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价值观态势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态势论文,主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2]01-0071-06
思考当代中国的价值观问题,不能不考虑全球化这一背景。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 ,随着全球化作为一种实践进程的不断深化,其价值观的差异与多样化便日益显现出来 ,并开始更多地为人们所关注。然而,多年来人们一直习惯于用“传统——现代”的思 维框架去思考价值观问题,没能从“全球化——价值观”这一更宽的视野或框架中去思 考,这就使他们不能够从多样化的价值观中去探寻主导价值观确立的合理性。本文正是 以此问题为出发点,试图从多样与主导的统一中去分析主导价值观确立的理论和逻辑根 据、本质和功能以及我国当前主导价值观确立的基本原则。
一、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的多样化
什么是全球化?通常认为,全球化是描述和指称这样一种人们经验到的事实和趋势:在 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经济利益所驱动,逐步实现世界各个地区、国家、民族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日趋一体化的趋势。吉登斯认为,全球化使“在场”和“缺场”纠 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1]马克思 指出,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整个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过去那种 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 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 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2]全球化发端于经济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使不同国度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市场经济的因素日益渗透于社会生活之 中。
对于一个参与全球化之中的国家来说,全球化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政治和经济,而且也 影响着文化,从而使文化发生某种变化。正如有学者论述的,这种变化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日益与经济“一体化”;文化交流日益成为文化输出;文化功能日益膨胀, 对社会生活形成全面冲击。[3]詹姆逊在论述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时深刻地道出了全 球化的这种影响作用:“文化的威力在整个社会范畴里以惊人的幅度扩张起来。而文化 的威力,可使社会生活里的一切活动都充满了文化意义(从经济价值到国家权利,从社 会实践到心理结构)。”[4]全球化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使价值观出现多样化 。
第一,价值观念的共时化。价值观作为文化观念,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但又难免 受到异域文化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本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呈现出日益激烈的矛 盾和冲突。原来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的价值观念被全球化进程挤压 在同一个平面上,使本国的、外国的,传统的、现代的、后现代的,计划的、市场的等 文化价值观互相碰撞、互相激荡,混杂在一起。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人们必然面临着 多种价值选择,这就使人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显现多样化。
第二,价值观念的流动化。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本来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但这种稳定性在全球化时代,加快了自己的变换频率,无论是公共的价值观体系还是 个体的价值观体系都不再像以往那样具有长久性了。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 一书中对这种价值观念变更的社会事实作了如下描述,“东西用完就扔的文化扩展了, 临时性建筑越盖越多了,模式化部件日见普及了;这些情况都产生同样的心理效果:人 和周围事物的联系越来越短暂了。”[5]价值的流动性和观念的短暂性使其成为经常变 化和不断更新的,这必然带来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第三,价值观念的层次化。就价值观念来说,其构成是有层次的,既有观念层次,也 有心理层次;既可以表现在文化典籍中,也可以表现在日常行为中;既表现在同一领域 ,也表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利用因特网、多媒体和遍及 全球的传播媒体等先进技术手段,使西方的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国,不仅向发展中国家传 播其风情时尚、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而且也使他们的竞争观念、时间观念 、效益观念、开放观念以及政治上要求民主平等、价值上积极进取的意识等价值观超出 原有的层面,快速走进日常生活,变成百姓从媒体中获得的直觉,使得人们潜在的生活 、需要和心理都受西方文化左右,进而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资产阶级的价 值观在人们中间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就为价值观念显现出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
第四,价值观念的丰富化。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源于社会生活,由于社会 生活的丰富性,因而价值观念也就表现为丰富多样性。全球化不仅意味着一个完全开放 时代的到来,而且为人们提供了开放的世界环境。这种开放的世界环境,不仅扩展了人 们的活动领域,使更多的对象、领域、课题纳入人的实践范围,而且也扩展了人们的思 维空间,使人们能更多地用一种立体的发散思维方式去观察思考事物,这就使人们既要 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不同事物和现象,又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同一事物和现 象,甚至对同一事物和现象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要采取不同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人们这种 观察和思考事物角度的多样化、丰富化,以及随着信息革命的推进而导致的因特网的普 及,也为人们思考和观察问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手段。所有这些,都将带来价值观念的 丰富化。
