牛布氏杆菌病 |
1.4.1.3 牦牛巴氏杆菌病(牦牛出败) |
1.4.1.4 犊牦牛大肠杆菌病 |
1.4.1.5 牦牛沙门氏菌病 |
1.4.1.6 牦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牦牛牛肺疫) |
1.4.1.7 牦牛钩端螺旋体病(牦牛钩体病) |
1.4.1.8 牦牛结核病 |
1.4.1.9 犊牦牛弯曲菌病 |
1.4.1.10 牦牛嗜皮菌病 |
1.4.1.11 牦牛皮霉菌病 |
1.4.1.12 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病 |
1.4.2 病毒病 |
1.4.2.1 牦牛口蹄疫 |
1.4.2.2 牦牛粘膜病 |
1.4.2.3 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
1.4.2.4 牦牛轮状病毒感染 |
1.4.2.5 牦牛狂犬病 |
1.4.2.6 牦牛传性角膜结膜炎 |
1.4.2.7 牦牛传染性脓疮口膜炎 |
1.4.2.8 牦牛牛瘟 |
第二章 牦牛死亡的病理学诊断 |
2.1 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诊断 |
2.1.1 发病地点及自然条件分析 |
2.1.2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
2.2 病理诊断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1.1 材料 |
2.1.1.2 方法 |
2.2.2 结果 |
2.2.2.1 脑 |
2.2.2.2 心脏 |
2.2.2.3 肺脏 |
2.2.2.4 肝脏 |
2.2.2.5 胃 |
2.2.2.6 肠 |
2.2.2.7 肾脏 |
2.2.2.8 脾脏 |
2.2.2.9 淋巴结 |
2.2.2.10 甲状腺 |
2.2.2.11 肾上腺 |
2.2.2.12 胰 |
2.3 细菌学检验 |
2.3.1 材料和方法 |
2.3.2 结果 |
2.4 毒物学检查 |
2.5 讨论 |
第三章 牦牛死亡的病原分离鉴定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1.1 病料来源 |
3.1.1.2 实验动物 |
3.1.1.3 培养基 |
3.1.2 方法 |
3.1.2.1 病原分离 |
3.1.2.2 分离菌株的鉴定 |
3.2 结果 |
3.2.1 细菌分离培养 |
3.2.2 分离株的鉴定生化试验 |
3.2.3 实验动物人工感染试验 |
3.2.3.1 分离菌对小白鼠的致病力试验 |
3.2.3.2 分离菌对豚鼠的致病力试验 |
3.3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牛羊胚胎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部分 |
第一章 胚胎工程技术的发展概况 |
1.1 国外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简史 |
1.2 我国动物胚胎工程技术发展简史 |
第二章 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 同期发情 |
2.1.1 卵泡的发育和分布 |
2.1.2 卵巢卵泡的生长波 |
2.1.3 黄体的形成与发育 |
2.1.4 黄体的功能 |
2.1.5 黄体退化及溶解机理 |
2.1.6 牛羊同期发情技术 |
2.1.7 同期发情研究 |
2.2 超数排卵 |
2.3 胚胎保存 |
2.3.1 胚胎常规冷冻 |
2.3.2 直接移植冷冻 |
2.3.3 玻璃化冷冻 |
2.4 胚胎移植 |
2.5 胚胎着床的分子机制 |
2.5.1 白细胞介素-1 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 |
2.5.2 白血病抑制因子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 |
2.5.3 肿瘤坏死因子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 |
2.6 胚胎性别鉴定 |
2.6.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 |
2.6.2 LAMP 法 |
2.7 性别控制 |
2.7.1 X、Y-精子分离技术 |
2.7.2 免疫与性别控制 |
2.8 体外受精技术在动物胚胎工程技术产业化中应用 |
2.9 转基因及克隆技术 |
2.10 当前我国牛羊胚胎工程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0.1 胚胎来源问题 |
2.10.2 胚胎移植技术人员不足 |
2.10.3 受体饲养管理水平低下 |
试验部分 |
前言 |
第三章 受体牛同期发情的研究与应用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受体牛品种 |
3.1.2 试验地点 |
3.1.3 试验时间 |
3.1.4 试验药品 |
3.1.5 同期发情方法 |
3.1.6 发情判断标准 |
3.1.7 饲养管理方式 |
3.1.8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两种同期发情处理方法的比较 |
3.2.2 牛繁育状况对同期发情的影响 |
3.2.3 受体牛准备时间对同期发情的影响 |
3.2.4 管理水平对牛同期发情的影响 |
3.2.5 带犊牛同期发情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不同处理方法对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
3.3.2 受体牛准备时间长短对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
3.3.3 受体牛繁殖状况对同期发情的影响 |
3.3.4 饲养管理水平对同期发情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牛胚胎移植技术产业化的研究与应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体牛品种 |
4.1.2 受体牛品种 |
4.1.3 应用地点 |
4.1.4 试验药品 |
4.1.5 试验仪器及消耗品 |
4.1.6 供体牛超排方法 |
4.1.7 牛胚胎采集方法 |
4.1.8 胚胎级别判定 |
4.1.9 胚胎冷冻 |
4.1.10 胚胎解冻 |
4.1.11 胚胎移植 |
4.1.12 供受体牛饲养管理 |
4.1.13 妊检方式 |
4.1.14 数据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不同品种牛的超数排卵比较 |
4.2.2 供体牛经产与否对超数排卵的影响 |
4.2.3 不同营养水平对牛超排的影响 |
4.2.4 重复超排间隔时间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4.2.5 中原地区不同月份超数排卵的比较 |
4.2.6 放牧条件下季节对安格斯和海福特肉牛超排的影响 |
4.2.7 进口FSH 与国产FSH 对荷斯坦母牛超排的比较 |
4.2.8 输精次数对受精率的影响 |
4.2.9 起针时间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4.2.10 不同月龄育成HB 母牛超排FSH 最佳剂量的研究 |
