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葱葱[1]2003年在《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初探——以重庆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与矛盾,追求一种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方向,发展利用地下空间日益受到重视。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因此作者以“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初探——以重庆城市为例”为题,构筑了这篇硕士论文: 本文共分六章。 本文第一章引出论题。首先分析了现代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地下空间的动因,主要从城市问题的经济、生态、文脉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指出,发展城市地下空间是以解决一定的城市问题为出发点,是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化发展为最终目标。 紧接着,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与趋势;指明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本质是追求城市空间的数量与质量,不是为地下而地下,而是为了城市地上、地下更好的发展。 接下来的第叁章为城市地下空间形态规划与功能规划的研究,阐述如何有序、合理、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并指明规划的最高目标层次即城市集聚高效、生态改善、文脉延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第四章为第叁章的延伸。阐述合理规划的城市地下空间系统的形态、功能特点及其发展的目标模式。城市地下空间系统的结构模式,为节点-轴线-网络模式。并分别阐述交通、市政、防灾、景观、产业等子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与紧密联系性。 最后两章,以重庆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利用为例。在第五章分析重庆地下空间利用现状问题与特点优势的基础上;于第六章运用前述的理论,具体分析重庆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动因与目标;探求重庆地下空间规划的系统结构:次聚集点与深层立体化模式;并探讨了重庆地下交通系统与商业系统的规划利用模式。以此进一步阐明作者的论题。
陈曦[2]2016年在《重庆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当前日趋紧迫的土地资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已经成为了我国实行的城镇化进程中十分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也是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城市用地面积紧缺的必经途径。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逐步步入了白热化阶段,城镇化建设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力,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人们需求的提高,其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意识也在慢慢提高,对城市生存环境以及生存空间的宜居性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地下公共空间的品质、环境、功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这在城市地下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居民在生理以及心理上很多不良反应。并且也带来了公众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这一概念的消极印象。为应对这一现象,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地下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本篇文章主要是从已有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相关经验以及积累的技术,基于居民需求的角度,提出了适应于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要素构成以及影响其发展的相关要素构成,并且实地调研,将重庆商圈作为实际的研究对象,并全面的分析评价了其人性化设计特点。然后总结了作为城市地下商业空间设计参考的典型模式,并对其人性化设计的提升以及优化策略进行充分的挖掘与探寻,并为重庆这座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路。本文的脉络可以分为:第一部分(1、2章):详细地论述相关的研究背景与目的,并完善的梳理与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以及人性化设计的相关研究以及理论以及研究。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概念,总结出地下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要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第3章):结合地下商业空间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空间的特点,提出了有可能会对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过程中造成深远影响的因素以及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为下文对重庆商圈的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评价提供依据。第叁部分(4、5章):对重庆市沙坪坝、观音桥等商圈的地下商业空间作为典型的案例分析,站在使用者的视角以及人群所面临的综合需求,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并设定相关权重系数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商圈空间的品质作出了十分客观的分析;然后从城市规划的专业角度对影响城市地下空间任性化设计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综合以上评价分析总结出重庆地下商业空间的问题所在及典型模式和发展趋势。第四部分: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相关案例所应用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应对与重庆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万汉斌[3]2013年在《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发展是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的必然需求,但是如何融入城市空间体系是当前我国城市向更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难题。