第五,价值观念的复杂化。价值观念从不同角度区分,可以分为许多价值观念表现形 式,从反映内容上分,价值观念可分为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价值观念;从主体角度 有个人价值观、群体价值观、类价值观;从性质上可区分为无产阶级价值观、资产阶级 价值观;从地位上看有主流价值观、大众价值观、精英价值观;从地域上看可以分为中 国传统价值观与西方现代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相互缠绕、此消彼长,难解难分,呈现出 价值观念的复杂化。
可以看出,全球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然而,正是这种多样化的价值观,成为 主导价值观确立的理论和逻辑前提。
就价值观本身来说,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 。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价值观受着社会存在的制约,是处理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 们的需要和利益的反映。就我国来说,社会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开放性、以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都使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 的态势。但是,作为价值观产生的根基的社会生活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具有整体关联 性。正是社会生活的这种整体关联性又使价值观呈现出一元性。在社会生活的整体关联 中,又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对价值观的影响最为突出。从价值取向与生产 方式的关系看,虽然每个人在价值取向上并非总是与生产方式相一致,但大多数人的价 值取向还是基本能与生产方式保持一致的。虽然社会价值观并不一定同生产方式保持完 全一致,但在价值取向上与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保持基本一致还是可能的。由此使建立 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社会价值观系统能够在总体上保持协调一致;从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的关系看,生活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它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性和稳定性 倾向。这种倾向能够将人的行为引向某一领域,把人的价值追求引向某一方面,从而使 价值观念同社会生活在方向上保持一致性;从价值观念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看,文化传统 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念,对保持社会生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对于文 化传统来说,它影响的决不仅仅限于每一个人的价值观,而是整个社会和国家的价值系 统。全球化虽然会给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带来冲击,但这种冲击并不能导致传统文化的 消失,相反,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却有可能保留其传统特征。这说明价值观与文 化传统之间保持着一致性。可见,价值观作为一个观念系统,它既具有多样性,又体现 为多样性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集中体现于其内在的主导价值观上。
就价值观的多样性存在来说,它也是建立在统一的基础上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多与 一作为一对矛盾,他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就价值观来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 由于实行了市场经济,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的价值观及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价值取向受到 了空间的冲击,一些反映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价值观如效率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 、开放观念、创新观念、人才观念、民主观念、平等观念、利益观念等在逐渐确立,然 而这并不能表明社会不需要主导价值观。一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和原则的基础上的,这一制度和原则,要求人们要树立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 ,并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二是多样价值观的存在,恰恰从另 一个方面表明主流价值观念引导上的乏力。应该说,在多样化价值观面前,人们出现价 值观上的混乱是难免的,再像过去那样强迫人们遵守一种统一的价值观的做法也早已行 不通,但是,并非所有的混乱都是不可避免的,它与我们主导价值观缺乏创新有关。主 导价值观念的创新也不是一定要在否定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基础上去进行;相反它是 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基本的价值观和基本的价 值导向,而基本的价值观总是一元的。有一种观点认为一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基本 原则就过时了,更有人主张抛弃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致使拜金主义、各种利己主义、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日益盛行和广泛蔓延。
多样价值观是以冲突的形式存在并表现自己的。冲突不是你死我活,也不是一方吃掉 另一方,而是通过冲突实现他们彼此之间的融合,形成一种既能包容价值观的多样性, 又能体现时代发展精神的价值观,即主导价值观。这种主导价值观能够使存在差异的多 样价值观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并对各种冲突起抑制作用。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 和社会伦理学家罗尔斯反复强调的,普遍的社会正义观念不可能建立在任何特殊的文化 价值理想的基础上,恰恰相反,必须基于社会公共理想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全体对话” ,以达成一种合乎理性的“重叠共识”,从而最终形成一种可以为所有信奉不同宗教和 道德观念、承诺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所共同认可和践行的普遍正义观念。