4.2.11 不同冷冻保护剂对移植妊娠率的研究 |
4.2.12 鲜胚、冻胚对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4.2.13 不同饲养管理水平对牛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4.2.14 胚胎的发育对牛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4.2.15 环境应激与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关系 |
4.2.16 不同区域的最佳移植季节 |
4.3 讨论 |
4.3.1 不同品种牛超排效果比较 |
4.3.2 供体牛经产与否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4.3.3 营养水平对牛超排的影响 |
4.3.4 重复超排间隔时间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4.3.5 放牧条件下季节对不同品种肉牛超排效果的影响 |
4.3.6 输精次数对胚胎利用率的影响 |
4.3.7 起针时间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4.3.8 不同月龄育成HB 母牛超排FSH 最佳剂量 |
4.3.9 胚胎冷冻保护剂对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4.3.10 鲜胚、冻胚对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4.3.11 不同饲养管理水平对牛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4.3.12 胚胎的发育对牛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4.3.13 应激、季节对牛胚胎移植的影响 |
4.3.14 本试验研究牛胚胎移植经济效益核算 |
4.4 小结 |
第五章 羊胚胎移植技术产业化研究与应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体羊品种 |
5.1.2 受体羊品种 |
5.1.3 应用地点 |
5.1.4 实施时间 |
5.1.5 试验药品 |
5.1.6 试验仪器及消耗品 |
5.1.7 供受体羊发情周期观察 |
5.1.8 供受体羊的同期发情处理 |
5.1.9 超排方法 |
5.1.10 胚胎的采集 |
5.1.11 胚胎鉴定 |
5.1.12 胚胎移植 |
5.1.13 供受体的饲养管理 |
5.1.14 妊检方式 |
5.1.15 数据处理 |
5.2 结果 |
5.2.1 不同区域绵羊最佳超排季节 |
5.2.2 山羊超排的最佳季节 |
5.2.3 绵羊CIDR 放置时间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5.2.4 山羊CIDR 放置时间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5.2.5 不同饲养管理模式对绵羊超排效果的影响 |
5.2.6 山羊经产与否及FSH 剂量对超排的影响 |
5.2.7 绵羊经产与否及FSH 剂量对超排的影响 |
5.2.8 绵羊重复超排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5.2.9 绵羊超排后发情时间与超排效果的关系 |
5.2.10 不同发育期羊胚胎移植对妊娠率的影响 |
5.2.11 营养水平对绵羊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5.2.12 应激反应对山羊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5.2.13 鲜胚在体外保存时间长短对绵羊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不同区域季节对羊超排效果的影响 |
5.3.2 CIDR 放置时间长短对羊超排效果的影响 |
5.3.3 国产FSH 绵山羊超排的最佳剂量筛选 |
5.3.4 重复超排对羊超排效果的影响 |
5.3.5 超排后发情时间对羊超排效果的影响 |
5.3.6 不同发育期羊胚胎移植对妊娠率的影响 |
5.3.7 应激反应对羊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5.3.8 鲜胚体外保存时间长短对羊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5.3.9 饲养管理模式对绵羊超排效果和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5.3.10 本试验羊胚胎移植经济效益核算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性别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
6.1 性控精液在胚胎工程技术中初步应用 |
6.1.1 材料和方法 |
6.1.2 结果 |
6.1.3 讨论 |
6.1.4 小结 |
6.2 LAMP 法性别鉴定在胚胎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
6.2.1 材料与方法 |
6.2.2 结果 |
6.2.3 讨论 |
6.2.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附图 |
四、海福特肉牛与牦牛种间杂种牛屠宰试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省犏牛分布及数量调查分析[J]. 冯培建,韩银仓,孙永刚.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9(02)
- [2]秦川肉牛、荷斯坦奶牛及其杂交后代生长发育规律与肉用性能研究[D]. 朱光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3]牦牛、犏牛及黄牛肉脂肪酸和风味物质测定及生产性能的比较分析[D]. 丁凤焕. 青海大学, 2008(11)
- [4]6个黄牛品种ND5、GHSR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D]. 张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
- [5]中国部分牛种线粒体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亲缘关系研究[D]. 孟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6]牦牛肺炎的诊断研究[D]. 赵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7]牛羊胚胎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应用[D]. 张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8]海福特肉牛与牦牛种间杂种牛屠宰试验报告[J]. 赵国良. 中国牦牛, 1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