当前城市建筑高度与密度的不断上升与地下空间基础的支撑严重脱节,导致城市地面空间十分拥挤,交通拥堵加剧、景观绿化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人性化空间缺失等城市问题。新世纪来临,在我国城市经济建设能力快速提高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与利用对于消解或缓解城市地面空间紧张,提升地上空间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文致力于如何能够开发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优化城市高密度发展地区的空间环境,建立紧凑型、立体化、高效率的城市空间体系这一问题的研究分析。与欧洲城市发展地下空间起始于地铁不同,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源于早期人民防空工程的平战结合需求,缺乏最初将地下空间纳入城市空间一体化开发的初始契合期,但未来走向城市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中潜力巨大的空间资源,能够满足地面、地上进一步的空间需求,地铁建设与地下建筑的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空间体系。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愿景,探索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是城市空间体系优化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高密度、建筑高密度、经济高密度叁者交织在一起,对于城市特定地区即高密度建设地区的空间容量及需求猛增,从而产生了对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巨大需求。另外,我国城乡结构发生转变,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后,由注重城镇化数量向注重质量进行转型,也需要探索城市人口高密度、建筑高密度地区城市地下建筑空间、地下交通空间与地下环境安全空间叁者之间的融合途径、法则、模式等问题,实现城市紧凑化、高效化、立体化、复合化的健康发展道路。本文围绕城市地下空间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开发特点与开发方式,通过理清我国城市高密度地区空间开发属性、空间类型、密度特征,分析高密度地区空间集聚必要性和矛盾性。分析认为城市中心区、旧城核心区及轨道(TOD模式)周边高密度开发地区的地下空间系统性开发的需求最为强烈,引导这些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有利于实现土地高密度混合开发、地上地下城市空间一体化开发、城市交通立体化开发的发展目标。在论文内容组织安排上上,首先分析了当前地下空间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复杂性与需求的现实困境。力求通过理论发展研究、典型案例实证、实践经验总结及开展对一个特定旧城高密度商业区(北京东城区的旧城密集地区)更新改造地上、地下空间需求与矛盾的深入调研,论证高密度地区城市地上空间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出从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入手,支撑城市地上空间开发的巨大机遇。其次,文章选取城市高密度开发的四种典型地区,城市CBD地区、新城中心区、旧城核心区及高密度开发的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类型、强度、规模与地上空间开发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地下空间在延伸城市功能、建筑空间组合、地下轨道交通与地下停车的空间组合方法及实践,论证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融合的创新策略与规划设计。再次,针对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在安全及环境品质的高要求,论文研究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环境质量标准及地下空间开发宏观与微观适应性等问题。针对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品质要求研究如何改善地下空间的湿热、通风与除菌环境,通过地下空间生态化、艺术化、安全化设计实现建设生态化地下空间标准的策略。最后,论文总结并完善了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编制体系与设计方法。在城市地下空间建构方法上提出“柔性映射”、“紧凑聚合”、“网络岛链”、“捷径追踪”、“持续秩序”5项法则,在地下空间规划模式上提出“环形联结”、“脊轴带动”、“枝状生长”3种典型模式,有利于提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层次、内容及技术方法。
杨酉[4]2017年在《山地城市地下街商业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地面容积日益饱和,为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减少地表建筑的破坏,地下公共空间的大量涌现是解决城市土地紧缺、人口剧增、交通拥塞、环境污染等众多问题的战略性选择,是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立体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城市的部分交通功能、娱乐功能与市政设施融合为一体,放置到城市地下空间中,由此产生了城市地下综合体。但我国关于城市地下空间的研究历史较短,没有科学、完整的规划,因此国内的地下空间设计上仍然存在缺陷。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重庆部分地下街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地下空间环境理论为支撑,分析重庆地下街空间环境设计的新方式。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传统地上空间与现代地下空间进行对比研究,整理出城市地下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手法,阐述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探索重庆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内容。以人在地下空间中的生理舒适感为创新角度切入,根据重庆地下街特殊的空间环境进行实例调研,将地下空间中的声、光、空气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重新构建山地城市地下空间景观设计的方法。最终提出叁个推论性结论,即重庆地下空间环境的品质取决于人在地下空间里的声、光、空气环境的舒适感;重庆地下空间景观设计的具体策略为更新空间界面,引入自然声源和天然采光,优化人工照明和公共广播系统,改善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重庆地下空间景观设计的四大原则为安全性、经济性、实用性和舒适性。本文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讲述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解释城市地下空间的相关重要理论。第叁章地下空间景观设计,讨论城市地下空间的环境开发现状,说明地下空间景观设计的方式。第四章设计策略,根据实地调研剖析重庆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问题。