从多样价值观所引发的后果看,价值观的多样化,一方面会使人们在多种多样的价值 观面前,困惑于一簇簇“价值丛”中,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价值观在哪里,从而导致 价值失衡;另一方面,它又会给人们确立一种普遍有效的价值规范带来威胁,造成价值 危机和信仰危机,所有这些,都使人难以产生价值认同。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70年代 批评资本主义文化时指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它就是一种精神危 机,因为这种新生的稳定意识本身充满了空幻,而旧的观念又不复存在了。如此局势将 我们带回到虚无。由于既无过去,又无将来,我们正面临着一片空白”,[6]而解决信 仰问题,“最要紧的是确立信仰”因为“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 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7]。说到底,信仰就是为价值体系寻找一个更高的终 极价值标准,这个最高标准是价值标准的起点,它既不为其他标准所规定,也不在信仰 体系内受到怀疑。当前对于我国来说,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价值体系的怀疑,尤其是对主 导价值观念的怀疑。因此,重要的是要确立一种共同的、稳定的一元化的价值导向。正 如哈贝马斯所言,“关于社会一体化,我和杜克海姆(Durkheim)都把它理解为通过价值 和规范来保障某种社会生活世界的统一”。[8]
二、主导价值观的概念规定:地位及功能
主导价值观,顾名思义,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地位上的主导、核心;二是作 用上的引导、导向。这两层意思互相补充、互相影响。其中地位上的主导、核心决定着 作用上的引导、导向;后者又是前者在操作层面上的延伸。他们共同对社会的存在和发 展起着推动和影响作用。正如霍华德·谢尔曼指出的,“一种制度如果其自己的思想辩 护不居支配地位,那么这种制度就不能存在下去。”[9]
对于一个价值观念体系来说,它包含多层面、多等级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这些不 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在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中可以相互说明、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但是各个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是一样的。正如科学体系中存在着“硬核 心”和“保护带”两个构成部分那样,价值体系也是由居于核心地位的主导价值观念和 处于保护地带的从属价值观念所构成。一方面,居于核心地位的主导价值观念,代表着 价值体系的总方向和总特征,对于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起着统帅作用,它既约 束着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又为其提供方向和根据,从而为价值体系的稳定和统一起着 维护作用。另一方面,主导价值观也离不开从属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烘托,一个社会正 是由于价值多样化才富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对于一个价值体系而言,重要的是要确立 一种主导价值观念。那么,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才能作为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呢?首 先,这种价值观念要具有统摄性。对于一个价值观念而言,要成为主导价值观,就要能 够把它之外的各种不同价值观凝聚在自己周围,并对它们加以正确地协调、整合和引导 。其次,这种价值观念要为社会所普遍认同。所谓认同即是指人们在自己的活动中,能 够自觉地以某种价值观念作为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价值认同即是指价值主体不断将 自己的价值结构同化于社会价值规范,并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 过程,它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所采取的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主导价值观 作为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是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尺度、价 值原则的集中反映,并内化为人们普遍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向往。主导价值观如果缺少了 人们对它的普遍认同,就会失去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再次,这种价值观念要具有理想 性。它不仅要立足现实,反映现实,同时又要超越现实,成为引导人们进行价值追求和 价值实践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仰,为人们提供理想性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精神动力。最 后,这种价值观念要反映特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 和本质,总是一定阶级和集团的价值思想体系。主导价值观由于在价值体系中处于支配 、主导地位,因而它更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主导价值观作为统治阶级的意志表 现,不仅以法律的形式表现自己,而且还通过舆论、宣传教育、引导作用,使之深入人 心,成为全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价值规范和规则,在这种规范的引导下,按照统治 阶级的意志向着共同的方向和目标去努力。在社会主义国家,这种主导价值观念就是要 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反映和表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以人民群众为价值 主体和评价主体,而且也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将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自 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主要条件的价 值观念才能成为主导价值观。
主导价值观由于在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它发挥着其它价值观所不具有的功 能作用。