第五章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总结重庆城市地下空间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第六章结论和展望,提出山地城市地下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结果,同时展望地下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郑怀德[5]2012年在《基于城市视角的地下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多年来,地下空间总是被视为城市地面建设的附属物,视为地上功能的补充,在城市发展中容易被忽略。随着我国推动地下空间发展战略,地下城市综合体在我国蓬勃发展。可达性强、功能复合化的地下城市综合体在功能内涵和空间组织上已较以往单一功能的地下空间有了质的提升和量的飞跃,其城市性愈来愈强。本文试图从城市视角来探讨地下城市综合体,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系统动力学、公共行政学等相关理论,分析地下城市综合体及其内涵,认识地下城市综合体开发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制,分别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角度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地下城市综合体设计展开讨论,并对地下城市综合体开发运行机制进行阐述。本书分为8章。第1章为绪论,说明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综述、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第二章主要是对地下城市综合体的内涵解读,探讨地下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发展演变、层级划分和“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第叁章是地下城市综合体开发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作用辨析,通过介绍我国地下城市综合体开发的基本情况和与代表性国家其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探讨地下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制,总结出地下城市综合体融合城市发展的叁大趋势,进而提出地下城市综合体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的设计目标和策略。第四章为通过将地下城市综合体融入各层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地下城市综合体发展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体系,以发展出融入城市发展的地下空间结构体系。第五章主要分析如何运用城市设计方法,促使城市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并分析地下城市综合体如何整合地上地下城市要素与城市区域。第六章则是针对地下城市综合体与城市结合的关系,讨论如何通过引入城市生活、植入城市文化、营造场所精神等设计手法,强化地下空间环境的特色化和场所感。为促进上述设计策略的最终实现。第七章将讨论地下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主要的相关运行机制。最后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对地下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提出建议,并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日后仍需完善的研究方向。
曾渝京[6]2016年在《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影响域空间安全与城市设计策略》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轨道交通因其运量大;准点率高等特点,逐步成为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在旧城区,轨道站点作为“植入”城市的新元素,其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站点空间环境复杂,其核心影响域内,使用者综合接驳行为对公共空间安全保障提出新的要求。从物质空间环境层面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水平,是安全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相对宏观城市尺度而言,微观而具体的公共空间是人体验与使用城市空间的主要尺度。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飞速发展的今天,其站点核心影响域内使用者综合接驳行为过程中空间安全现状,直接关系到综合接驳行为状态与质量。现有空间安全方向研究文献多从宏观城市尺度强调功能性结构布局,难以应对多样化的空间环境与安全诉求。针对轨道站点这一城市新兴公共空间,剖析其空间安全现象,探讨空间安全品质提升方法,是显微视角下城市存量更新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新常态城市设计亟需关注的视角。(1)“绪论”,即论文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在介绍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研究动态的前提下,阐述了研究的缘起。城市设计呈现精细化发展的趋势,轨道交通不断植入城市,各种新问题陆续涌现,促使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站点核心影响域的提出,并通过安全学科交叉相关理论对核心影响域相关要素进行剖析。(2)“体系构建”即论文的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在明确核心影响域概念的基础上,引用城市设计手法对站点空间安全进行探讨。并针对安全导向的城市设计方法做出研究。(3)“要素分析”即论文的第叁章的主要内容,确定站点核心影响域为研究关键区域,针对不同的站点所处城市空间类型与融合方式进行调研,对站点核心影响域进行分类。从一般通行、高峰通行与特殊通行层面将一般综合接驳过程中会遇上的安全问题与安全环节进行分析并从城市设计体系出发对使用者综合接驳行为,管理者控制措施与核心影响域物理空间要素进行研究。(4)“策略解析”即论文的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在总结站点影响域安全城市设计体系构建的前提下,对影响域站点空间安全相关要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优化与提升空间安全质量的策略。(5)“实例检验”即论文的第五章的主要内容,选取重庆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大坪站为研究对象,对其核心影响域空间安全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对应的优化方案。(6)“结论展望”即论文的第六章的主要内容,对整体研究论文进行回顾,总结创新点与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者提出方向建议