第一,导向功能。主导价值观作为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它是通过确立反映 一个社会本质要求的重要原则,从而引导主体确定一定价值目的,选择相应的价值取向 的,它告诉人们在该社会中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反对什么样的价值观。说到底,它是 一个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倡导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的问题。特别是在价值观出现多样化 的今天,主导价值观更突显其重要的导向功能。一是定向功能。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 ,形成对社会生活的价值评价标准,在实践中也就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这种不同的 价值追求成为人的精神系统中的一个定向、导航因素,也是人的灵魂。就一个社会价值 体系来说,如果存在种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评价标准,且相互间位置又不明确,便会使社 会成员在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上呈现无序状态。而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则能为人们进行 价值选择确立一个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使人们的活动不再无所适从。二是凝聚功能。 本来人在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中,由于其价值主体、评价标准不一,就易形成分散的价 值观念,而全球化又加剧了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多样价值观的并存,给社会生活中的各 个领域都树立了多种价值尺度,甚至对同一事物也存在多种价值评价标准,而且每一种 价值标准都可以从各自从属的文化中找出证明其合理的依据。在多样价值的嘈杂声中, 人们左右为难,难以形成对一定文化的归属感,导致价值选择上的迷茫,而主导价值观 则有助于在社会成员间达成一致的认识和共同的追求,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三是调整功 能。主导价值观直接体现着社会价值观先进抑或落后、积极抑或消极的性质,代表价值 观及社会发展方向,因而当个体价值体系和社会价值体系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相冲突的 时候,主导价值观就能为众多个体价值选择提供最新价值参照系,以此使不符合主导价 值观要求的价值观念得到及时调整。
第二,秩序作用。价值观作为一定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它与社会发展的秩序是密切 相关的。社会秩序作为“社会得以聚结在一起的方式”[10],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然而任何人的活动背后,都不可避免地内涵着相应的价值目标。因此,正如有的学者 所说的,社会秩序首先应当是一种价值规范和伦理道德秩序,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秩序 是人们价值观念达成某种共识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任何社会秩序都由外化的操作 规则和内化的价值规则所组成。这两个规则构成现实社会的合法的和道义的基础[11]。 这种论证和说明,通常是由国家意识形态来实现的。国家意识形态通过确立主导价值观 ,创造一个必要的精神文化条件和道德舆论环境,将社会价值目标和价值规则系统化、 具体化、日常化,进而使人们围绕主导价值观达成基本共识和追求的理想,以此对社会 力量进行动员和整合,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
第三,动力功能。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虽然生产力是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这并不否认社会领域其他因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 思想文化观念的作用。丹尼尔·贝尔指出,“归根到底,任何社会都是一种道德秩序, 它扎根于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在他看来,任何社会都必须发展经济,但是“为经济 提供方向的最终还有养育经济于其中的文化价值系统。经济政策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十分 有效,不过只有在塑造它的文化价值系统内它才相对合理。”[12]然而任何社会的价值 观念对社会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其中必有一种起主导作用。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来 看,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它诞生之前,事实上就已经由支撑它的主导价值观规定了方 向。主导价值观不仅是建立各种社会制度的价值源泉,而且也是新社会建立一系列道德 规范的价值尺度。新社会的建立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主导价值观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制度 化和规范化的过程。文艺复兴和随后的新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在资本主义 的产生过程中,不仅瓦解了基督教神学的长期统治,而且也成为资本主义产生的思想基 础。正是这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观的支持,发挥着重要的动力 功能。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虽然不能 完全从观念文化中找到答案,但也不能完全从单一的经济决定论中得到说明,在他看来 ,“神秘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伦理上的责任观念,过去始终是影响行为的 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在任何场合,那种清教观念波及之处,都产生了有利于合理的 资产阶级经济生活发展的影响,这当然比单纯鼓励资本积累重要得多;它是促进那种生 活发展的最重要的而且是唯一前后一致的影响力量,它是养育现代经济人的摇篮的护卫 者。”[13]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对财富的追求和在此基础上对以人的独立性、个性自由 为价值目标的主导价值观,对资本主义的维系、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从对价值 观的影响作用这一认识出发,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都必然要把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 值观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加以提倡。如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对国家物质 富裕程度下降的恐惧,许多美国人对支撑美国社会制度的“个人自由”、“竞争”等基 本价值观念失去信仰,在价值观念领域出现了对原有价值观念动摇的局面,在这种危机 面前,美国各界的领袖人物,从美国人对价值观的新需求出发,试图将“进行全国性合 作的价值的信仰”纳入国家新的主导价值观框架。
从对主导价值观的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对主导价值观作如下界定:所谓主 导价值观即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体现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方 向,统摄其他价值观念,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和趋势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 益,规范行为,稳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
三、我国主导价值观确立的基本原则
在多样化价值观并存已成为普遍现象的情况下,我们思考主导价值观问题,重要的是 要从这种多样化价值观出发,确立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和国家发展要求的主导价值观。对 于我国来说,我们应该确立一种什么样的主导价值观呢?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 观点和看法。主要有集体本位价值观、社会本位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能力本位价 值观等几种。上述各种观点都从各自的角度对主导价值观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些论 述颇使人深受启发,但是他们各自又都有其局限和不足。其中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无论 他们从何种意义上进行立论,都是在努力从价值本位出发去确立一种国家应倡导的主导 价值观。然而,在笔者看来,主导价值观与价值本位价值观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其区 别,而且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价值本位意在强调对多种多样对立价值观的“归结”, 从多极中去确立出一极,并将其作为基础性、本原性的价值观。在它与其它价值观的关 系上,尤其是它们之间发生矛盾时,在价值取向上往往是从对立双方中去确定一方而与 另一方相对立。主导价值观意在强调对各种对立价值观的“超越”,这种超越并不排斥 其他价值观,而是通过超越形成一种能够把各种不同价值观凝聚在自己周围,并对其进 行协调、引导的主导价值观。对主导价值观与价值本位价值观作这种区分是重要的,它 有利于使人们摆脱主导价值观建构中的各种本位价值观的确立而带来的片面性、形而上 学性。
那么,如何确立我国当前应有的主导价值观?笔者认为,我国当前主导价值观的确立, 重要的是要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这一现实出发。全球化使市场经济在中国扎根并变得 更为牢固,因此,确立我国当前的主导价值观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找到 其自身的逻辑生长点,从市场经济的一般价值观要求前提出发,去解释这种价值要求的 特殊意蕴,确立起一种富有时代感的既反映人类共同理想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主导价 值观。
第一、我国主导价值观的确立要坚持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与宽容性的统一。任何一 个社会的社会价值观念都是一个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并有多层面价值观与之相结合的 结构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情形表现得尤为突出。全球化使个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 应有的尊重,造成了人的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因此,在新世纪中国主导价值观的建构中 ,一方面要努力吸取各种价值观的合理因素,确立一种主导价值观,使功利价值与超功 利价值、个人价值与群体价值、义与利、理和欲等之间保持平衡;另一方面又要承认其 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对各种价值观采取宽容的态度,避免用主导价值观去代替一切、将 主导价值观与其它价值观对立起来的做法。
第二、我国主导价值观的确立要坚持现实价值与目标价值的统一。价值按其本质来说 是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的,而这种超越性和理想性又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在现实价 值与目标价值的关系上,现实价值是目标价值的基础,离开了现实价值,目标价值就成 了空中楼阁。同样,目标价值引导着现实价值,现实价值离开了目标价值的引导,则会 陷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因此,主导价值观的合理价值趋向必须体现现实关切与理想 追求、现实价值与目标价值的统一。置身于现实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无论是维系自身的 世俗生活,还是履行自己对现实社会的责任,对现实价值的关切都是合理的,疏离现实 价值,热衷和迷恋于目标价值,不仅是偏颇的,甚至是病态的。所以,目标价值只能以 现实价值为基础,并从现实的生活实践出发去领悟和实现人的生存意义,失却了现实价 值的目标价值,势必导致虚幻或者说没有意义。同样,每个现实的人又都必须要走向未 来,突破给定性,在对现实的超越中去追寻目标价值。因此,合理的主导价值观取向还 要蕴含着主体的理想追求,正是人对这种理想价值与生存意义的追寻,使具体的世俗生 活获得了深厚的意义支撑和阐释。从这一点出发去把握中国的社会主义,不难看出,我 们现实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实用化,然而,它们 又恰恰服务于我们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价值目标。这就要求我 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价值的导引下,通过对现实价值的不断超越而实 现对人自身的提升。
第三、我国主导价值观的确立要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上,个 人利益不能离开社会利益,一方面,个人利益的正当满足是社会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 另一方面,社会利益也不能脱离个人利益,它为个体利益的实现创造着条件。因而,任 何割裂二者关系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每个人都应该 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绝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 物质利益奋斗。”[14]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集体和社会利益,忽视个体利益,现在又有 一些人强调个体利益,将社会、集体利益抛在一边。我们要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就是要在 这二者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它要具有使个人的价值趋向、价值行为社会化的引导力, 通过社会价值规范的重构属于个人的价值行为转化为社会的协同行为。它既强调个体自 主独立,要求个性自由,尊重个人利益,又主张个体利益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的协 调,并以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的实现作为自身利益实现的社会条件。