刘旭旸[7]2016年在《基于地下空间的城市形态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临突出的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如何在已建、新建的城市建设中解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城市规划问题。城市的立体开发可以解决城市在平面空间上无限扩大的趋势并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引发的一系列城市发展问题,地下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城市优化城市空间形态的新手段。目前我国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理论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上来说,集中在建筑工程技术层面,对于如何系统地、一体化的规划设计地下空间,专注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的案例比较少。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向于系统化、一体化。该论文主要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城市形态中的必要性为基点,对国内外地下空间利用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对国内外地下空间经典案例的分析结合国内现有的地下空间利用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出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的规划要素与城市形态优化进行整合做进一步的规划总结分析;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和研究结果,结合实际,以青海省西宁市中心广场北扩(广场区)项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案例进行论述。本着通过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研究,为青海省在整体城市形态进一步优化、城市建设更全面、合理为依据。
吴佳[8]2017年在《复合型城市核心区的城市运营样本分析及相关影响要素初探》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一线城市逐渐出现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城市发展空间紧约束等问题,导致高密度开发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城市更新也加剧了城市系统的多样化与复杂化,核心区的情况尤为突出。本文以深圳市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和前海合作区为研究样本,从规划设计和开发与运营两个层面,分析样本的标高、公共空间、地下空间、标识等城市系统运营的经验与不足,并研究政府机构、运营商、设计商等多个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城市运营网络。进而从运营主体、运营内容及运营模式叁个方面,归纳总结复合型城市核心区运营的相关影响要素,并进行初步思考。文章从案例研究、样本分析、影响要素叁个方面逐层分析:1)案例研究选取拉德芳斯、拉斯维加斯、青岛及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四个城市运营较成功的案例,研究得出无论城市的规模大小如何,或选择何种运营模式,都需在前期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并适时的调整城市发展战略以及营建良好的政策环境,且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注重城市特色的打造等。2)样本分析根据城市的复合度、区位及发展理念,选取了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和前海合作区两个样本。通过样本分析得出复合型城市核心区的发展,首先需考虑城市的开发模式、标高系统、标识系统、公共空间、地下空间、慢行系统、水廊道系统、地下停车场等城市系统的统筹设计与运营。其次,需明确政府机构、运营商等市场主体的职能分工,建立合理的运营管理组织架构。3)影响要素基于样本研究,本文认为复合型城市核心区运营的影响要素主要体现在运营的主体、内容以及模式叁个方面。其中,城市的物质空间要素、产业升级、人文发展、智慧管理等运营内容,对城市空间、交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是一个系列型研究课题的开篇,旨在对未来的城市运营研究如构建普适性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谭希[9]2012年在《基于轻轨的重庆城市空间整合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所以,人们开始将开发方向转向山地,山地城镇的数量和规模与日俱增。同时,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了交通拥挤的问题,轨道交通为解决该问题应运而生。目前关于轨道交通空间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大多都是针对平原城市或者城市普遍问题的研究,对山地城市的研究有限。该研究从山地城市空间的角度出发,讨论城市轨道交通和山地城市适应性和衔接性问题,通过对与轨道交通空间相关的城市要素的整合调整,让轨道交通与山地城市空间发挥最大效应。与平原城市相比较,山地城市地形条件特殊,城市空间呈现叁维立体的形态,形成鲜明的特点。山地城市的特殊性决定了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特殊性,例如线路高低变化较多,拐弯多,站点建筑受地形影响大等。所以,在目前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因为适应性的原因,在空间和使用上均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有效的整合来提高其使用效率。该文在综合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整合的必要性,通过对重庆市轻轨2号线进行调研,分析总结了适应性现状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了整合的必要性和原因。然后总结了重庆城市轨道交通的选择以及特点,对整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接下来研究了整合的理念和原则,最后提出从城市的功能空间要素、交通要素、景观要素以及技术问题等方面进行整合的策略与方法。该文主要针对山地城市的特点,以重庆市轻轨2号线为例,在该线路既有的情况下,用整合与轨道交通相关城市要素的方法,来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空间与山地城市空间的适应性和衔接性问题,对山地城市及其轨道交通发展提出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冯维波[10]2007年在《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游憩空间是城市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不仅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映,而且也会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意识的增强,城市游憩空间的研究与建设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来认识解读城市游憩空间?如何来合理规划建设城市游憩空间?这不仅是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城市游憩空间的系统化研究入手,力图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城市游憩空间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整合框架。