第四、我国主导价值观的确立要坚持人类普遍价值观念与国家主导价值观念的统一。 全球化突出了人的类意识,使人们能够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共同价值问题。“人 类今天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需要去促进关于我们相互依存的一种全球性的伦理上的自我 意识,以及去缓和妨碍这种共识达成的强硬态度”。[15]这就是说,全球化必然带来人 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并倡导一种为人类所共同接受的普遍价值作为主导价值观,即一种 普遍的、或超越了具体主体的、以及具体个人等界限的共同价值。建构主导价值观当然 不能不关注这一共同价值,但是,在目前多种所有制并存,各地区社会发展状况极不平 衡的情况下,由于国家是独立自主的且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处于特定的社会形态,所 以类的存在形式实际上主要是在一个国家人群共同体中存在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标准是 很难确定的。一些国家打着“国际主义”或普遍人权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侵犯他国人 权,试图将自己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或意识形态标准推向全人类,其实质是推行强权 政治和霸权主义,借以谋取自己一国利益。因此,真正的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还应该通过 以本国人民为利益主体取向来确立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去实现。
第五、我国主导价值观的确立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由 于缺乏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基础,二者之间根本谈不上统一的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又把 个人奋斗、自由竞争、自主抉择奉为价值原则,因此,价值追求强调效率的主要导向, 美国学者罗森堡和小伯泽尔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价值准则,不 信奉任何其他的经济原则,只是遵循一条经济原则,那就是经济效益和活力。“从基本 的社会关系结构到人的社会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从家庭到社会组织,从乡村到城市, 从日常生活到政府行为,一切社会的要素的运转都服从效率的要求”。[16]资本主义以 无情的效率在创造财富,其结果导致“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公平,并且为了平等就要 牺牲某些效率”[17]的尖锐冲突。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为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提供了新 的结合点,它不仅要提供市场、竞争等价值,追求经济发展的效率,而且还要保证公平 、合理、正义等价值标准,追求全体成员共同富裕,并在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标准的基 础上,找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以此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六、我国主导价值观的确定要坚持先进文化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所谓先进文 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 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它体现着关于社会“应如何 ”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主导价值观的问题。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 和社会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个人作为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价值 观。由于在社会成员有一种大家共同拥有和认可的价值观,所以能使大家为了一个共同 的价值目标走到了一起。在我国,先进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能帮助人们树立先进的价值观,规范人的 行为,引导社会进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任何先进文化都具有 存在的绝对性。这种绝对性,一方面表现在它的稳定性上,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外来 文化的冲击,先进文化却能够以其顽强的生存能力得以保存下来,全球化不仅不能带来 文化的同质化,而且因为自身能得以保存而导致文化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表现在它的民 族性上,任何先进文化都是扎根于自身民族基础上的,在这一意义上,文化都是一定民 族的文化。全球化带来的不是民族先进文化的消失,而是强化了文化的民族性。但是, 先进文化还具有相对性。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先进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的保留,正 如有学者指出的,仅仅以一种文化“木乃伊”的方式保存,就会使其先进性难以具有生 命力,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要使先进文化在现实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为现实 生活的意义提供终极意义的支持,这需要根据变化了的现实生活对先进文化进行一番再 解释工作,并在适应现实生活的变化中得以保留,所以稳定是相对的。另一方面先进文 化的民族性也并不是搞民族本位主义。如果一个民族和国家把自己倡导的那一套文化价 值观当作唯一合理的,并排斥其它文化价值观,那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狭隘的民族 主义是文化霸权主义的根源。因此,先进文化所以先进在于它具有开放性,它能够以开 放的胸怀去面对世界上其它文化,并在与其它文化的和平相处中,大胆学习和吸收世界 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如民主观念、法治观念、竞争和效率意识,自由、平等、独立 等观念,以鲜明的开放性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主导价值观的确立既然要以先进文 化为基础,那么它就必然要体现先进文化的这种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标签:社会价值观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传统观念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全球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