本文基于系统的思想,主要从城市规划设计、学科的交叉性以及宏观层次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游憩空间的分析与整合问题,同时把其他各种角度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运用系统理论、城市空间相关理论、经济学理论、游憩理论、环境行为理论等对城市游憩空间的结构、演化、品质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整合框架,包括价值取向、整合机制、整合模式、整合方法、整合策略、整合步骤等。最后以重庆都市区为例,对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在阐明了选题意义、有关概念、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了城市游憩空间的分析与整合两大内容。城市游憩空间分析包括:①结构分析。在了解“结构”概念内涵的基础之上,重点分析研究了城市游憩空间的类型划分、结构层次、结构模式以及结构特征等,其目的在于从空间的角度来认识:城市游憩空间是什么?②演化分析。主要分析研究了城市游憩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规律以及模式等,归纳总结出了城市游憩空间理想结构——“极核-组团-扇形-环状”复合蛛网模式,其目的在于从时间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城市游憩空间是什么?③品质分析与评价。在对构成城市游憩空间品质的游憩活动支持、游憩形象认知与游憩管理保障等叁个层面的分析基础之上,初步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84个叁级指标所构成的城市游憩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重庆磁器口传统历史街区游憩空间为例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价,其目的在于从品质的角度来认识:什么样的城市游憩空间是最佳的?城市游憩空间整合包括:①整合的价值取向。针对我国目前城市游憩空间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受《北京宪章》的启示,提出了整合的意义。认为“维护公正,追求效率;保存城市记忆,体现时代精神;以游憩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形象为基础;发展经济,维护生态”是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主要价值取向。其目的在于明确:为什么要进行城市游憩空间整合?整合的目的与原则是什么?②整合的范畴。从整合层次的角度,探讨了城市游憩空间在宏观(总体规划)、中观(控制性详细规划)、微观(修建性详细规划)叁个层次上的规划控制指标与要点;从城市游憩空间系统与城市整合的角度,探讨了与周围建筑的整合,与城市交通的整合,与城市自然环境的整合等;从城市游憩空间系统内部整合的角度,探讨了功能的整合,资源-产品-形象-市场的整合,历史与现实的整合,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的整合,以及物质空间与行为空间的整合等。其目的在于明确:城市游憩空间整合什么?③整合的机制与模式。分析研究了经济、文化、生态、管理等整合机制;借鉴区域经济学中的有关空间开发模式,归纳总结了单极、多极、轴线、点轴、梯度、网络等六种城市游憩空间整合模式。其目的在于明确: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内在机理是什么?表现的模式怎样?④整合的方法、策略与步骤。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探讨了结合生态,结合人文,结合市场的整合方法;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完善城市游憩空间功能结构体系,强化游憩空间专项规划,建立游憩土地储备与使用后评价制度,以及在游憩产业、休闲时间、城市交通、管理实施等方面的整合策略;提出了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步骤:结构分析、演化分析、品质评价、整合方案、影响评估、决策实施等六个程序。其目的在于了解:城市游憩空间如何整合?⑤“实证研究:以重庆都市区为例”。在对重庆都市区游憩空间结构、演化、品质等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初步提出了宏观层次的整合构想——“一核、两江、叁环、六楔、七山、二十六组团”复合蛛网模式的空间布局结构,实质上是力图通过城市总体规划来对游憩空间的总体布局进行规划控制。这样,通过实证研究把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两大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游憩空间品质评价方面,将凯文?林奇的5类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细分,并转换为地点场所——具体的游憩空间,以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并结合城市游憩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把这些具体的评价指标转换为游憩者的感知),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SPSS软件,从印象程度、品质较好和品质较差这叁个评价指标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最后,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创新价值进行了自评,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若干重点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初探——以重庆城市为例[D]. 李葱葱. 重庆大学. 2003
[2]. 重庆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 陈曦. 重庆大学. 2016
[3]. 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D]. 万汉斌. 天津大学. 2013
[4]. 山地城市地下街商业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杨酉. 四川美术学院. 2017
[5]. 基于城市视角的地下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D]. 郑怀德.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6]. 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影响域空间安全与城市设计策略[D]. 曾渝京. 重庆大学. 2016
[7]. 基于地下空间的城市形态优化[D]. 刘旭旸. 青海大学. 2016
[8]. 复合型城市核心区的城市运营样本分析及相关影响要素初探[D]. 吴佳. 深圳大学. 2017
[9]. 基于轻轨的重庆城市空间整合研究[D]. 谭希. 重庆大学. 2012
[10]. 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研究[D]. 冯维波. 重庆大学. 2007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地下空间论文; 商业空间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空间设计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山地建筑论文; 地下城论文; 商业论文;